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0 likes | 618 Views
无 限 生 机 心理养生技术讲座. 主讲:莫若华. 工作编号: 230000026. 养生即保养身心,通俗地说,就是保健。 养生就是保健,也有养生保健之说。养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历来都受到人们的重视。 我国文学、历史、哲学和儒释道易医等众多典籍中都对 “ 养生 ” 有很多议论:有的称 “ 养生 ” 为摄生、厚生、遵生以及卫生,也有的称它为道生、保生、颐生以及颐养 …… 其主旨都是在告诉人们,应该 ------ 顺应自然规律以保养身心,达到健康增寿的目的。. 养生是什么?.
E N D
无 限 生 机 心理养生技术讲座 主讲:莫若华 工作编号:230000026
养生即保养身心,通俗地说,就是保健。 养生就是保健,也有养生保健之说。养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历来都受到人们的重视。 我国文学、历史、哲学和儒释道易医等众多典籍中都对“养生”有很多议论:有的称“养生”为摄生、厚生、遵生以及卫生,也有的称它为道生、保生、颐生以及颐养……其主旨都是在告诉人们,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以保养身心,达到健康增寿的目的。 养生是什么?
始见于道家的《庄子》内篇。养,即保养、调养、补养的意思;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的意思。就是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透过各种调摄保养,以增强体能,提高自身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力和免疫力,达到阴阳调和、延年益寿的目的,让生命时刻处于最佳的状态。始见于道家的《庄子》内篇。养,即保养、调养、补养的意思;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的意思。就是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透过各种调摄保养,以增强体能,提高自身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力和免疫力,达到阴阳调和、延年益寿的目的,让生命时刻处于最佳的状态。 养生的概念
养生之道,即理论。 养生之术,即方法。 分门别类,大体有:道家主张天人合一、清静无为;儒家重视实用性、理性和自强不息;佛家推崇禅定、推拿、素食和饮茶;杂家注重动静结合。 养生包括的内容
中国传统养生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其核心思想可概括为:“顺其自然、形神兼养、动静结合、审因施养”十六个字。包含四大理论:即“天人合一论、形神兼养论、阴阳协调论、统筹兼顾论”。 养生的基本法则(核心思想)
1.顺应自然。讲求天人合一,重视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统一。正如《内经》上主张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老子·道德经》称“道法自然”,就是指的要顺应自然规律。1.顺应自然。讲求天人合一,重视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统一。正如《内经》上主张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老子·道德经》称“道法自然”,就是指的要顺应自然规律。 2.形神兼养。一方面要注重形体养护,另一方面更要重视精神心理方面的调摄。正所谓“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 3.动静结合。主张“动则生阳”,也主张“动中取静”、“不妄作劳”。 4.审因施养。主张“审因施养”和“辨证施养”,即不拘泥于一法一式,而要因时、因地、因人施用不同的养生方法。 养生的基本法则(核心思想)
1.神养。包括精神心理调养、情趣爱好调养和道德品质调养等方面。其中涉及的内容以中医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等居多。1.神养。包括精神心理调养、情趣爱好调养和道德品质调养等方面。其中涉及的内容以中医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等居多。 2.行为养。包括衣、食、住、行以及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为的调养。 3.气养。主要是医用健身气功的“内养功”,内容涉及中医文化、宗教文化和武术文化等方面。 4.形养。主要包括形体锻炼和体育健身等活动。主要是融合了医学文化和武术文化的内容。 养生的具体内容
5.食养。为中医养生之术的主要内容之一,应用范围比较广泛,适应人群也比较多。主要内容为养生食品的选配、调制与应用,以及饮食方法与节制等。涉及到医、药、食、茶、酒以及民俗等文化方面。5.食养。为中医养生之术的主要内容之一,应用范围比较广泛,适应人群也比较多。主要内容为养生食品的选配、调制与应用,以及饮食方法与节制等。涉及到医、药、食、茶、酒以及民俗等文化方面。 6.药养。以养生药剂的选配调制为主要内容。其制剂多为纯天然食性植物药;其制法一般是粗加工调剂;其剂型也多为与食品相融合。所以,中医学界常有“药膳”的说法。 7.术养。利用按摩、推拿、针灸、沐浴、熨烫、磁吸、器物刺激等疗法进行养生。主要涉及医药文化,是上述养生之术以外的一种非食非药养生方法。 养生的具体内容
古代养生的特点,就是要强调在养生之道和养生之术基础之上的“因人施养”。古代养生的特点,就是要强调在养生之道和养生之术基础之上的“因人施养”。 现代养生在理论上主张自我保健。在继承古代养生诸多精华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实际,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开放的、不断完善的体系 ,大致包括如下范畴:心理养生、行为养生、环境养生、运动养生以及饮食养生等。
健康由四个元素组成: 1、父母遗传占 15%; 2、社会环境占 10%; 3、自然环境占 7%; 4、医疗条件占 8%; 5、个人生活方式占60%。 前三项为不可控因素,共占32%;在可控因素的68% 中,个人的生活方式因素占60%,即接近可控因素的九成。因此,健康的钥匙掌握在您自己的手里,要想健康长寿,九成要靠自己。 世卫组织标准的健康元素
合理膳食 适量运动 戒烟限酒 心理平衡 健康生活的四大基石。 世卫组织主张的养生方法
养心将成为21世纪的健康主题。养心就是养生。养心将成为21世纪的健康主题。养心就是养生。 所谓养心,就是从精神上保持一种良好的状态,从而有效保障机体功能的正常发挥,以求达到防病健身、延年益寿之目的。 养心就是心理养生。 心 理 养 生
我国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之一、著名文学家、养生学家嵇康在《答向子期难养生论》中指出: “养生有五难: 名利不灭此一难也; 喜怒不除此二难也; 声色不去此三难也; 滋味不绝此四难也; 神虑转发此五难也。 五者无于胸中,则信顺日济,玄德日全,不祈喜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大理之所效也。”这里提及的养生五难,属于心理方面的有四难,也就是说,几乎全部都与心理有关。可见,古代养生学家谈养生保健就是以心理保健为主,对心理保健的重要作用已经有了足够的认识。 心 理 养 生
中医的最高境界是养生,而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所以,就养生而言,下士养身,中士养气,上士养心。也就是说,在中医看来,养心是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心理养生的核心和关键。中医的最高境界是养生,而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所以,就养生而言,下士养身,中士养气,上士养心。也就是说,在中医看来,养心是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心理养生的核心和关键。 现代养生提倡自我保健,心身并养,内外兼修,但更注重养心。 心 理 养 生
在世界卫生组织指出的健康构成元素中,个人生活方式占60%,接近可控因素的九成。针对个人生活方式占的60%,卫生部首席健康教育专家洪昭光先生说:“在这60%当中,膳食占30%,心理占 30%。对待这30%的心理因素,我们花了多少时间和精力呢?然而,对健康起最关键作用的,恰恰是心理。”所以说,健康取决于心理健康。 心 理 养 生
著名作家苏叔阳认为,健康就是和谐,包括两种和谐,一是心理和谐,二是生理和谐。首先要心理和谐。心胸宽广了,心理就容易平衡;心理平衡了,生理就稳定;生理稳定后,病就没有了,即使偶尔生病,恢复起来也很快。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是健康的基石。著名作家苏叔阳认为,健康就是和谐,包括两种和谐,一是心理和谐,二是生理和谐。首先要心理和谐。心胸宽广了,心理就容易平衡;心理平衡了,生理就稳定;生理稳定后,病就没有了,即使偶尔生病,恢复起来也很快。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是健康的基石。 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 心 理 养 生
二十一世纪,是崇尚自然、尊重科学、追求真理、构建和谐社会的世纪。 健康是人类追求的永恒主题,是人生最大的追求,拥有健康是拥有一切基础的基础。任何一个求真务实的人都不会为追求名利、地位、金钱而活着。追求心身健康,不过是小目标,更远大的目标和美好的思想,是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提高生存质量,不断求知,不断修正自我,与人为善,与己为善,保留好的,忘掉消极的,使自己在人生旅途中活得更精彩,过得舒服,快乐一生。 心 理 养 生
很多养生大师都认为,过度的心理压力是疾病的根源。人要健康,最为关键的是心理健康 有相关领域专家研究指出,整个就业人群中有将近50%的人在工作中并不愉快,90%的人正在从事与他们生活目标关系不大的工作,而且还在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前所未有的巨大工作压力正在威胁着广大人群的健康。 心 理 养 生
相关调查表明,85%的白领人士担心失业,认为自己的职业不稳定,缺乏职业安全感、归属感,时时对可能出现的失败感到紧张、忧虑。相关调查表明,85%的白领人士担心失业,认为自己的职业不稳定,缺乏职业安全感、归属感,时时对可能出现的失败感到紧张、忧虑。 有鉴于此,洪昭光先生曾说:“说得更严肃一些,其实一个人的一切就取决于心态,心态一变,整个世界就会在你眼中发生彻底的改变。换个角度想问题,你会觉得世界太美了,生活多么美好,多么值得你去创造、去欣赏、去享受。” 心 理 养 生
各种压力给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都带来了诸多不良反应。 如何舒缓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促进身心健康呢?答案就在于心理养生。现代社会,压力形形色色,无处不在。社会大众主要面临三大压力:学习压力、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随着压力的增大,心理养生在养生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心 理 养 生
压力无处不在。既然无法逃避压力,那我们就一定要学会与压力相处。学习养心理论,掌握养心技巧,积极投身养心实践,适度转移和释放压力,是目前最为有效的养生之道。压力无处不在。既然无法逃避压力,那我们就一定要学会与压力相处。学习养心理论,掌握养心技巧,积极投身养心实践,适度转移和释放压力,是目前最为有效的养生之道。 如何进行心理养生呢?
简单地来说,子午流注就是指人体中的十二条经脉对应着每日的十二个时辰,由于时辰在变,因而不同经脉中的气血在不同的时辰也有盛有衰。人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人的生活习惯应该符合自然规律。现代时间生物学证明,人体生命现象、生理活动都具有相对稳定的时间节律性,包括季节、昼夜等节律。有人称此为“生物钟”,反映出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子午流注是把人的十二条经脉在十二个时辰中的盛衰规律,有序地联系起来,又通过人体的五脏六腑与十二经脉相配的关系,预测出某脏腑经络的气血在某个时辰的盛或衰,环环相扣,按照气血的盛或衰来进行治病养生,使治病养生都有了更强的针对性,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简单地来说,子午流注就是指人体中的十二条经脉对应着每日的十二个时辰,由于时辰在变,因而不同经脉中的气血在不同的时辰也有盛有衰。人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人的生活习惯应该符合自然规律。现代时间生物学证明,人体生命现象、生理活动都具有相对稳定的时间节律性,包括季节、昼夜等节律。有人称此为“生物钟”,反映出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子午流注是把人的十二条经脉在十二个时辰中的盛衰规律,有序地联系起来,又通过人体的五脏六腑与十二经脉相配的关系,预测出某脏腑经络的气血在某个时辰的盛或衰,环环相扣,按照气血的盛或衰来进行治病养生,使治病养生都有了更强的针对性,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什么是子午流注呢?
子午流注遵循阴阳变化的规律。 《针灸大成·论子午流注》说:“子时一刻,乃一阳之生;至午时一刻,乃一阴之生,故以子午分之而得乎中也。流者,往也。注者,住也。”所以说,子代表阳生,为阳气之首,流代表阳生的过程;午代表阴生,午为阴气之初,注代表阴藏的过程。它含有阳极生阴,阴极生阳的运动规律。 子午流注与养生
子午流注将人体气血运行比拟为水流,从子时到午时,随着时间先后不同,人体阴阳盛衰,营卫运行,经脉流注,时穴开阖,都与自然界同样具有节律变化。阴阳各经气血的盛衰也有固定的时间。气血盈时而至为盛,过时而去为衰;逢时为开,过时为阖,定时开穴,方可有效地调和阴阳,纠正机体偏盛偏衰。子午是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也是阴阳转化的起点和界线。子午流注将人体气血运行比拟为水流,从子时到午时,随着时间先后不同,人体阴阳盛衰,营卫运行,经脉流注,时穴开阖,都与自然界同样具有节律变化。阴阳各经气血的盛衰也有固定的时间。气血盈时而至为盛,过时而去为衰;逢时为开,过时为阖,定时开穴,方可有效地调和阴阳,纠正机体偏盛偏衰。子午是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也是阴阳转化的起点和界线。 子午流注与养生
一日十二个时辰,人体气血一个时辰流经一条经脉。流行次序是:寅时肺经——卯时大肠经——辰时胃经——巳时脾经——午时心经——未时小肠经——申时膀胱经——酉时肾经——戌时心包经——亥时三焦经——子时胆经——丑时肝经,最后再流入肺经。首尾相接,如环无端。一日十二个时辰,人体气血一个时辰流经一条经脉。流行次序是:寅时肺经——卯时大肠经——辰时胃经——巳时脾经——午时心经——未时小肠经——申时膀胱经——酉时肾经——戌时心包经——亥时三焦经——子时胆经——丑时肝经,最后再流入肺经。首尾相接,如环无端。 简易歌诀:寅时气血注入肺,卯时大肠辰时胃, 巳脾午心未小肠,申属膀胱酉肾位,戌时心包亥三焦,子胆丑肝各定位。 子午流注与养生
子午流注是中医圣贤发现的一种规律,即每日的12个时辰是对应人体12条经脉的。由于时辰在变,因而不同的经脉在不同的时辰也有兴有衰。掌握子午流注的规律,对养生和用药都有很大的益处。 中医医理讲“因天之序”,就是要因循身体这个“天”本身的运动顺序,就是东南西北,就是春夏秋冬,就是生发、生长、生化、收敛、收藏。违背了这个顺序,就要生病,顺应这个顺序,就健康长寿。因此中医时间医学将十二地支作为日节律的指称。日节律就是指人体在一昼夜中阴阳消长、盛衰的情况。 子午流注与养生
子时 (23点至1点),为足少阳胆经当令,胆经最旺。中医理论认为:“足肝之余氣,泄于胆,聚而成精。”胆为中正之官,五脏六腑取决于胆。气以壮胆,邪不能侵。胆气虚则怯,气短,谋虑而不能决断。”由此可见胆的重要性。有些人随便切掉胆是轻率的表现。胆汁需要新陈代谢。人在子时前入眠,胆方能完成代谢。“胆有多清,脑有多清。”(此时,阴气盛,阳气虚。) 凡在子时前l至2小时入睡者,晨醒后头脑清晰、气色红润。反之,日久子时不入睡者,则面色青白,特别是胆汁无法正常新陈代谢而变浓结晶,犹如海水中水分蒸发后盐分浓而晒成盐一般,易生肝炎、胆囊炎、结石一类病症,其中一部分人还会因此“胆怯”。这个时辰养肝血(阴)最好。 子时与养生
丑时 (1点至3点),为足厥阴肝经当令,肝经最旺。肝藏血。人的思维和行动要靠肝血的支持,废旧的血液需要淘汰,新鲜血液需要产生,这种代谢通常在肝经最旺的丑时完成。此时安静入眠,血液大量回肝,肝内血液充足,肝经旺盛,可维护肝的疏泄功能,使之冲和条达,充分发挥解毒滤过的作用。此时熟睡,胜过其他时间。如果丑时不入睡,肝还在输出能量支持人的思维和行动,就无法完成新陈代谢。黄帝内经讲:“人卧则血归于肝”。所以丑时未入睡者,面色青灰,情志倦怠而躁,易生肝病。 丑时与养生
寅时 (3点至5点),为手太阴肺经当令,肺经最旺。《素问·经脉别论》说:“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血的运行要依赖气的推动,肺主呼吸,调解着全身的气机,此时肺经旺盛,有助于肺气调节和输布血液运行全身。肝在丑时把血液推陈出新之后,将新鲜血液提供给肺,通过肺送往全身。所以人在清晨时面色红润,精神充沛。寅时,有肺病的人反映尤为强烈,剧咳或哮喘或发烧。(此时,人体由静转动,各部位对气血的需求量增加,会加重心脏负担。) 寅时与养生
卯时 (5点至7点),为手阳明大肠经当令,大肠经最旺。 “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将充足的新鲜血液布满全身,紧接着促进大肠经进入兴奋状态,完成吸收食物中水份与营养、排出渣滓的过程。 此时可多饮水使大肠充分吸收水分,促进排泄;排泄结束后,可做提肛运动,有利于治疗便秘、痔疮、脱肛等病。 卯时与养生
辰时 (7点至9点),为足阳明胃经当令,胃经最旺。所以,人在这个时辰吃早饭最容易消化。如果胃火过盛,嘴唇干,重则唇裂或生疮,可以在7点清胃火。胃寒者7点养胃健脾。 辰时与养生
已时 (9点至11点),为足太阴脾经当令,脾经最旺。 “脾主运化,脾统血。”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总调度,又是人体血液的统领。“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的功能好,可运化水谷,升清化浊,为身体提供气血营养。血的质量好,所以嘴唇是红润的。否则唇白,或唇暗、唇紫。脾虚者 9点健脾;湿盛者9点利湿。 巳时与养生
午时 (11点至13点),为手少阴心经当令,心经最旺。 “心主神明,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心推动血液运行,养神、养气、养筋。人在午时能小睡片刻,这是最能养精气神的时机,对于养心大有好处,可使下午乃至晚上精力充沛。此时不宜剧烈运动。心率过缓者 11点补心阳;心率过速者滋心阴。 午时与养生
未时 (13点至15点),为手太阳小肠经当令,小肠经最旺。小肠接收经胃初步消化的食物,并进一步泌别清浊,把水液归于膀胱,糟粕送入大肠,将水谷化为精微,精华输送进脾。小肠经在未时对人一天的营养进行调整。饭后两肋胀痛者在此时降肝火、疏肝理气。 未时与养生
申时 (15点至17点),为足太阳膀胱经当令,膀胱经最旺。膀胱贮藏水液和津液,水液排出体外,泻火排毒,津液循环在体内。若膀胱有热可致膀胱咳,即咳而遗尿。申时人体较温热,阴虚的人尤为突出,在这个时间滋肾阴可调此证。 申时也是健康的人学习和读书的好时光,所以古人主张“朝而受业,夕而习复”。这时由于气血容易上输于脑部,学习效率就会很高。又太阳主管气化,这时应该多喝水和吃些水果,对养生很好。 申时与养生
戌时 (19点至21点),为手厥阴心包经当令,心包经最旺。 “心包为心之外膜,附有脉络,气血通行之道。邪不能容,容之心伤。”心包是心的保护组织,又是气血通道。心包经戌时兴旺,可清除心脏周围外邪,使心脏处于完好状态。心发冷者戌时补肾阳,心闷热者戌时滋心阴。 中医认为这时人体的阳气应该进入了阴的界面,这时阴气正盛,阳气将尽,而心包经之“膻中”又主喜乐,通常人们会在这时进行晚间的娱乐活动。此时最宜步行,可增强心功能。 戌时与养生
酉时 (17点至19点),为足少阴肾经当令,肾经最旺。 “肾藏生殖之精和五脏六腑之精,前者是禀受于父母,与生俱来。后者为水谷之精气,是由脾胃运化而来。肾为先天之根本。”经过申时膀胱经的泻火排毒,肾在酉时进入贮藏精华的阶段。肾阳虚者酉时补肾阳最为有效。 酉时也代表一天的关门,此时身体所表现出来的病变都是肾的收藏功能出现了问题,而酉时发低热则是肾气大伤,尤其是青春期或新婚后的男子要注意这一点。 酉时与养生
亥时 (21点至23点),为手少阴三焦经当令,三焦经最旺。《中藏经》认为三焦“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体,和内调外,荣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者也”。三焦是六腑中最大的腑,有主持诸气、疏通水道的作用。亥时三焦通百脉。所以说,此时进入睡眠,百脉得以休养生息,对身体十分有益。 亥时与养生
百 会 穴 膻 中 穴 神 阙 穴 足 三里 穴 涌 泉 穴 平衡养生操---五大穴位按摩
核心手段是:以平衡意识和经络运动相结合。 原则是:重德为本,平衡做人! 心理养生的原则与核心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