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 likes | 540 Views
脊 髓 一、 位置:椎管内 上端 — 枕大孔处接延髓 下端 — 3 个月前,与椎管等长。 3 个月后,高度差出现。 出生时,达第 3 腰椎体下缘 成年男性:第 1 腰椎体下缘 ( T12~L3 上缘) 成年女性:第 2 腰椎体下缘. 二、外形: 前后稍扁的圆柱状,长约 45cm; 重约 35g ,与脊柱弯曲一致。 两个膨大: 颈膨大 — C4~T1, C6 最粗; 腰骶膨大 — T12~L4/5 , L3 最粗
E N D
脊 髓 一、 位置:椎管内 上端— 枕大孔处接延髓 下端— 3个月前,与椎管等长。 3个月后,高度差出现。 出生时,达第3腰椎体下缘 成年男性:第1腰椎体下缘 (T12~L3上缘) 成年女性:第2腰椎体下缘
二、外形: • 前后稍扁的圆柱状,长约45cm; • 重约35g ,与脊柱弯曲一致。 • 两个膨大: • 颈膨大— C4~T1, C6最粗; • 腰骶膨大— T12~L4/5,L3 最粗 • 脊髓圆锥 • 终丝(无神经组织,软脊膜构成) • (S2以下被硬脊膜包裹)
31对脊神经前根 • 31对脊神经后根及脊神经节 • 马尾(L1以下) • 腰穿位置:L3~4、L5~S1棘突 • 之间
6 条纵沟: • 前正中裂、后正中沟(后正中隔) • 前外侧沟(31对前根穿出) • 后外侧沟 (31对后根穿入) • 后中间沟(位于C1~T4节段)
脊髓节段 • 31节:C-8, • T-12, • L-5, • S-5, • Co-1
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 • 椎骨序数 椎骨棘突 • 等 高( C1~4) 等高(C1~3) • 高 1 个(C5~ T4) 高1个(C4~8) • 高 2 个(T5~8) 高1~2个(T1~6) • 高 3 个 (T9~12) 高3个(T7~12) • T10~12(L1~5) T10~12(L1~5) • L1(S1~Co1) T12~L1之间( S1~5、Co1)
四、脊髓被膜: • 硬脊膜:致密CT, 囊状。 • 上附枕大孔边缘,续硬脑膜 • 下至S2包终丝 • 随脊神经漏斗状膨出,形成 • 脊神经外膜 • 硬膜外隙: • 上达枕大孔, • 疏松结缔组织, • 脂肪、淋巴管、静脉从 • 负压、 • 硬膜下隙
四、脊髓被膜: • 硬脊膜 • 蛛网膜:薄而透明的胶原 • 纤维层。疏松 • 蛛网膜下隙:有脑脊液及 • 脊髓血管,脊神经根丝。 • 蛛网膜下池: • 终池(L1~S2之间)— • 马尾、终丝,结缔组织 • 小梁 • 脊神经外膜
四、脊髓被膜: • 硬脊膜 • 蛛网膜: • 软脊膜: • 薄、富含血管、 • 紧贴脊髓表面 • 深入沟裂。 • 形成终丝 • 齿状韧带(18~24个, • 固定脊髓;椎管内 • 手术的标志,连于 • 硬脊膜) • 后隔(C5~T12 处较发达)
三、内部结构: • (一)概况:灰质、白质、中央管 • (二)灰质:H 形,灰红色,富含神经元胞体、树突及血管。 • 1. 区分: • 后角(后柱):主要为接受感觉纤维传入的感觉神经核团。 • 中间带: • 侧角(侧柱)— • T1~L3节段 ,为 • 交感神经核。 • 前角(前柱): • 富含运动神经元 • 灰质连合:分为 • 灰质前连合 • 灰质后连合。
主要核团: • 后角(柱): • 后角边缘核:位于缘层的尖部,全长可见,主要为梭形或星状 大型细胞。接受后根外侧部的痛温觉纤维和内侧部的粗略触觉 纤维;其轴突进入外侧索分成升降支(固有束),发挥节段间 联系 ;部分纤维加入脊髓丘脑束。
胶状质:胶状透明,存在于脊髓全长,细胞小卵圆形和星形。胶状质:胶状透明,存在于脊髓全长,细胞小卵圆形和星形。 接受后根内纤维的侧支;发轴突进入Lissauer 背外束, 实行节段间联系。 C1~3 节段内,胶状质较大,为三叉神经脊束核的下端。
后角固有核:存在于脊髓全长。为大多角形和中型梭形细胞。后角固有核:存在于脊髓全长。为大多角形和中型梭形细胞。 主要接受后根内的粗、细纤维,胶状质的部分纤维。 发出的纤维参与组成脊髓丘脑束。 • 网状核:后角固有核的外侧,网状结构内。多为中小型细胞。
背核:后角底部的内侧部,仅存在于C8~L3 节段。 由大型多极和圆形神经元组成。接受后根内侧部纤维的 终末和侧支;发出的轴突形成同侧脊髓小脑后束。
颈外侧核:存在于C1~2 节后角尖前外侧的白质中。人不明显。 是脊颈丘脑束的中继站。 • 后角连合核:位于后角内侧缘到灰质后连合部位。中、小型的 中间神经元。发纤维经后连合到对侧前角,或经后 固有束到不同节段的前角。骶后连合核是躯体传入 和内脏传入的汇聚处。
中间带:。 • 中间带外侧核:在C8~T1 节段位于侧角。胞体小,卵圆形或梭 形。是交感神经的节前神经元。其轴突经前根进 入脊神经前支,然后以白交通支形式进入交感干
中间带: • 中间带外侧核:在C8~T1 节段位于侧角。胞体小,卵圆形或梭 形。是交感神经的节前神经元。其轴突经前根进 入脊神经前支,然后以白交通支形式进入交感干。 在S2~4 阶段,为骶副交感核,含副交感节前神经元。其轴突 经S2~4 脊神经前根进入脊神经前支,然后形成 盆内脏神经 • 中间带内侧核:纵贯脊髓全长。由大、中、小型细胞组成。其 部分轴突进入两侧外侧索,形成双侧脊髓小脑前 束。
前角(柱): • 含大、中、小型神经元, 于脊髓全长的大部分混杂分布。 • α 运动神经元:大型多角,平均大于 37 μm(有文献认为 大于 25 μm), 数量约占前角运动神经元的2/3,支配骨骼肌的梭 外肌纤维产生随意运动。 • γ 运动神经元:中型多极神经元,小于 37 μm(或小于 25 μm), 数量约占1/3,支配骨骼肌的梭内肌纤维,维持肌张力。 • 中、小型中间神经元:大部分分散,小部分形成核团。其中 前角连合核— 前角内侧缘至灰质前连合处,其轴突经灰质连合 终于对侧前角。 Renshaw 细胞—接受α 运动神经元轴突的侧支(胆碱能,兴奋 性),发轴突(甘氨酸能,抑制性)返回同一个或其它α 运 动神经元,对其产生反馈性抑制作用。
前角运动神经元形成的神经核: • 前角躯体运动内侧核(柱):位于前角内侧部,纵贯脊髓全长, 支配运动躯干的骨骼肌。 — 前内侧核:脊髓全长可见,主要支配竖脊肌等脊柱区肌肉。 向上接延髓的舌下神经核。 — 后内侧核:较小,颈膨大和腰膨大处较清晰,主要支配躯干 前部和外侧壁的肌肉。
前角躯体运动外侧核(柱):位于前角外侧部,于颈膨大和腰前角躯体运动外侧核(柱):位于前角外侧部,于颈膨大和腰 膨大处最发达,支配四肢的骨骼肌;在脊髓胸段较小,支配 肋间肌和腹前外侧部肌。在颈、腰膨大处,分为: — 前核: 支配肩肌或髋肌 — 前外侧核 :C4~T1 / L2~S1(C4~8 / L2~S2) 明显; 支配臂肌或大腿肌 — 后外侧核:C5~T1 /L2~S2(C4~T1 /L2~S3)明显; 支配前臂肌或小腿肌 — 后外侧后核:C5~T1 / S1~3(C8~T1 / S1~3)明显; 支配手肌或足肌 ** 以上各核团中, 支配伸肌或展肌的神经元排在前角的外侧部; 支配屈肌或收肌的神经元排在深部。
前角内的其它神经核团: — 中央核:仅见于颈髓和腰骶髓。其中: 膈神经核:C3~5 (C3~4),位于内侧核群的外侧。 支配膈肌 支配会阴肌的核:S3~6 , 支配会阴肌。 — 副神经核的脊髓部:C1~5(6),下部位于前角腹侧缘的中间部 或中央;上部可达后内侧核的外侧。其发 出的轴突构成副神经的脊髓根。 — Onuf 核:骶髓内,由内、外两群为数不多的大型神经元组成 的核团。其轴突支配盆隔肌中的肛门、尿道外括约 肌。
“ 最后公路 ” 的概念: 前角的运动神经元被称为“最后公路”,因为它不仅接受锥 体束内支配骨骼肌随意运动的纤维,而且接受来自其它皮质下中 枢的下行纤维,还接受后根传入纤维的反射性调控和局部的节段 性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