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 likes | 307 Views
孙中山的资料. 六 2 班 文健盈. 孙中山简介. 孙中山( 1866.11.12—1925.03.12 ),名 孙文 ,字载之,号逸仙。中国近代 民主主义革命 的先行者, 中华民国 和 中国国民党 创始人, 三民主义 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 1905 年成立 中国同盟会 。 1911 年 辛亥革命 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40 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 1929 年 6 月 1 日,根据其生前遗愿,将陵墓永久迁葬于 南京 紫金山 中山陵 。.
E N D
孙中山的资料 六2班 文健盈
孙中山简介 孙中山(1866.11.12—1925.03.12),名孙文,字载之,号逸仙。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将陵墓永久迁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孙中山(1866年-1925年 享年仅有59年)幼名帝象,学名文,普名德,字载之,号日新,后改号逸仙,1897年在日本化名中山樵,遂以中山名世。广东香山(今中山市)人。孙中山先生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中国国父。早年先后求学于檀香山、广州、香港,行医于澳门、广州。1894年5月,上书李鸿章,主张变法自强,遭冷遇,遂赴檀香山创建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次年,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策划广州起义,事败,流亡海外,宣传革命。1896年在伦敦被清朝驻英公使馆诱捕,脱险后曾留居英伦,研究西方政治经济理论,寻求救国真理。次年经加拿大抵日本,结识日本朝野各界人士宫崎寅藏、犬养毅等,并在旅日华侨中宣传革命,发展兴中会组织。1900年发动惠州起义,因粮饷不济而遭失败。失败后奔走海外。同保皇派作斗争,并在旅欧学界中发展革命组织。1905年8月在日本东京领导成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制订“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创办《民报》,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同改良派围绕革命与保皇问题展开激烈论战。同时积极在国内外发展同盟会组织,联络华侨、会党和新军,在两广、云南等地发动一系列武装反清起义。 事迹 。
1911年10月,听闻武昌起义爆发,孙中山即离美赴欧进行外交活动。1911年12月25日回到上海,被十七省代表会议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誓就职,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成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由于立宪派与其他势力对袁世凯的支持及革命党人的妥协,被迫于4月1日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同年8月,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被推为理事长。曾一度出任全国铁路督办职。“实业实为救贫之药剂”1913年,因“宋教仁案”,发动“二次革命”讨袁世凯,宣告失败。1914年,在日本创建中华革命党,重举革命旗帜。1915年发表《讨袁宣言》,进行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斗争,后又发表《二次讨袁宣言》。1917年,为反对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南下广州召开国会非常会议,组成护法军政府,史称“护法运动”。被推为海陆军大元帅,誓师北伐。翌年,因受桂系军阀挟制,被迫去职,赴上海著书立说,撰述《建国方略》1911年10月,听闻武昌起义爆发,孙中山即离美赴欧进行外交活动。1911年12月25日回到上海,被十七省代表会议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誓就职,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成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由于立宪派与其他势力对袁世凯的支持及革命党人的妥协,被迫于4月1日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同年8月,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被推为理事长。曾一度出任全国铁路督办职。“实业实为救贫之药剂”1913年,因“宋教仁案”,发动“二次革命”讨袁世凯,宣告失败。1914年,在日本创建中华革命党,重举革命旗帜。1915年发表《讨袁宣言》,进行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斗争,后又发表《二次讨袁宣言》。1917年,为反对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南下广州召开国会非常会议,组成护法军政府,史称“护法运动”。被推为海陆军大元帅,誓师北伐。翌年,因受桂系军阀挟制,被迫去职,赴上海著书立说,撰述《建国方略》
1881年孙中山毕业,获夏威夷王亲颁英文文法优胜奖。之后,他进入当地最高学府、美国教会学校“奥阿胡学院”(Oahu College,相当于中学程度)继续学业。回国后曾偕陆皓东到村庙,见病者求神服食香灰,二人不满巫医骗人,遂分头将神像捣坏,因而出走香港。到香港后洗礼入基督教,并继续读书,不久转学到广州博济医学院,结识了三合会首领郑仕良。后又闻香港西医书院招生,旋即以优异成绩考入该校。在学期间,除学习本科外,对欧美各国的政治、经济、农业、乃至天文地理知识,无不涉猎,被友人称之为“通天晓”。当时因感清廷政治腐败,经常与同乡杨鹤龄以及陈少白、尤列等人共议国事,抨击朝政,时人认为此举为大不敬,称之为“四大寇”。其间曾致书濠头乡退休官吏郑藻如,提出禁鸦片、种蚕桑、办教育的主张。每逢假期回乡,就帮助农民选种施肥,改良水利,扩宽道路,并与乡绅商议改革乡政,制订预防盗贼的措施。有意以一村作示范,冀能做出成绩推广全国。 1883年,由于孙中山有信奉基督教的意向,被兄长送回家乡。于同年冬天到香港,与陆皓东一同在公理会受洗入基督教,并就读于拔萃书屋(今日之拔萃男书院)。 1884年,进入中央书院(今日之皇仁书院); 1887年进入香港西医书院(香港大学的前身); 1892年7月以首届毕业生中第二的成绩毕业,并获当时港英政府总督威廉·罗便臣亲自颁奖。 在医学院毕业后,曾在澳门、广州设馆行医,每天定时义诊赠药,故求医者门庭若市。在广州行医期间,常常与尤列、陈少白、杨鹤龄、陆皓东等人畅谈、批评国事,也常谈革命,故广州人将此四人名为“四大寇”,甚至在文旁边加上水字旁,成为“汶”,以示贬损。虽然他最初未言革命,但这一期间的社会活动,对他后来的革命事业,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1894年春在翠亨家中草拟了《上李鸿章书》,并偕同陆皓东远赴天津求见李鸿章,希望他接纳其“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的宏图伟略。但不获接见,于是他转赴檀香山,在孙眉的帮助下,几经艰辛,发动起广大华侨,组成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该会的誓词鲜明地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并且即时筹集资金伺机起义。 个人履历
孙中山(1866—1925年),1866年11月12日(清同治五年十月初六日寅时),他出生于中国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农民之家,为家中第三子。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华夏杰出爱国志士。深受全国各族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尊崇和景仰。 孙中山出身于农家,乳名帝象,学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逸仙。在日本时化名为中山樵,在长期奔走革命活动中曾多次改名杜嘉诺、高野长雄、陈文、陈载之、中山二郎、吴仲、高达生、艾斯高野、阿罗哈(DrAlaha)等。辛亥革命后始称孙中山,日本称孙文,欧美各国则称孙逸仙,在公文、函电中多自署孙文。 孙中山祖籍东莞县,五世祖于明代中叶迁居香山县,十四世祖殿朝公始定居翠亨村。孙中山自小就参与家中农业辅助劳动,自谓本“农家子也,生于畎亩,早知稼穑之艰难”。其家无田产,佃二亩半高租田耕种,难以糊口,其父达成还在村中打更报时。 1871年,孙中山6岁时便上山打柴牧牛,到溪涧捕鱼虾,随外祖父到海边打蚝,还到邻村三合会人办的武馆偷学拳术,故从小就养成勤劳勇敢的精神。七岁时(1872年)入私塾接受传统教育。由于家道贫寒,平时,孙中山还要去捡猪粪。贫寒的幼年生活,使得孙中山对于旧中国的民生疾苦有了切身的体会。10岁时始进村塾求学,聪颖过人,仅三年就成为全家中最有文化的一员。当时与从上海回乡的陆皓东相识,并成莫逆之交。 1879年,十四岁的孙中山受长兄孙眉接济,随母乘轮船赴夏威夷檀香山就学,始见”始见轮舟之奇,沧海之阔,自是有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 在当地英国国教会开办的用英语授课的小学“意奥兰尼书院”(Iolani School),他修读英语、英国历史、数学、化学、物理、圣经等科目
逝世 1925年3月12日9时30分,孙中山因原发胆管腺癌转移到肝部逝于北京协和医院,享年59岁。弥留之际,他提到国事的遗言是:“和平……奋斗……救中国!” 长久以来外界都一直以为孙中山死于肝癌,其实他并非因肝癌去世,而是原发胆管腺癌转移到肝部。北京协和医院病案室原主任马家润找到1925年1月26日孙先生的病案(13页的英文病例记录,编号为9954,上面的名字是“孙逸仙”,其中有几张器官标本的照片),证明原发病确是胆管腺癌。直至1999年海峡两岸学者交流孙中山事迹时,协和医院医生展示了这份报告,才揭示了孙中山死于胆囊癌的真相。香港《华字日报》翌日报道了孙中山的死讯:“孙文吐呕大作。不能进食。脉搏骤增至一百六十度。呼吸十八次。极危险。克礼医生在左右看护。终夜不离。戴天仇为孙草遗嘱。唯孙尚未签字……孙文病至十日晚大变。腹胀加增。克礼为之打针放水。今日上午九点三十五分钟逝世。当弥留时。戴天仇代草遗嘱。孙科急电粤民党要人来京。” 同日,胡汉民饬令各地停止宴会:“十二日午一时胡汉民接汪精卫来电、谓孙中山于十二日上午九时四十分病终京寓,胡汉民即分饬各大小机关、由十二日起、下半旗七天、并令公安局分饬市内酒楼、即日起停止宴会、市民停止七天、在职人员则停止一个月、各机关用蓝印一月、兵士及各机关职停员缠黑纱一月。” 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在北京签名吊唁者竟达74万多人,参加送殡者30余万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是治丧处成员,并敬献长挽联:“广东是现代思潮汇注之区,自明季迄于今兹,汉种孑遗、外邦通市、乃至太平崛起,类皆孕育萌兴于斯乡,先生挺生其间,砥柱于革命中流,启后承先、涤新淘旧,扬民族大义,决将再造乾坤,四十余年,殚心瘁力,誓以唤起自由独立之精神,要为人间留正气;中华为世界列强竞争所在,由泰西以至日本,政治掠取、经济侵凌、甚至共管阴谋,争思奴隶牛马尔家国,吾党适丁此会,丧失我建国山斗,云凄海咽、地暗天愁,问继起何人,毅然重整旗鼓,亿兆有众,惟工与农,须本三民五权、群策群力,遵依牺牲奋斗诸遗训,成厥大业慰英灵。”1925年4月2日起,孙中山灵柩停放于北京西山碧云寺内石塔中。北伐成功后,于1929年6月1日,永久迁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驱除鞑虏,振兴中华。 ▲天下为公。 ▲五权宪法乃兄弟我所独创。 ▲君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勇,再接再厉。 ▲物色有志学生,结为团体,以任国事。 ▲凡百事业,收效愈速,利益愈小;收效愈迟,利益愈大。 ▲疾风然后知劲草,盘根错节然后辨利器。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当大官。 ▲努力向学,尉为国用。 ▲国家之本,在于人民。 ▲危难无所顾,威力无所畏。[10] ▲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外,只有好读书,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生活。 ▲事功者一时之荣,志节者万世之业。 ▲惟愿诸君将振兴中华之责任,置之于自身之肩上。 ▲治国经邦,人才为急。 ▲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 ▲学者贵知其当然与所以然,若偶能然,不得谓为学。 ▲自己应为之事,勿求他人;今日应为之事,勿待明日。 ▲古人进步最大的理由,是在能实行。能实行便能知,到了能知,便能进步。 ▲做人最大的事情是什么呢?就是要知道怎样爱国。 ▲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孙中山个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