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7

第十一章 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

第十一章 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 学习目标. 1. 掌握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概念、分类、 特点、危害及理论基础. 2. 熟悉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监测系统. 了解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流行特征与预防策略。. 3.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概述. 1. 第二节 健康危险行为的流行特征. 2. 第三节 健康危险行为形成相关理论. 3. 第四节 健康危险行为预防和控制策略. 4. 第 一 节 概述. 一、概念. 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是指“凡是给青少年健康、完好状态乃至成年期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直接或间接损害的行为”。. “ 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概念的理解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十一章 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十一章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

  2. 学习目标 1 掌握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概念、分类、 特点、危害及理论基础 2 熟悉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监测系统 了解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流行特征与预防策略。 3

  3. 主要内容 第一节概述 1 第二节 健康危险行为的流行特征 2 第三节 健康危险行为形成相关理论 3 第四节 健康危险行为预防和控制策略 4

  4. 第一节概述

  5. 一、概念 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是指“凡是给青少年健康、完好状态乃至成年期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直接或间接损害的行为”。

  6. “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概念的理解 (1)具双向性; (2)多数为外显行为,少数属内隐性; (3)依靠问卷结果; (4)(个体的)多重性和(群体的)聚集性; (5)模仿和学习获得; (6)深刻的身心发育背景; (7)良好可塑性。

  7. 二、分类 (1)易导致非故意伤害的行为 (2)致故意伤害行为 (3)物质滥用行为 (4)精神成瘾行为 (5)危险性行为 (6)不良饮食和体重控制行为 (7)缺乏体力活动行为 www.1ppt.com

  8. 三、特点 (1)偏离个人、家庭、学校乃至社会的期望,甚至违背法律、法规 (2)对人类健康的危害程度各异 (3)具有一定的聚集性 (4)多通过后天生活中模仿和学习习得 (5)可以预防和控制 www.1ppt.com

  9. 四、危害 (1)直接危及健康和生命 (2)产生潜在危险,导致成年期疾病高发 (3)引发性传播疾病和社会问题

  10. 直接危及健康和生命 ☞3/4的青少年死亡与健康危险行为有关(WHO); ☞发达国家,伤害已经取代传染病,成为青少年死亡的首要死因。 ☞美国,71%的10~24岁青少年和年轻成人死于车祸(31%)、其他非故意伤害(14%)、他杀(15%)、自杀(11%)(如下图)。

  11. 产生潜在危险,导致成年期疾病高发 • 美国,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是导致25岁以上成人的主要死因。这些疾病的发生与吸烟、过量摄入热量/脂肪、缺乏体育锻炼等密切相关。 • 越早开始从事健康危险行为者成年期疾病的比率越大。例如,15岁前开始吸烟者,比成年后开始吸烟者的死亡年龄平均提前3~5岁,患肺癌的危险上升15~17倍。

  12. 儿童青少年肥胖发生越早,程度越严重,持续时间越长,原发性高血压、高脂血症、2型糖尿病等代谢综合征出现将越多。儿童青少年肥胖发生越早,程度越严重,持续时间越长,原发性高血压、高脂血症、2型糖尿病等代谢综合征出现将越多。 • 如果从青少年时期就能够采取合理营养、增强锻炼、科学减肥等措施,就可大大降低这些疾病的发生率,减轻其严重程度,提高其生活质量。

  13. 引发性传播疾病和社会问题 • 青少年性成熟明显提前,各种容易引发性传播疾病和社会问题的危险行为大量增加。 • 青少年的性行为具有无计划性、性伴侣多、性行为无保护和不安全性等特点,且多伴随酗酒、吸毒等其他危险行为,使他们感染性病/艾滋病的危险性显著增加。

  14. 美国,每年15~24岁青少年人群中有910万人次感染性传播疾病,约4842人感染HIV/AIDS,淋病高发者为15~19岁女性和20~24岁男性。美国,每年15~24岁青少年人群中有910万人次感染性传播疾病,约4842人感染HIV/AIDS,淋病高发者为15~19岁女性和20~24岁男性。 • 2006年,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统计:全球共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3950万人,其中15岁以下儿童230万,每天新增加的感染者中,15~24岁的年轻人占40%。 • 青少年发生无保护性行为,还可导致少女怀孕。美国每年15~19岁的少女怀孕约为3.1万人次。

  15. 西太区部分国家,13~16岁青少年的过早生育占总生育率的10%。西太区部分国家,13~16岁青少年的过早生育占总生育率的10%。 • 少女怀孕后流产、早产、死胎、滞产发生率较高,人工流产比例较高。 • 引发大出血、生殖道感染,继发不孕等严重并发症,给终身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严重的危害,产生诸多社会问题。

  16. 第二节 健康危险行为的流行特征

  17. 一、发达国家流行特征 1.导致非故意伤害行为 2.导致故意伤害行为 3.使用烟草 4.饮酒和物质滥用 5.性行为 6.不良饮食行为 7.缺乏体育锻炼

  18. 导致非故意伤害的行为 调查前12个月内,9.7%的学生坐车不系安全带,31.9%和84.7%的学生骑摩托车或自行车时不戴头盔; 调查前30天内,28.3%的学生至少1次坐过饮酒者开的车,9.7%至少1次酒后驾车。

  19. 导致故意伤害的行为 • 调查前12个月内,31.5%的学生至少打过1次架;7.7%的学生曾受人威胁或被打伤;13.8%曾认真考虑过自杀,6.3%曾尝试自杀,1.9%因自杀受伤而到医院治疗。 • 调查前30天内,17.5%的学生至少1次携带过刀枪、棍棒等武器;

  20. 46.3%的中学生曾尝试吸烟; 使用烟草 19.5%的学生为目前吸烟者; 调查前30天内,7.3%的学生至少有20天吸烟。

  21. 饮酒和物质滥用 • 72.5%的中学生曾至少饮酒1次 • 36.8%的学生曾吸食大麻 • 6.7%的学生使用过摇头丸 • 2.5%的学生曾用过海洛因 • 4.1%用过冰毒 • 2.1%注射过其他类型的非法毒品 • 8.0%的学生用过致幻药物

  22. 性行为 • 46.0%的中学生曾有性交行为,5.9%在13岁前就发生过。 • 13.8%有或曾有4个以上性伙伴。

  23. 不良饮食行为 • 调查前30天内,44.4%的学生正在减肥。 • 调查前30天内,分别有10.6%,5.0%和4.0%的学生曾使用长时间禁食、滥服减肥药、呕吐/腹泻等不健康减肥方法。

  24. 缺乏体育锻炼 • 只有18.4%的学生坚持每天参加60分钟以上体育锻炼 • 37.0%的学生至少5天参加了60分钟以上体育锻炼 • 23.1%的学生没参加体育锻炼。24.9%和32.8%的学生在学习日(不含周末)平均每天用电脑至少3小时或看电视至少3小时。

  25. 1991-2009年美国青少年健康危害行为监测结果

  26. 二、发展中国家流行特征 “性与生殖健康”是发展中国家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核心。

  27. (1)性行为的发生原因中,青少年“自身创造的危险因素”显著让位于社会经济低下、性别歧视和知识缺乏等因素。(1)性行为的发生原因中,青少年“自身创造的危险因素”显著让位于社会经济低下、性别歧视和知识缺乏等因素。 (2)15~19岁少女怀孕率高。斐济为12.2%,老挝为13.3%,蒙古为11.9%,菲律宾为7.7%,越南为6.10%;少女怀孕的发生85.0%以上起因于被迫性行为。

  28. (3)怀孕少女易处在流产、早产、死胎、滞产等高危状况。(3)怀孕少女易处在流产、早产、死胎、滞产等高危状况。 (4)性虐待现象不仅非常普遍,而且性质严重。 (5)吸烟、酗酒、吸毒等物质滥用现象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泛滥,对当地本来就已十分严重的青少年生殖健康问题,更是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29. 5 2 4 1 3 三、我国青少年人群流行现状和趋势 2005年,我国第一次全国规模的城市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调查。 过早性行为 不健康饮食行为 物质和精神成瘾行为不容忽视 非故意伤害事故频发 心理压力大,自杀行为增多

  30. 不健康饮食行为 3.6% 27.2% 19.5% 4.3% 12.8% 从不吃早餐 每周吃西式快餐4.5次 经常大量喝软饮料 不喝牛奶/豆浆 经常吃甜点心

  31. 1 2 3 严重受伤报告率为29.1%,其中跌坠伤占31.0%,砸/碰伤占18.9%,打架等暴力伤占6.9% 骑自行车违规率达44.2%,最常见的是骑车带人(31.2%) 步行违规率占总调查人数的71.3% 非故意伤害事故频发

  32. 心理压力大,自杀行为增多 • 19.6%的受试者曾考虑过自杀 • 2.4%曾采取自杀措施 Ⅰ Ⅱ Ⅲ Ⅳ • 24.8%受试生因学习压力大而心情郁闷 • 6.O%曾制订自杀计划

  33. 物质和精神成瘾行为不容忽视 • 我国青少年吸烟率为14.9%(男22.4%、女3.9%),饮酒率为27.9%(男35.5%、女20.8%) • 6.7%和5.8%的男、女生报告曾擅自用过安定等镇静催眠药物 • 1.5%和0.4%的男、女生报告曾尝试用过毒品 • 8.9%的学生(男12.9%、女5.2%)存在网络成瘾现象

  34. 过早性行为 • 在大学生中,10.0%(男14.9%、女5.8%)近期(3个月)有性行为;首次性行为平均年龄17.5岁; • 在应答高中生中,4.2%(男6.8%、女2.0%)报告自己曾有性行为;曾有性行为者中21.5%(男20.8%、女23.4%)属被迫发生。

  35. 第三节 健康危险行为的形成模式和预防控制策略

  36. 一、理论模式 1.问题行为理论 • 健康危险行为是一系列自然、社会因素作用的结果,也是人与环境复杂交互作用的产物。 • 它的发生、发展取决于三大心理 — 社会因素:个性因素 、环境感知因素 、社会认同因素。

  37. 个性因素 环境感知因素 社会认同因素 对自我、他人、所属群体、团体的态度、价值取向、期望和信仰等 感受伙伴、父母、教师、亲友等对这些行为的态度 自身行为是否被社会认同的感受

  38. 2.危险和保护性理论 • 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出现; • 对家庭、学校、社区等多种生活环境因素进行分析,将其分为危险性、保护性两大类; • 解释为什么某些人可具备健康促进行为,另一些人则容易发生健康危险行为。

  39. 该理论强调:必须不断改善青少年生活环境,另外要提高自觉意识,才能保持其健康成长。该理论强调:必须不断改善青少年生活环境,另外要提高自觉意识,才能保持其健康成长。

  40. 3.社会生态学模式 健康危险的行为产生不仅与其个性有关,而且是个体与其生活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宏观环境、社区环境、同伴、家庭和学校对个体产生影响,促使或预防青少年从事健康危险行为。 Content 02 Content 03 行为本身亦会对青少年个性或周围环境产生影响,从而形成一个动态的生态学体系 。

  41. 宏观环境 社会环境 青少年 健康 身体健康 心理健康 社会健康 健康危险行为 学校环境 同伴环境 家庭环境 个体环境 健康危险行为的生态学模式

  42. 个体因素 • (自尊、社会技能、自控能力等) • 社会经济状态 • (经济和雇佣状态) • 同伴相关因素 • (同伴态度和行为) • 家庭环境 • (家庭结构、亲子关系等) • 社区因素 • (社区组织、功能、暴力) • 学校环境因素 • (校内、周边) 涉及六方面的内容:

  43. 二、预防和控制策略措施 1.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监测 目的 • 流行特点和变化规律 • 预防、干预措施依据

  44. 背景 • 20世纪80年代初期 • 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 • 青少年饮食、体力活动情况、吸烟、饮酒和使用毒品和性行为等监测国际合作

  45. 核心监测内容 ①导致非故意伤害和暴力的行为 ②吸烟行为 ③饮酒和其他物质滥用行为 ④非意愿性妊娠和性传播性疾病的性行为 ⑤不健康的饮食行为 ⑥缺乏体育锻炼/体力活动行为

  46. 2.个性培养 “积极的青少年发展模式” 1)为青少年提供关爱和支持的环境 2)改善青少年的认知能力 3)促进青少年自我概念的发展 4)增强青少年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动员和自我鼓励能力

  47. 3.学校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健康教育 同伴教育 生活技能教育

  48. 健康教育 通过健康教育课程,提供青少年预防健康危险行为的知识、信息和技能,帮助他们做出正确选择。

  49. 同伴教育 同伴的文化背景、阅历相同,易于沟通;利用同伴间较密切的群体互动机制,通过教育和行为指导,达到改变健康危险行为的目的; 由培训过的同年级或高年级学生向同年级或低年级学生实施教育。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