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0 likes | 569 Views
高校图书馆主动参与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四川大学图书馆 马继刚 2013.8 郑州. 提纲. 机遇和挑战. 1. 2. 基本情况. 3. 工作思路. 4. 面向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 5. 几点思考. 1 机遇和挑战. 自主创新已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标志, 创新人才成为国家人才战略的核心。. 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根本在教育 。.
E N D
高校图书馆主动参与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高校图书馆主动参与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四川大学图书馆 马继刚 2013.8 郑州
提纲 机遇和挑战 1 2 基本情况 3 工作思路 4 面向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 5 几点思考
1 机遇和挑战 自主创新已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标志, 创新人才成为国家人才战略的核心。 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根本在教育。 要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支持力度;要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建立国家荣誉制度,形成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 高等教育的目标任务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全面提高人才质量是高等教育的发展主题。 资料来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十八大报告》
1 机遇和挑战 提出 落实 深化 完善 推进 2010 2012 2013 2003 07-09 四川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建立 07-09 培养具有深厚人文底蕴、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具有宽广国际视野的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 • 构建“四川大学‘323+X’ 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 落实体现精英教育、个性化教育、全面发展教育人才培养观 • 教育质量观、教育公平观、教育多样观和全面发展教育观 • 全面发展、全员育人、全方位服务 • 提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培养 • 制定学校课程建设十年规划,重点推进探究式、小班化课堂教学改革 2006 • 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四川大学教育教学改革,是以完善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重点,以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最终目标。
1 机遇和挑战 •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学校面向未来的重要举措,高校图书馆是学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充分发挥教育职能,在服务教学、科研的同时,主动进入,积极参与,进入育人主渠道,承担起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职责 和义务,提升地位,重返学校中心。 。
四川大学图书馆始建于1896年,由原四川大学图书馆、原成都科技大学图书馆、原华西医科大学图书馆 于1994年4月和2000年9月最后两次并校合并组建而成。 2 图书馆的基本情况 2.1 历史沿革 1926年的华西协合大学图书馆 (医学分馆前身) 20世纪50年代的成都工学院图书馆 (工学分馆前身) 1943年国立四川大学图书馆
馆舍总面积63100平方米,读者座位数8231个,馆藏图书630万册,其中30万册线装古籍,引进中外文各类数据库216个。 由文理、工学、医学和江安四个分馆组成。文理、工学和医学分馆主要提供专业性、学术性的文献资料,江安分馆主要提供基础文献资料和一、二年级所需的文献资料。 2 图书馆的基本情况 2.2 馆舍及藏书 现在的文理分馆 现在的工学分馆 现在的医学分馆 现在的江安分馆
2 图书馆的基本情况 2.3 人员构成 2011年完成新一轮岗位聘任工作,工作 人员总数达217人,外聘人员80余人 突出改革,尊重历史,激发热情,构建和谐 年轻化 专业化 多学科 博士10人, 硕士66人 ,本科 及其以上学历人员占73% 正高9人,副高41人,中级 及其以上人员占71.1%
2 图书馆的基本情况 2.4 机构设置
3 思路 贴近教学 丰富的信息资源 先进的设施设备 对创新型人才知识的构成、 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创新能力的提高起着促进作用 其浓郁的文化和学术气息为大学生提供了最为广阔的个性化的自主学习空间,使大学生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开阔创新思维,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发挥他们掌握知识、获取信息的潜能 良好的 教育环境 贴近读者 贴近科研 图书馆是大学生接受信息素养教育和创新技能的“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 终身教育 开展创新人才终身教育的大学校 高校图书馆,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4 川大图书馆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 建立“主动式、开放性、个性化、全跟踪”文献服务系统 多层次 培养机制 环境优化 实践 服务学 习实践 模式 平台建设
4.1建立“主动式、开放性、个性化、全跟踪”文献服务系统4.1建立“主动式、开放性、个性化、全跟踪”文献服务系统 • 立体化的教参系统 • 图书馆资源与服务“学院行” • 个性化信息服务嵌入教学环节 • 专业及学科图书推荐系统
4.1建立“主动式、开放性、个性化、全跟踪”文献服务系统4.1建立“主动式、开放性、个性化、全跟踪”文献服务系统 立体化的教参系统 为满足创新人才培养中交互式、情景式、开放式的教学新模式,四川大学图书馆将各种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媒体和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立体化的电子教学参考资料系统。 系统按学院-系,浏览课程开设情况,并通过API接口链接到电子教学参考书。可以通过课程名、教师名进行检索,包含如下几个功能:①课程导航。②资源导航。③精品课程。④新闻发布。⑤答疑解难。目前建设总课程数有3986门。
4.1建立“主动式、开放性、个性化、全跟踪”文献服务系统4.1建立“主动式、开放性、个性化、全跟踪”文献服务系统 图书馆资源与服务“学院行” 2011年开始,选派学科馆员深入各学院,进行相关学科资源与利用、信息发现与获取的讲座,将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和服务专题讲座“嵌入”学院的教学研讨和业余学习活动中,两年共计32场次。并与临床医学院、数学学院、商学院等达成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协议。 与临床医学院师生交流 开展信息咨询讲座
4.1建立“主动式、开放性、个性化、全跟踪”文献服务系统4.1建立“主动式、开放性、个性化、全跟踪”文献服务系统 个性化信息服务嵌入教学环节 图书馆与任课教师合作,在学生的专业学习中,针对学生个性化需求及时提供相关的专业文献信息、专业文献性信息检索的培训和服务,分阶段、分步骤的跟进学生的专业学习,以提高支撑其学习和创新的文献信息获取和使用能力。 如学科馆员在外国语学院的《综合英语》专业课中嵌入随堂讲座,以帮助本科生完成课程要求的学期论文;在2011级研究生课程学习中,学科馆员深入化工、建环、公共管理学院等进行嵌入讲座,对图书馆馆藏资源、数据库资源、尤其是外文数据库的使用进行了介绍,以帮助研究生有效的利用图书馆的资源,更好地开展学术研究。
4.1建立“主动式、开放性、个性化、全跟踪”文献服务系统4.1建立“主动式、开放性、个性化、全跟踪”文献服务系统 专业及学科图书推荐 支撑创新人才培养的文献信息服务应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根据学生专业学习和素质提高需要,推荐相关专业图书,并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的互动活动,“好读书、读好书”。 教授推荐书目 “每周一书”及新书推荐 互动式图书推荐系统 师生主动式选书系统 定期推送文献信息 继续 举办“四川大学大学生读书节”活动
教授推荐书目 2011年和2012年,开展了“四川大学教授推荐图书”活动,在川大教授中征集推荐书目,向本科生推荐专业图书。 参考教育部高教司、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推荐书目,完善了“四川大学本科生应读书书目100本”,引导学生阅读。 返回 四川大学本科生应读书目推荐
“每周一书”及新书推荐 利用电子显示屏,人人网等每周向读者推荐一本学生喜爱的馆藏图书。并利用图书馆网站、电子显示屏、设立新书展示架,全面宣传各类新书情况。 通过人人网宣传新书 返回
互动式图书推荐系统 为增强学生主动进行文献信息阅读和文献信息获取的动力,图书馆研制发布了新书推荐系统,让师生参与其中,满足教学需要。 自2011年6月起,截止2013年3月19日,共参与推荐图书851次。 四川大学图书馆新书推荐系统 返回
师生主动式选书系统 图书馆推出了“读者选书”服务平台,让广大学生根据科研、学习的需要参与选书。平台中的图书目录是由采访人员从相关渠道收集到的新书出版目录,按学科分类,每月更新一次。 自2011年6月起,截止2013年3月19日,共有340位读者参与了读者选书,共参与选书2970次 读者选书系统资源列表 返回
主动推送文献信息 方式一:图书馆借助通过Aleph管理系统通过E-mail地址定期和不定期向师生推送个性化文献信息,让师生可以收到借书到期、图书超期和预约图书到馆的E-mail通知,及时了解使用图书馆纸本文献的情况,并及时在网上进行续借,或到图书馆办理借、还手续。 方式二:建成了“四川大学移动图书馆服务平台” ,将 图书馆服务延伸到师生移动终端上。 方式三:通过微博、QQ等网络社交平台提供文献信息服务。 返回
举办“四川大学大学生读书节”活动 每年4月定期组织开展 “四川大学大学生读书节”,传承“品百年老馆,读万卷藏书”的读书节主题,每年一个分主题,若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子活动吸引广大师生参与,在丰富学生业余生活,提高校园文化品位,营造浓厚读书氛围,构建有特色书香校园文化方面做了积极推进,赢得了全校师生的广泛好评,2011年,读书节获“四川大学第二届校园文化精品项目”。 返回
4.2 学生信息素养和能力的分层次培养 4.2.1分层次、多渠道培养机制 作为教学改革项目,采用分层次、多渠道的方法加强全校本科生、研究生及教师信息素质培养,提高师生信息能力,促进学校教学科研工作全面发展。 多渠道 分层次 信息素养和能力培养
4.2 学生信息素养和能力的分层次培养 4.2.2 主要培养方式 新生“走进四川大学图书馆”培训 个性化“一小时 讲座”品牌服务 信息检索 与利用课 继续
新生“走进四川大学图书馆”培训 图书馆从每年的9月中旬开始分批次的对全校的所有新生进行了新生入馆前教育培训,采用集中讲座、分班参观及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增强学生基本的信息意识,让学生尽快了解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 2011年和2012年,图书馆开展新生“走进四川大学图书馆”培训。 两年共124场,培训学生19681人次。 返回
个性化“一小时讲座”品牌服务 2012年设计开发了讲座预约系统,实现了讲座发布、讲座预览、讲座预约、自动发邮件、讲座需求信息的收集等,不但为读者了解图书馆的培训教育提供便利条件,同时也有助于图书馆员进一步了解读者的需求,及时调整、规划讲座内容,确定讲座时间与地点等,为今后图书馆培训讲座的开展工作做好统筹,提升了图书馆的服务水平。 讲座预约页面 讲座预约系统主页
2011年—2013年上半年,针对各类资源与服务的使用,为读者2011年—2013年上半年,针对各类资源与服务的使用,为读者 提供了50余个专题共172场培训讲座,内容丰富,涉及领域广 。 返回
信息检索与利用课 图书馆设立专门的“信息检索与利用课 ”教研室,专兼职任课老师12位,近年编写出版教材6部;获“四川大学2011年本科课程考试改革项目(一期)一等奖”和 “四川大学2012年本科课程考试改革项目(二期)二等奖”各一项。 2011-2013年,“信息检索与利用课”本科生教学开课149班,上课15986人; 研究生开课10个班,听课995人;留学生3个班,121人。 返回
以图书馆为平台 1个平台 以图书馆志愿者队为服务学习实施的团队 1个载体 4.3 服务学习实践模式的建设 服务性学习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学生通过参与图书馆管理、服务和社会实践,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拓展知识结构,提升综合素质,为自主学习、终身学习习惯养成奠定基础。 2011年,提出建设“大学生服务学习实践114模式”。该模式在高校图书馆参与学校创新性人才培养体系的实践中作了积极、有效的探索。 Reality Creativity • 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信息检索能力,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能力。 • 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社会责任感、奉献精神。 • 提高学生社会认知和自我认知的能力,锻炼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和与人合作能力。 • 成为读者与图书馆之间互动与交流的桥梁,促进良好校风、学风建设。 4个目标
4.3 服务学习实践模式的建设 实施办法 1.制定大学生服务学习目标、设计学习内容 2.建立科学、高效的队伍管理和运行机制 3.指导学生制定规章制度,规范管理 4.设立专门指导老师,培训、指导大学生服务学习 5.构建服务学习反思和评价机制 6.为开展服务学习活动提供项目、资金、场所等全方位支持,规范服务学习活动 4个目标
4.3 服务学习实践模式的建设 学习内容设计 • 开设信息检索与利用、文献阅读方法、课题研究方法等讲座 • 学生直接参与图书馆管理与服务,挂牌上岗,完成图书整理、排序、上架及维护工作;参与数据库建库、维护;参与读者使用图书馆的指导、咨询工作;引导教育读者文明使用图书馆. • 策划、组织、实施一系列宣传图书馆资源与服务的活动,引导读者更好地利用图书馆资源和服务. • 在老师指导下,自主管理、自我服务,通过开展系列活动完善队伍组织机制建设,培养学生团队协调、合作能力 4个目标
4.3 服务学习实践模式的建设 建立科学、高效的队伍管理和运行机制 • 志愿者队由学生自主管理, 每学期约500人左右,结合图书馆工作要求和学生自身特点,形成了一套高效的队员组织体系和科学的管理运行机制。志愿队设总队两部一室,并下设七个分队,各负责周一——周日每天的工作。 • 每个学生队员能够合理地利用自己的课外时间为图书馆服务,每周服务学习时间不超过两个小时,这种模式使大多数学生时间压力不大,热情不减,能持之以恒,坚持一年,甚至两年。 Creativity • 建立不断完善的规章制度,严格遵守,规范管理,对培养学生严谨诚实的作风和认真负责的态度起到积极作用。 4
4.3 服务学习实践模式的建设 设立专门指导老师,团队合作,培训、指导大学生服务学习 • 新队员上岗前进行培训和实习 • 每年定期组织开展4月“四川大学大学生读书节”、10月“图书馆读者宣传服务周”等全校性大型活动,指导学生策划、组织、实施及总结评估,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对学生综合素质提高起到积极作用。 • 结合学生专业课程学习,提供部分与专业课程内容相关的活动或者工作项目 Creativity • 每年为志愿者队员开设专场讲座,进行各类电子型数据库的检索与利用免费培训及上机实习,提高学生信息获取和利用的能力 4
4.3 服务学习实践模式的建设 专家鉴定意见 1、依托高校图书馆建立大学生服务学习基地,并完整体现了服务学习的“三个准则”,在四川省高校内首创,并在全国具有创新性、示范性,为弥补中国高等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灌输式不足”探索了一条有效途径。 2、“114”模式区别于传统的志愿服务单纯以“服务”为主,强调“服务与学习并重”,“在服务中学习,在学习中服务”,体现了高校图书馆从传统的文献信息中心向文献信息中心、学习中心多功能的转变,强化了图书馆在创新性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3、“114”模式在运行中很好体现出“合作、互惠、多元性”服务学习三要素,建立了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或学习沟通机制,为实现学生自我学习、终身学习习惯养成奠定了基础。 4个目标
4.3 服务学习实践模式的建设 • 从2005年11月起, 每学期约500人左右,迄今约7029名学生参与,累计服务时间200547小时。 • 四川大学图书馆志愿者队成为学校三大特色志愿队之一,是学校最具影响力的学生组织之一。2012年起,学生志愿服务时间进入校团委“时间银行”统计系统,并列入学生创新学分加分规定,可计1个创新学分。 • “大学生服务学习模式在高校图书馆中的构建与实践”获“2012年四川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推荐参加“第七届高等教育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评选。 Creativity 4
平台建设 人文社科 资源整合 平台建设 学科服务 特色数据库建设 4.4 平台建设
4.4 平台建设 学科服务平台 • 根据学院或重点实验室用户需求,从2011年底开始利用LibGuides构建四川大学学科服务平台,目前已建成口腔医学、儿科学、藏学、化学化工、水利水电5个学科指引,提供各种学术资源的导引、帮助和互动交流平台,通过学科服务平台提供一个优化资源配置的途径,为学科建设需要的文献资源提供保障,提高资源的利用水平。
4.4 平台建设 特色数据库建设 根据本馆情况建立中国藏学研究及藏文化数据库、中国循征医学特色库、皮革导航数据库、高校古文献资源库、巴蜀文化特色数据库等特色数据库。
4.4 平台建设 资源整合平台建设 为了促进人才的培养,与学校“985”建设办公室合作,建设了人文社科信息资源服务平台,以实现数据库资源和知识的整合。
4.5 环境优化 大学图书馆丰富的文献资源不光具有“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功能,同时图书馆也是高校“环境育人”的重要空间。
5 几点思考 1. 师生更加关注,提高了图书馆资源和服务的使用率,促进了学校良好学风和校风的形成。 服务量数据统计(2012年)
5 几点思考 2. 将参与创新人才培养过程,当作锻炼新人、培养人才的过程,促进图书馆队伍建设发展 • 启动了新进职工职业规划及老职工“一对一”传帮带计划。 • 2013年获批四川省教育厅“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规划项目”11项; • 2012年获批校级科研课题21项、省级科研课题1项、青年教师科研启动基金项目3项; • 2011年获批“四川大学新世纪教改工程项目(五期)”2项。 2011年四川大学“十佳教学辅助人员奖” 2012年四川大学“唐立新十佳服务标兵” 新职工入职培训会
5 几点思考 3、“有为才有位”——图书馆在学校的地位得以提升,政策和软硬条件得以改善 • 2013年7月,学校党委研究通过,同意四川大学图书馆设立图书馆分党委。 • 图书馆经费大幅度提高,2011—2012年学校增拨各类专项经费2000余万元;2013年学校日常经费预算增加449万元。 • 2013年7月四川大学图书馆分党委江安馆支部被评为“四川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 四川大学创先争 优先进基层党组织 2011-2012年度先进集体 学校十佳模范教职工之家 2009-2011年院 处务公开先进单位
敬请指正!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