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0 likes | 972 Views
個人簡介 姓名:黃義翔 學歷: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學學士 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學碩士 經歷:台南縣私立新榮高中體育教師 台南縣私立新榮高中男子籃球隊教練 臺灣首府大學專任講師 臺灣首府大學男子籃球隊教練. 適應體育教學輔導網. 諮詢委員及輔導員等相關資料及帳號均置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網站 ( http://140.122.72.29 ) 另可循臺灣師大網站 各中心 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 適應體育 適應體育教學輔導網方法進入。 ( http://140.122.72.29/spe05.htm ).
E N D
個人簡介 姓名:黃義翔 學歷: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學學士 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學碩士 經歷:台南縣私立新榮高中體育教師 台南縣私立新榮高中男子籃球隊教練 臺灣首府大學專任講師 臺灣首府大學男子籃球隊教練
適應體育教學輔導網 • 諮詢委員及輔導員等相關資料及帳號均置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網站 (http://140.122.72.29) • 另可循臺灣師大網站各中心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適應體育適應體育教學輔導網方法進入。 (http://140.122.72.29/spe05.htm)
適應體育講義相關資訊 • 適應體育導論 • http://140.122.72.29/adapted/issued-2.htm • 適應體育教材與教具 • http://140.122.72.29/adapted/issued-1.htm • 融合式適應體育教學 • http://140.122.72.29/adapted/issued-7.htm • Physical Best 與失能者:融合式體適能檢測手冊 http://140.122.72.29/adapted/issued-11.asp • 適應體育教學活動設計彙編http://140.122.72.29/adapted/issued-10.htm • 台灣適應體育運動與健康學會http://www.tapas.twmail.org/
適應體育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參考書目 高桂足、林鎮坤、林世澤(譯)(2009)。發展性適應體育。台北市:五南圖書。(Horvat. M., Eichstaedt. C. B., Kalakian. L. H., & Croce. R., 2003) 林宏熾()。身心障礙者生涯規劃與銜接教育。台北市:五南圖書。 洪清一()。身心障礙者教材教法-生活訓練。台北市:五南圖書。
參考書籍 • Rouse, P. (2004). Adapted games and activities: From tag to team building.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 Emes, C., & Velde, B. P. (2005). Practicum in 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 Lieberman, L. J., & Houston-Wilson, C. (2002). Strategies for inclusion: A handbook for physical educators.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Sport Physical Active Exercise Leisure or Relaxation Physical Education
作業報告---奧運五大家族 奧林匹克 運動會 帕拉林匹克運動會 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 達芙林匹克運動會 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
報告內容 一、起源 二、宗旨 三、參賽選手之條件限制 四、舉辦時間 五、競賽項目 六、Logo 七、圖片
適應體育的意義與目的 • 何謂適應體育? 定義:係為所有身心障礙或病弱的適齡 就學學生所設計的體育課程。 一、一種體育教學的態度 二、全方位的教育服務傳輸系統; 三、強調動作問題的發現、評估和矯治的知識體系。
適應體育的定義 • 適應體育也是體育的一種,考量學生需要與個別差異的原則下,於教學目標的擬定,課程內容的選擇,教具器材的應用和教學方法的變通上,加以適當的修正與運用。 • 即使沒有身心障礙生,也務必要為不同需要的學生設計不同的體育教學活動,達成人人學習體育的平等機會。其宗旨和服務對象都以特殊需求者為優先。
理論基礎 • 跨科際整合 醫學體育:運動和運動科學、體適能訓練、 物理治療與運動醫學。 特殊教育:行為改變、認知心理。 整個生命力的成長與發育 社會科學:提供態度改變策略與融合理論。 適應個別差異運動、舞蹈及水中有氧。
理論基礎 • 醫學基礎 醫生、治療師 • 特殊教育基礎 影響適應體育較深的是聾、盲和智能障礙的發展。
適應體育的知識架構 • 專業能力 相關專業的學科知識 相關的專業服務能力
專業服務 • P-計畫 • A-評量 • P-處方/安置 • T-教學/諮商/教練 • E-評鑑 • C-合作諮詢 • A-倡導
服務傳輸系統 適應體育特別強調提供連續性的綜合服務 強調適應體育資源協調與交流以及推廣工作的重要性
適應體育-分類 適應體育活動 適應體育/特殊教育 適應競技體育 適應休閒體育 • 適應體育是多樣化的活動設計,以符合特殊學生的需求。 • 研究領域適應體育係屬於適應身體活動的一種,是一種跨學科的知識體系。 • 綜合性的課程與特殊的教學設計,經過評估,近而診斷與解決個體因傷殘 • 失能而引起的社會、情意、認知與心理動作等方面的終身問題。 矯正性 修正性 發展性
適應體育的目標 改變心理動作(psychomotor)行為, 促進自我實現(self actualization) 目的 情意 領域 認知 心理動作 自我概念 社會能力與接 樂趣,壓力抒解,心智健康 動作技能與型式 體適能與健康 休閒態度,技能,實務 遊戲活動行為 感覺統合╱知覺動 作功能 創意思考與行動 目標 資料來源:修正自Sherrill, 1994
適應體育-目的 適應體育目的三大類 • 最終目的 • 改變心理動作 (psychomotor) 行為 • 提高機體功能,發展體適能,以提高生活品質 • 培養社會人際關係與社會獨立活動的能力 • 提升身體品質
適應體育-領域 改變心理動作(psychomotor)行為, 促進自我實現(self actualization) • 認知 (規則、術語、球場、策略、自我概念) • 技能 (身體器官、神經肌肉、動作技能) • 情意 (友誼、樂趣、領導能力、休閒態度)
理論基礎 Bloom (1956)教育目標分類
適應體育-內涵 ※學生學習身體運動的過程提升↑ 特殊教育 個人健康適能 運動適能 身體意識 動作意識 特殊運動項目能力 多元性 適應體育 醫學 全面性 結合了運動、遊戲、韻律等多樣性活動設計符合學生興趣以及能力與限制使人受安全滿意成功的參與。 透過身體運動的學習,提昇自我概念,確立社會化之情意面。 複雜性 體育運動 適應體育三大領域
*智能障礙 *學習障礙 *視覺障礙 *多重障礙 *聽覺障礙*身體病弱 *語言障礙 *自閉症 *肢體障礙 *發展遲緩 *情緒障礙*其它顯著障礙
適應體育服務的對象 適應體育(Adapted P.E)是將因為身心障礙而造成弱勢的學生或是社會人士,能夠依據自己選擇活動中所擁有的能力範圍,運用所有的運動和休閒機會產生潛能。 目前在學校中只要無法與一般同學共同參與體育運動教學課程的學生,都是適應體育的對象。 具體而言,除了肢體障礙者之外,體弱、過胖、多病…等等,均是適應體育實施的對象。
台灣適應體育組織 教育部 體育司 學校體育業務(第一科) 學校衛生業務 (第二科) 第三科 其他業務 • 競賽: • 國內競賽/國際競賽(奧運/亞運) • 師資培訓/證照 • 課程 增進適應體育方案 體育經費補助(身心障礙)
我國適應體育實施概況 • 教學方面 (部頒特殊體育政策) • 公私立中等以上學校患病學生體育成績考察辦法 (民43;民57修正公布) • 規定殘疾學生不得免修體育 (民65) • 國民中學體育特別班實施計畫 (民66) • 再度通函強調患病學生體育成績考核應確實按規定辦理 (民71) • 推展特殊體育及殘障運動計畫 (民81) • 改進特殊體育教學實施計畫 (民84.01) • 加強推展殘障體育運動,促進全民運動的推展(民84.05) • 加強特殊體育,增進身心健康 (民84.12)
我國適應體育實施概況(續) • 組織方面 • 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特殊教育委員會;特殊體育運動推動小組 • 中華奧會:特殊體育運動委員會 • 大專、高中體總:特殊體育運動委員會 • 各縣市體育會:特殊體育及殘障運動委員會 • 中華民國殘障體育運動協會 (民73) • 其它:中華民國傷殘運動協會 (民63)
我國適應體育實施概況(續) • 活動方面 • 台灣省仁愛運動會 (民63) • 台灣區身心殘障國民自強運動會 (民66) • 競技方面 • 各種單項運動競賽 • 綜合性運動會 • 高雄市第一屆台灣區殘障國民運動會 (民83)
教學安置 最少限制環境的理念 最少限制環境的理念 特殊 學校中 的特別班 最多限制 必要時才向上安置 普通學校 中的特別班 在普通班級設計些 適合特殊需求學生的活動 盡快向下回歸 最少限制 設有適應體育輔導教師的普通班級 全時制普通班級
適應體育- 教學原則 • 適用科目:健康與體育領域 為了讓身心障礙學生與普通學生一起參與活動,享受體育運動的樂趣,應該在本領域中融入適應體育的理念 。 • 在實施適應體育教學時,應考慮學生的需求與個別差異,在擬定教學目標、選擇課程內容,應用教具器材和教學方法上,加以適當的修正與運用。是以教學應把握下列原則。
適應體育- 教學原則 • 1.個別性:針對學生的身心狀況與需求,研擬個別教育方案。 • 2.綜合性:發揮多種感官作用,形成綜合性感覺。 • 3.科技性:藉特教復健工學介紹特殊教育及復健醫學方面的輔 助教材和研究成果的應用。 • 4.循序性:依學生的能力與狀況,按「他動運動」、「協助運動」、「主動運動」、「阻力運動」之順序教學,並隨時給予回饋。
適應體育- 教學原則 • 5.有效性:運用「MEPA」(Movement Education Program Assessment)來評量,掌握學生目前已具有「動作」或「表現」的程度,更進一步要探求適合其本身的「教育線索」。 • 6.功能性:「功能性體位分級」之競賽、腦性麻痺地板滾球、盲人柔道、輪椅籃球等,均屬特殊設計,亦有待大力研發。 • 7.安全性:應掌握學生的各種狀況,諸如身體狀況、機能狀況、運動能力、社會適應能力、行為(行動)特性、學習能力等,學生從事運動時,給予安全性的指導與保護。
適應體育課程模式 • 以成就為根據的課程模式 (Achievement Based Curriculum Model, 簡稱 ABC 模式) 計畫 評量 修正 評估 教學 處方
適應體育課程模式 (續) • 兒童動作發展課程模式 (Body Skills: A Motor Development Curriculum for Children) • 身體管理 • 移動性動作 • 體適能 • 操縱性動作 • 細動作
教學方法 • 簡化的摩斯登教學光譜 • 命令式 • 練習式 • 引導發現式 • 動作創作式 • 工作分析法 • 修正式教學
融合式體育活動模式 • 正常性體育活動 • 修正式體育活動 • 平行的體育活動 • 融合式的適應活動 • 隔離式的適應活動 最少限制
融合式班級教學策略 • 協同教學 • 角色扮演 • 同儕教學 • 父母與義工 • 增加學生作決策的機會 • 限制班上失能學生的人數 • 發展性活動設計 • 發展功能性技巧 • 適應活動的原則
適應體育評量測驗方法 • 動作能力測驗 • 布因氏動作能力測驗 (Bruininks-Oseretsky Test of Motor Proficiency, BOTMP) • 大肌肉動作能力發展測驗 (Test of Gross Motor Development, TGMD) • I CAN / ABC 模式
適應體育評量測驗方法(續) • 體適能測驗 • 身體組成 • 肌力 • 肌耐力 • 平衡感 • 柔軟度 • 心肺功能
個別教學方案 (IEP) 基本內容 • 學生目前的能力 • 長期與短期目標 • 應參與之相關人員 • 教育環境的安置型態 • 所需時間 • 評量方式
教學活動設計實務篇 • IEP範例 • 適應體育教學單元設計範例 (分站體適能遊戲)
適應體育課程內容 運動 體適能 由運動體適能導引出來的遊戲及活動 基本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