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6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西方政治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西方政治. 相对和平稳定的时代 社会思潮的总体格局 社会科学体系的形成 马克思主义在欧洲的命运 社会达尔文主义 政治发展和民主化 主要国家的国内政治 殖民帝国主义. 时代政治的总特点:相对的和平稳定.

forest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西方政治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西方政治 相对和平稳定的时代 社会思潮的总体格局 社会科学体系的形成 马克思主义在欧洲的命运 社会达尔文主义 政治发展和民主化 主要国家的国内政治 殖民帝国主义

  2. 时代政治的总特点:相对的和平稳定 从美国革命和法国革命(1789)开始的100年间,西方处于持续剧烈的政治动荡变革当中,革命、战争、疆界变更和政权更迭不断发生(拿破伦战争、1848年革命、克里米亚战争)。从1865到1875年的10年间,又先后发生了美国南北战争、波兰起义、普法战争、西班牙君主复辟以及德意志和意大利争取统一的战争。但是,1875年以后的30年间,西欧北美在国内政治和大国关系格局方面都维持了大体上的稳定和和平。 但是稳定只是相对的,并不等于没有变化,实际上在平静的历史表面下发生了意义深远的国际国内政治变迁。在国内政治方面,民主政治的原则得到普及,民主制度因素也处于缓慢而稳定的成长当中,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社会主义等各种思潮和政治势力在竞争中消长,并在某种程度上相互融合,导致政权结构和政策体系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国际关系方面,欧洲的力量均衡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德国统一和崛起给欧洲带来新的不稳定因素,1815年维也纳会议的政治安排越来越不能代表实际的力量和利益格局。矛盾和对抗在加剧,突出表现是大国之间的冲突和结盟关系的发展。在西方和非西方世界的关系方面,则由一个“温和”的殖民主义时代急速转入了一个帝国主义的时代,西方列强掀起了一个正式兼并和瓜分殖民地,建立和扩大其殖民帝国的狂潮。除了老的殖民主义国家,新兴的美国和日本也加入这个洪流。国际经济政治矛盾的发展和激化终于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3. 社会思潮与社会运动 我们可以把社会政治思潮作为理解政治变化的一个背景。在实际的历史运动中,政治经济变迁和社会思潮处于复杂的相互影响当中,到了19世纪后期,“思想史与经济史和政治史之间的关系,变得比其他任何时期更加密不可分”(剑桥世界近代史)。以往的社会历史认识,往往来自宗教和伦理,具有稳定性;但现在人们则要借助科学(引用自然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来观察社会,变化剧烈、分歧丛生。 在这段历史时期,自由主义(个人自由,改良,个人)、保守主义(秩序,反变革,国家)和社会主义(社会公正,革命,阶级)的多种思潮和流派相互冲突和竞争,并在一定程度上相互融合,展现了复杂的思想史图景。 这一时期形成了专门的社会科学研究者群体,形成了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的基本门类。社会科学研究的社会政治思想对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产生影响,形成社会政治纲领,进而对现实政治产生深刻影响。又由于大众教育的发展,来自于思想家的思想能够比以往更多地、更经常、更迅速地地扩散到社会当中,并成为影响社会现实的物质力量。

  4. 社会科学体系的形成 19世纪在社会思想领域形成“实在”、“客观”、“可知”的知识为目的的科学主义信念。在共同反对“思辨哲学”、反对中世纪的知识形态的过程中,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和政治学共同上演了一出近代社会知识形态形成的“四重奏”,现代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由此成型。历史学在实证主义哲学思潮的影响下脱离了过去“讲述想象的或夸张的故事的做法”,结束了和文学的联姻,开始越来越强调强调“探明实际发生的事”,率先取得了自己的“自我规范的制度化形态”。而后来的“社会科学”的先驱们则更多地参照和借取自然科学的典范,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也从包罗万象的哲学当中分化出来,力求使自己成为“经验科学”,而且以探究“普遍规律”为己任。这样就形成现今所见社会科学的“科际体系”(inter-disciplinary system)。

  5.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最初的比较全面而粗略的表述是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版出版,1886年才出了英译本,但当时并没有引起注意。后两卷在马克思去世后的1885年和1894年出版。这部伟大的著作旨在“象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规律一样”去“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从经济学原则出发阐述资本主义必然消亡、无产阶级革命必然发生的历史规律。这也就是为什么马克思本来想把第一卷题献给达尔文的原因。 经过马克思、恩格斯及其追随者在学术、宣传和政治上的努力, 1848年以前的“共产主义的幽灵”,到19世纪最后三十年已经成长为西方社会和政治思想中的巨人,而且它成为现实的政治力量。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在欧洲有更久远的历史和深厚的基础,到这段时期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运动中迅速扩大了其影响。马克思主义具有特别实践性,不把阅众局限于知识分子,不是书斋理论。在西欧马克思主义广为传播,但激进性受到消磨,而在美国影响则更为有限。在落后国家如俄国却保持了斗争和革命的锋芒。到1889年第二国际成立时,许多欧洲国家建立了信奉马克思主义的政党:茹尔·盖德的法国工人党(1879);比利时社会党(1879);亨利·海德门在英国建立社会民主联盟(1883);普列汉诺夫和阿克雪里罗德在瑞士成立“劳动解放社”,成为布尔什维克党的摇篮。

  6. 机会主义和修正主义 1875年,德国社会主义运动中的拉萨尔派和爱森纳赫派成立了统一的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即1890年以后的德国社会民主党)。但其政治纲领《哥达纲领》受到拉萨尔“机会主义”思想的影响,对现存的社会政治秩序采取接受和改良主义的态度,主张不经过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而通过和平合法的斗争实现通常的公民民主权利,制定社会福利立法。拉萨尔主义受到马克思的尖锐批判。但是,拉萨尔所代表的主张和倾向仍然在欧洲社会主义运动中逐渐取得优势地位。

  7. 机会主义和修正主义 当时欧洲的选举权和议会民主的成分不断扩大,社会主义政党通过合法途径取得权力的机会越来越多,到90年代修正主义的观点在社会主义运动和工人运动中的市场越来越大,以德国的伯恩施坦和考茨基、法国的饶勒斯为代表。只有极少数人还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修正主义或者说“社会民主主义”并不反对马克思主义,在某种意义上马克思仍然是他们的“导师”和精神领袖,但是他们在深层次上、在不同程度上接受了民族主义、自由主义、民主主义的原则和精神,在理论和观念上接受了当时的社会存在,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在他们那里失去了反抗、斗争和颠覆的锋芒。经过他们的改造,几乎在所有的欧洲国家,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对立物(“反体系运动”)而出现的社会主义思潮和运动终于兼容于资本主义秩序和工业文明了。在1914年前,法国的可能派、英国工党、德国的伯恩施坦分子、奥地利的阿德勒派、意大利的屠拉梯派都是这种情况。

  8. 社会民主主义 从长期看,社会民主主义也的确成为资本主义的一支调适力量,成为民主主义强有力的同盟,推动资本主义体系内包容更多的社会民主和社会公正。只有在落后的俄国,列宁及其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人继承了马克思的革命精神,成功地发动了一场夺取政权的暴力革命。而这是马克思在生前所万万料想不到的。 “凡是使用选举权范围比较宽而议会机构又比较强大,从而使社会主义有可能通过宪法途径取得权力的地方,极端的马克思主义就发展缓慢并遭到失败。让·饶勒斯以雄辩的口才,大力宣讲当时在欧洲大部分地区正在形成的一种自由社会主义的信念。”

  9. 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 美国是一个发达的工业社会,拥有强大的资本家阶级和庞大的车工史工人阶级,工会运动也很发达。这些本来都是社会主义的基础条件。但是与欧洲社会主义广泛传播的情况情况不同,美国始终没有出现强大的社会主义思潮,其工人运动与共产主义运动没有合流。社会公正的诉求主要由进步运动来加以表达和推动。 德国社会学家桑巴特在1906年发表《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提出的答案是,美国资本主义的阶级结构具有更大的开放性,工人有向上流动的机会,而且工人获得的物质上的好处更大。“我认为在感情上美国工人更认同资本主义,我认为他们喜欢资本主义”。

  10. 进化论思想的广泛影响 达尔文的《通过自然选择的物种起源》出版于1859年,力图通过精心收集和整理的材料来证明,人和一切生物一样是从早期比较简单的生物演化而来。这本书出版后立即引起激烈的争论,促使达尔文对他的观点进行进一步的论证,又写出14章,并入《物种起源》结集出版,题为《人类起源及其性的选择》。

  11. 社会达尔文主义 通过对生物学的援引和比附,达尔文主义的基本原则即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被运用于社会政治领域,形成了所谓“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社会思潮。 在1860和1870年代,英国社会学家赫伯特·斯宾塞是“社会达尔文主义”主要的阐发者,他的《社会学原理》,发表于1872-73年。他把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的达尔文主义原则与个人主义的社会理念结合起来,把社会看成是有机体,主张社会政治科学必须承认和采纳生物学的“普遍真理”,认为“人为地把那些最不会生活的人保留下来”是违反自然选择的,而“最大的善就是让社会进步不受阻碍地自由发展下去。”

  12. 达尔文主义在美国 达尔文主义给社会上的强势人物提供了心理上的支撑,使他们能够把自己的成功当作完全合理的事,心安理得地去享受财富和权力。安德鲁·卡内基就从达尔文和斯宾塞的著作中看到了“无限光明”:“我不仅摆脱了神学与超自然的力量,而且还找到了进化的真理。”美国社会学的初始人之一、耶鲁大学教授威廉·萨姆纳则写下“百万富翁是自然选择的产物”的话。不仅斯宾塞,其他许多不同流派的思想家也从达尔文的学说中找到了自己所需要的东西。特别是进化论被民族主义、帝国主义和种族主义所援引。比如美国的乔塞亚·斯特朗(Josiah Strong)牧师在极为畅销的《我们的国家》一书中就用进化论来支持“天定命运”论,认为盎格鲁—撒克逊民族是被上帝指派来监护其他民族的优越民族,而下一阶段的世界历史将是争夺生存空间的大规模斗争。 William Graham Sumner

  13. 达尔文思想的复杂影响 与种族主义和帝国主义截然相反的英国费边社会主义和俄国无政府主义也吸收了进化论的思想。前者的逻辑是:既然进化是通过渐进的变化实现,则社会进步就可以通过逐步的改良而不是暴力革命来实现。后者则认为互助和合作与斗争一样,也是人类和生物共有的本能。 阅读者各取所需,魔鬼和圣徒都可以援引圣经,达尔文主义的影响是复杂的,不应该被夸大或简单化。毋宁说它与其他领域的知识和思想进步一道打破旧的政治主张和信念,特别是进一步冲击对基督教神学,巩固了作为现代社会思想基本理念的进步主义、世俗主义和理性主义。

  14. 现代主义冲击下的宗教 欧洲的基督教思想,无论是天主教还是新教,都受到科学思想和民族主义的常年国际冲击,受到新的社会现实和新的思想潮流的冲击,而它们也都作出调整,以适应时代的变化,突出的表现是努力包容新的社会思想。新教世界中出现了新的宗教运动。1878年,英国的威廉·布斯(William Booth)创立救世军(Salvation Army, Salvationist),很快扩展到美国,同时美国出现了“基督教科学派运动”(Christian Science),这是真正的美国本土的宗教,是美国人用功利主义改造清教的结果。新教徒开始更多地关注和广泛参与社会改革和社会福利,推进人道主义的慈善事业和教育事业。还举办了各种戒酒、保护儿童和动物以及消除社会贫困的团体。 在新教神学方面,出现了对立的两种倾向:一派主张原教旨主义,另一派主张将新的科学思想吸收到宗教中去的。天主教在总体上在政治思想上要比新教保守,长期以来对“现代理性主义”、世俗主义、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持顽强抵抗态度。1870年罗马教廷被新兴的意大利王国剥夺世俗权力,被迫退回梵蒂冈一隅。从1880年代开始,教廷虽然仍然谴责唯物主义和世俗主义,但已经开始有条件地承认民主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原则,而且开始宣扬信仰和理智、神学和科学是能够协调一致的。而且严厉批判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主张成立工会,以立法手段反对经济压迫和社会贫困。在教皇的鼓励下,大多数西欧国家成立了天主教工会,与社会主义和工团主义分庭抗礼。后来又组建政党,形成了天主教民主主义的理论和运动。

  15. 西方的政治发展 1790年世界上只有三个民主国家,到1900年有19个。 1870年代政治发展的基本内容是自由宪政的推进和民族国家的社会组织/制度结构的进一步发展。1871年巴黎公社起义后,社会主义也日益成为政治生活中的重要而明显的内容,但是社会主义的革命并没有象激进的马克思主义者所期待的那样到来。西方政治保持的基本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到1870年时,政治上的自由主义和民主主义已经取得了相当的胜利。欧洲的绝大多数国家产生了成文宪法,扩大了选举权,君主专制制进一步失去存在的依据,而且,政治理念和法律上普遍确立了保障人身自由的原则。但是,除了英国、比利时和美国以外,所有国家的议会相对于行政部门而言只有名义上的权力,自由主义在政治制度上的要求(政府由议会控制、立法机构的权力不受限制)仅仅在很小的程度上实现了。 这个时代西方国内政治的总特点是自由主义在保持深厚的影响力的同时在某种程度上衰落了,西方政治呈现出浓厚的保守主义色彩。民主和专制的力量之间、自由主义、保守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力量之间呈现出复杂的互动。

  16. 民主化进程的复杂局面 在1870年以后的历史中,民主化的进程出现了复杂的局面。在许多国家选举权都有不同程度的扩大,这主要是进一步限制贵族特权,放松投票权的财产和教育资格的限制。但是,选举权的扩大并没有带来议会民主制的显著和迅速发展。一个耐人寻味的情况是,人数扩大后的选民在很大程度上反而变得比以前更加保守了。而迪斯累利和俾斯麦也正是看到这一点才主动去扩大人民的选举权。而且在这一时代,行政机构相对于立法机构的权力有了新的扩大,政府在强化中央集权、扩展其权威和职能、推行对经济的干涉(特别是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加强对社会事务的监控和管理方面向前推进,对政治参与和自由主义原则形成新的制约。,其中的典型事例是为工人阶级提供最多保障的政府是极为保守的、反自由主义的俾斯麦政府。 “大众政党”开始在政治生活中发挥突出作用, 。政党政治成为议会民主政治之外的另外一项重要内容。但是政治精英仍然能够掌握通过掌握政党组织进而掌握群众。 民主化的潮流似乎是无可逆转的,群众的政治动员和参与处于扩展之中,但是这个过程是处于权力阶层的有效控制之下的。霍布斯鲍姆认为取代“名人政治”的民主政治的发展“并没有以人民取代权势,而是以组织——亦即委员会、政党名人、少数积极分子——取代权势。” 所以,西方的政治发展史也很难被完全看作是民主政治凯歌行进的历史。

  17. 1860年代,在“铁血宰相”俾斯麦的领导下,普鲁士王国通过三次王朝战争(1864年普奥对丹麦战争、1866年普奥战争、1866年普法战争)自上而下地实现了德意志的统一,建立了德意志帝国。《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德意志帝国为联邦制国家,由22个邦和3个自由市组成。立法权由各邦和自由市的代表(58人)组成的联邦议会和由普选产生帝国议会行使,而权力明显向联邦议会倾斜,而且联邦议会的否决权实际上控制普鲁士手里。帝国皇帝由普鲁士国王世袭,普鲁士首相兼任帝国首相和联邦议会主席。皇帝权力广泛,帝国首相首先对皇帝负责。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制度是代议制和帝制的混合物,不同于英国的君主立宪,实际上作为宰相的俾斯麦权倾一时。 俾斯麦的保守容克国家

  18. 德意志帝国议会

  19. 俾斯麦的内部政策 1.经济上放弃自由贸易,实行高关税的保护主义政策(1878); 2.70年代发动“文化斗争”,打击天主教和分离主义势力,促使议会通过许多法律,取消天主教对对教育和婚姻等社会事务的监督和干涉,剥夺教会对教士和教徒的控制监督权力。文化斗争受到教皇、天主教会和中央党的强烈反对,教皇甚至宣布上述法令全部无效,禁止教徒服从。俾斯麦采取了强有力的对抗手段,但70年代末又开始与天主教势力妥协。 3.1878年使议会通过反社会主义的《非常法》,排斥和打击社会民主党,一度使社会民主党处于瓦解状态。 4.俾斯麦认为,“政府去实现社会主义的要求中看来合理、并和国家即社会制度相一致的东西,才能制止社会主义运动的混乱局面。”同时对工人实行安抚政策,通过了一系列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政策。以上两项是恩威并施的“鞭子加密糕”的政策。

  20. 俾斯麦以后 胸怀大志而又历练不足(知识广泛而思想肤浅)的威廉二世1888年即位,对他的老臣独断专行不满,渴望亲掌朝政。1890年借《非常法》期满而迫使俾斯麦下台。此后德国的内政中增加了一些自由主义成分,对工人给予更多的保障,但是比起俾斯麦时期并没有多大的变化。变化较大的是对外政策方面,威廉二世对德国的力量和地位抱有极为乐观和进取的态度,把俾斯麦时期的“大陆政策”推向“世界政策”,加速海外扩张,特别强调扩充海军,与英国展开海军军备竞赛。这样在法国之外又树了一个强敌。

  21. 法国:共和制的巩固 在普法战争后法国终于建立了共和政体。共和国仍然不是完全平安无事的,仍然不时出现动荡的局面。1887到1889年,发生了喧嚣一时的布朗热运动,保守派图谋恢复君主制的努力以失败而告终,但他们在大革命一百年后仍然能够兴风作浪,说明法国政治生活中的尖锐冲突。 紧接着,在法国的沙文主义和复仇主义情绪高涨的背景下又发生了德雷福斯事件。德雷福斯是一位犹太人,也是一位正直、爱国的军官,在法国总参谋部任上尉参谋。1898年4月,他被诬告出卖军事情报给德国,经过不公正的审判被判终身流放监禁。这件事当时并没有引起注意。但是几年后情报部皮卡尔上校发现出卖情报的罪犯是另一个军官,但军事当局拒不公布真相,并且将皮卡尔调离。著名作家左拉报纸上发表《我控诉》为德雷福斯鸣冤,在法国全社会甚至国际上激起强烈反响,国内分裂出界限分明的两大阵营:民主派和社会主义者主张对德雷福斯案予以平反,而沙文主义分子、反犹太分子和保皇分子则反对重新审理此案,并宣传对德战争,甚至准备推翻共和国。一场普通的间谍案演变为一场保卫共和和民主的社会政治运动。最终民主力量还是占了上风,1899年瓦尔德克·卢梭主持的“保卫共和国”组成政府,社会主义者米勒兰入阁,开始了“激进共和国”时期。1906年,德雷福斯被平反,但法国政治生活中的左、右分化进一步加剧了。

  22. 德雷夫斯事件

  23. 英国的两党政治 英国政治具有稳定和渐进变化的特点。经过1832年的议会改革,到19世纪中叶,以前的辉格党(Whig)和托利党(Tory)分别逐渐演变为自由党和保守党,现代英国政治中的两党制由此形成。由于大众参与的扩大,政党活动的范围由议会向全社会扩展,同时自由党和保守党的阶级基础趋于一致,政策倾向上的差距也趋于缩小。在1868到1885年间,保守党和自由党呈势均力敌之势,轮流上台执政,掌权时间大致相等。1868至1874年间,威廉·格拉斯顿(Gladstone)领导下的自由党政府进行了多项改革,比如取消英国教会在爱尔兰的国教地位,削弱教会在教育中的地位,实行文官考试制度,工会合法化,等等。1874年本杰明·迪斯累利(B. Disraeli)领导的保守党上台,修正了保守党传统的纲领,推行了一些社会改革,如规定工人工作时间每周不得超过56.5小时,限制使用童工,政府帮助改造贫民窟,提高工人在解决劳资纠纷中的地位等。1880年,格拉斯顿第二次组阁。两个政府的差别主要在对外政策和殖民地方面,保守党政策的扩张性和帝国主义色彩更为强烈,从1885到1905年执政时间长达17年。此后自由党重新上台进行社会改革和准备战争,但也只是一种回光返照。大战前夕,工党取代自由党的地位。20世纪初,长久以来困扰着英国两党政府的爱尔兰争取独立或自治的运动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迫使英国人对不可避免的潮流作出妥协,1914年议会正式通过了爱尔兰自治法案。

  24. 格莱斯顿和迪士累利

  25. 美国:重建时期 1865年美国内战结束后到1877年,美国历史进入了一个“重建”(Reconstruction)时期,这不仅是指恢复遭受战争破坏的南方经济,它更重要和更深刻的历史内涵是,在政治上、立法上和社会心理上巩固内战的成果,在南部各州恢复和加强对联邦的忠诚,特别是对南方进行民主化改造,建立忠于联邦的州政府,重新形成美利坚民族的凝聚力,包括在心理上和政治上抚平战争创伤。这是一个“重新联合与重新调整” 的时期。1875年5月,约翰逊总统颁布《大赦宣言》,宣布反叛者只要宣誓效忠联邦政府,就恢复其除了奴隶所有权之外的一切政治和财产权力。任命临时州长,重新选举州议会和州政府。之后又正式在法律上确立了种族平等的原则,给予黑人以投票权、选举权和财产权。70年代后联邦政府的政策开始更加强调对南方势力的妥协和安抚。内战和重建并没有彻底解决黑人问题,很多黑人由努力变成分成佃农或雇农,而且南方各州由兴起了种族主义和恐怖主义的三K党。

  26. 美国:镀金时代 内战后到1890年代,由于同时具有经济快速发展和政治腐败的特点而被称为“镀金时代”(Gilded Age)。

  27. 镀金时代

  28. 20世纪初,针对镀金时代的权势集团腐败、社会不公、群众的苦难、大企业的垄断,出现了强大的社会批判思潮,其中新闻记者的“掏粪”(muckraking)尤其有影响。老罗斯福成为具有进步主义思想的政治家。20世纪初,针对镀金时代的权势集团腐败、社会不公、群众的苦难、大企业的垄断,出现了强大的社会批判思潮,其中新闻记者的“掏粪”(muckraking)尤其有影响。老罗斯福成为具有进步主义思想的政治家。 美国:进步主义和社会批判

  29. 进步党 在这种社会思潮中,1908年,卸任总统老罗斯福率改革派共和党人组建“共和党进步派”,1912年成立进步党,主张“新国家主义”,把国家利益置于私人利益之上,保护弱者和劳工。但1912年老罗斯福 败于民主党的威尔逊,实行进步主义纲领,进步党力量式微。1921年保守共和党人哈定上台,以拉福莱特为首的的改革派重新组建进步党,其纲领宣具有平等主义和社会主义色彩:美国的公民权利已经为少数人的特权所取代,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垄断组织对政府和经济的控制,主张政府摧毁私人垄断,对水利矿产实行公营。这种思想被新政时期的民主党所承袭。

  30. 殖民帝国主义的高涨 西方对非西方的海外扩张有着久远的历史。到19世纪中期,重商主义时代建立正式殖民地和实行贸易垄断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已让位于自由主义的政策,即建立“非正式帝国”(informal empire),对非西方世界实行非正式控制和实行自由贸易(当然正式殖民地仍然存在),殖民主义扩张以相对“温和”与平缓的方式进行,特别是很少进行军事征服和领土兼并。西方国家特别是英国普遍认为,殖民地对母国没有重大价值,缺乏海外扩张的动力与愿望,因而出现出对殖民地的“冷淡”态度(殖民地磨盘说)。但在1880年前后,殖民扩张的速度和强度突然加剧了。突出表现为对非西方进行有系统的军事征服、领土兼并和建立正式的殖民地机构。不仅传统的殖民帝国英国和法国转向在亚洲、非洲和太平洋地区建立殖民地和势力范围,而且以往从来未参加殖民的国家如德国、比利时、意大利、美国和日本也加入殖民扩张的狂潮。殖民扩张确实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在进行。同时欧洲国家为争夺殖民地而进行的斗争也加剧了,发生了一系列争夺殖民地的冲突和战争。

  31. 出现殖民扩张的新高潮的根本原因是第二次产业革命赋予西方以争夺殖民地的强烈愿望和能力,对非西方世界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的需求扩大了,同时资本输出的需求成为成为一种新的动力,而工业实力导致殖民扩张的军事力量的增强。这是根本的经济原因。同时从政治和军事战略的角度看,对殖民地的争夺与欧洲内部的矛盾和斗争纠缠在一起相互促进互为因果,海外扩张实际上成为欧洲大陆的竞争和冲突向欧洲以外地区的延续,争夺具有战略价值的殖民地成为列强竞争的一个必要的组成部分。从社会心理方面看,扩张性的民族沙文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和白人优越论、道德使命感都成为海外扩张的精神动力,殖民地成为民族民族自豪感和威望的来源,给殖民地赋予“一种难以言明然而却极为重要的价值,即拥有殖民地是强大的一般评判标准。” 帝国主义的动力

  32. 非洲的瓜分

  33. 美国的帝国主义 美国在外交上长期以来奉行孤立主义原则,不愿加入欧洲大陆的纷争和殖民扩张。但孤立主义是有限的,实际上门罗主义(美洲一体、互不干涉和不准殖民)和向太平洋地区进行商业扩张在整个19世纪都是是美国外交政策的重要因素。但19世纪晚期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美国出现了强大的扩张主义思潮。其来源和内容包括社会达尔文主义、种族优越论、边疆学说和海权论等。社会达尔文主义和种族优越论结合在一起,如、哈佛教授菲斯克(John Fiske,1885著《天定命运》一书)、斯特朗牧师和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约翰·伯哲士(John W. Burgess)等人,主张盎格鲁—萨克逊民族肩负使全世界基督教化的使命。还有三位历史学家的影响巨大。边疆学派的开创者特纳(Frederic Turner)在1893年著《边疆在美国历史中的作用》,认为自由土地是美国应付经济危机和社会问题的“安全阀”,是美国生命力的来源。既然西进运动使国内边疆已经消失,则美国历史就应该进入开拓海外边疆的新阶段。另一位历史学家布鲁克斯·亚当斯(Brooks Adams)1893年著《文明与衰退的规律》,提出伟大的文明来自征服,美国到了应该向海外特别是太平洋地区扩张的时候。西奥多·罗斯福就深受亚当斯文明兴衰规律论的影响。

  34. 马汉:海权论 1890年,马汉(Alfred Mahan)著《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63》一书,强调海军力量对贸易发展国家的强大的作用,主张建立强大的海军,在海外建立海军基地。马汉的著作成为军队和官员们的重要读物。90年代后美国大力扩张海军,正是接受马汉影响的结果。 如果我们认定我们的利益和尊严所要求的权利乃是建立在我们自己推行权利的力量之上,而不是以其他什么国家的意愿为依据,我们就有必要促使自己清醒认识到,跨洋交通的自由取决于对作为所有通向地峡的道路都必经的加勒比海的控制权。 ——马汉

  35. 美国的帝国主义:意识形态和道义价值

  36. 麦金利总统与美西战争 实情是我不想要菲律宾,而且,当菲律宾作为来自上帝的一个礼物摆在我面前时,我真不知道该如何处置它。……一天夜里我突然有了这样的想法:……我们不能把它交回西班牙手中——这是懦弱和不光彩的;我们也不能把它交给法国和德国——它们是我们在东方的商业竞争对手,这样是一桩糟糕的交易,也是不守信用的;我们也不能把菲律宾留给菲律宾人自己——他们并不适合享有自己的政府……;我们别无选择,只有把它全部拿过来,教育菲律宾人,and uplift and civilized and Christianized them, and by God’s grace do the very best we could by them, as our fellow-men for whom Christ also had died. ——

  37. 美西战争 1890年代,美国考虑把西班牙殖民地古巴、波多黎各和菲律宾夺过来。当时古巴和菲律宾都发生了反抗西班牙的起义,美国政客煽动了国内反对西班牙殖民主义的情绪。“绝大多数新教徒都支持美西战争,把它作为将受难的古巴人,从信奉天主教的西班牙的腐败统治下解救出来的一次必要的讨伐。”取得菲律宾,就是扩张上帝的领域。1898年1月25日美国缅因号战舰驶入哈瓦那港,意在向西班牙示威。1个月后缅因号突然爆炸沉没,美国终于得到借口向西班牙宣战(4月25日)。由于西班牙军队被古巴和菲律宾的起义军所牵制,美国在古巴和菲律宾两个战场都得以充分利用其海军优势。2月25日助理海军部长罗斯福命令亚洲舰队司令杜威率舰队进驻香港,5月1日在马尼拉湾击溃了西班牙海军;7月又在古巴打败西班牙的海、陆军;8月13日攻占马尼拉,取得了被海约翰称为“小而辉煌”的胜利。在法国的调停下,美西于12月签定《巴黎和约》,主要内容是:西班牙承认古巴独立;西班牙将菲律宾、关岛、波多黎各割让给美国,美国补偿西班牙2000万美元。美国打着反殖民主义的旗号夺得了几个重要的殖民地,之后更是发动了对菲律宾的殖民战争(1899—1902)。

  38. 美西战争

  39. 美西战争

  40. 美西战争

  41. 美西战争

  42. 日本帝国主义 明治维新后崛起的日本赶上了帝国主义浪潮的末班车,但日本帝国主义的扩张性、掠夺性色彩十分强烈,而且日本海外扩张和掠夺对日本经济的发展的重要性也超过所有其他帝国主义国家。1894—95年的甲午战争使日本得到朝鲜和台湾,但俄国和法国、德国联合起来逼迫日本退还了辽东半岛。1902年日本和英国签定了《英日同盟》,这使日本有恃无恐地继续与俄国争夺中国的辽东。1904年,日本袭击旅顺军港的俄国军舰,日俄战争爆发,次年俄国战败,在老罗斯福的调解下,双方签定《朴茨茅斯条约》,日本获得辽东半岛的势力范围和库叶岛南部,俄国则承认日本独占朝鲜。实际上是以南北为界划分了东北亚的势力范围。

  43. 日俄战争

  44. 日俄战争

  45. 日俄战争

  46. 日本帝国主义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