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 likes | 666 Views
從視覺語言學到演化語言學 : 手勢、手語與口語. 演講者 : 戴浩一講座教授 國科會補助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圖書計畫 經典名著導讀講座 May 13, 2011 ( 博士生蘇秀芬協助整理 ). 國科會補助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圖書計畫. 規劃主題:視覺語言學 計畫編號: NSC96 - 2420 - H - 194 - 008 - 2E 執行期間: 96 年 12 月 01 日 至 98 年 11 月 30 日 規劃主題:演化語言學 計畫編號: NSC99 - 2420 - H - 194 - 096 - 2E3
E N D
從視覺語言學到演化語言學:手勢、手語與口語從視覺語言學到演化語言學:手勢、手語與口語 演講者:戴浩一講座教授 國科會補助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圖書計畫 經典名著導讀講座 May 13, 2011 (博士生蘇秀芬協助整理)
國科會補助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圖書計畫 • 規劃主題:視覺語言學 計畫編號:NSC96-2420-H-194-008-2E 執行期間:96年12月01日 至 98年 11月30日 • 規劃主題:演化語言學 計畫編號:NSC99-2420-H-194-096-2E3 執行期間:99年06月01日 至 102年05月31日
參與人員 • 主持人: 戴浩一 • 共同主持人: 蔡素娟、王國羽(圖書館館長) • 計劃參與人員: 黃惠華、李信賢、陳欣徽、陳怡君、蘇秀芬
「視覺語言學」的圖書 • 以手語語言學、視覺心理學、文字書寫系統、閱讀心理學為主要領域,並輔以相關的認知語言學及心理語言學(含語言處理、語言習得)領域的圖書。 • 其目的在提供研究手語及發展跨學科「視覺語言學」所需要的基本圖書。
「演化語言學」的圖書 • 以手勢研究、手語語言學、認知腦神經語言學、生理語言學、基因研究為主要領域,並輔以相關的認知語言學及心理語言學領域的圖書。 • 其目的在提供研究「演化語言學」所需要的基本圖書。
1. 視覺語言學相關研究 • 手語與手勢(伴隨口語)之研究 • 文字書寫系統與語言之互動
1.1 手語 (sign language) (1) 人類語言產生與感知的三個管道 1.口語 ─ 聽人以聽覺管道產生與感知的語言 2. 手語 ─聾人以視覺管道產生與感知的語言 3. 手指語─又盲又聾的人以觸覺管道產生與感知的語言
1.1 手語 (2) • 很多人都以為手語就是用比手劃腳,沒有規則可循。 • 在1960年代以前,語言學家也是如此認定。但是1960年代以後經過多年的研究,證明手語也是人類的自然語言。人類自然語言的特點,不管是口語還是手語,都是以有限的符號,透過一套規則(即語法),來表達無限的概念。(Klima and Bellugi 1979, Stokoe et.al. 1965)
1.1 手語 (3) • 口語的設計特徵 (design features): 組成符號的二元性 (duality of patterning), 任意性 (arbitrariness), 分離性 (discreteness), etc.. (Hockett 1960) • 手語的設計特徵: 組成符號的二元性 (duality of patterning), 擬像性(iconicity), 漸變性 (gradience), etc..
1.1 手語 (4) • 自然手語具有所有自然語言的特質,包括:(1)詞彙都是約定俗成的「形式+語意」的配對,必須靠後天的學習、記憶;(2)有意義的詞彙是由無意義的較小單位所組成 (duality of patterning;(3)詞彙可以經由衍生機制、複合機制及外語詞彙借用而不斷的擴張;(4)有詞類的區別與階層性的句法結構;(5)有一定的兒童語言習得的時程;(6)語言的側化(lateralization)都在大腦左半邊(Meier 2002 )。
1.2 手勢 (gesture) (1) • 伴隨口語的手勢是口語溝通不可缺少的成份,手勢與口語成份一樣,同樣具有建構意義的功能(Goldin-Meadow 2003a, Kendon 2004, McNeill 1992, 2005) 。 • 手勢與口語分工合作,前者表達意像,後者表達訊息,因此透過手勢的研究更能了解語言與思維的關係。 (Kita (ed.) 2003, McNeill 1992, Slobin 1996)。 • 手語中的手勢功用與伴隨口語的手勢類似(Duncan 2005, Emmorey 1999, Liddell 2003, Liddell & Metzger 1998) 。
1.2 手勢 (2) • 手勢的類別:圖像手勢(iconic gestures)、比喻手勢(metaphoric gestures)、指涉手勢(deictic gestures)、節拍手勢 (beats)、表語用連結的手勢(cohesive gestures) (Kendon 2004, McNeill 1992, 2005)。 • 手勢與口語的關係: 時間上共現與否、語意上增加意象或補充意象,發揮建構意義的功能。
1.2 手勢 (3) 手語中的手勢 • 廣義的手勢包括面部表情 (facial gesture)、姿體動作 (body gesture and body-part gesture)、及手語內部的形式變化,如手形因要模仿外界事物、事件而產生的變化 (manual gesture)。
1.2 手勢 (4) 手勢與語言習得: • 一般小孩在語言發展中的開始都有指示手勢(pointing) 與默劇似的比手劃腳 (pantomiming) (Tomasello 2008)。 • 聽人父母的聾小孩雖然没有任何語言輸入, 但仍發展出具有語言基本特質的溝通系統 (resilient properties of language),也就是所謂的家庭式手勢(home-sign)(Goldin-Meadow 2003b)。 • 手勢與成人的第二語言習得 (Gullberg 1998, Stam 2006):真正成功習得第二外語也需要同時習得該外語的手勢。
1.3 文字書寫系統與語言之互動 (1) 書寫系統的種類: • 拼詞文字 (logographic writing) :如中文 • 音節文字 (syllabic writing) :如日文 • 子音拼音文字 (consonantal alphabet writing) :如阿拉伯文 • 拼音文字 (alphabetic writing):如英文 (Defrancis1989, Sampson 1985)
1.3 文字書寫系統與語言之互動 (2) 書寫系統與手語詞彙的表達 • 在拼音文字 (alphabetic writing)的環境下如美國手語會利用所謂的拼指法(finger-spelling)與首字母手型(initialization)。 • 在拼詞文字 (logographic writing)的環境下如台灣手語與中國手語與日本手語都會借用漢字創造詞彙。
1.3 文字書寫系統與語言之互動 (3) 視覺語言學 • 從中國早期甲骨文的造字原則可以發現,人類在創造文字的歷程很多是受到外在視覺訊息的影響。 • 聽障者所日常使用的手語詞序也都是受到其視覺感知歷程的影響 (游順釗.1991)。 • 人類的語言處理並不是只經由聽覺這個管道,來自視覺的訊息扮演著一樣重要的角色。 • 整合圖像、文字與手語之研究提供「視覺語言學」對信息系統化的認知基礎。(戴浩一, X, Y, Z)。
1.3 文字書寫系統與語言之互動 (4) 閱讀研究 • 文字系統、音韻覺識 (phonological awareness) 與閱讀: 腦神經語言研究的證據 (Li, Tan, Bates, and Tzeng (eds.) 2006)
2. 演化語言學 為什麼猴子不會說話也不會打手語?
2. 演化語言學之相關研究 方法: • 1. 探討人類手勢、手語、與口語的產生與演化。 • 2. 利用與語言有關的基因與腦神經迴路的發現,推測與建構手勢、手語、與口語的產生與演化所需要的必要基因(FOX-P2)腦神經細胞(Mirror Neurons) 以及支持記憶運作功能的腦神經迴路 (Arbib 2006, Rizzolatti & Craighero 2004) 。
人類溝通系統之起源 (1) Corballis 2002, Chapter 5: Becoming Human From protolanguage toward a more sophisticated grammatical language
人類溝通系統之起源 (2) • 根據腦容量開始增加和嬰孩成長時期的延長,Corballis (1992) 認為語言的產生起始於能人 (H. habilis),主要的溝通模式為手勢,後來才在智人時期 (H. sapiens) 開始轉換成以口語為主要的溝通模式。
人類溝通系統之起源 (3) 語言起始於手勢,主要有以下三大原因(Corballis 2002:98-99): • 生理上:手部動作的產生易於口語發音 • 生活上:狩獵活動的溝通,無聲勝有聲 • 溝通內容上:主要為地點、方位的指涉,指示手勢或面部表情如眼睛的注視方向更能達到有效的溝通。
人類溝通系統之起源 (4) • 和Corballis一樣,Tomasello (2008) 觀察猩猩和嬰兒的認知與溝通發展,認為人類的語言溝通系統起源於手勢 ,他同時指出人類語言產生的先決條件是共享意向 (shared intentionality) 和心智理論 (theory of mind)。
人類手勢與動物手勢之異同 Tomasello (2008): 人類嬰孩約一歲開始發展出具有以下三種功能的手勢 • Imperative (requesting) • Declarative-informative • Declarative-expressive (sharing) • 而96-98%的猩猩指示手勢都是祈使意 (imperative)。 其它2-4%的手勢則没有明確的語意功能。
討論時間 歡迎批評指教
References (1) • Arbib, M. 2006, Action to language via the mirror neuron syste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Corballis, M. 1992. On the evolution of language and generativity. Cognition 44, 197-226. • Corballis, M. 2002. From Hand to Mouth: The Origins of Languag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Duncan, S. 2005. Gesture in signing: a case study from Taiwan Sign Language.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6(2), 279-318. • Emmorey, K. 1999. Do signers gesture? In L. S. Messing and R. Campbell (eds.), Gesture, Speech and Sign, 133-159.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Goldin-Meadow, S. 2003a. Hearing Gesture: How Our Hands Help Us Think.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Goldin-Meadow, S. 2003b. The Resilience of Language: What Gesture Creation in Deaf Children Can Tell Us about How All Children Learn Language. New York: Psychology Press. • Gullberg, M. Gesture as a communication strategy in second language discourse. A study of learners of French and Swedish. Lund: Lund University Press. • Hockett, C. F. 1960. The origin of speech. Scientific American, 203, 89–96. • Kendon, A. 2004. Gesture: Visible Action as Utteranc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Kita, S. (ed.) 2003. Pointing: Where Language, Culture, and Cognition Meet.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References (2) • Klima, E and U. Bellugi. 1979. The signs of language.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Li, P, L. H. Tan, E. Bates, and J. L. Tzeng (eds). The Handbook of East Asian Psycholinguistics, vol. 1: Chines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Liddell S. 2003. Grammar, gesture, and meaning in American Sign Language.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Liddell, S and M. Metzger. 1998. Gesture in Sign Language Discourse. Journal of Pragmatics 30, 657–697. • McNeill, D. 1992. Hand and Mind.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McNeill, D. 2005. Gesture and Thought.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Meier, R. 2002. Why different, why the same? Explaining effects and non-effects of modality upon linguistic structure in sign and speech. In R. Meier, K. Cormier, and D. Quinto-Pozos (Eds.), Modality and structure in signed and spoken languages, 1-26.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Rizzolatti, G., & Craighero, L. 2004. The mirror-neuron system. Annual Review of Neuroscience 27(1), 169–192. • Slobin, D. I. 1996. From “thought and language” to “thinking for speaking”. In Rethinking Linguistic Relativity, ed. by John J. Gumperz and Stephen C. Levinson, 70-96.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Stam, G. 2006. Thinking for Speaking about motion: L1 and L2 speech and gestur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44(2), 143–169. • Tomasello, M. 2008. Origins of human communication. Bradford Books. • 游順釗. 1991. 視覺語言學. 大安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