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

第九章日治時期的台灣(下)

第九章日治時期的台灣(下). 第二章文教發展(二). 日本的殖民教育 國語傳習所、國語學校 國民學校-小學校、公學校、蕃人公學校 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 國語傳習所、國語學校. 明治 29 年( 1896 ),日本統治台灣第二年便設置「 國語傳習所 」及「 國語學校 」,是為日本在台所建第一個近代教育機關 其中,以台灣人為對象的「國語傳習所」的「乙科」與附屬於「國語學校」制度下的「國語學校附屬學校」,為台灣教育史上最早的近代初級教育機關 教學方向採日語與實學為主 至明治 31 年( 1898 )共設立了 16 所以漢人為對象的「國語傳習所」、原住民處亦有幾處分教場.

freira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九章日治時期的台灣(下)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九章日治時期的台灣(下)

  2. 第二章文教發展(二) • 日本的殖民教育 • 國語傳習所、國語學校 • 國民學校-小學校、公學校、蕃人公學校 • 中等教育 • 高等教育

  3. 國語傳習所、國語學校 • 明治29年(1896),日本統治台灣第二年便設置「國語傳習所」及「國語學校」,是為日本在台所建第一個近代教育機關 • 其中,以台灣人為對象的「國語傳習所」的「乙科」與附屬於「國語學校」制度下的「國語學校附屬學校」,為台灣教育史上最早的近代初級教育機關 • 教學方向採日語與實學為主 • 至明治31年(1898)共設立了16所以漢人為對象的「國語傳習所」、原住民處亦有幾處分教場

  4. 小學校 • 為日本時代台灣總督府為在台日本人兒童所設立的初等教育機關 • 明治30年(1897),設立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第四附屬學校,為日童在台初等教育之始 • 次年,總督府正式在台各地設置小學校 • 課程以留意身體、道德、國民教育為本旨。後又增加台語、漢文等學科

  5. 公學校 • 為日本時代台灣總督府為台灣兒童所設立的初等教育機關,初以教授日語為主 • 明治28年(1895),即在台北士林芝山岩設「國語傳習所」。明治31年(1898),「台灣公學校令」公布,以地方經費設立6年制公學校 • 教師內容以修身的道德教育與涵養日本人精神的國語(日語)教育為主 • 昭和16年(1941)起與小學校改稱「國民學校」,二年後開始實施義務教育

  6. 蕃人公學校 • 為日本時代台灣總督府為台灣原住民兒童所設立的初等教育機關 • 大正3年(1914),總督府另頒「蕃人公學校規則」 • 修業年限四僅4年,較一般台灣人的公學校短少2年,連課程、教科書亦異於一般公學校

  7. 1919年頒布「台灣教育令」 • 當時提供350萬人的教育機關,除收容四分之一的公學校外,中等以上教育機關的設立上,於大正8年(1919)頒布「台灣教育令」,確立台灣人的教育制度,設立 • 四年制高等普通學校1所 • 三年制女子高等普通學校2所 • 五年制師範學校2所 • 三年制工業、商業及農林學校各1所 • 六年制農林及商業專門學校各一所 • 八年制醫學專門學校1所

  8. 1922年復頒「台灣教育令」 • 明訂中等以上教育機關(師範學校)取消台、日的差別待遇及隔離教育,開放共學 • 此後,台灣中等學校以上教育機關比照國內制度設立,除在各地增設中學校、高等女學校、實業學校及實業補習學校等之外 • 另創立七年制高等學校一所,原各實業專門學校改制為三年制高等農林、商業及工業學校,以及四年制醫學專門學校,專收中學畢業生,並於昭和3年1928設立台北帝國大學

  9. 國語家庭 • 日本統治台灣時代,於昭和12年(1937)中日戰爭爆發後,為了動員之需,開始推行「皇民化運動」,積極要求台灣人改日本姓氏、講日本話,符合標準的家庭稱為「國語家庭」 • 「國語家庭」不僅是大家的模範,更享有實質上生活的優惠 • 昭和17年(1942)4月,全台灣共有9,604戶「國語家庭」,總人數為77,679人,約為當時總人口的1.3%

  10. 台中州國語家庭 資料來源:鄭志敏,2001,Hello台灣史,頁182,台北全威

  11. 民風振興運動 • 日治台灣時代,日本利用保甲對台灣社會進行一連串改革,地方上有許多對台灣既有宗教的改革,如禁燒金銀紙、拆除廟宇金亭、寺廟祭典改採神道儀式、多所廟宇聯合舉行祭典等 • 昭和13年(1938)起更展開「寺廟整理運動」,對地方原有寺廟與民間信仰團體進行整理、裁併。台灣寺廟齋堂數量為之大減

  12. 日治時期的台灣社會文化 • 文化事業方面以消滅台灣民族意識與同化台灣人為目的 • 詳實地調查與編纂地方誌等史書 • 設置圖書館、博物館與歷史館 • 加速移植日本圖書文物,移植日本文化 • 社會福利、醫療、社會救助方面 • 社會福利由民間自行籌建 • 醫療、社會救助方面,基本上延襲清代養濟院制度,殘疾者可請求救濟

  13. 參考、延伸閱讀資料 • 遠流台灣館,2000,台灣史小事典,台北遠流 • 丘為君、張運宗,2003,走入近代中國,台北五南 • 黃秀政等,2002,台灣史,台北五南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