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 likes | 268 Views
科技教育推廣活動的角色分析研究: 以科學工藝博物館馬蓋先求生夏令營為例. 專題 研究探討. 休閒碩專二甲 報告人:王孟婷 (NA0D0018). 作者:葉家良、朱耀明、陳正治. 中文摘要. 國內對生活科技教育的忽視,導致在學校教育階段中,無法滿足預定的學習目標。從社會教育機構如科學工藝博物館推廣的活動中,卻看到科技教育的推廣成果。 以一個求生訓練的夏令營課程,探討參與者的該課程規劃、活動中學生的學習狀況。 採取觀察法、訪談法,具體分析其對科技的使用的看法,探討對科技的認知程度,並據以分析,該推廣活動在科技教育中的角色扮演。. 研究目的. 探討高雄市科學工藝博物館
E N D
科技教育推廣活動的角色分析研究:以科學工藝博物館馬蓋先求生夏令營為例科技教育推廣活動的角色分析研究:以科學工藝博物館馬蓋先求生夏令營為例 專題研究探討 休閒碩專二甲 報告人:王孟婷(NA0D0018) 作者:葉家良、朱耀明、陳正治
中文摘要 • 國內對生活科技教育的忽視,導致在學校教育階段中,無法滿足預定的學習目標。從社會教育機構如科學工藝博物館推廣的活動中,卻看到科技教育的推廣成果。 • 以一個求生訓練的夏令營課程,探討參與者的該課程規劃、活動中學生的學習狀況。 • 採取觀察法、訪談法,具體分析其對科技的使用的看法,探討對科技的認知程度,並據以分析,該推廣活動在科技教育中的角色扮演。
研究目的 • 探討高雄市科學工藝博物館 • 在推廣科技教育中的角色扮演 • 分析所設計的教育活動 • 以一個求生訓練的夏令營課程 • 以在野外生活技能的習得 • 能否滿足學生的需求 • 達到教學理想的目標
文獻探討-技能學習 • 技能學習 • 知覺、感官刺激、準備狀況、在指導下的練習反應、機械或重覆練習、複雜的明顯反應、調適和創作能力(黃光雄,1996) • 技能學習的教學目標 • 反射動作、基本動作、知覺能力、體能、技巧動作、有意的溝通(林進財,2005)
文獻探討-體驗學習 • 透過親身的體驗建構知識、熟練技能和提升自我價值的歷程(Aee,1995) • 體驗學習圈模式(Kolb,1984) • 體驗→反思內省→歸納→應用 • 體驗學習的意義(吳清山,2003) • 回歸學生學習本質 • 符應教育改革需求 • 破除智育掛帥迷思 • 跳脫傳統教學 •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等教育價值
本研究觀察法的進行方式 • 研究者身分並未向學生介紹,只告知是活動主辦單位的需求。 • 於活動課程進行中,觀察學生學習情形。 • 包括對於教師提問的反應,學生對課程的專注力和各小隊的互動等。 • 採無結構性的整體觀察。 • 不特定觀察對象、就現場發生事件為主軸。
本研究訪談進行方式 • 針對學生 • 在操作課程中進行訪問 • 詢問在操作時的想法 • 對課程的體認(了解)與感受 • 屬於較簡短和直覺反應的回答 • 針對小隊輔 • 了解學生的背景資料
訪談策略的分類(補充資料) • 結構性訪談(又稱標準化訪談) • 中立 • 個別訪問、集中訪問 • 常用在大規模的社會調查 • 要使用統一的問卷和表格進行調查,無法顯然包括事件的全部。 • 訪問員的態度、素質、經驗等對訪問結果有決定性的影響 • 半結構性訪談 • 深入訪談 • 有一定主題 • 擬定訪談大綱、要點,提問方法順序可依受訪者回答提出,有彈性 • 不需使用特定文字或語意進行提問,以受訪者回答為主
訪談策略的分類(續) • 開放式訪談 • 彈性 • 與研究對象之間的默契 • 積極的傾聽 • 焦點團體訪談 • 彈性 • 與一小群人針對某一特定話題所作的訪談(6~12小團體) • 目的在引發參與者對主題感知、態度與想法 • 研究者的角色比較像團體討論的推手、引言人,而非提問者 資料來源:韓培爾(2009),社會科學博碩士論文研究寫作Q&A,風雲論壇出版社,第130頁,第135頁
開放式訪談如何做得好? • 謹記研究之目標 • 考量呈現自己的形象 • 取得訪談對象的信任 • (例如:詢問敏感性的問題) • 獲取豐富資料 • 讓訪談對象暢所欲言 • 積極的傾聽 • 建立與訪談對象之親密關係 • 避免被「在地化」(同化) • 透過訪談對象的觀點來看世界 Noaks L. and Wincup E. (2004), Criminological Research: UnderstandingQualitative Methods.London:Sage
研究結果 • 課程活動設計探討 • 教師及小隊輔的角色功能 • 環境教育分析 • 學生學習情形
研究結果1.課程活動設計探討 (一)搭設帳棚: • 須由兩人協力,才可使帳篷搭建完成 • 合作過程,步調不一,頻頻發生失敗,產生爭吵 • 忽略團體合作的策略 • 對帳篷骨架可彎曲、彈性佳的特質感到新奇 (二)聚光生火: • 各組利用放大鏡將陽光聚焦在乾草堆上 • 學生要進行生火的技能,思考如何延續維持火苗, (三)蒸氣集水: • 了解水的循環,學習收集水氣的技巧 • 學生在操作過程中,只處於模仿教師行為 • 教師在教學時並沒有說明原理 • 學生無法知道其用意為何
研究結果(續) 1.課程活動設計探討(續) (四)白紙煎蛋: • 熱的科學概念,運用於食器的準備上 • 不在於科學原理介紹,在於高難度的操作過程 • 模仿教師操作技巧外,各組卻使用不同的手法解決問題 • 學生創意表現有所發揮 (五) 竹筒飯、蛋殼飯、紙碗蛋花湯: • 利用有限的器具處理食材(竹子、蛋殼、紙碗) • 讓學生體驗無具野炊的經驗 • 學習控制火源的方法 • 由各隊對輔示範操作 • 指導小對學生解決過程,完成任務
研究結果(續) 2.教師及小隊輔的角色功能 (一)授課教師在學生操作學習中的角色: • 由陳老師和營地教官共同擔任 • 教學模式,符合Keller(1987)的ACR模式 • 利用注意、關聯、信心、滿意等教學方式,引起學生學習動機 • 教師的教學方式偏向指導式教學法 • 協助學生「學習如何學習技巧」 (二) 隊輔員在學生操作學習中的角色: • 個別指導的教學方式(多位學生的個別指導教學) • 小團體教學模式 • 採用輪流教學方式,指導或一位或多位學生進行課程操作 • 學生指派任務不同,個別化的指導內容也不同 • 說明正確操作步驟,掌控操作安全,有督導責任
研究結果(續)3.環境教育分析與學生學習情形 (一)環境教育分析 : • 探索教育最需要環境安排及學習的時間 • 地點選在民間機構經營的露營場地 • 有提供一般野炊設備、集柴區,免去課程主題外需面對的狀況 • 活動安排,塑造了讓各小隊互相競爭的氣氛 • 提升學生積極爭取榮譽的動機 (二) 學生學習情形: • 教師利用問答方式,引起學生學習動機 • 學生主動操作意願低,依賴各隊隊輔員督促,才會協助團體工作 • 模仿對輔員移動火爐中的柴火或爐架而燙傷 • 學生觀察模仿外,少有發揮創意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