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0 likes | 683 Views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比较分析. 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黄鹏飞. 科学新课标 坚持了什么 ? 修改了什么 ?. 一 . 课程性质与理念的修改 二 . 课程目标的修改 三 . 课程内容的修改 四 . 实施建议的修改 五 . 附录的修改. 一 . 课程性质与理念的修改. 初中科学课程是以对 科学本质 的认识 为基础、以提高学生 科学素养 为宗旨的 综合课程。. 明确了科学素养: 一般指了解必要的 科学技术知识、 掌握 基本的 科学方法 ,树立 科学思想, 崇尚 科学 精神 ,并具备一定的应用它们 处理实际 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
E N D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比较分析 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黄鹏飞
科学新课标 坚持了什么? 修改了什么?
一.课程性质与理念的修改 二.课程目标的修改 三.课程内容的修改 四.实施建议的修改 五.附录的修改
一.课程性质与理念的修改 初中科学课程是以对科学本质的认识 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 综合课程。 明确了科学素养: 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 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 精神,并具备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 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明确了如何把握科学本质: 从科学探究、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 关系四个方面体现和把握科学的本质。
二.课程目标的的修改 1.总目标: 增加了“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2.分目标: (1)将科学探究的(原6条)整合成4条。强调“掌握观察、实验、收集处理信息的基本技能”
● 科学探究的过程技能 尽力减少人为操纵 观察 1.观察: 2.分类 3.应用数学 4.测量 5.应用时空关系 6.交流(数字图表语言) 7.预测 8.推理 9.下定义 10.形成假设 11.解释数据 12.控制变量 13.实验 基本技能 综合技能 实验 尽力加强人为操纵
2.分目标: (1)将科学探究的(原6条)整合成4条。强调“掌握观察、实验、收集处理信息的基本技能” (2)在“科学知识与技能”目标中,增加了“具有观察、实验、收集和处理信息的初步技能,以及用科学语言表达和交流的初步技能”;“具有应用科学知识描述和解释周围世界的初步能力”等。
(3)在“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分目标 中,将原4条整合为3条。分别为: 对自然和社会的态度; 对科学的态度; 对学习科学、处理事务与人际关系的态度。
不能将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它 分为三块,它们是一个整体。 在课程实施中,不能以牺牲学生的 情感体验、科学态度和良好的价值观 为代价而让学生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 和技能。 (科学知识与技能是中性的,即可以产生积极作用, 也可以产生消极作用)
案例:水的沸点的测量 学生实测98℃,教师告诉这是误差导致, 精确测量值应为100℃。 案例:水的密度 学生实测水的密度为0.98克/厘米3. 师:科学家经过精确测量,测得值为1克/厘米3. 案例:化合价 师:金属元素的化合价都为正价。 (碱不能与金属反应,酸可以) (例:InSb—锑化铟,锑的化合价为-3)
(3)在“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分目标 中,将原4条整合为3条。分别为: 对自然和社会的态度; 对科学的态度; 对学习科学、处理事务与人际关系的态度。 (4)在“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分目标 中,增加“环境”这一内容。 并将原来的4条增加为5条。 第5条: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发展问题。
三.课程内容的修改 (一)修改的方式 1.调整与合并了部分内容。 如:将原物质科学部分的“常见的 化合物”、“常见的有机物”两部分合并为 “常见的化合物”。 如:将“运动和力”修改为“机械运动和力” 如:将原主题“生物的新陈代谢”修改为 “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转换”
将原“会查元素的化合价”调整为 “知道一些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将原“描述晶体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特点” 调整为“能用图像描述如水的沸腾、晶体 的熔化和凝固等特点”。
1.调整与合并了部分内容 2.删除了部分对学生认知要求过高的内容 如删除了: “了解分子、原子和离子等微粒大小的数量级; “了解纳米材料及其应用前景”; “知道同位素的结构特点”; “了解世界上不同时区的区时”; “知道日界线两侧不同日期的规定”; “了解人工降雨的主要方式”等内容条目。
1.通过调整与合并,内容更科学、准确 2.删除了部分对学生认知要求过高的内容 3.增加了少量内容 如:在“能的转化与能量守恒”专题中,增加了 “以汽油机为例,了解热机的工作原理,知道内能 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增加了“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尝试用比热容解释 有关自然现象。” 增加了“能区分主要的不可再生能源与可再生能源 ”
在“电和磁”中,增加了“知道摩擦起电现象,在“电和磁”中,增加了“知道摩擦起电现象, 了解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增加了“知道磁体周围存在磁场并能说出其证据。” 在“地壳运动和地形变化”专题中增加了“知道 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是组成地壳的三类岩石” 。 增加了“知道泥石流发生的条件和危害”
在构成物质的微粒中,增加了“了解分子运动的在构成物质的微粒中,增加了“了解分子运动的 特点,列举支持分子运动的证据;知道分子之间 有引力和斥力存在。” 在波中,增加了“通过实验了解白光的组成和不 同色光混合的现象。” 增加了“了解声音的特性,知道响度、音调和声 源振动的关系。”
1.通过调整与合并,内容更科学、准确 2.删除了部分对学生认知要求过高的内容 3.增加了少量内容 4.修改了部分目标的行为动词,增强了可理解 性与操作性 如:将“了解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观点”修改为 “说出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观点。” 如:将“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修改为 “通过实验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如:将“理解速度的含义”修改为“了解速度的 定义和单位,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 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1.通过调整与合并,内容更科学、准确 2.删除了部分对学生认知要求过高的内容 3.增加了少量内容 4.修改了部分目标的行为动词,增强了可理解性 与操作性 5.降低要求或缩小内容范围 如:将“说出阳历(包括节气)和地球公转的关系” 修改为“说出阳历和地球公转的关系,知道冬至、 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 将“知道农历与月相的关系”修改为“知道阴历 与月相的关系,知道朔、望、上弦、下弦的月相”。
(科学探究是科学家们用以研究自然界并 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种种解释的 多种不同途径) 科学教育中所说的科学探究是指学生 经历与科学家相似的探究过程,为获取 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学习和掌握 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科学探究是一种系统的调查研究活动, 其目的在于发现并描述物体和事物之间的 关系。其特点是采用有秩序的和可重复 的过程,简化调查研究对象的规模和形式; 运用逻辑框架作解释和预测。” -------彼得森
------科学探究追求知识的确凿性,即对 任何理论不轻信盲从,不迷信权威, 而是用证据来证明。------
探究教学存在的几个问题 1.将探究能力当成知识教,当成技能练。 2.教师过于强势,干扰过多,学生探究的 兴趣不浓。 3.没有处理好探究结果与过程的关系。 4.过分夸大探究的作用。 5.探究的形式单一、低效,
例:亚里斯多德的探究 ----对禽类的胚胎发育过程的探究 “用20多个鸡蛋让母鸡孵化,第二天起, 每天取一个鸡蛋解剖检查,多次观察。” -----《动物发展史》
思考: 1.探究的形式有哪些? ? 探究=实验 2.探究中如何引导?
探究教学中两组语言的比较: 组一: 你知道些什么? 还有哪些问题? 你想研究什么? 你打算怎样研究? 你能对自己和小组同学 的学习作一个评价吗? 你能完整地说一遍吗? 组二: 你猜这里面是什么? 你怎么知道是这样? 你为什么这么想? 谁还有什么别的发现吗? -猜想 -方法 -证据 ----寻找更多的证据 或修正已有的解释
探究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学具要有严密的结构(兰本达等) (2)课堂讨论的内容要反映探究的过程 (3)活动要有情境化的背景 (4)尽量少说话,让学生自己思考和动手 (5)要进行水到渠成的小结 ----摘自《科学究竟是什么》
● 提出(可探究的)问题 思考:易探究的问题有哪些特征? 问题真实。 问题暗含假设。 问题涉及变量清晰、可控。 问题的答案具有相对稳定性 问题的难度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注意: 区分科学问题与实际问题。
案例: 在有关环境污染的教学中,教师展示了一系列环境污染的图片、以及图片生物数量变化的数据。要求学生针对这些图片提出问题: 生1:这些数据有何意义? 生2:我们应该怎样改善环境? 生3:为什么污染的池塘里的鱼种类少?数量少? 生4:哪些因素影响了受污染池塘中鱼类数量的 减少?
要素 • 提出猜想和假设 达成目标 • 能提出猜想和简单的假设,并陈述理由; • 了解猜想和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案例:摩擦的利与弊 师:请同学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追问, 陈述理由。 生1:与压力大小有关。 生2:与重力大小有关。 生3:与运动快慢有关。 生4:与接触面的大小有关。 生5: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但是,由于时间关系我们这节课选择研究“它与压力及粗糙程度的关系。”----
例:金属镁可与热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所得溶液呈碱性,可使酚酞试液显红色。某同学将镁条放在水中煮沸,趁热取出部分溶液,滴加酚酞试液,溶液变为红色,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发现溶液的红色褪去了。例:金属镁可与热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所得溶液呈碱性,可使酚酞试液显红色。某同学将镁条放在水中煮沸,趁热取出部分溶液,滴加酚酞试液,溶液变为红色,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发现溶液的红色褪去了。 ⑴溶液红色褪去说明溶液的碱性。 ⑵据你推测,导致溶液碱性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①。 ②。 可能是氢氧化镁与二氧化碳反应了。 可能是氢氧化镁受热分解了。 可能是氢氧化镁的溶解度变小了。
要素 获取事实与证据 (原:观察与实验,获取事实与证据) 达成目标 能从多种信息源中选择有关信息; 能进行一系列观察、比较和测量; 能对获得的事实、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能注意错误和误差; 了解科学探究需要事实与证据。(原:理解实验对科学探究的作用。)
要素 解释、检验与评价 达成目标 能将事实与科学知识建立联系,能注意与预想结果不一致的现象,尝试做出合理的解释; 评价数据的可靠性,知道实验中的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并注意减少实验误差; 能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资料,并与自己的探究进行比较,能提出改进探究方法的具体建议; 认识科学解释需要基于经验事实、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推理。 (原:了解科学探究需要运用科学原理、模型和理念)
感悟: 不求每次探究都能得出结论。 但求每次探究都有收获。
要素 表达与交流 达成目标 能用语言、文字、图表(原:+模型)等方式表述探究的过程和结果,会书写简单的探究报告; 善于与同伴合作,能倾听和尊重他人提出的不同观点和评议,并交换意见。
第二部分:生命科学 教学中,需要贯穿的学科思想: 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 生物体与环境相统一; 生物是不断进化的; 生命系统是复杂的开放系统,它与其他物质 系统一样具有结构层次,并遵循物质世界 的一般规律。 如:人体中的杠杆。
第三部分:物质科学 主要思想: 如何利用好资源,使物质资源能循环地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类型-------性质-------用途
四.实施建议的修改 在教学建议方面将原来的6条合并为5条。 1.注重引导学生形成对自然和科学的整体认识 2.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和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3.注重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4.注重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联系 5.优化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 强调“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提出“选择实现整体优化的教学方式和策略”)
四.实施建议的修改 在评价建议方面增加了5条“评价原则” 1.导向性原则。 ------增进学生对科学的理解,提高学生的 科学素养。 2.发展性原则. 3.科学性原则. 4.多元化原则. 5.公平性原则.
五.附录的修改 增加了“各层次水平的界定”,便于理解。 各层水平的界定 能说出知识的要点或事物的 基本特征,并能在有关的 问题中识别它们。 能阐述知识的内涵,把握其 内在逻辑关系,能用于解释 简单现象或进行简单计算。 能将知识运用在新情境中, 与已知知识建立联系,分析 有关现象或提出解决问题的 途径和方法。
附录1中增加了“各层次水平的界定”,便于教师对层次水平的理解,因而更有利于其把握好教学要求。附录1中增加了“各层次水平的界定”,便于教师对层次水平的理解,因而更有利于其把握好教学要求。
目标的表达: 清晰的条件 + 可观测的结果
例:目标描述: • 了解种子萌发的过程和必要条件 说出种子萌发的过程和必要条件 通过教学,80%以上的学生能说出种子萌发的过程和必要条件 通过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等活动及相关教学,使得80%以上的学生能说出种子萌发的过程和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