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 likes | 914 Views
國防軍事兵役制度 以行銷代入募兵制 - 組織變革之研究. 班級 : 碩專行流一甲 學號 : NA2D0013 報告人 : 魏再宏. 摘要. 本研究將以 募兵員額所需 支付費用之量化推估與國際間 推行募兵制度優劣比較之質化研究 為探討內容,並佐以資訊系統之建置模式,據以 規劃「國軍實施募兵制度之質化分析探討」 。. 一、研究背景.
E N D
國防軍事兵役制度以行銷代入募兵制-組織變革之研究國防軍事兵役制度以行銷代入募兵制-組織變革之研究 班級:碩專行流一甲 學號: NA2D0013 報告人:魏再宏
摘要 本研究將以募兵員額所需支付費用之量化推估與國際間推行募兵制度優劣比較之質化研究為探討內容,並佐以資訊系統之建置模式,據以規劃「國軍實施募兵制度之質化分析探討」。
一、研究背景 我國憲法第二十條規定『人民有依法律服兵役之義務』。身為中華民國的國民,服兵役乃是大家應盡的義務,而我國兵役制度於民國初年時屬於徵兵制,近年來我國政府致力於兵役制度的轉型,即「徵募並行制」並朝向以民國一百零三年轉變為募兵制為目標,此項政策的改變個人認為,將會對我國國防有一定程度的影響。
二、研究動機 軍事財力規劃決策中,如何將國防預算有效分配於軍事投資、維持成本與人員維持費等三大經費中,我國防建軍備戰需要,國軍兵員補充來源逐年增加募兵(志願役)比例,擴大招募「專業志願士兵暨儲備士官」,已依計畫擘劃我國兵役制度朝向「募兵為主」的募徵兵併行制甚或「全募兵制」,正是本研究探討之重點依據與動機所在。
三、研究目的 環顧世界各國因所處國情不同而訂有不同兵役制度,而兵役制度的選擇,主要考量軍事戰略與國家資源兩個系統交錯影響近年來由於釣魚台主權紛爭不斷,國家主權與國防外交亦顯重要與緊張,而兵役制度的轉變與國防安全有其重要影響,面對兩岸關係及國際情勢兵役制度的改革,其政策個人覺得有其特殊之處,所以想進一步了解我國兵役制度改革之下的相異處,所以有此動機探討兵役制度的變革。
研究背景 四、研究流程 研究動機與背景 收集各項文獻 資料統整 結論與建議
五、研究大綱 (一)文獻探討 (二)吸引參與加入募兵制人員的動機及意願 (三)國軍募兵行銷理論運用探討 (四)如何行銷讓募兵制實施所招募成效達到預 期效果 (五)結論
六、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文獻分析法,即是到中華民國國防部的網站,瞭解近期政府所更改的兵役制度,以及國防報告書中所提到募兵制以後所造成的影響、從期刊或相關書籍中進行與研究主題相關的資料蒐集,更實際請教現職軍、士官,最後將所有資料統合製成比較圖,以提供本文研究我國兵役制度變革之探討。
(一)文獻回顧 基於國家長遠發展需要,順應民意高度期盼,國防部已策訂計畫,將循序漸進,穩健推動兵役制度由「募徵併行制」朝向「募兵制」轉型,使國軍蛻變為能因應敵情威脅之精銳國防武力。一方面可解決未來國家因人口少子女化及老年化,面臨青壯兵員長期供給不足之問題;另一方面因應義務役役期不斷縮短,兵員甫訓練成熟即面臨退伍,訓練成效流失,故實施募兵制有其必要性,且實施後除可維持戰力與經驗傳承外,亦可減輕國民兵役負擔,釋出人力資源投入經濟建設,使國家人力發揮最大效益。
(二)吸引參與加入募兵制人員的動機及意願 志願士兵的參與動機普遍認為影響志願士兵招募的主要因素包括褔利待遇、服役環境、自主性、就業等因素,均屬於較低層次的需求動機,志願士兵參與動機的因素有很多,大致上可分為利已動機和利他動機,利已動機是增加幫助自己的褔利,利他動機則包括必須是對其他人有利的
1.徵兵制與募兵制的比較: 徵兵制的缺點 徵兵制是憲法所要求國民十八歲所必須服的義務,在這種義務役之下有部分的人想逃避兵役,而有些人無奈的入伍受訓,以致於受訓時不專心,導致我國國軍素質降低,且軍隊無須與市場競爭,開出非常爛的工作條件,變相虐待勞工,以及在軍隊中會被要求違背國民自主意志,最嚴重的是會強迫一些人違背宗教信仰與良心,甚至不能適應軍隊生活的人員,亦要強制加入軍隊,這些人員反而會對軍隊造成負擔;若放鬆標準,讓更多人不用服兵役,對於仍須服兵役者而言,也是不公平
徵兵制的優點 讓公民能夠盡到人民應盡的義務,且在受訓中能夠強身健體,進而有良好的規律生活,甚至可以隔絕社會的不良風氣,讓熱血青年能夠有良好的身心,出去社會能夠導正社會風氣,以及可以降低以往軍隊的封閉性,另外除特殊原因外,法律規定且身心狀況合適的國民皆須入伍,較為公平,也可以強制各階層的人接觸、減緩階級分化問題,也因為徵兵制的實施讓全民國防的意識能夠提升。
募兵制的缺點 為了要讓吸引志願役士兵國家就必須提高志願役士兵的俸祿,因此未來在募兵制之下會導致國防預算大幅增加,且在軍中責任以及壓力過大,導致無法吸引素質較高的人民加入志願役士兵;另外不是志願役士兵的公民,雖然得受四個月的常備兵役軍事訓練,但因時間過短以致無法讓全體國民有全民國防的意識。
募兵制的優點 讓有意願從軍的人可以加入志願役士兵,在軍中長期接觸且短時間內就能對軍中的事物得心應手,而且既是自願從軍就更能恪守軍紀,以致提升我國國軍之素質,甚至可以減少士兵與軍官之間的衝突;整體來說可以提升我國國軍的競爭優勢,徵兵制之下的士兵人數過多,若轉為募兵制之後可有效減少過多士兵的問題,將過去兵員過多的狀況改為兵員精實。
(三)國軍募兵行銷理論運用探討 達成行銷目標的關鍵在於要比競爭者更有效地整合行銷活動,來有效滿足顧客的需要和慾望。國防部所行銷的募兵營,就得和社會各行各業彼此競爭,以有效招徠顧客。徵兵是役男必須遵從且無可奈何的人生必經歷途、短暫犧牲,以獲取日後更大發展的空間。但募兵卻是以較優沃條件來吸引招徠,因社會不景氣或個人因素考量,或其他條件吸引而自願投入,所以兩者是有其差異性的。因此,募兵不應再以強行銷售觀念為之,而是應以一種以顧客需要為導向的經營哲學,配合整合性的行銷活動來創造顧客的滿意度,以達致永續經營之長期目標。
(1)我國募兵招募方法與策略檢討 國軍優良形象推銷與募兵召募誘因,端賴募兵作業行銷作為之良寙,一般而言;利用媒體與校園徵才是最常見的方法,而國軍募兵現行除了使用新聞媒體宣傳、交通輸具廣告、電視媒介,對軍中現員宣導與運用、營區開放介紹、軍眷宣導、校園互動、各校輔導單位協助,戰鬥營體驗則較少運用,較無法讓廣大社會青年獲有較深印象。 國軍人才招募中心曾發展出一套6P招募原則(人員:Personnel、產品: Product、策略:Relation、促銷:Promotion、通路:Place、價格:Price)期能提升國軍招募作業在就業市場的競爭力。惟事實上,在現代競爭環境下,6P策 略組合已不符合時代潮流所需,為使招募之工作愈趨圓滿,應再增加過程: Process、具體驗證:Physical evidence等2P,使之成為更完善的8P策略組合, 期在未來募兵作業中,得以順利執行。
(2)募兵整合性行銷之精進作為 整合行銷溝通過程的五大群體,如廣告主(客戶)、廣告代理商、媒體組織、行銷溝通專家組織和支援性服務,均應彈性活用於募兵作為,方得以獲致事半功倍效果。事實上為達成有效之行銷溝通,有效的溝通步驟,應先確認分析目標閱讀者,然後決定溝通目標、設計訊息、選擇溝通管道、設定溝通預算和決定溝通組合,最後還要評估溝通效果。
(四)如何透過行銷手法讓募兵制實施招募成效達到預期 效果? 國軍募兵制之行銷決策,應先行正確的界定研究的問題和目的。無論在建立共識,確立行銷策略、或選擇合適方案,對相關群體(如招募對象、市場地區、產品誘因、組織)的組成與特徵,及招募對象(消費者)之年齡、性別、教育程度、家庭環境、經濟狀況、地區分佈,均可實施敘述性或因果性的研究,以發掘癥結,尋求改善。眾所週知,目標行銷的步驟,係由市場區隔化(軍中與社會)→目標市場選擇→目標市場策略→定位(求得目標市場與顧客認同),再衍生行銷組合方案,並藉由大量行銷、區隔行銷利基行銷等方式,直至一對一行銷量身訂作式的行銷(客製化的行銷)皆可從電腦、資料庫、電子郵件、傳真和網際網路等互動式溝通來強化「顧客」的價值和滿足,以提升實施招募成效。
(1)從行銷策略締創募兵成長契機 行銷特別重視顧客價值和顧客關係的創造,如何有效「以客為尊」將真實的價值提供顧客,並有效實質建立良好關係,是行銷者所必須面對最嚴酷的挑戰募兵招募工作,我們給了待招者什麼願景?而且是讓他們趨之若騖,且不後悔。使命則是組織存在的基礎,代表目標與承諾的貫測執行與營運範圍,尤其對所服務顧客所能提供之產品、技術與服務,更是讓他人檢測的目標。例如;募兵營的誘因條件,且能貫徹以行。目標可以衡量組織?成命的程度,通常以業務績效、顧客滿意度、創新、服務品質、組織形象。市場及新產品開發、員工滿意度、社會貢獻等指標來表示。例如對已招募成員,是否有持續追蹤考核、探詢抱怨,改進原有疏忽與缺失,讓以後招募的市場更開拓,且招徠者不會快速流失。
(2)軍中募兵留營率不高為例其成因或為: 一、差異點不明顯:募兵與志願士官班,福利相差不多。 二、對市場和產品的定義不完全: (一)明確的目標市場:以軍中在役青年及社會甫退役與待役青年為主。 (二)特定消費者需要、慾望和偏好:如是否「事少、錢多、離家近」與專 長、嗜好是否相符。 (三)產品將是什麼,將做什麼?關係募員人生前途取向。 三、市場吸引力太小:軍中環境與社會職場區隔明顯,自由受限,薪資給付與福 利成長緩慢,未來成就突顯較慢,使人興趣缺缺。 四、行銷組合的執行不佳:募兵單位,未來發展、薪資、爾後出路與編配單位固 定無選擇。 五、在關鍵因素上對顧客需求的敏感度不夠。如可結合住籍地選擇,調整薪資所 得與值勤時數(或有相對配套措施),對募兵員在職期間協助人生規創,如 終生學習、深造教育,爾後發展均予明確置入行銷推廣,自可獲得較多 迴響。
(五)結論 現況顯示近期募兵召募成果斐然。惟考量國防安全與部隊戰力有效提升,國軍在照顧官兵生活改善方面,仍有相當空間。但召募兵員應以作戰、訓練為主,而非只重於物質享受,終究養兵千日、用兵一時,人民希望的是,國家擁有可用之兵、可戰之兵。儘管很多人認為兩岸不會發生戰爭,但「毋恃敵之不來,恃毋有以待之」才是人民安全的保證。 未來以推動募兵制來說,一般支持的人只想到滿往後可以不用服兵役,卻鮮少有人會想到組識全志願役的部隊,換裝更先進的武器系統要花更多的錢,而這些錢全都來自於人民。至於花大錢能否真的讓部隊變的〔量少、質精、戰力強〕,也還是一個問號?募兵制不能如高素質、長役期的人力劃上等號,更不是兵役制度改革的萬靈丹,如果認為推動募兵制就可以將所有的問題解決的話,無非是痴人說夢話,應在不影響國家整體發展的前提下,發展〔精兵政策〕有其必要性,而精兵政策不只是人員的精簡或武器系統更新,更在於軍人整體素質的提升。
參考文獻 一、黃俊英,「行銷學的世界」,天下文化。 二、黃俊英,「行銷研究概論」華泰文化事業。 三、張紹勳,「研究方法」,滄海書局。 四、網路資訊。 (一)蔡鴻池,「我國募兵制可行性之探討」, http:/www.mnd.gov.tw/division/efense/mil/mnd/mhtb (二)徐瑾,實施「募兵制」之疑慮, 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NS/091/NS-C-091-184.htm 五、論文 (一)施正鋒,「徵兵制與募兵制的比較」,2002年1月19日。 (二)莫大華、謝奕旭,「理想與現實,我國兵役制度的爭論」。 (三)林吉郎,「我國軍事改革與兵役制度發展的戰略思考」。
報告完畢 感謝聆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