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 likes | 476 Views
第一节 噬菌体的繁殖和突变型. 概述 病毒分类 p119 一 噬菌体的繁殖 (一) 烈性噬菌体的感染周期 (二) 温和性噬菌体的感染周期 1 溶源周期: 原噬菌体 : 溶源性细菌 : 溶源性细菌的特点 : 2 裂解周期: 溶源性细菌 自发或经诱发 裂解细菌 释放子噬菌体. 二 噬菌体的突变型. ( 一 ) 快速溶菌突变型( r ) ( 二 ) 宿主范围突变型( h ) ( 三 ) 条件致死突变型 1 温度敏感突变型 2 抑制因子敏感突变( sus )
E N D
第一节 噬菌体的繁殖和突变型 概述 病毒分类p119 一 噬菌体的繁殖 (一)烈性噬菌体的感染周期 (二)温和性噬菌体的感染周期 1 溶源周期: 原噬菌体: 溶源性细菌: 溶源性细菌的特点: 2 裂解周期: 溶源性细菌自发或经诱发裂解细菌释放子噬菌体
二 噬菌体的突变型 (一)快速溶菌突变型(r) (二)宿主范围突变型(h) (三)条件致死突变型 1温度敏感突变型 2 抑制因子敏感突变(sus) 噬菌体 细菌 正常基因 sus+ su- (不具备) 突变基因 sus- su+ (具备)
(1)抑制因子敏感突变的概念: 如:噬菌体蛋白基因 细菌tRNA基因反密码子 正常 突变 突变 正常 基因:5`TAC 3`5`TAG 3` 3`ATC 5`3`ATG 5` mRNA 5`UAC 3` 5`UAG 3` 3`AUC 5` 3`AUG 5` 表型:酪氨酸 终止 5`UAG 3` 酪氨酸 酪氨酸 3`AUC 5` 酪氨酸
表5-2携带不同专一性抑制基因宿主中sus突变噬菌体的表现表5-2携带不同专一性抑制基因宿主中sus突变噬菌体的表现 (2)噬菌体的抑制因子敏感突变型类型及表现 琥珀型(amber)UAG 赭石型(ocher)UAA 乳白型(opal) UGA
(二)无义突变与无义抑制突变 无义突变sus-:为氨基酸编码的密码变为终止密码的突变。 无义抑制突变su+:能抑制无义突变表现的突变。
第二节 噬菌体突变型的互补试验 (一) X174 DNA结构复制图5-1
(二) X174的突变型与互补测验 1、顺反测验原理 利用互补测验确定顺式排列或反式时能否发生功能互补,顺式排列能发生功能互补且反式排列也能互补,属两个顺反子(两个基因)。顺式排列能发生功能互补且反式排列不能互补,是属一个顺反子(一个基因)
A群B群互补测验图解 • 群内为什么不能互补(产生噬菌体)? • 互补测验的概念: • 简单的感染验证突变体互补功能(互补测验的方法):斑点测试法
2 顺反测验及结果 P124表5-4 X174突变的互补测验结果 顺反子 突 变 型 A am8,am18,am30,am33,am35,am50,am86,tsl28, B am14,am16,och5,ts9,tsl16,och1,och8,och11, C och6 D am10,amH81, E am3,am6,am27, F am87,am88,am89, amH57,op6, op9,tsh6,ts41D G am9,am32,ts,ts79 H amN1,am23,am80,am90,ts4
二、 T4突变型的体外互补试验P125 不但要明白体外可以互补,还要明白这同体内互补测验一样,同样表明27和23属于不同的顺反子即两个基因
第三节 噬菌体突变的重组试验 一、 T2突变型及特性 细 菌 1 2 1+2 快速溶菌突变型: r 大噬菌斑 .. .. 野生型: r+ 小噬菌斑 .. .. T2宿主范围野生型: h+ - 半透明 T2宿主范围突变型: h- + + 透明
二 T2突变型的两点试验 (一)噬菌体杂交 h-r+ h+r- E.coli 1 表现型 基因型 透明,小 h-r+ 亲组合 半透明,大 h+r- 亲组合 透明,大 h-r- 重组合 半透明,小 h+r+ 重组合 (二) 噬菌体重组值的计算 重组噬菌斑数 重组值 = 总噬菌斑数 E.coli:1+2 100%
三 T4突变型的三点试验 69.6% 9.6% ∨ ∨ 17.5% ∨ ∨ 3.3% ∨ ∨ 12.9 20.8 27.1 作图: m 12.9 r 20.8 tu
三、 X174突变型的两点和三点测交 P127 (一) X174的两点测交——两个琥珀突变型间杂交 amA amB su+(amber) su+( amber) su- 基因型:amA- amB+amA+ amB-amA+ amB+ amA+ amB+amA- amB- A+B+ 2[su- 2] amA-amB间重组值= 100% su+:amA、amB总数
(二)X174的三点测交 1、确定三个基因的顺序的前提条件 只有两种可能顺序的条件下进行; 例如:要确定amA、amB、tsC三基因的顺序 已知:amA与amB较近,amA和amB离tsC都较远; 三个基因顺序有: amA amB tsC 或 tsC amA amB 不存在:amA tsC amB
2、确定三个基因的顺序原理: 杂交:amA + tsC + amB + (su+AB,37度) su-宿主选择培养(37度) 存活噬菌斑基因型:+ + _ P127图5-4 su-宿主37度、42度 + + _ + + + amA + tsC + amB +
存活噬菌斑基因型:+ + _ 实验结果是: + + tsC 为大类,+ + +为小类 基因顺序是: amA amB tsC 实验结果应是: + + + 为大类, tsC + + 为小类 基因顺序是: tsC amA amB
第四节 噬菌体基因组与原噬菌体 一 噬菌体的基因组:由49000bp构成 1、 基因分类 头部基因: 7个(必需基因:相邻) 尾部基因: 11个(必需基因:相邻) 噬菌斑形成必需的基因 复制所需基因:O、P 裂解、释放所需基因:S、R 基因 正调控基因:N、Q 附着区:att; 专一性重组所必需:int、xis 噬菌斑形成非必需基因 溶源化所需:CI、CII、CIII 重组所必需:exo、red
二、 原噬菌体与合子诱导 1、原噬菌体: 2、合子诱导: Hfr(λ) F-→受体菌裂解(λ进入F-) Hfr(λ)[F因子整合、λ原噬菌体],F-[无F] d+ c+ λ b+ a+ 原点 3、λ整合部位的确定
三 、原噬菌体的插入与切除 1、噬菌体的插入与原噬菌体正常切除 P135图 5-7 2、原噬菌体的异常切除 P135 图5-8 (1)转导噬菌体:带有细菌基因的噬菌体 (2)d 转导噬菌体的特点——局限性转导 3、 dgal(左臂缺失)
A B E G H M attP dgal1 dgal2 dgal3 dgal4 dgal5
第五节 环状排列与末端重复 一、线状DNA具有环状遗传图 1、T2噬菌体DNA结构特点:具末端重复(末端冗余) 末端冗余: DNA分子两端核苷酸顺序相同现象. 交换导致环状遗传图环:基因在遗传图上呈环状排列。图5-10 2、末端重复的实验证据 图5-11 3、遗传图呈环状排列的实验证据P138 图5-12 二、环状排列与末端重复的形成 1、遗传图的环状排列 图5-13(A) 2、末端重复杂合子的形成 图5-13(B)
exoIII:从双链DNA3’-羟基端逐一去除单核苷酸,产物为双链DNA产生长的单链区exoIII:从双链DNA3’-羟基端逐一去除单核苷酸,产物为双链DNA产生长的单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