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0

第四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

第四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 本节讨论的中心内容: ● 调节呼吸运动的中枢? ● 呼吸为什么有节律? ● 调节呼吸运动的环节?. 基本呼吸中枢. 一、呼吸中枢 呼吸中枢是指 ( 分布在大脑皮层、间脑、脑桥、延髓、脊髓等部位 ) 产生和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细胞群 。 正常呼吸运动是在各呼吸中枢的相互配合下进行的。 早先分段横切脑干等研究发现: 延髓是呼吸基本中枢 , 脑桥是呼吸调整中枢。. ( 一 ) 脑干呼吸神经元 微电极等技术研究发现: CNS 内有些 N 元呈节律性放电,并且放电节律与呼吸周期有关,其类型有 :

gada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四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四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 本节讨论的中心内容: ●调节呼吸运动的中枢? ●呼吸为什么有节律? ●调节呼吸运动的环节? 基本呼吸中枢

  2. 一、呼吸中枢 呼吸中枢是指(分布在大脑皮层、间脑、脑桥、延髓、脊髓等部位)产生和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细胞群。正常呼吸运动是在各呼吸中枢的相互配合下进行的。 早先分段横切脑干等研究发现:延髓是呼吸基本中枢,脑桥是呼吸调整中枢。

  3. (一)脑干呼吸神经元 微电极等技术研究发现:CNS内有些N元呈节律性放电,并且放电节律与呼吸周期有关,其类型有: 吸气N元(I-N元):在吸气相放电 呼气N元(E-N元): 在呼气相放电 跨时相N元 I-EN元:吸气相放电并延续到呼气相 E-IN元:呼气相放电并延续到吸气相 呼吸N元放电类型模式

  4. (二)呼吸神经元的分布 1.脑桥呼吸神经元组: 主要集中于旁臂内侧核和Kolliker-Fuse核,前者存在E-N元和跨时相N元;后者存在I-N元。 脑桥呼吸N元与延髓背侧、腹侧呼吸N元之间存在双向联系,部分N元轴突还投射到脊髓膈肌运动N元群。 脑桥呼吸N元的作用为限制吸气,促使吸气向呼气转换。相当于早先研究发现的呼吸调整中枢。

  5. 2.延髓背侧呼吸神经元组(DRG): 主要集中于孤束核的腹外侧部,大多数属I-N元,E-N元仅占5~6%,轴突投射到膈肌和肋间外肌运动N元,引起吸气。

  6. 3.延髓腹侧呼吸神经元组(VRG): 按功能又分如下区域: ①后疑核尾段: ②面N后核头段: ③疑核中段: ④疑核头段: 主含E-N元,轴突投射到肋间内肌和腹肌运动N元,引起主动呼气; 又称包钦格复合体,主含E-N元,轴突投射到脊髓和延髓内侧部,抑制I-N元的活动; 主含I-N元,支配膈肌和肋间外肌运动N元,引起吸气;还含有直接支配咽喉部辅助呼吸肌的I-N元和E-N元; 是含有各类呼吸性中间N元的过度区,称为前包钦格复合体,被认为是呼吸节律发源部位。

  7. (三)呼吸节律形成的机制 呼吸节律形成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1.基本呼吸节律形成的起源部位: 早已肯定是在延髓,但其确切部位尚不完全清楚;近代研究发现延髓头端前包钦格复合体是其关键部位。 2.基本呼吸节律形成的学说: (1)起步细胞学说:节律性呼吸是由延髓内具有起步样活动的N元的节律性兴奋引起的。在新生动物离体脑片的研究表明,前包钦格复合体中存在着类似的电压依赖性起步N元,被认为是呼吸节律发源部位。 但由于方法学的限制,尚难以证实在成年整体动物也存在这样的N元。

  8. (2)N元网络学说:该学说认为,节律性呼吸依赖于延髓内呼吸N元之间复杂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多种模型,如吸气活动发生器和吸气切断机制模型。(2)N元网络学说:该学说认为,节律性呼吸依赖于延髓内呼吸N元之间复杂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多种模型,如吸气活动发生器和吸气切断机制模型。 ●吸气活动发生器模型: 延髓内有些呼吸N元具有吸气活动发生器样的功能,它在H+、CO2 或其它传入冲动的作用下兴奋,并且引起: ①向下兴奋延髓I-N元→脊髓吸气肌运动N元→吸气;②向上兴奋脑桥呼吸调整中枢→抑制延髓I-N元; ③兴奋吸气切断机制N元。

  9. ●吸气切断机制模型: 延髓内有些呼吸N元具有吸气时接受 (吸气活动发生器、 延髓I-N元、 脑桥呼吸调整中枢和肺牵张感受器) 的 兴 奋 冲 动 兴奋总和达到某一阈值 反馈抑制延髓I-N元的活动 切断吸气,从而使吸气转化为呼气

  10. 吸气活动发生器和吸气切断机制模型 ●吸气活动发生器:当H+ CO2 等作用下兴奋并引起: ①向下兴奋延髓I-N元→脊髓吸气肌运动N元→吸气;②向上兴奋脑桥呼吸调整中枢;③兴奋吸气切断机制N元。 ●吸气切断机制:当接受到吸气活动发生器、延髓I-N元、脑桥呼吸调整中枢和肺牵张感受器的冲动,兴奋总和达到某一阈值,反馈抑制延髓I-N元,切断吸气,从而使吸气转化为呼气。 H+ CO2

  11. 二、呼吸运动的反射性调节 (一)肺牵张反射(黑-伯反射) 指肺扩张或萎陷引起的吸气抑制或兴奋的反射。包括肺扩张、肺缩小反射。 1.肺萎陷反射(肺缩小反射) 肺萎陷较明显时引起吸气的反射。 在平静呼吸调节中的意义不大,但对阻止呼气过深和肺不张等可能起一定作用。

  12. 2.肺扩张反射: 过程:肺扩张→肺牵感器兴奋→迷走N→延髓→兴奋吸气切断机制N元→吸气转化为呼气 。 意义: ①加速吸气和呼气的交替,使呼吸频率增加。②与呼吸调整中枢共同调节呼吸频率和深度。 特征:①敏感性有种属差异; ②正常成人平静呼吸时这种反射不明显,深呼吸时可能起作用; ③病理情况下(肺充血、肺水肿等)肺顺应性降低时起重要作用。

  13. (二)化学感受性反射调节 1.外周化学感受器 存在于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前者主要参入呼吸调节,后者则在循环调节方面较为重要。 颈动脉体内含Ⅰ型细胞和Ⅱ型细胞,周围包绕以毛细血管窦,血供丰富。 功能上Ⅰ型细胞起着感受器的作用,Ⅱ型细胞类似神经胶质细胞。 适宜刺激:对PO2↓、PCO2↑、[H+]↑高度敏感(对PO2↓敏感,对O2含量↓不敏感),且三者对化学感受器的刺激有相互增强的现象。 当Ⅰ型细胞受到上述三者刺激时,细胞浆内[Ca2+]↑,触发内含的ACh等递质释放,引起传入神经纤维兴奋。

  14. 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 PO2↓ [H+]↑ PCO2↑ 等 ↓ 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外周化学感受器(+) 窦、弓N 孤 束 核 ↓ ↓ 心血管中枢兴奋性改变 呼吸中枢(+) ↓ ↓ ↓ 心率↓、冠脉舒 心输出量↓ 皮肤、内脏 骨骼肌血管缩 呼吸加深加快 ↓ ↓间接 ↓ 外周阻力↑>心输出量↓ 心率、心输出量、外周阻力↑ ↓ 血 压↑

  15. 2.中枢化学感受器 位于延髓腹侧表面下0.2mm的区域,可分为头、中、尾三部分。头区、尾区具有化学感受性,中区不具有化学感受性。 适宜刺激:对H+高度敏感,不感受缺O2的刺激。因血液中H+不易透过血-脑屏障,乃通过CO2易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CO2+H2O→H2CO3→H++HCO3-发挥刺激作用的。

  16. 3.CO2、H+和低O2对呼吸运动的调节 (1)CO2: ↑1%时→呼吸开始加深; PCO2↑↑4%时→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1倍以上; ↑6%时→肺通气量可增大6-7倍; ↑7%以上→呼吸减弱=CO2麻醉。 PCO2↓→呼吸减慢(过度通气后可发生呼吸暂停)。 机制: PCO2↑ CO2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 CO2+H2O→H2CO3→H++HCO3- 中枢化学感受器+ 外周化学感受器+ 延髓呼吸中枢+ 呼吸加深加快

  17. 特点: ①CO2兴奋呼吸的作用,以中枢途径为主;但因脑脊液中碳酸酐酶含量很少,故潜伏期较长; ②CO2兴奋呼吸的中枢途径是通过H+的间接作用(∵血液中的H+不易透过血-脑屏障);   ③CO2兴奋呼吸的外周途径虽然为次,但当动脉血PCO2突然增高或中枢化学感受器对CO2的敏感性降低(CO2麻醉)时,起着重要作用。

  18. (2)[H+]: [H+]↑→呼吸加强 [H+]↓→呼吸抑制 [H+]↑→呼吸抑制 机制:类似CO2。 特点: ①主要通过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而引起的 ②[H+]↑对呼吸的 ; 调节作用<PCO2↑;   ③∵[H+]↑↑→呼吸↑→CO2排出过多→PCO2↓ →限制了对呼吸的加强作用→呼吸抑制甚至停止。

  19. (3)低氧: 缺氧对呼吸中枢的直接作用是抑制,并与缺氧程度呈正相关: 轻度缺氧时: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的传入冲动兴奋呼吸中枢的作用,能对抗缺氧对中枢的直接抑制作用,表现为呼吸增强。 严重缺氧时:来自外周化学感受器的传入冲动,对抗不了缺氧对呼吸中枢的抑制作用,因而可使呼吸减弱,甚至停止。 特点:①缺氧对呼吸的刺激作用远不及PCO2和[H+]↑作用明显,仅在动脉血PO2<80mmHg以下时起作用;     ②当长期高CO2和低O2状态(严重肺水肿、肺心病),中枢化学感受器对高CO2发生适应,此时低O2对外周化学感受器的刺激成为驱动呼吸的主要刺激。若给予高O2吸入会导致呼吸停止。

  20. (4)CO2、H+和低O2在呼吸调节中的相互作用 由图中可见,当只改变一个因素时(其他因素不变),三者引起的肺通气反应的程度基本接近。 然而,往往是一种因素的改变会引起其他一、两种因素相继改变或几种因素的同时改变。

  21. 由图可见,当一种因素改变而另两种因素不加控制时,作用强度PCO2>[H+]>PO2。由图可见,当一种因素改变而另两种因素不加控制时,作用强度PCO2>[H+]>PO2。 其原因为:当PCO2↑时,[H+]也会↑,二者的作用发生总和,使肺通气反应较单因素的PCO2↑时明显;[H+]↑时,因肺通气↑,呼出CO2↑,导致PCO2↓和[H+]↓,两者部分抵消了单因素[H+]↑的作用强度;PO2↓时,因肺通气↑,呼出CO2↑,使PCO2↓和[H+]↓,减弱了单因素PO2↓的作用强度。 表明三者的作用是相互影响的。

  22. (三)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  肌梭和腱器官是呼吸肌的本体感受器。肌梭对机械牵拉敏感,属长度感受器,由脊髓前角γN元支配;腱器官检测呼吸肌的收缩强度,属张力感受器,由脊髓前角αN元支配。 当吸气阻力升高时→呼吸肌本体感受器兴奋→传入冲动频率↑→α和γN元同步兴奋→反射性增强吸气肌收缩力,以克服阻力保证肺通气量。 特征:平静呼吸时作用不明显,当运动或气道阻力升高(如支气管痉挛)时作用明显。

  23. (四)其他反射 1.咳嗽反射 咳嗽时可将呼吸道内异物或分泌物排出,但剧烈咳嗽时,因胸膜腔内压↑,阻碍V血回流,使V压和脑脊液压↑。 2.喷嚏反射 喷嚏时清除鼻腔内的刺激物。 3.肺毛细血管旁感受器引起的呼吸反射 肺毛细血管充血、肺泡壁间质积液时,肺毛细血管旁感受器(J-感受器)受到刺激,反射性引起呼吸暂停,继以浅快呼吸、Bp↓、心率↓。 4.刺激某些穴位引起的呼吸效应 针刺“人中”可以急救全麻手术等情况下出现的呼吸停止。在麻醉以外发生呼吸暂停时,刺激“素廖”可以兴奋呼吸。 5.血压对呼吸的影响 血压大幅度变化时,可反射性影响呼吸运动:Bp↑→呼吸↓;Bp↓→呼吸↑。

  24. 三、呼吸运动的随意调节 脑干对呼吸运动的控制属于不随意的自主控制,大脑皮层通过皮层-脊髓束和皮层-红核-脊髓束直接控制呼吸肌的活动,可随意控制呼吸运动,使呼吸运动与其他躯体运动相协调,完成诸如发声、讲话、唱歌等动作。 但这种控制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潜水时,需要屏气,但不能无限制屏气:∵屏气后A血PO2渐↓,PCO2渐↑,对呼吸中枢的刺激渐↑,最终将克服大脑皮层的随意控制而出现呼吸运动。 临床有时可观察到自主呼吸核随意呼吸分离的现象,如当自主控制通路受损后,自主呼吸运动消失,此时患者必须“记住”要进行呼吸,一旦入睡或注意力转移时,呼吸运动即停止。

  25. 四、异常呼吸 (一)陈-施呼吸(Cheyne-Stokes breathing) 特点:呼吸渐增强增快又渐减弱减慢,与呼吸暂停交替出现,每个周期约45s~3min。 原因:①肺-脑循环时间延长(如心衰),导致泡气的PO2和PCO2的信息不能及时传递到中枢及外周化学感受器,此时脑PCO2↑,增强对呼吸的刺激,触发陈-施呼吸;②呼吸中枢反馈增益(PCO2等变化所引起的肺通气反应幅度)增加,导致对PO2和PCO2变化的肺通气反应过强。 临床:在缺氧、睡眠、脑干损伤等情况下可出现。

  26. (二)比奥呼吸(Biot breathing) 特点:一此或多次强呼吸后,继以较长时间的呼吸暂停,之后又再次出现这样的呼吸。 临床:出现于脑损伤、脑脊液压力升高、脑膜炎等疾病。常是死亡前出现的危急症状。 原因:尚不清楚,可能是疾病已侵及延髓,损害了呼吸中枢。

  27. (三)睡眠呼吸暂停(sleep apnea) 大约有1/3的正常人在睡眠时会出现周期性呼吸暂停(持续暂停10s以上,动脉血氧饱和度下降75%以上)。长期发生睡眠呼吸暂停会导致嗜睡、肺A压高、右心衰竭等疾病。 睡眠呼吸暂停会发生在睡眠各个时相,但以浅慢波睡眠期和异相睡眠期为多。 睡眠呼吸暂停分为: 1.中枢性~:特征是呼吸运动完全消失,膈N无放电活动。 2.阻塞性~:是上呼吸道塌陷阻塞(舌大、悬雍垂大、软腭松弛者)所致,因而有呼吸运动但无气流。 觉醒是中断睡眠呼吸暂停的主要原因。打鼾是上呼吸道阻塞的早期表现。

  28. 五、运动时呼吸运动的变化及调节 ① ② ③ ①通气量骤升与条件反射有关;也与运动时本体感受器兴奋反射性地刺激呼吸有关。 ②通气量的缓慢升高与稳定在一定高水平,可能与运动中动脉血pH、PCO2、PO2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前提,随呼吸呈周期性波动→通过化学感受器的作用,反射性调节呼吸有关。 ③与运动时O2供<O2耗,欠下了“氧债”,运动停止后,需先偿还“氧债”,故不能立即恢复到运动前水平。

  29.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呼吸神经元?分布于脑干哪些区域? 2.前包钦格复合体被认为是新生大鼠呼吸节律发源部位,有何依据? 3.切除外周化学感受器后,低氧对呼吸运动有何影响? 4.如果将无效腔增加1倍,呼吸运动会有什么变化?其机制如何? 5.为什么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不能吸高浓度氧? 6.试述缺氧和CO2增多时对呼吸影响的主要机制。 7.试述长管呼吸时呼吸运动加深加快的机制。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