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k likes | 1.28k Views
钢笔下的千年古城. 萧刚眼中的太原 http://blog.sina.com.cn/u/1871996123. 肖刚, 1970 年生于北京,成长于美术世家,中国美术家协会分会员,太原美术家协会会员,专栏画家。长期致力于绘画创作,美术设计及美术教育工作。多次在国家,省市各级学术刊物上发表作品及论文,作品多次在全国,省市美展中获奖。
E N D
钢笔下的千年古城 萧刚眼中的太原 http://blog.sina.com.cn/u/1871996123
肖刚,1970年生于北京,成长于美术世家,中国美术家协会分会员,太原美术家协会会员,专栏画家。长期致力于绘画创作,美术设计及美术教育工作。多次在国家,省市各级学术刊物上发表作品及论文,作品多次在全国,省市美展中获奖。肖刚,1970年生于北京,成长于美术世家,中国美术家协会分会员,太原美术家协会会员,专栏画家。长期致力于绘画创作,美术设计及美术教育工作。多次在国家,省市各级学术刊物上发表作品及论文,作品多次在全国,省市美展中获奖。 • 近年来,以太原地区古建遗址为素材,创作发表100余篇作品,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开办主题画展,开办讲座,受到国家、省市级主流媒体多方报道与高度关注。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欧盟使团邀请其在比利时举办《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主题作品展,并发来感谢信进行表彰。
太原古称晋阳,历史悠久,为中华文明最早的发源地之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在这块位于山西高原中部,晋中盆地北缘的古老的土地上设置了太原郡。但据史料记载秦庄襄王三年(前 246年)已“初置太原郡”。从那时起晋阳就称做太原了。 • “太原”一词,最早见于《诗经》,从先秦典籍中可以见到记载, “大而加甚谓之太,高而平坦谓之原”,我国最早诠释词义的专著《尔雅》说:“广平曰原”。对“太原”名称的由来,存在不同版本的解释,从我个人理解,这应当是地理意义上的泛称。
无论从哪方面说,太原的确是一座不折不扣的古城。 “古交旧石器文化遗址”的发现,将它的历史追溯到十万年之前,那时候就有人类生息、繁衍在这块土地上了。义井和东太堡的“新石器文化遗址”再次说明,在七、八千年的母系氏族公社早期,太原的先民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文明。大约在公元前497年前,晋阳古城问世于汾河晋水之畔,现在算来已有2500余年的历史了。历经春秋、战国、秦、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等十数个朝代,太原一直是中国北方的一个军事重镇,经过了岁月沧桑,它逐渐发展成为一座闻名华夏大地的历史文化名城。
围绕着这座古城,有着动人的传说,也有着真实的历史记载。 “台骀降龙”变龙山,夏禹治水改龙头山为系舟山,这些神话故事在太原可谓为家喻户晓。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赵简子的家臣创建晋阳城;韩、赵、魏三国分晋,定晋阳成为赵国都城。刘恒在晋阳龙潜十数年后即位汉文帝;北魏高欢、高洋父子定太原为 “别都”;李渊、李世民父子太原起兵夺天下建立大唐盛世。后唐、后晋、后汉、北汉,曾先后在太原定都。 • 我查阅过相关资料,中国古都学的观点以为,凡中国古代独立王朝或政权的都城,有准确的年代,遗址地理位置确切,距现在有关城市较近的,都可称为古都。按此标准,太原曾经9次为都,由此可见,它在中国历史上的位置是何等的不同寻常。太原正可谓“龙兴”之地,所以太原也就有了“龙城”之说。因为如此,宋朝赵光义于公元979年攻下晋阳,火烧,水淹毁掉了这座城,新筑太原城时,为钉破“龙脉”,街道都筑成丁字街,为的是使太原不再出现“真龙天子”,危及赵宋天下。公元1023年宋仁宗即位后,对太原又进行了修建,太原在后一段时期逐渐稳定了下来,著名的晋祠圣母殿就是在这一时期兴建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宋代太原的工商业也逐步有所繁荣,现在太原市区的很多街名都来源于宋,比如:西米市、南市街、柴市巷;帽儿巷、靴巷、酱园巷等,都是因那时的工商业发展而得名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宋代太原的工商业也逐步有所繁荣,现在太原市区的很多街名都来源于宋,比如:西米市、南市街、柴市巷;帽儿巷、靴巷、酱园巷等,都是因那时的工商业发展而得名的。 • 明朝建立以后,明太祖朱元璋封他的三子朱棢为晋王,驻守太原,晋王大兴土木对太原城进行了扩建。整座城设8座城门:东为宜春(大东门)、迎晖(小东门)、南为迎泽(大南门)、承恩(首义门)、西为振武(水西门)、阜城(旱西门),北为镇远(大北门)、拱极(小北门)。现在太原仅余下拱极门,其余均已无存。
地名释源 • 【壹】源于城池之名 • 【貳】源于明代王府之名 • 【叁】源于驻军之名 • 【肆】源于署衙之名 • 【伍】源于古迹之名 • 【陸】源于作坊集市之名 • 【柒】源于文化教育之名 • 【捌】源于古代粮仓之名 • 【玖】源于海、湖、河之名 • 【拾】源于姓氏之名 • 【拾壹】寄托寓意之名 • 【附:】太原城郊的古建遗址
太原街名基本由来 • 晋王在城内修建了王府,现在太原市区的 “东华门”、“西华门”、“南华门”几处地名就是以王府得名。府外城墙称作:“肖墙”,这便有了现在的西肖墙、南肖墙、北肖墙等街名。晋王分封的王,效仿其建造了宁化府、临泉府、大小濮府,晋王举行祭祀的天地坛,管理膳食的典膳所,游玩的花园杏花岭等都成了以后的地名街名。到了清代,太原城格局基本没变,在晋王府的废墟上修建了千余间营房,驻扎精骑营,加强其统治。由此就有了精营西边街,精营南横街,教场巷等街名。至于新民东街,中街等街名显然是民国时期的产物。新中国成立后,道路街名更是一目了然,如:五一路,解放路、新建路、建设路等等。
太原城 • 太原城,始建于宋太平兴国7年,明洪武9年扩建,周长12公里,高4.4米,共有8门,城楼12座,周垣小楼92座,敌台32座,十分壮观。明王世贞叹曰:太原城壮丽,其二十五睥睨辄作一楼,神京(北京)所不如也。城池在战争中遭到破坏,解放后大都拆除。现存拱极门及部分城墙及西北城墙墙角遗址。
小北门街 • 明代前为荒野,圈入城后依旧,仅城门根有几舍受城营房。清初,此地建精骑营后略见生机。民国初年经济回升人口增加,几年中,军营、军训操练场、军火库等取代了往日的枯草荒丘。特别是民国八年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创建于小北门街东侧,数百年无人问津之地也很快繁闹起来。
小东门街 • 位于五一路北段之东,建设路之西,东西走向。东起建设北路,西至五一路,长680米,宽22米。明太原城东有两门:南是“宜春门”,北是“迎晖门”(亦名小东门),此街以门得名,称小东门街。
旱西门街 • 位于新建路中段东侧。东西走向,东起坡子街与西缉虎营相接,西至新建路,长754米。太原古城,西有二门。一为阜城门(旱西门),一为振武门(水西门)。阜成门地势较高,汾河涨水常由振武门流入城内,故振武门为水西门,阜城门为旱西门。街名由此而来。
水西门街 • 据史载,明太原城西有阜成、振武两门。当时因城池内东北高,西南低,振武门地处低洼常遭汾河水淹,故名水西门。古人通常以门为界,门外为关,门内为街,遂称水西门街。街东段原是西米市街,是宋代买卖米的集市地,1958年政府将其合并统称为水西门街。全长620米,宽30米。
鼓楼街 • 因鼓楼得名。鼓楼高十丈曾是太原最高的建筑,楼座三丈,楼阁三层七丈,东西百余步,南北宽八十余步。街成于元明,清初名鼓楼大街,现在的鼓楼街是由鼓楼大街、唱经楼街、楼儿底街、估衣街等合并而成。是清至民国时山西金融中心。现存古建有山西省银行、唱经楼等。
钟楼街 • 东起柳南,西至解放路,全长570米,宽13米。宋代以来,一直是太原市的繁华街市。该街原有明代钟楼,高三层,楼內大钟高3米,直径1米5,按时鸣钟,全城可闻。1931年拆毁后建为五金商楼(大钟置于文瀛公园,不久失踪)日军入侵后改为医院门诊。几经更迭,1956年为上海饭店所在。
大北门 • 解放路(大北门路段)南北走向,北起大北门,南至城坊街;东通东头道巷、东二道巷、东三道巷;西通绿柳巷、西二道巷、西三道巷。大北门街两侧有众多小商铺、劳力市场、天主堂、明原学校及平民工厂。
大南门 • 解放路(大南门街路段),位于解放路南端,北起水西门街、开化寺街,与老太原南市街相接;南至迎泽大街。东通后铁匠巷、大铁匠巷、棉花巷、云路街等,西通旧城街、韶九巷。大南门,明太原城西南门,初明朝天门,后改为迎泽门,清代称大南门。后演化为地区和街巷名,1955年并入解放路。
首义门 • 五一路(首义门路段),位于五一广场之北,南起五一广场,北至上官巷、皇华馆街。旧时西通侯家巷、新寺巷,东连通治巷、纯阳宫后街。所谓首义门为明代太原城之南东门,初名太平门,后改为承恩门,俗称新南门。辛亥革命太原新军从此门入城,又改为首义门。
万寿宫(街) • 该巷位于五一路南段东侧。东西折南走向,西起五一路,北至上官巷。全长444米,均宽6米。万寿宫为宫殿式古建群,始建于明,后代有修茸,总体保留明代特色。据《山西通志》”万寿宫在省治新南门街东,恭逢万寿、元旦、冬至朝贺之所。”此街为宫前一条自然街道,故名万寿宫。
皇庙 • 太原皇庙位于五一路南侧东段皇庙巷,是一处有三大殿的古建群,始建于明,按推算早于北京太庙。明清历代虽有修修葺,总体保留明代特色。三座宫殿是祭祀、庆典的地方,惜史籍无载,无从阐述。
南华门 • 南起杏花岭,北至精营东二道街,纵穿府东街,东通南华门东一、二、三、四条,长350米,宽7米。晋王府的“宫城”辟四门,居南者为南华门。晚清到民国初年开始建造民居,形成街道。1956年南华门头条、二条、三条、四条、五条并入,统称南华门。著名作家赵树理故居就在南华门。
源於城池之名: • 旧城街、新城街 、新城东街 、新城西街 、新城南街 、新城北街 、东城巷 、新开南巷 、小新街 、东头道巷 、东二道巷 、东三道巷、西二道巷、西三道巷 ……
源於明代王府之名: • 五一路(松花坡路段)、南园子东巷 、解放路(坊山府街路段) 、西肖墙 、东肖墙、上肖墙 、北肖墙 、皇庙东、西巷 、北膳所 、(大、小)二府巷 、坊山府东巷 。
教场巷 • 南起东华门街北至小东门街,宽约5米,成街于清,得名于清精骑营之教场。清末民初达官显贵居此较多。解放前正太、同蒲铁路修建时外籍技术人员居于此,一度名为“工程师街”。此街为太原老城内保留颇为完整的一条历史街区,巷内无商无店,颇为宁静。现有部分老建筑已开始修复。
山西督军府门楼 北宋前为晋文公庙,982年改为潘美帅府衙门。后代元明清均为山西最高军政所在地。辛亥革命后为山西都统府(1906年重修)。现为山西省人民政府机关。
北岳庙(巷) 书上说此街:西通帽儿巷,东与察院后相接。以明建北岳庙而名。清代至今一直称北岳庙巷。由靴巷自南向北走出来,对面是工地,左侧为察院后,右侧便是北岳庙巷。老房子估计也没有老住户了。散住着些收垃圾的,污水横流,……这街巷的名字也许再过两年也就不复存在了。
开化寺街 位于开化寺市场正门前,东起柳巷南路,西至解放路,全长约580米。太原著名的商业街区。开化寺创建年代已无考,宋以后均有重修,至民国初年改建为商贸市场。以市场门为界将门前东、西两段分别称开化寺东街、西街,1982年政府将开化寺东街、开化寺西街合并命名为开化寺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