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0 likes | 1.15k Views
第二讲. 钩虫 hookworm 丝虫 silkworm 旋毛虫 Trichinella spiralis.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 ( Ancylostoma duodenale ) 简称 十二指肠钩虫、亚洲钩虫 美洲板口线虫 ( Necator americanus ) 简称美洲钩虫 锡兰钩口线虫 ( A. Ceylanicum ) :偶可感染人体 犬钩口线虫 ( A. Caninum ) :偶可感染人体
E N D
钩虫 hookworm 丝虫 silkworm 旋毛虫Trichinella spiralis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Ancylostoma duodenale) 简称 十二指肠钩虫、亚洲钩虫 美洲板口线虫( Necator americanus) 简称美洲钩虫 锡兰钩口线虫(A. Ceylanicum ):偶可感染人体 犬钩口线虫( A. Caninum):偶可感染人体 巴西钩口线虫( A. Braziliense):引起皮肤幼虫移行症 主菜单 形态生活史致病诊断流行防治
一、形态 成虫: 1 2 3 体长1cm左右,半透明,肉红色 头端向背面仰曲,具有头腺1对,咽 腺3个, 顶端有发达的角质口囊,内 腹侧缘有钩齿2对或板齿1对 雌虫尾端尖,雄虫尾端膨大为交合伞
区别点十二指肠钩虫 美洲钩虫 大小 稍大 8-13mm 较小 7-11mm 体态 呈“C“形 呈“S“形 口囊 腹侧 前缘有2对钩齿 腹侧 有1对板齿 交合伞 展开为圆形 展开为扁圆形 背肋分支 远端分支2×3近端分支2×2 交合刺 长鬃状,末端分开 末端合拢 返回 成虫虫卵
虫体前端的三种单细胞腺 • 1 头腺: 一对,分泌抗凝血酶、乙酰 • 胆碱酯酶。 • 咽腺: 三个,分泌乙酰胆碱酯酶、 • 蛋白酶、胶原酶。 • 3 排泄腺:一对,蛋白酶、抗凝血酶。
虫卵: 1、大小为56~76 × 36~40μm 2、椭圆形,壳薄, 无色透明 3、内多含4个细胞,卵壳与卵细胞 之间有明显空隙。
二、生活史 一期杆状蚴 二期杆状蚴 感染期 粪 24h 2~5d 丝状蚴 2~3d 成虫 虫卵 土壤 (小肠上段) 经皮 5-7周 成虫 小肠 皮下 气管 咽 游移 肺 血管
产卵量:十二指肠钩虫 美洲钩虫 1~3万个/日 0.5万~1万个/日 成虫寿命:3年左右 15年 生活史小结:
生活史小结: 1 2 3 4 丝状蚴(钩蚴)是感染时期 主要经皮肤(少数可经口、胎盘等)感染人体 钩蚴有迁延移行现象 某些动物可作为转续宿主(paratenic host)
三、致病 1、钩蚴性皮炎(粪毒、着土痒) 烧灼、针刺感、瘙痒、丘疹、水泡、 脓疱等 幼虫: 2、钩蚴性肺炎(出血性) 咳嗽、咯血、发热、哮喘
个别引起消化道大出血 婴儿钩虫病 巴西钩虫、犬钩虫等引起皮肤幼虫移行症、 匐行症 成虫: 钩虫病(懒黄病、黄肿病、桑叶黄等) 1 吸血———慢性失血 ——— 缺铁性贫血 损伤 ———肠炎、消化吸收功能障碍 • 异嗜症:与铁的缺乏有关 • 异位寄生
钩虫生活习性与失血的关系: 吸血量大 十二指肠钩虫:0.14~0.4ml/日 美洲钩虫:0.02~0.1ml/日 边吸血边排血 变换吸血部位导致伤口渗血 (与抗凝血酶有关)
四、诊断 粪便检查:查见虫卵或培养出钩蚴即可确诊 1. 直接涂片法查虫卵 2. 饱和盐水浮聚法:检出率高 3. 加藤氏法(厚涂片定量透明法) 4. 钩蚴培养法:需4~6天得结果
五、流行 据WHO 1984年报道,全球感染人 数为9亿。我国1992年调查结果,平均 感染率17.17%,感染人数为19405万人。 国内钩虫病分布情况
钩虫感染率的地区分布 返回
流行环节及因素 1. 传染源: 病人及带虫者 2. 传播途径: 钩蚴经皮肤感染人体 鲜粪施肥致虫卵污染土壤 适宜的温、湿度,阴蔽条件和 农作物栽培和耕作方式 3. 易感人群: 旱地作物种植者,婴幼儿等 主界面 形态生活史致病诊断流行防治
六、防治原则 1. 普查普治,消灭传染源:驱虫(阿苯哒唑、赛特斯片等);用铁剂纠正贫血。 2. 加强粪管和粪便无害化处理,改良耕作 方式。 3. 注意个人防护:不赤脚下地,手足皮肤 可涂 抹1.5%左旋咪唑硼酸酒精或15%噻 苯咪唑软膏。 下一页 主界面 形态生活史致病诊断流行防治
钩虫丝状蚴模式图: 返回
杆状蚴 丝状蚴 返回
皮肤内的钩蚴 返回
钩虫成虫图: 雄 雌 十二指肠钩虫 美洲钩虫 返回
十二指肠钩虫 美洲钩虫
两种钩虫口囊扫描电镜图: 板齿 钩 齿
虫卵结构图: 卵壳 卵细胞 空隙 返回 下一页
不同发育程度的钩虫卵: 上一页 返回
可寄生人体丝虫共有八种,中国只有两种: 班氏吴策线虫Wuchereria bancrofti(班氏丝虫) 马来布鲁线虫Brugia malayi (马来丝虫) 均寄生于人淋巴系统,引起淋巴丝虫病。 临床表现有淋巴管炎、乳糜尿、象皮肿等
动画 1. 乳白色,细丝线状,体表光滑,长 50~100mm 成虫: 2. 雌虫大于雄虫,雄虫尾部卷曲成圈。 微丝蚴:(microfilaria) 两种丝虫微丝蚴形态不同。
两种微丝蚴镜下区别: 区别点 班氏微丝蚴 马来微丝蚴 大小 较大,长244~296μm 稍小,长177~230μm 体态柔和,弯曲自然 僵硬,大弯上有小弯 似绸带 似铁丝 头隙较短,长:宽为1:1-2 较长,长:宽为2:1 体核较圆,大小均匀 较扁,大小不等 排列整齐,疏松 排列杂乱,重迭 尾核无 有2个尾核,尾核处角皮 略膨大
班氏:2周 马来:1周 动画 2-3月 腊肠期蚴 腊肠期蚴 丝状蚴 蚊吸血 蚊吸血 成虫 微丝蚴 成虫 (淋巴系统) (夜晚) (蚊胸肌内) (蚊喙) 成虫寿命:4 - 10年 小结
生活史小结: 1 微丝蚴在人体的夜现周期性 2 蚊是其中间宿主和传播媒介 3 蚊吸血时,丝状蚴经皮伤口钻入 4 人是两种丝虫终宿主,马来丝虫 可能存在保虫宿主 5成虫寄生于人的淋巴系统
主要是成虫引起 •病程 潜隐期+微丝蚴血症期 潜伏期 急性期 慢性期 •致病机理 机械性损伤 化学性刺激 抗原性刺激 阻塞性病变 成虫 过敏性炎症
1 急性期过敏性炎症反应: 逆行性淋巴管炎(流火),淋巴结炎,精索、附睾、炎、睾丸炎、丹毒样皮炎,丝虫热等。 2 慢性阻塞性病变: 机械堵塞 淋巴管扩张、瓣膜关闭不全 成虫寄生 内皮增生,管腔变窄 淋巴管闭塞 丝虫性肉芽肿 栓塞 虫体死亡 象皮肿、 乳糜尿、鞘膜积液 淋巴管曲张、破裂, 淋巴液进入组织 淋巴液淤积
马来丝虫:寄生于四肢浅表淋巴系统 淋巴管、淋巴结炎 上、下肢象皮肿 班氏丝虫:寄生于四肢浅表及深部淋巴系统 淋巴管炎 上下肢象皮肿 阴囊象皮肿 睾丸鞘膜积液等 乳糜尿
1.病原学诊断:夜间取血查微丝蚴(夜9时以后)1.病原学诊断:夜间取血查微丝蚴(夜9时以后) (1) 厚血膜法,取血60µl涂成厚血膜,染色凉 干后,镜下观察,定 种 (2) 新鲜血滴法,或浓集法 (3) 体液或尿液检查、组织活检 2.免疫学: (1) 皮内试验 (2) 血清学试验:IFAT、IEST、ELISA等
1.分布:山东、河南以南15省市864个县市(山东、海 南仅有班氏) 2.流行环节和影响因素: 三环节传染源: 传染媒介: 易感人群: 携带微丝蚴的病人和带虫者 班氏丝虫 ---淡色库蚊、致倦库蚊 马来丝虫 ---中华按蚊、嗜人按蚊 青壮年及儿童
丝虫病流行的两个因素 自然因素:利于蚊生长、繁殖、吸血的因素,如温度、湿度、雨量等 社会因素:疾病的防治策略、重视程度等
1.普查普治:海群生(乙胺嗪)药化食盐 呋喃嘧酮,伊维菌素 晚期病人治疗:外科手术、中 医中药 2 防蚊灭蚊 3 流行病学监测
旋盘尾丝虫 简称盘尾丝虫,寄生于人体皮肤内,主 要致人眼的失明,又称河盲症。分布于非洲、拉丁美洲、西亚的南、北也门。
雌虫 雄虫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