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5

第十一讲 上海建筑博览

第十一讲 上海建筑博览. 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上独树一帜,自成体系。以木结构为主,具有很强的抗震作用,并蕴含“以柔克刚”的文化理念;古代建筑在个体上更有与众不同的形象。特征之一便是巨大的坡顶,几乎占了立面高度的 1/2 ,为了减轻它的沉重感,将屋面做成曲线,又将翼角高高翘起,造成“如翼斯飞”的效果。这样,它与现代建筑相比,形象上差距甚远。. 建筑是城市区别其他城市并展示自己独特文化的名片。以上海为例,外滩的天空线成为上海的第一轮廓,而城隍庙的古建筑体现了浓厚的地表风情。 建筑本身承载着一定的历史、文化和记忆,特别是一些公共建筑。建筑文化学成为一们显学。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十一讲 上海建筑博览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十一讲 上海建筑博览

  2. 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上独树一帜,自成体系。以木结构为主,具有很强的抗震作用,并蕴含“以柔克刚”的文化理念;古代建筑在个体上更有与众不同的形象。特征之一便是巨大的坡顶,几乎占了立面高度的1/2,为了减轻它的沉重感,将屋面做成曲线,又将翼角高高翘起,造成“如翼斯飞”的效果。这样,它与现代建筑相比,形象上差距甚远。 建筑是城市区别其他城市并展示自己独特文化的名片。以上海为例,外滩的天空线成为上海的第一轮廓,而城隍庙的古建筑体现了浓厚的地表风情。 建筑本身承载着一定的历史、文化和记忆,特别是一些公共建筑。建筑文化学成为一们显学。 建国后的两次毁城运动。50年代,对历史古城的摧残。80年代以来,拆城运动,使许多传统历史地域遭到灭顶之灾。对于上海来看,拆城运动割断了城市的文脉,也使得许多居民产生找不到老居所的伤感。怀旧风的盛行其实是一种警报——怀旧感是归属感缺失的表现。 清代的上海城隍庙

  3. 一、石库门与弄堂 沪语中把用一种东西包套或收束另外的东西讲作“箍”,如箍桶,于是这种用石条“箍”门的建筑被叫作“石箍门”,后又讹作“石库门”,成为海派建筑的标志…… 石库门起源于19世纪50年代,1853年上海小刀会起义后,大批中国人涌入租界,商人们改造四合院而形成老式石库门建筑。 早期石库门一般二上二下。门框是金山石或宁波红石做的,黑漆木门,故名。石库门的建筑特点是:节约土地,建材简单。 20世纪20年代始,新式石库门诞生,更加精致,一楼一底,也有三上三下。天井、客堂间、厢房、灶披间、亭子间、阳台等。 20世纪上半叶,60%的上海人住在石库门里,市井小民的衣食住行,张家长、李家短的邻里琐闻,拥挤而温馨的生活。

  4. 石库门住宅较高的得房率和功能性正是尺地寸金、人口密集的大都市中低层居住者追求的目标。由于采用了错设计,借天借地,多出了二层阁、亭子间、三层阁、后客堂这样的独立空间,这些空间紧密相连却又隔断分明,十分适合多人口家庭合居,挤一下也可作多户小型家庭分居。“居家密集、动静分区、功能多样、若即若离”可以说是石库门房型的特色。石库门住宅较高的得房率和功能性正是尺地寸金、人口密集的大都市中低层居住者追求的目标。由于采用了错设计,借天借地,多出了二层阁、亭子间、三层阁、后客堂这样的独立空间,这些空间紧密相连却又隔断分明,十分适合多人口家庭合居,挤一下也可作多户小型家庭分居。“居家密集、动静分区、功能多样、若即若离”可以说是石库门房型的特色。 三四十年代的电影里,就有出钱顶下整幢石库门、自住前楼的“二房东”,而穷教师、小职员、亭子间嫂嫂这样的单身男女或小型家庭则是石库门型的中档房客。至于商贩工匠则可在后客堂、二层阁甚至灶披间找到一席之地。石库门的设计。在当时需求状况下,品质上是超过两上两下、无厨无厕的中式简屋的。 此外,石库门里还有还有工厂、银行、旅馆、货栈、学校等,无所不包,无奇不有。

  5. 中国传统的建筑以平面空间拉开为其基本特征,建筑的单位是“院”。而近代城市由于人口稠密,地价暴涨,不可能在是“院”,而是“楼”。石库门便是一种蜕变中的“楼”,楼与楼之间,就有了狭窄的通道——弄堂。弄堂,这一上海特有的民居形式,曾经与千千万万上海市民的生活密不可分。中国传统的建筑以平面空间拉开为其基本特征,建筑的单位是“院”。而近代城市由于人口稠密,地价暴涨,不可能在是“院”,而是“楼”。石库门便是一种蜕变中的“楼”,楼与楼之间,就有了狭窄的通道——弄堂。弄堂,这一上海特有的民居形式,曾经与千千万万上海市民的生活密不可分。 弄堂名称的故事 以“福、宝、富、贵、庆、荣、安、昌、顺、吉、善、德、和、康、兴、祥”等字组成名称的里弄比比皆是。据统计,在上海以“福”字打头的里弄名称就有279条,以“德”字打头德里弄有230条,至于以“永”字打头的里弄名称竟多达365条。以“永”字为例,它所搭配的字就非常多。那些与“永”向相搭配的字可以说基本都是富贵繁荣、仁义道德或安吉顺平的字眼。 其中单以“永安”为名的里弄全市曾有56条;以“永庆”为名的里弄全市曾有29条;以“永兴”为名的里弄全市曾有23条;以“永吉”为名的里弄全市曾有21条。这么多重名现象,表明命名者对这些立意特别的热衷。   

  6. 里弄和古代的里坊一样,也是由许多幢建筑组成的建筑群,它们也建在被城市道路划分出的小区内。里弄和古代的里坊一样,也是由许多幢建筑组成的建筑群,它们也建在被城市道路划分出的小区内。 但和里坊不同的是,每个小区内有一个或者若干个里弄;每个里弄中的单体建筑的造型和结构都基本相同,而且在总体上采取了英国的多幢联排式,一排通常为十幢左右。排与排的组合一般都采用行列式,只有少数因地制宜,依地形布置。 在这种新式里弄内,各排建筑之间的空间就叫弄堂。

  7. 联排里弄房屋:总体布局采用了欧洲联排式,外墙细部又出现了西洋建筑的雕花刻图,蕴含东西方艺术巧妙融合的美感。联排里弄房屋:总体布局采用了欧洲联排式,外墙细部又出现了西洋建筑的雕花刻图,蕴含东西方艺术巧妙融合的美感。

  8. 著名弄堂 淮海坊即淮海中路927弄。在卢湾区西北部,瑞金一路、成都南路之间。1924年建,初名霞飞坊,1949年以在淮海中路改今名。占地1.7公顷,有楼房199幢。居民2000人。

  9. 著名弄堂 复兴坊(Fuxingfang)即复兴中路553弄。在卢湾区北部,瑞金二路、思南路之间。1928年建。初名辣斐坊,1949年后以在复兴中路改今名。占地0.8公顷,有楼房95幢。居民1600人。

  10. 渔阳里即淮海中路567弄。曾名铭德里。在区境北部,雁荡路、思南路之间。 1912~1936年建。占地0.3公顷,有楼房33幢。居民400人。渔阳里6号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理址,1961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1. “新天地”成了一个样板,因为人们从“新天地”的成功看到了老房子的经济价值。但“新天地”只是在控制范围内做到风貌协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保护。“新天地”在一个城市只能有一两个,更多的是普通市民的日常居住的所在。历史街区和“新天地”完全不是一回事,因此一味商业化是行不通的。 新天地:老房子,新文化 “上海新天地” 为3万平方米的小区,投资金额高达13亿。一部分采用现代化的玻璃面建筑,一部分为老的石库门,使之在建筑风格上新旧对比、在文化上东西合璧。4小区为餐饮、商业零售、文化、娱乐。

  12. “薏米杏仁莲心粥!”“玫瑰白糖伦教糕!” “虾肉馄饨面!” “五香茶叶蛋!” 这是鲁迅先生在《弄堂生意古今谈》一文中怀念20年代他初到上海时,闸北一带弄堂内外叫卖零食的声音。他认为那些叫卖声既漂亮又具艺术性,使人“一听到就有馋涎欲滴之慨”。 太阳升起后,老人们搬着小凳子坐在弄堂里边晒太阳边拉家常,女人们拎着装满小菜的袋子往家里赶,门口的露天饭桌上,还残留着饭菜和酒,闲来无事的男人们坐在一边,边看着路过的人群偶尔拉呱几句……

  13. 二、洋房与花园住宅 近代百年,上海留下了数以千计的洋房,它们分布在城市的各处,显示着那个时代的韵味与色彩。 西班牙式住宅,番禺路60号, 建于20年代 欧洲式花园住宅新华路294弄1号建于20世纪30年代 永嘉路630号

  14. 英国式乡村别墅 新华路315号,建于20世纪30年代 虹桥路2310号,建于1923年 武康路99号,建于1935年

  15. 精湛艺术不朽经典     绝大多数列入保护范围的优秀历史建筑,都具有丰富的建筑语汇,在建筑风格、工艺技术上出类拔萃。 北京东路四川中路转弯处,就有这么一座精彩的老建筑——沙美大楼。这是一幢典型的折衷主义建筑,但许多细部又具有雅致的巴洛克风范。尤其是它南向的主立面大门,向外凸出、加高,以科林斯柱支撑,上饰三角形的山花涡卷,显出豪华气派;二层阳台是罗马式钢筋混凝土栏杆,三楼以上则为纹饰简约优美的铸铁栏杆。窗间墙均有壁柱,加上笔直的横向嵌纹。整个立面形象丰富、装饰精美庄重。    建造年代:1918年——谁都会为上海在80多年前就已拥有这样高水准的办公建筑而感叹! 沙美大楼的巴洛克装饰

  16. 三、棚户 贫困居民用毛竹、旧板、铁皮、茅草等材料搭成的简陋栖身处。棚户区一般分布在河流两岸及工厂周围空隙地和铁路两边。 旧上海的棚户主要散落在闸北、普陀、长宁、徐汇、常熟、卢湾、嵩山、蓬莱、邑庙、提篮桥、榆林、杨树浦和浦东等地区,形成了对市区密密麻麻的包围圈。其中规模较大的棚户区有:沪东杨浦区境内杨树浦路、麦特拉司路(今平凉路)一带的引翔港、小木桥、陈家头、茭白园、姚家桥、方子桥、定海桥、中联村、明园村、吴家浜等棚户区;浦东沿江码头的十八间、烂泥渡、洋泾港、老白渡、苏鲁村、白莲泾一带的棚户区;沪西普陀区境内的潭子湾、潘家湾、朱家湾、药水弄的棚户区,以及苏州河北岸东新村的棚户区;常熟区(现静安区)境内的南村、北村棚户区;徐汇区境内的肇嘉浜水上棚户区;南市区境内的西凌家宅、董家渡以南的棚户区;沪北闸北区境内的蕃瓜弄及中兴路、止园路、新民路、广肇路、大统路一带的棚户区。

  17. 解放前,上海棚户分布示意图

  18. “三湾一弄”。三湾是指潘家湾、潭子湾和朱家湾,一弄指的是药水弄。这个地处普陀区境内苏州河北岸的一片茅棚简屋,自从40年代后,就是上海贫民窟的代名词,而除了朱家湾,它们都在上海的腹心地带。没有机会进入租界避难的苏北灾民在这里安身。“三湾一弄”。三湾是指潘家湾、潭子湾和朱家湾,一弄指的是药水弄。这个地处普陀区境内苏州河北岸的一片茅棚简屋,自从40年代后,就是上海贫民窟的代名词,而除了朱家湾,它们都在上海的腹心地带。没有机会进入租界避难的苏北灾民在这里安身。 10多年的战事,生计维艰,这些灾民由于文化低,多无正当职业。生存环境险恶,犯罪、火灾、瘟疫一直在此徘徊。上海人把这里称为“下只角里的下只角”。一位50多岁的妇女说,自她懂事那天起,她就下决心,要嫁到“外头去”,离开这个鬼地方——她的娘家面向苏州河,每天早晨粪船靠岸,臭气四溢,让人无处躲藏。一年里,甚至在冬天,都可以闻到浓浓的硫化氢的味道。仅仅为了“嫁出去”,她熬到35岁。出去的人很少愿意承认自己来自“三湾一弄”。到90年代,这里很多男青年,因为经济能力有限,还要到苏北、安徽等地娶妻。在潭子湾当过居委主任的刘汉云说:她一直非常奇怪, 为什么这里智障、精神病人特别多。

  19. “滚地龙”  全市各个棚户区都有,以闸北区蕃瓜弄最多。蕃瓜弄,位于新民路(今天目中路)749弄,坐落在天目中路北侧,大统路西侧,东邻共和新路,北靠铁路的三角形基地上,占地面积61146平方米。  蕃瓜弄昔称姚家石桥,1938年许多居民在废墟上种植蕃瓜(南瓜)为食,蕃瓜藤长得很粗壮,且秋收时获得一只特大蕃瓜,人们以此为吉祥,于是将姚家石桥改名蕃瓜弄。“八一三事变”爆发,蕃瓜弄住房全部毁于日军炮火。嗣后,许多外地逃荒到上海的难民,在这块废墟上,大量搭筑“滚地龙”,形成全市最大棚户区之一。而且全弄26939平方米棚户中,“滚地龙”占63%。“滚地龙”棚户,是用几根毛竹烘烤成弓形,插入地下固定为棚架,盖上芦席,搭起“人”字型或半圆型的窝棚。半圆型的“滚地龙”,高度仅及成年男子的胸部,人要深弯腰方能进出,棚屋没有窗,挂块草帘当门,棚内面积又小又低,只好铺些稻草或破棉絮席地而卧。还有一种“人字”型的“滚地龙”,它是用两爿篾披搭成棚顶,上铺茅草,门框成“人”字型。比前面半圆型窝棚略高一些,棚内面积差不多。“滚地龙”的草顶、席顶经不起日晒雨淋和风吹霜打,居民一次次修补,覆盖诸如稻草、麻袋、破布、铁皮等五花八门的材料。“滚地龙”  全市各个棚户区都有,以闸北区蕃瓜弄最多。蕃瓜弄,位于新民路(今天目中路)749弄,坐落在天目中路北侧,大统路西侧,东邻共和新路,北靠铁路的三角形基地上,占地面积61146平方米。  蕃瓜弄昔称姚家石桥,1938年许多居民在废墟上种植蕃瓜(南瓜)为食,蕃瓜藤长得很粗壮,且秋收时获得一只特大蕃瓜,人们以此为吉祥,于是将姚家石桥改名蕃瓜弄。“八一三事变”爆发,蕃瓜弄住房全部毁于日军炮火。嗣后,许多外地逃荒到上海的难民,在这块废墟上,大量搭筑“滚地龙”,形成全市最大棚户区之一。而且全弄26939平方米棚户中,“滚地龙”占63%。“滚地龙”棚户,是用几根毛竹烘烤成弓形,插入地下固定为棚架,盖上芦席,搭起“人”字型或半圆型的窝棚。半圆型的“滚地龙”,高度仅及成年男子的胸部,人要深弯腰方能进出,棚屋没有窗,挂块草帘当门,棚内面积又小又低,只好铺些稻草或破棉絮席地而卧。还有一种“人字”型的“滚地龙”,它是用两爿篾披搭成棚顶,上铺茅草,门框成“人”字型。比前面半圆型窝棚略高一些,棚内面积差不多。“滚地龙”的草顶、席顶经不起日晒雨淋和风吹霜打,居民一次次修补,覆盖诸如稻草、麻袋、破布、铁皮等五花八门的材料。

  20. 滚地龙:闸北番瓜弄是最著名的棚户区之一 番瓜弄复原

  21. 草 棚 草棚建筑结构简陋,棚内阴暗、潮湿,布局杂乱无章。上海有草棚30万平方米,占全市棚户总数的9.23%。地处吴淞江(今苏州河)的药水弄就是其中一个。  药水弄,位于小沙渡路(今西康路)1371、1501弄。坐落在西康路西侧,南接赫德路(今常德路)和上棉一厂,西北临吴淞江(今苏州河)沿岸的三角形地块上,占地面积7.67万平方米。19世纪末,从外地逃荒流入上海谋生的农民,他们先住在家乡摇来的船上(即用芦席作篷的一种小木船),后来船破搬上岸,用毛竹和芦席搭起“滚地龙”。嗣后,再买些毛竹、芦席和茅草搭筑草棚栖身,陆续形成村落。清宣统元年(1909年),英商将药水厂迁至境内,居民又以药水厂名改称药水弄。后来由于日军侵华以及国民党发动内战,大批难民涌入境内,搭筑草棚栖身,形成全市最大棚户区之一。全弄棚户建筑面积67299平方米,共有居民3864户,18835人。药水弄棚户区的草棚为竹木泥草混合搭建的“介“字式棚屋。它是用几根毛竹或木料做承重柱,上盖茅草,立面泥巴墙,用草帘或破布当门,在泥巴墙上开个洞做窗,有的连个洞窗也没有(据有关部门1951年调查统计,在药水弄的4191间棚户中,无洞窗的有1020间,占24%)。室内面积约15平方米。这种草棚原来就很低矮,为了避免积水,常用土填高地坪,结果室内净空高度越来越矮。简陋的草棚,经不起风雨的侵袭,许多草棚全靠十几间、几十间连成片,互相支撑。室外无排水管道,潮汛季节,苏州河水上岸,草棚里积水,又无厕所和垃圾箱,以致污秽不堪。道路狭窄崎岖。室内无水电设施,全弄一万多人,仅有2只供水龙头,只得饮河浜水,瘟疫时常发生。照明点豆油、煤油灯,稍有不慎,酿成火灾。1922~1942年,曾先后4次遭受火灾,每次都烧毁草棚上百间。流传"吃水不清、点灯不明、走路不平、出门不太平"和"宁坐三年牢,不住石灰窑"等民谣。

  22. “水上阁楼”是棚户中的一种特殊结构形式的房子,大都分布和建造在沿河浜两岸,肇嘉浜的水上棚户区最为典型。  肇嘉浜原是一条30米宽,3~4米深的清水河。租界时代,肇嘉浜沿岸开设工厂,贝当路(今衡山路)一带又建造了大片住宅,大量的工厂废水、生活污水、垃圾倾倒排放,导致肇嘉浜的河水变黑、发臭。1860~1862年,法租界当局在肇嘉浜北岸辟筑徐家汇路,河道遂渐淤浅。1937年,日军又在肇嘉浜西段、徐家汇一带断浜截流修筑公路,使肇嘉浜变成断头的死水浜。大批船民将小木船拖上岸,再用芦席作篷,形成水上棚户集中地。1948年,肇嘉浜的棚户增至2044户,棚舍23065平方米,居民8369人,成为上海最大棚户区之一。“水上阁楼”是棚户中的一种特殊结构形式的房子,大都分布和建造在沿河浜两岸,肇嘉浜的水上棚户区最为典型。  肇嘉浜原是一条30米宽,3~4米深的清水河。租界时代,肇嘉浜沿岸开设工厂,贝当路(今衡山路)一带又建造了大片住宅,大量的工厂废水、生活污水、垃圾倾倒排放,导致肇嘉浜的河水变黑、发臭。1860~1862年,法租界当局在肇嘉浜北岸辟筑徐家汇路,河道遂渐淤浅。1937年,日军又在肇嘉浜西段、徐家汇一带断浜截流修筑公路,使肇嘉浜变成断头的死水浜。大批船民将小木船拖上岸,再用芦席作篷,形成水上棚户集中地。1948年,肇嘉浜的棚户增至2044户,棚舍23065平方米,居民8369人,成为上海最大棚户区之一。 “水上阁楼”。它是一种“尸”字型的水上棚舍,一半架设在河岸边挖成的土窖上,另一半则凌空悬架在浜面上,用几根毛竹或木头插入浜底作支撑柱,用旧木板拼成壁墙或用竹笆抹上泥土形成泥笆墙,多数盖稻草顶,在支架上铺上旧木板,成为“水中阁楼”。这种棚舍,每逢大雨,浜里臭水泛滥直浸棚舍,插入浜底的毛竹木头柱子经浜水浸蚀腐烂逐渐下陷,“阁楼”便向浜里倾斜,遇有台风,常常倾入浜中。   “水旁地室”。即在浜岸浅水斜坡上挖个地洞,在朝浜水的一边用泥土叠高作“堤坝”,留出入口,形成“L”型地洞,在洞上面盖上芦席茅草顶,就成为棚舍,这种“水旁地室”更低矮,人只能爬进爬出。“旱船”,它是贫苦农民从家乡摇到上海来的小木船,开始住在船上,后来由于船破不能住人,便将船拖上河岸,加盖芦席成为“旱船”,以此为家。  上海解放后,市人民政府于50年代中期拨款改造,原棚户居民易地安置。

  23. 上海的简屋大都分布在棚户区内和零星散落在市区边缘地带,其建筑结构较棚户稍好,大体分为三种:简楼房、矮楼房和平房,一般均采用立柱单墙和木屋架或竹木混合结构,其总体布局杂乱无章,排列密集;人行通道,狭窄弯曲,无下水阴沟,时常积水,污秽四溢,道路泥泞不堪。这类简屋中较典型的有普陀区的东新村。  东新村 位于吴淞江(今苏州河)畔,占地面积约10万平方米。20世纪初,该地多为农田,沙洪浜流经其西部,东北部是一片芦苇滩地。境内有近20家农户的小村庄,称小辛庄。小辛庄周围是市区的垃圾堆场和乱坟岗。1926年后,中外资本家在吴淞江南岸兴建工厂,为方便浜南、浜北的交通,于民国20年建成宝成桥(今叶家宅路)。此时,外地逃荒来沪谋生的劳动者便在小辛庄附近搭建棚户、简屋,形成了一个死人与活人同处的棚户区,被称为“阴阳街”。1946年,经境内几家工厂、商店主商议,定名东新村,有居民1800多户,1万多人。 上海解放后,市人民政府和普陀区人民政府支持和帮助居民翻建新屋,修筑道路,辟筑火巷,增设水电等设施,并在1952年清除了坟茔墓地,兴建了普陀公园,人们喜将“阴阳街”改称“迎阳街”。随后又陆续填没沙洪浜,1958年在东南部辟筑东新路。60年代初,在境内西南又兴建武宁三村多层住宅群,建筑面积8680平方米,改变了昔日的面貌。

  24. 四、名人名宅 左联纪念馆,地址在多伦路145号。1929年中国共产党指示原创造社、太阳社的成员在这里成立左联。花园内西南角塑有左联五烈士的雕像:李伟森、柔石、胡也频、殷夫、冯铿。 横浜路35弄11号即“景云里”,在景云里曾居住过鲁迅、周建人、茅盾、叶圣陶等文化名流。叶圣陶主编的《小说月报》、茅盾的第一篇小说《幻灭》、丁玲的《梦珂》、巴金的《灭亡》都是在此完成。 拉摩斯公寓,四川北路2093号,鲁迅、冯雪峰的寓所。 四川北路2050号,现工商银行山阴路储蓄所,原是内山书店,内山书店曾保护过许多中国进步文化人士。山阴路133弄12号,瞿秋白故居,1993年瞿秋白搬入,鲁迅先生同年四月也搬至相距仅一条马路的大陆新村,两人结为人生知己。对面132弄6号是茅盾寓所。 溧阳路1269号郭沫若寓所,公寓坐北朝南。沈尹默故居,位于海伦路504号,沈尹默是我国一代书法宗师。

  25. 海格路(今华山路)464号吴铁城的别墅 江湾叶氏花园内景

  26. 杜公馆——东湖宾馆

  27. 丁香花园内共建有三幢别墅(其中2号楼为20世纪50年代所建),1号楼是李鸿章和丁香居住,3号楼风格与1号楼相同,用作藏书,取名“望云草堂”。曾作为中共中央华东局、上海市委办事处,后为市工商联合会机关。20世纪80年代经改建修饰后对外开放。丁香花园内共建有三幢别墅(其中2号楼为20世纪50年代所建),1号楼是李鸿章和丁香居住,3号楼风格与1号楼相同,用作藏书,取名“望云草堂”。曾作为中共中央华东局、上海市委办事处,后为市工商联合会机关。20世纪80年代经改建修饰后对外开放。 李鸿章的丁香花园主楼:李鸿章为他的小妾丁香所建的花园。始建於19世纪末。时李鸿章在上海开办了许多军事、航海、纺织等工业,经常住在上海.而晚年纳丁香当姨太太.但丁香不甘心当小老婆,又与正室和其它的偏室不和.李鸿章为体念丁香,乃特请盛宣怀为其选购一豪华花园别墅供丁香居住.这也是花园名字的由来。

  28. - 席德俊住宅位于霞飞路上(今淮海中路1131号),建筑风格属德国文艺复兴式花园住宅。该宅主人席德俊是旧上海银行世家出身,是汇丰银行第五任(1923~1929)洋买办。主人聘请沪上大有名气的德国建筑师事务所--倍高洋行(Becker & Baedeker)设计。华俄道胜银行、德国花园总会、德国邮局、毕勋路(今汾阳路)20号等住宅都是倍高洋行的老板海因里希.倍高的杰作。倍高洋行续人建筑师卡尔•倍克设计了淮海中路的这幢住宅。

  29. 1927年12月1日蒋介石与宋美龄的世俗婚礼在大华饭店(三十年代被拆除)举行,婚后他们住在亚尔培路(陕西南路)向朋友借的房子里。 后由国民政府出资购进了今东平路一带的全部洋房,其中的9号就成了蒋宋住宅。蒋介石给自己的住宅取名“爱庐”,还托人将自己手书的“爱庐”镌刻在一块大石头上。

  30. 在汾阳路和复兴中路交叉口,一幢奶黄色、十分漂亮的花园洋房,这就是丁贵堂住宅。建于1932年,是海关为总税务司建的官邸。由于担任总税务司职的都是洋人,这座官邸居然都由外国人占用。到抗日战争时期,丁贵堂开始在总税务司任副职,才住入这幢洋房。在汾阳路和复兴中路交叉口,一幢奶黄色、十分漂亮的花园洋房,这就是丁贵堂住宅。建于1932年,是海关为总税务司建的官邸。由于担任总税务司职的都是洋人,这座官邸居然都由外国人占用。到抗日战争时期,丁贵堂开始在总税务司任副职,才住入这幢洋房。 属西班牙建筑风格。高二层,假三层,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其中花园面积约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36平方米,砖木混合结构,平面对称布局。主楼底层有三个连续的拱形券门形成门廊,门及窗樘内竖立西班牙螺旋形柱作为外廊柱。券门上、屋檐下、窗周围均有精巧纤细的水泥沙浆雕饰。二层前有宽敞的阳台.三层为阁楼,有老虎窗。室内装修十分讲究,冬天有壁炉生火,宅前有一对石象守护。这幢别致的房屋是邬达克设计。 新中国成立后,丁贵堂任中国 海关总署副署长,举家迁至北京, 原宅改为上海海关专科学校至今。

  31. 常德路195号的常德公寓,张爱玲故居。1941年至1948年,张爱玲曾在这栋大楼的605室生活了7年。在这里,她写出了《金锁记》、《红玫瑰与白玫瑰》、《倾城之恋》等作品。这幢建于上世纪30年代的法式建筑如今依旧保存得十分完好,时常有来自海内外的“张迷”们前来参观。 张爱玲旧居

  32. 长宁区少年宫,原王伯群公寓,1934年建成,远远望过去就像一座欧洲的城堡,抗战时被汪精卫所占(今愚园路)。长宁区少年宫,原王伯群公寓,1934年建成,远远望过去就像一座欧洲的城堡,抗战时被汪精卫所占(今愚园路)。

  33. 总董“白宫” 法租界总董官邸(今上海市工艺美术研究所)汾阳路太原路交接处的一座高墙深院,占了这个街口的一半。走进大门,小河弯弯地由粗而细,像一条静卧的美人鱼。河边长着苔藓的老樟树枝,正探身河心汲水,那弯腰的姿势,很美。听说当年这河里有个维纳斯。回头望去,这儿竟横着一座“白宫”!

  34. 张学良百岁 张学良旧居(皋兰路,市房管局迎宾馆)

  35. 位于新闸路1124弄的“沁园”曾被评为优秀历史建筑。该房屋结构紧凑,分三层,一层住着一户人家。在上世纪30年代初,这幢西班牙式洋房曾是上海滩最高档的住宅之一,当时名声在外的阮玲玉就住于其内。位于新闸路1124弄的“沁园”曾被评为优秀历史建筑。该房屋结构紧凑,分三层,一层住着一户人家。在上世纪30年代初,这幢西班牙式洋房曾是上海滩最高档的住宅之一,当时名声在外的阮玲玉就住于其内。

  36. 周公馆位于思南路,是一座法国建筑风格的三层楼洋房。红漆大门上写有“周公馆”和“周恩来将军寓所”字样,这是1946年至1947间中国共产党代表专驻上海办事处。周公馆周围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环境怡人。周公馆位于思南路,是一座法国建筑风格的三层楼洋房。红漆大门上写有“周公馆”和“周恩来将军寓所”字样,这是1946年至1947间中国共产党代表专驻上海办事处。周公馆周围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环境怡人。

  37. 五、近代优秀建筑 外滩2号(原上海总会)  中山东一路2号,建于1910年。上海总会是当时社交界的舞台。外观横直线条三段式的处理富有韵律,二层至三层中段增加了六根爱奥尼克柱头,为整幢大楼增加了立体感,大楼南北两侧对称,顶端各设置了巴洛克式的风亭,窗户形状变化多端,细部雕刻细腻优美,因此整幢建筑显得优雅而富于艺术感染力,内装饰更为华丽,长达34米的酒吧由黑白相间的大石装饰,这在当时,已闻名于世。

  38. 沙逊大厦,英籍犹太人维克多.沙逊经营的沙逊洋行房产之一。建筑平面呈“A”字形,面临外滩的东部塔楼部分高12层,西部9层(底层有 一部分夹层),钢架结构。建成时,一部分做沙逊洋行办公之用,一部分用来开设旅馆为华懋饭店。底层原设有供出租用的穿过式购物廊。2层 至3层为出租办公室,4层即为沙逊洋行办公室。5层至7层为旅馆部,其中设有中国式、英国式、美国式、法国式、德国式、意大利式、西班牙式、印度式和日本式等不同风格的客房。第8层设有大酒吧和舞厅,其旁有休息廊。8层中部为中国式餐厅,9层有夜总会小餐厅。第10层原为沙逊本人住所,内为英国式木装修。建筑外部用花岗石贴面,处理简洁,具有装饰艺术派风格。塔楼顶部冠以高约10米的墨绿色红背金字塔形铜皮屋顶。

  39. 上海的一类近代优秀建筑保护单位——1936年建造的马勒别墅经过半年多的改造后,“摇身”一变成为花园式衡山马勒别墅宾馆,在这里老楼共有16间客房,保留了法国、英国、丹麦的欧式风貌,原汁原味,最豪华的英式套房租金每天4000元。宾馆已正式迎客,这是目前国内城市中唯一一家在一类近代保护建筑上修建的现代宾馆。上海的一类近代优秀建筑保护单位——1936年建造的马勒别墅经过半年多的改造后,“摇身”一变成为花园式衡山马勒别墅宾馆,在这里老楼共有16间客房,保留了法国、英国、丹麦的欧式风貌,原汁原味,最豪华的英式套房租金每天4000元。宾馆已正式迎客,这是目前国内城市中唯一一家在一类近代保护建筑上修建的现代宾馆。 马勒别墅 上海开埠后不久,英国人裘赐·马勒(Nils Moller)来到上海,并创办裘赐洋行,兼营航运业。1913年,其子伊利克接任,1920年洋行已拥有海船17条,总吨位5.3万吨,不久又在上海创办马勒机器造船公司(即今沪东造船厂的前身),有职工2000人,是上海最大的造船厂之一。这座建筑源于马勒的女儿的一个梦。以航运起家的马勒家族对船舶怀有深厚的感情,他们的住宅外观取自“北欧海盗”的北欧风格,而内装修几乎等同一艘豪华的邮船。

  40. 最初的礼查饭店, 占地广阔,北达东大名路,南临黄浦江,为两层西洋建筑,是上海开埠后的高级饭店之一。1906年,修建外白渡桥时,让出土地,同时拆除重建。 20世纪20年代前,礼查饭店是虹口最雄伟的建筑。1949年,更名为浦江饭店。1990年代曾是上海证券交易所。作为上海首家多功能智能型商务饭店,保留了曾经“远东第三饭店”的传统风格和设施。

  41. 上海大厦 (原百老汇大厦) 北苏州路2号 1930-1934年建造早 期 现 代 派 风 格,呈 八 字 式 结构。 外 部 处 理 与 内 部 装 饰 简 洁 明 朗, 外 观 气 势 雄 伟。 现 为 三 星 级 宾 馆, 曾 接 待 许 多 国 家 元 首 以 及 中 外 游 客。

  42. 欧洲皇宫建筑——嘉道理大厦(今上海市少年宫)欧洲皇宫建筑——嘉道理大厦(今上海市少年宫)

  43. 马立斯别墅(后为三井花园瑞金宾馆是座建筑典雅环境优美的花园建筑別墅式宾馆。由“瑞金总部”和“太原別墅”兩部分組成。瑞金总部位于都市中心的瑞金二路118号,東临瑞金二路,西靠茂名南路,南接永嘉路,北連复兴中路。总面积48960平方公尺,其中建筑占地4615平方公尺,綠化和湖面34940平方公尺。內有一个小湖,三个独立相連的花园和四幢各具风格的欧洲式別墅。马立斯别墅(后为三井花园瑞金宾馆是座建筑典雅环境优美的花园建筑別墅式宾馆。由“瑞金总部”和“太原別墅”兩部分組成。瑞金总部位于都市中心的瑞金二路118号,東临瑞金二路,西靠茂名南路,南接永嘉路,北連复兴中路。总面积48960平方公尺,其中建筑占地4615平方公尺,綠化和湖面34940平方公尺。內有一个小湖,三个独立相連的花园和四幢各具风格的欧洲式別墅。

  44. 上海国际饭店是上海年代最久的饭店之一,1932年建成,1934年开业,1998年重新装修,楼高24层,标高83.8米,有三十年代“远东第一高楼”之称,是当时全国乃至远东最高的建筑物半个多世纪来,一直是上海的骄傲。上海国际饭店是上海年代最久的饭店之一,1932年建成,1934年开业,1998年重新装修,楼高24层,标高83.8米,有三十年代“远东第一高楼”之称,是当时全国乃至远东最高的建筑物半个多世纪来,一直是上海的骄傲。 上海国际饭店位于“上海城市坐标原点”。

  45. 日本国驻上海总领事官邸 淮海中路1517号,这座大花园洋房,建于1900年。 此房为一德国商人所建,整幢房子豪华气派,具有典型的德国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建筑面积1775平方米,三层楼,砖木结构,分主楼与侧翼,立面左右对称,大门朝南,前有门廊,两面置双柱,入内为大厅,厅旁另有楼梯间,以彩色玻璃为天棚,厅内和楼上卧室等均以柚木装修,墙上贴花绸纸。宽大的花园内有大理石砌成的喷水池、假山等景观。

  46. 工部局宰牲场     沙泾路10号,是上世纪30年代远东最大的现代化屠宰场——上海工部局宰牲场旧址。由东、南、西、北4幢高低不一的钢筋混凝土楼房围成的四方形厂区,正中是一座24边形(俗称“8角楼”)的主楼。各楼之间上下交错,貌若迷宫,却又秩序分明。加工车间的“无梁楼盖”,是当时一种非常先进的建筑技术,它解决了一般大柱上必须加梁的弊端,使利用空间大大扩张。这样工艺的宰牲场建筑,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      “工部局宰牲场”,还在厂区一角建立专门焚化场,随地“消灭”死畜病畜,即九龙宾馆的大炉间。它也被列入了优秀历史建筑。

  47. 五、当代建筑与建筑保护 近代上海建筑的特点是:拥挤、多样、混杂、新颖。许多民居,既有中国的风火山墙、格门、大栏杆,也有西式的百页窗、砖拱、石质栏杆。 50到70年代,上海城市的街道和楼房,由于疏于管理和修整,无可避免地破败了。在节约的原则下,兵营式的6层楼房到处丛生。茅盾《子夜》中所描绘的“LIGHT HEAT POWER 的世界”已消失了。香港这个昔日的“小上海”替代了上海的功能。1945年到1955年,香港来了200万移民,香港出现了一个“上海化”的过程。 80年代后期开始,上海复苏了。 1990年以来的上海建筑成就有目共睹,上海变得日益美丽。 在过去的10多年里,上海有90多万户家庭、约280万人告别简陋的旧住房,迁入新居 (2005年)

  48. 继2004年发布《中国100超级豪宅》、《世界100超级豪宅》等排行榜之后,2005年,《世界经理人周刊》与世界地产研究院再次发布2005年度《中国100超级豪宅》排行榜,上海檀宫、广州汇景新城和广州金海湾花园名列前三。继2004年发布《中国100超级豪宅》、《世界100超级豪宅》等排行榜之后,2005年,《世界经理人周刊》与世界地产研究院再次发布2005年度《中国100超级豪宅》排行榜,上海檀宫、广州汇景新城和广州金海湾花园名列前三。

  49. 新中国50周年上海十大金奖经典建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