520 likes | 800 Views
肝炎病毒. 肝炎病毒的定义. 指以侵犯人类肝细胞为主,只引起肝炎的病毒. 肝炎病毒的类型. 病毒 病毒科 核酸类型 传播方式 HAV 小 RNA 病毒 正单链 RNA 粪 - 口 HBV 嗜肝 DNA 病毒 双链 DNA 输血 HCV 黄病毒 正单链 RNA 输血
E N D
肝炎病毒的定义 指以侵犯人类肝细胞为主,只引起肝炎的病毒
肝炎病毒的类型 病毒 病毒科 核酸类型 传播方式 HAV 小RNA病毒 正单链RNA 粪-口 HBV 嗜肝DNA病毒 双链DNA 输血 HCV 黄病毒 正单链RNA 输血 HDV —— 负单链RNA 输血 HEV 杯状病毒 正单链RNA 粪-口 HFV —— —— 粪-口 HGV 黄病毒 正单链RNA 输血 TTV 细小病毒 负单链DNA 输血
肝炎病毒的传播方式 1、粪-口:HAV、HEV、HFV(流行性) 2、输血、垂直:HBV、HCV、HDV、 HGV、TTV(散发性)
乙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HBV形态与结构 基因结构与复制方式 抗原组成 细胞培养与动物模型 抵抗力
乙 肝 HBV属 嗜肝DNA病毒 土拨鼠肝炎病毒(WHV) 地松鼠肝炎病毒(GSHV) 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 苍鹭乙型肝炎病毒(HHBV)
1. HBV形态结构 大球形颗粒(Dane颗粒) 小球形颗粒 管形颗粒
HBV的小球形颗粒 主要存在形式
HBV的管形颗粒 串联的小球形颗粒 HBV的小球形颗粒 空心汤团 HBV的管形颗粒
Dane颗粒形态 (完整的病毒,具有传染性) HBsAg (外膜蛋白) HBcAg (核衣壳蛋白) HBV DNA DNAP
大球形颗粒(Dane):直径42 nm 外衣壳:相当于一般病毒包膜 双层外壳 内衣壳:相当于一般病毒核衣壳 Dane颗粒 双股未闭合DNA 核 心 DNA多聚酶
2、HBV的基因组结构 3.2Kb 双股环状未闭合DNA,长链( L)为负链,短链(S)为正链 负链( L)含有4个开放读码框架(ORF) 即P、S、C、X
S 区 正链 C 区 负链 P 区 重复序列 X 区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结构模式
S区:有S基因,前S1基因和前S2基因,分别编码HBV的 外衣壳蛋白(HBsAg,Pre S1和Pre S2抗原) C区: 有C基因和前-C基因,分别编码HBV的HBcAg、 HBeAg. P区: 最长,编码DNA多聚酶 X区: 编码HBxAg,可反式激活一些细胞的癌基因及 病毒基因,可能与肝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转录 逆转录 DNA RNA DNA HBV的复制 HBV的复制方式很特殊,在复制过程中有逆转录过程,与逆转录病毒相似,逆转录后的DNA可整合至靶细胞的染色体
转译外衣壳蛋白 转译内衣壳蛋白 及子代DNA 超螺旋DNA 转录 2.1kbRNA 3.5kbRNA 逆转录 复制 逆转录的DNA可 整合至细胞染色体 HBV复制周期示意图
3、HBV的抗原组成 表面抗原 HBsAg • 外衣壳抗原 前S1抗原 前S2抗原 • 内衣壳抗原 核心抗原 HBcAg e抗原 HBeAg
乙 肝 (1)表面抗原 HBsAg • 存在于三型颗粒中 • 分亚型(a, d/y, w/r, adr) • 是HBV感染的主要标志 • 具有免疫原性,产生抗-HBs: 中和抗体——具有保护力:是乙肝恢复标志 • Pre S1、Pre S2及抗- Pre S1和抗- Pre S2 ●出现时间:HBV感染后2~6个月(潜伏期) 急性自限性肝炎:6个月内可消失 ●持续时间: 慢性肝炎或慢性HBsAg携带者:可持续阳性
乙 肝 HBsAg ●HBsAg 有抗原性而无传染性 HBsAg HBV 整合 S 基因 肝细胞 DNA “空心汤团” 持续表达 adr ●HBsAg 的亚型 长江以北 adw 长江以南 ayr 新疆、西藏、内蒙等 ayw
乙 肝 ●抗-HBs ●出现时间:急性感染后期或HBsAg 消失后 ●抗-HBs为保护性抗体(中和抗体) 其出现标志着HBV感染进入恢复期 ●抗-HBs 对相同 HBsAg亚型的HBV再感染有免 疫力,但对不同亚型的HBV保护力不完全
(2)e抗原 HBeAg • HBeAg为可溶性蛋白质,仅存在于Dane颗粒中 • 由前C和C基因共同编码产生 • 可游离存在于血液中 • 为病毒复制及强传染性的指标 • 产生抗-HBe,具有一定保护力 (前C基因变异者除外) 血清HBeAg阳性者中,HBV DNA阳性率 为92%左右
乙 肝 HBeAg是前C和C基因共同编码产物 HBV C基因 C 区 前C区 表 达 前C / C 蛋白 HBcAg HBeAg 分泌到细胞外 HBeAg只存在于血清中
乙 肝 抗-HBe ●出现时间:随着HBeAg的消失而出现 ●抗-HBe的出现标志着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降低 抗-HBe阳性者中,16.3%~30%左右HBV DNA 仍阳性 可能与前C基因变异有关 易加重病情、易演变为肝硬化 α-干扰素疗效亦较差
乙 肝 PreC PreC区的变异使不能转译出HBeAg,而出现HBeAg(-),抗-HBe(+)的HBV DNA(+)患者 HBeAg C 区 HBcAg
(3)核心抗原 HBcAg • 仅存在于Dane颗粒核心结构的表面 • 不易在血液中检出 • 是蛋白质,抗原性强,刺激机体产生抗HBc——非中和抗体,无保护力 • 表明病毒在复制,血清具有传染性
抗-HBc 持续时间:6~18个月 抗HBc-IgM:是HBV近期感染或慢性感染者病毒活动的标志 抗HBc-IgG:凡“有过” HBV感染者均可阳性 HBcAg的免疫原性最强
乙 肝 HBV DNA 是病毒复制和有传染性的最直接的证据 检测方法:斑点杂交法、PCR法 DNAP(DNA多聚酶):是逆转录酶 也是直接反应病毒复制的指标之一 HBxAg:也可作为病毒复制的标志 HBxAg具有反向激活作用,可调控病毒基因转录水 平,并对宿主癌基因可能有激活作用。
乙 肝 ●介绍三个概念: ① “两对半” ② 血清抗原—抗体转换率:HBeAg 抗-HBe ③ “转 阴” 常用指标:血清HBeAg抗原—抗体转换率 HBV DNA 阴转率
乙 肝 4. HBV的组织培养和动物模型 ●HBV人工培养尚未成功 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的细胞培养成功: HBV DNA导入肝癌细胞 /S基因转染—制备疫苗 ●HBV感染动物模型:黑猩猩、树鼩 ● ●其他嗜肝DNA病毒感染的动物模型: 土拨鼠肝炎病毒(WHBV)、鸭肝炎病毒(DHBV)
5、抵抗力 1、100。C 10min、0.5%过氧乙酸灭活 2、耐干燥、紫外线、低温
乙型肝炎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传播方式 二、所致疾病 三、致病机制 四、免疫性
传播方式 1、输血传播 2、性接触传播 3、垂直传播 4、口-口传播(唾液检测HBV-DNA)
医源性传播 输血或注射器、血透机、内窥镜等 消毒不严格
乙 肝 主要途径:围产期(新生儿皮肤、粘膜 有破损而接触母血)和产后密切接触 垂直传播 经胎盘及生殖细胞传播:有可能 垂直传播是我国HBV感染的主要模式
乙 肝 易感人群 (1)感染者年龄高峰:低发病区:20~40岁 高发病区:4~8岁 (2)男女感染率相近,但发病者男多于女 (3)感染时年龄越小,越易形成慢性肝炎、肝硬化 或慢性HBV携带状态(免疫耐受) (4)感染后对相同HBsAg亚型的HBV再感染有持久 免疫力,但对不同亚型的保护力不完全
所致疾病 急性肝炎 爆发型肝炎 慢性肝炎
HBV的致病机制 免疫病理损伤 • 病毒致机体免疫应答低下: 易形成HBsAg无症状携带 • 病毒变异:前C和C基因变异——逃逸免疫 • 细胞介导的免疫损伤:为主 • 免疫复合物性的免疫损伤: 肝外损伤 • 自身免疫反应的免疫损伤: 肝特异性脂蛋白抗原诱导
静止性肝硬化 痊愈 痊愈 肝癌 死亡 慢性携带者 肝硬化 死亡 乙 肝 临床特点 1. 潜伏期:2~6个月 2. 临床类型: 急性感染 慢性乙型肝炎 肝硬化
乙 肝 ●慢性HBsAg携带者:无临床症状,HBeAg亦可 阳性。大部分肝组织有病理变化 预 后 ●婴幼儿期感染:近90%转为慢性 ●成年人感染:85%以上可痊愈,10%左右转为慢性 “三部曲” 慢性乙肝 肝硬化 肝 癌 10% 10%
隐性感染 痊愈 65% 》90% 50% 25% 《1% 急性HBV感染 急性乙型肝炎 急性及亚急性 死亡 重型肝炎 10% 痊愈或迁延不愈 慢性重型肝炎 死亡 肝硬化 肝癌 25% 1% 70% 慢性HBV携带者 慢性乙型肝炎 10~20% 1~5%
免疫性 1、保护性免疫 抗HBsAg抗体——主要中和抗体 针对HBeAg的细胞免疫是清除病毒的主要机制 2、免疫损伤 针对HBsAg、 HBcAg、 HBeAg的细胞免疫造成肝细胞损伤 抗HBsAg抗体可致免疫复合物损伤
HBV与原发性肝癌 HBV与原发性肝癌有明显相关性 • 流行病学方面:携带者高于正常人217倍 • 血清学检查:肝癌HBV检出率高 • 动物模型:土拨鼠 • 病毒分子结构:肝癌患者有整合DNA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诊断与防治 一、微生物学检查 二、防治
微生物学检查 标本类型:血清 检测方法:血清学诊断:“两对半”测定 病毒核酸测定
乙肝“二对半”及HBV DNA的 检测及意义 • HBsAg、抗HBs • HBeAg、抗HBe • 抗HBc HBV DNA 乙肝“二对半” 发现无症状携带者 献血员筛选必检指标 HBsAg
乙型肝炎抗原、抗体检测结果的分析 HBsAg(+):急、慢性肝炎及无症状携带者,有传染性,如伴有HBeAg(+),表示病毒复制,则有很强传染性 抗-HBs(+):感染已恢复或痊愈,效价高预后更好, 抗-HBe(+)表机体已获一定的免疫力 抗-HBcIgM常提示HBV处于复制状态
防治原则 • 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 加强血制品检测,严格筛选献血员 • 预防医源性传播 • 人工自动免疫: 疫苗(血源性、基因工程) • 人工被动免疫:紧急预防 高效价人血清免疫球蛋白 (HBIg) 新生儿和儿童接种 高危人群接种 意外受染者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