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0 likes | 668 Views
生命終點的盼望. 生命與死亡的藝術. 目錄. 開場白 用靈性的角度面對悲傷 7 前 言 人死後會怎樣? 23 第 1 章 從人類心靈看死亡 29 第 2 章 從生命哲學看死亡 37 第 3 章 聖經中對於死亡與永生的圖像 47 準備一個家 48 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仍然要活著 52 被天使放在亞伯拉罕的懷抱中 54 今天你要跟我一起在樂園 61 我看見天開了 64 在上帝充滿母愛的懷抱中死亡 69 天上的耶路撒冷 74 宴會、盛宴、婚宴 79 與主一起同住 84 進到安息之國度 97. 目錄.
E N D
生命終點的盼望 生命與死亡的藝術
目錄 • 開場白 用靈性的角度面對悲傷 7 • 前 言 人死後會怎樣? 23 • 第1章 從人類心靈看死亡 29 • 第2章 從生命哲學看死亡 37 • 第3章 聖經中對於死亡與永生的圖像 47 • 準備一個家 48 • 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仍然要活著 52 • 被天使放在亞伯拉罕的懷抱中 54 • 今天你要跟我一起在樂園 61 • 我看見天開了 64 • 在上帝充滿母愛的懷抱中死亡 69 • 天上的耶路撒冷 74 • 宴會、盛宴、婚宴 79 • 與主一起同住 84 • 進到安息之國度 97
目錄 • 第4章 從神學看死後的盼望 93 • 審判 95 • 煉獄 104 • 地獄 114 • 天堂 119 • 肉體與靈魂同被接納到天上 124 • 要不是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親那裡去 132 • 主再來臨和最後審判 135 • 與亡者之間的關係以及祭拜祖先的問題 140 • 第5章 在盼望中活著 155 • 第6章 在盼望中死去 169 • 結 語 我們的哀悼應該有所不同 187
為何要談死亡? • 基督徒與非基督徒在人生觀上最大的差異是麼?那就是,基督徒的人生規劃包括的了死亡。我們無法計畫用什麼方式誕生,但上帝給我們一個最大的恩典就是,我們可以規劃如何面對死亡。 • 唯有那些能夠在死亡中看到有意義目標的人,讓這個目標使生命更完善,並讓這個目標在上帝的永恆中以新的方式開花結果的人,才能以安然自在和感恩的態度來接受老年。他才能在老年時依然保持活力,因為他有值得追求的目標。
為何要談死亡? • 我們整個人生都是在為這個決定性的日子做調整與準備。我們的心靈是否健康、堅強,就在於我們用什麼價值來衡量死亡,定位死亡。 • 死亡不是所有希望的終點,而是在終點時仍看到榮耀的盼望。當我們能夠用這樣的方式把死亡當成一生最重要的靈修操練時,我們會發現一切都改變了,連最微不足道的一個小動作,對我們的意義也都不一樣了。一切都變得更輕鬆自在
兩種盼望 • 我留下什麼:榖倉的圖像 • 為其他人而死:。如果我們能接受自己的死亡,並在信仰中通過死亡的考驗,就能為其他人帶來豐碩的果實。(成為他人的祝福)在美好的死亡中操練自己,讓自己的死亡為他人帶來果實,讓別人可以藉由我們「為別人而死」而繼續生活,藉由我們經歷死亡時的軟弱,照亮其他人的生命 • 我將面對什麼?門的圖像,這個世界的生命就像未出生的孩子在媽媽的子宮裡,將進入另一個應允的生命
聖經中對於死亡與永生的圖像 • 準備一個家:藉著他的死亡,耶穌準備了一個我們死後獲准住進去的居所。死後,我們不會陷入某種未知及黑暗中,而是進到熟悉的情況裡。耶穌親自先我們而去,並為我們準備了一個我們可以永久居住的所在。 • 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仍然要活著:藉著信仰,耶穌此刻就已經賜給我們永恆的生命。那相信的人,那與上帝進入一個愛的對話的人,他就不可能再脫離這份愛。死亡無法摧毀來自上帝的愛。因為他與基督一起體驗的這個生命,是克服了死亡的永恆生命
聖經中對於死亡與永生的圖像 • 今天你要跟我一起在樂園:即使我們在自己生命結束時才發現,我們沒有真正活出自己且做錯了很多事,我們仍然可以充滿信任地凝望著為我們而死的耶穌。凝望著耶穌能帶給我們盼望,相信我們會和他一起進入天堂樂園(努力悔改與信任拯救) • 在上帝充滿母愛的懷抱中死亡:就像我們從母親的懷中來到世上一樣,死後我們也回到上帝充滿母愛的懷中。上帝會親自以母愛的方式對待我們
聖經中對於死亡與永生的圖像 • 宴會、盛宴、婚宴:警醒與自我肯定。受到邀請來參加永恆盛宴的,正是那些沒有什麼可誇耀的弱勢者。;當我們因為自己現在的樣子並不符合自己的理想形像而感到苦惱時;因為自己的懼怕而變成跛腳的人,這盛宴的圖像對我們而言,也是一種應許。 • 我們被上帝邀請參加永恆的餐宴。但我們必須對這邀請表示感謝。我們不能就這樣坐到席上,而是必須遵照邀請者的指示,並願意接受參與宴席的條件,讓自己被轉化。我們要穿上參加婚宴的禮服,也就是我們必須要整頓自己
聖經中對於死亡與永生的圖像 • 進到安息之國度:我們得以在上帝裡遠離所有勞苦和事務而休息。當上帝看到他所創造的一切都很好時,他就停下來休息。對我們而言,死後的休息也有這個含義,也就是一切都很好了
審判 • 世界的審判者已藉由犧牲自己於十字架上,而證實自己是仁慈的救世主 • 審判的意思應該是:依照上帝的標準被矯正 • 一方面是害怕那位完全不一樣的上帝,以及死後要在這位上帝面前承擔的責任;另一方面是相信上帝的赦免和憐憫。而上帝的赦免恩典和憐憫,就在耶穌對右邊同釘十字架的強盜所說的話中表露無遺。 • 審判不像我們常常聯想的那樣,是使人恐懼的情況。審判是回應我們在這世界中所經驗到的痛苦與不公義
審判 • 沒有人能越過自己的真實面,就到上帝那裡去。每個人都必須在上帝面前為自己負責。這時我們會面對自己內心的怯懦、我們生活中的謊言、我們對真相的逃避、以及我們加諸別人身上的一切傷害 • 審判圖像的最終目的並不是為了要讓我們產生恐懼。相反地,它要提醒我們注意自己生活行為的後果。我們生活在上帝面前,並在上帝面前為自己的生活負責。 • 審判的圖像為我們帶來一線希望;也就是,所有我們在此看到的不公義會被彌補與調整,但不是恐怖的報復(基督徒誤用審判來入罪於人)
審判 • 最終審判「不是懲罰,而是一種恩典。是給所有犯罪者的一種恩典,無論他們是男或女,賜給他們有機會進入一種不再受塵世限制的自由,藉由他們為自己的罪行懺悔,並帶自己進入與別人、與上帝的和解與愛當中 • 造成別人痛苦的傷疤,以及贖罪傷痛的疤痕,都會永遠存在:然而,是變成『改頭換面』的回憶記號,以便在永恆當中,加害於人的作為不會被遺忘,而是以一種完成和好的狀態永遠存在當下。對於犧牲者被虧欠的傷痛之記憶,將會永遠鮮明地存留在犯罪者心中:也就是,當做這個被救贖者最後充滿愛的記憶。(廢除死刑的觀點)
地獄 • 耶穌並不是要提出多少人進入天堂、多少人進到地獄的統計數字。相反地,他想以這些帶著警告的講道鼓勵我們,張開雙眼並認真地生活。耶穌尖銳的言詞則要喚醒我們,以便我們能警醒地生活並正確地面對現實。 • 不是上帝將某人丟到地獄裡。事實上,地獄是因為人對上帝封鎖自己而形成的。他必須忍受著自己的邪惡,不讓上帝那寬恕的愛去轉化這邪惡。這就是地獄
地獄 • 如果我們在死亡時對上帝封鎖自己、並拒絕他所賜予的拯救時,我們就為自己製造了一個地獄。另一方面,身為基督徒,我們可以希望,上帝的愛亦能戰勝罪人的最後邪惡並撬開他的心,使他能獻身於上帝
天堂 • 在天堂裡,我們最深的渴望會被滿足 • 在天堂,我們會體悟到自己到底是誰。在那裡,上帝為我們所創造的獨特樣貌會以它原有的光輝照射出來 • 在天堂裡,造物主與受造物之間的差異仍然存在。我們不會變成上帝,而是被接納到上帝裡面。這是上帝藉著天堂給我們的最大應許:也就是,我們會被納入基督裡面並在基督裡面與上帝合一;也就是,我們會在上帝裡面成為那個不斷與基督相似的人。
要不是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親那裡去 • 死後每一個人終究會遇到耶穌,而且在耶穌身上看到自己的渴望已被滿足。與基督相遇時,他們認出,在自己尋求真正生命的過程中,其實一直是在尋求基督。如果他將自己交給這位基督,基督就成為他通往天父的路。於是,死後他就通過基督到父那裡去 • 即使他在世時否認了基督,因為他將基督的名與不符合基督本質的事物連結在一起。死後,他將認出基督真正的本質,也就是那位滿足他對生命和愛之渴望的主。 • 對那些依照自己良心而活的人而言,死後耶穌最後會成為通往父的路
從基督宗教看敬拜祖先 • 我們生活是否幸福,也與我們是否能與亡者和好、能否寬恕他們對我們所造成的傷害有關 • 祭拜祖先的效果。一方面,這使得我們有機會與去世的家屬相聚。另一方面從心理學知道,不要排擠家庭的祕密,而是在上帝的光輝下去正視家庭的整個歷史
從基督宗教看敬拜祖先 • 最主要是必須找到一條禮儀結合心靈輔導的途徑,在不傷害信仰的純度下,在個人的意識中賦予亡者一個尊敬的位置,並處理後代的罪過經驗 • 強調分辨「祭拜祖先」與「崇敬祖先」之間的不同 • 神主牌的問題
在盼望中活著 • 帶著末日的期盼警醒活著:耶穌希望我們認真地生活,並讓人的真正樣貌在這個世界放出光彩 • 「死後的盼望」去除完美的成就主義 • 讓上帝的恩典教育我們:他要教育我們,以便我們在這世界上對上帝榮耀的顯現抱持希望,並過著「自制、正直,和敬虔」的生活
在盼望中死去 • 我害怕進入死亡的陌生和未知世界。即使我們對復活抱著希望,還是可以對死亡有這些本質上的恐懼。 • 耶穌讓我們看到,我們可以用非常人性的態度來面對死亡:可以跟上帝訴說軟弱,可以跟上帝搏鬥,可以跟上帝抱怨,可以失望,可以悲傷,但是,最關鍵的信仰態度則是:願上帝的旨意成就,用全然的信心,把靈魂交給上帝
給臨終關懷者的幾個圖像 • 一幅美好的圖像是,陪伴者並不是為死亡服務,而是為「生命」服務 • 另一幅圖像是,陪伴者變成了伴隨臨終者跨越死亡門檻的「天使」 • 另一幅圖像是,我們以懷抱希望者的身分陪伴臨終的人:告別儀式 • 自己規劃告別式是一件很好的事。這也包括安排殯葬彌撒或告別式和喪禮
用靈性的角度面對悲傷 • 悲傷是一種恩典,幫助我們脫離憂鬱,並且接觸到自身的力量 • 克服悲傷,不是逃避悲傷 • 轉化各種悲傷反應的過程:痛楚、罪惡感 • 去世的人想跟我們說些什麼:不斷去回想起他們曾經做過、說過和寫過的事,會很有好處 • 感受去世者的生命奧祕:走去世者常走的路、聽他常聽得音樂、看他的書、 • 透過悲傷建立新的心靈關係:悲傷的目的在於與去世的人、與我自己,並與上帝建立一層新的關係
用靈性的角度面對悲傷 • 在聖餐與禱告中與過世者連結 • 在墓地與過世者連結 • 與自己的新關係:與過世者的關係為我帶來與自己更深一層的關係。 我發現了上帝以及過世者在我身上所喚起的潛力,所以懷念過世者時,可以讓我們更認真、專注地生活 • 與上帝的新關係:當我遇見上帝時,我的傷痛就會轉化成與上帝的一種新連結,轉化成一種信念,知道上帝會滿足我的渴望,知道上帝是那股湧流在我內心且永不枯竭的愛之泉。其實,也就是這股上帝的愛之泉,讓我能夠一再憶起死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