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0 likes | 788 Views
替代性福利及法規報告. 指導老師:王立杰老師 班級:夜幼四甲 姓名:黃琮皓 998I0007 劉宛婷 998I0020. 替代性的定義. (一)提供一部份或全部替代家庭功能 (二)替代父母執行兒童照顧的角色 家庭喪失功能時,將兒童安排到適當的居住場所,以替代父母執行兒童照顧的角色,須以「 兒童的最佳利益 」為家外安置的主要依循準則,且長遠規劃之原則為親生家庭的教養,其次為親屬寄養、一般家庭寄養、機構教養。. 替代 性的種類. 寄養服務 收養服務 機構教養. 家庭寄養 世界各國以家庭寄養為實施兒童寄養最佳考量。 機構寄養
E N D
替代性福利及法規報告 指導老師:王立杰老師 班級:夜幼四甲 姓名:黃琮皓998I0007 劉宛婷998I0020
替代性的定義 (一)提供一部份或全部替代家庭功能 (二)替代父母執行兒童照顧的角色 家庭喪失功能時,將兒童安排到適當的居住場所,以替代父母執行兒童照顧的角色,須以「兒童的最佳利益」為家外安置的主要依循準則,且長遠規劃之原則為親生家庭的教養,其次為親屬寄養、一般家庭寄養、機構教養。
替代性的種類 寄養服務 收養服務 機構教養
家庭寄養 世界各國以家庭寄養為實施兒童寄養最佳考量。 機構寄養 意義:原生家庭暫時或長期無法提供兒童所需的照顧,同時父母親又不希望孩子被別人收養,而且收養也不可能時,提供孩子的一個有計畫、有時間限制的替代性家庭照顧。
寄養服務的對象: 家庭經濟困窘 非婚生子女或被遺棄 家庭親職功能失調 父或母重大疾病或入監服刑 兒童有特殊行為者(攻擊等)
哪些孩子不適合寄養服務: 兒童有社區所不能容忍的問題行為時,或是兒童的問題行為會嚴重干擾其家庭生活者。 2. 身心障礙兒童需要某些特別照顧,而寄養家庭與社區卻無法提供照顧者。 3. 親生父母堅決反對將自己的孩子安置於寄養家庭者。
4. 有眾多手足需安置於同一居住場所者,不易尋4. 有眾多手足需安置於同一居住場所者,不易尋 找到願意接受所有手足的寄養家庭。 5. 只是在短期緊急情況下,暫時需要替代性服務 者。
替代性的種類 寄養服務 收養服務 機構教養
意義:永久安置及永續規劃的一種兒童福利服務,經由意義:永久安置及永續規劃的一種兒童福利服務,經由 社會工作及法律的過程,建立非血統雙方的親子 關係。 寄養與收養的差異: 寄養是暫時性的,收養是永久性安置。 寄養原生父母享有為人父母權利,收養與原生父母完全 斷絕法律關係。 寄養家庭可以向政府領取補助,收養不領取收養費用。
收養服務的對象: 兒童 原生父母 收養家庭
替代性的種類 寄養服務 收養服務 機構教養
意義:由沒有血緣關係的成人照顧一群彼此也沒有血緣關意義:由沒有血緣關係的成人照顧一群彼此也沒有血緣關 係的兒童,並提供兒童二十四小時的照顧和居住 的場所。 機構教養的對象: 1.兒童可能因過去的生活經驗(如父母患病、私生子女、坐牢...等)或特殊的人格特質,而無法和親職角色發展良好關係,也可能不適合接受寄養或領養安置,則可能選上機構教養,可提供較淡化的親子關係,情感上的安全距離等,又助於兒童的生活適應。
2.兒童若與親生父母有非常親密的關係時,家庭寄養安置2.兒童若與親生父母有非常親密的關係時,家庭寄養安置 會讓兒童有衝突感,而在兒童教養機構中則不需要與親 職角色有密切的關係。 3.對於行為異常而無法和家庭一起生活的兒童,機構教養 也是一適當的安置。 4.機構提供了淡化的親子關係且容易接近同儕團體的生活。 5.一群不願意分開安置的手足,唯有安置於教養機構中才 是可行的方法。
寄養服務內容 寄養申請案件的評估及接受。 寄養家庭的招募及培訓。 寄養兒童的配對及安置。 寄養家庭的訪視及協助。 寄養兒童原生家庭的重建。 寄養兒童重返家庭的準備或再安置。
收養服務內容 家庭訪視:主要在於評估與篩選之後,收養申請者是否 有能力成為收養父母。 2.媒親配對:經過評估與篩選之後,另一方面參酌出養 家庭的期待及孩子的情況,基於福利原則加 以媒親和配對。必須雙方都覺得適合,才可 以向法院申請收養的許可,正式取得孩子監 護權,並試養一段期間。
3.親職教育:在試養及收養期間,協助收養人做好親3.親職教育:在試養及收養期間,協助收養人做好親 職教育準備工作。 4.成長團體:參加「為人父母的進階」的一種訓練。 5.收養後追蹤服務:收養人收養孩子之後,收養人仍 應繼續學習也是需要繼續給予必 要服務。
機構安置服務內容 基本的住宿與生活照顧外,尚應涵括醫療、衛生、社政等專業領域,甚至還應包括機構所在地的社區、學校以及少年的家庭等。
機構安置服務的改進 近年來台灣的環境改變;生活改善,貧苦無依的兒童減少,兒童保護個案則相對增多,所以育幼院的機構教養已逐漸轉型為兒童保護個案的安置服務。 因此,在教養服務應有所改進,包含: 1.加強個案心理輔導 將兒童保護個案安置於機構,雖然可以免於在受傷害,但是離開家庭的經驗,往往造成兒童心理情緒及生活適應的困擾,應該加強個案的心理輔導。
2.主動輔導案主家庭 兒童福利的努力,在於維護家庭圓滿,機構安置的最終目的,也是希望兒童能回歸原生家庭,所以機構安置服務應該主動輔導案主家庭,協助其早日恢復家庭功能,讓兒童回家重享天倫。 3.妥善安排收養服務 機構長期安置,對兒童可能造成不利的影響,因而對於父母雙亡或遭到遺棄的兒童,應該安排收養,並妥善處理。
收養仍存五大迷思 民眾不考慮收養原因,是因仍存有5大迷思,多數民眾以為: 1.有錢才能收養 2.只有不孕才收養 3.私下收養比機構收養輕鬆 4.孩子知道身世會自卑 5.孩子出養到國外比留在台灣好
國內或國外出養 台灣目前的收出養服務以『國內出養優於國外出養』為原則,但【財團法人天主教福利會】卻多走『國際收養』的道路。其原因為何?福利會的王修女回答:「目前福利會的確偏向「國際領養」,其實我們也不是很希望這樣做,只不過趨勢如此而已。」 本來我們也願意先考慮,給國內的或是中國人收養,但是後來我們發現中國人,開的收養條件都很多也較苛刻,例如只要男孩、不能有胎記、出身要清白
等等,那就不用說殘障或智障、盲童或侏儒了!但這些都可以嘗試在國外找到領養人,而中國人卻是問都不必問,因為不會有人願意領養,這些有天生殘疾的孩子。因為中國人,比較少能夠接受有缺陷的;有的甚至問,有沒有「好的種」才肯領養。我們也希望多做國內的收養,這樣小孩才不會有種族認同的困難。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當然以小孩的需要位最先考量,所以漸漸地「國際收養」便取代了國內收養。擷取自露萌第七十一期等等,那就不用說殘障或智障、盲童或侏儒了!但這些都可以嘗試在國外找到領養人,而中國人卻是問都不必問,因為不會有人願意領養,這些有天生殘疾的孩子。因為中國人,比較少能夠接受有缺陷的;有的甚至問,有沒有「好的種」才肯領養。我們也希望多做國內的收養,這樣小孩才不會有種族認同的困難。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當然以小孩的需要位最先考量,所以漸漸地「國際收養」便取代了國內收養。擷取自露萌第七十一期
但不論是國內或國外出養,都必須要經過法院審理,獲得認可裁定,才算是完成合法收出養手續。但不論是國內或國外出養,都必須要經過法院審理,獲得認可裁定,才算是完成合法收出養手續。
寄養案例 台南市北區家扶中心9日舉辦寄養家庭歲末感恩活動,邀請47戶寄養家庭的170位親子參與。就讀高二的寄養少女貝貝,對照顧她5年的寄養父母,感性的訴說心中的感謝,親情的流露,讓與會者動容。 領有智能障礙手冊的寄養少女貝貝,96年到寄養家庭時,雖已12歲,但連簡單的一句話都說不清楚,基本的注音和加減也都不會,無法跟人溝通,也常常發脾氣。
經過4年多的發音矯正及何晴波夫婦耐心教導,現在的貝貝已就讀商職綜合商業科二年級,除了有良好的生活常規,口語表達清楚,每學期都獲得家扶獎學金。經過4年多的發音矯正及何晴波夫婦耐心教導,現在的貝貝已就讀商職綜合商業科二年級,除了有良好的生活常規,口語表達清楚,每學期都獲得家扶獎學金。 活動中,貝貝準備一封信並當場唸出,她感性的訴說心中的感謝,親情流露,讓與會者動容。她表示,她有一個願望,希望未來可以開設烘焙坊,開幕時邀請何晴波夫婦和家扶共同剪彩,除了希望以自己的能力自立生活外,也能幫助弱勢家庭,回饋家扶。
何晴波夫婦表示,雖然青少年寄養童的照顧相較於寄養兒童,在行為常規教養較具挑戰,但是孩子懂事後,也能立即感受到孩子感恩與體貼的行為,是讓人很窩心的。何媽媽說,擔任寄養家庭中最大的成就與安慰,就是看到貝貝的進步,讓貝貝未來的人生充滿各種可能。何晴波夫婦表示,雖然青少年寄養童的照顧相較於寄養兒童,在行為常規教養較具挑戰,但是孩子懂事後,也能立即感受到孩子感恩與體貼的行為,是讓人很窩心的。何媽媽說,擔任寄養家庭中最大的成就與安慰,就是看到貝貝的進步,讓貝貝未來的人生充滿各種可能。
如何成為寄養家庭 年齡:夫婦均在25~65歲之間。 教育:夫婦均國中以上程度。 婚姻:結婚二年以上,相處和諧。 職業:有固定收入足以維持家庭生活。 子女:12歲以下之子女不得超過四名(含寄養兒童 住所:安全、整潔,有足夠的活動空間。 品德:夫婦及同住家人品行端正、身心健康。 P.S.各縣市所訂定之寄養家庭資格不盡相同,因此需依據各縣市政府相關規定辦理。
寄養家庭申請流程 申請→說明會→家庭訪視評估→審核通過→等待安置→配對安置→會面、試養→正式安置→簽約、轉學→社工人員定期訪視→結案。 如有在社工人員定期訪視時發現嚴重適應困難時: 將轉機構安置、評估提前終止收養返家、繼續輔導,終止寄養→親生家庭訪視、寄養家庭等候新案。
相關機關單位 各縣市政府社會局/社會科 2.各縣市家扶中心 (台南家扶中心) http://www.ccf.org.tw/58/service/service04.htm 3.臺灣世界展望會招募寄養家庭 http://www.worldvision.org.tw/03_work/domestic.php?m1=3&m2=11&m3=55&m4=66
收養案例 台南市3名分別7歲、6歲及3歲兄妹,因父親入獄、母親失聯,經過3年多的寄養家庭生活,社會局協助尋得義大利籍達法科夫婦,今天下午親自赴台南市社會局迎接3名初次見面的「兒女」。 其中2名小孩寄養家庭的翁媽媽、溫媽媽,在一旁相當不捨、頻頻拭淚,叮嚀著小朋友,「去到國外要注意安全,要聽外國爸媽的話」。
義大利籍的達法科夫婦結婚10多年膝下無子,決定以收養方式完成為人父母的心願,達法科說,「我們夫妻一直想要大家庭的生活方式,得知台灣有3兄妹需被收養,決定媒合收養」,預計本周離台展開新生活。義大利籍的達法科夫婦結婚10多年膝下無子,決定以收養方式完成為人父母的心願,達法科說,「我們夫妻一直想要大家庭的生活方式,得知台灣有3兄妹需被收養,決定媒合收養」,預計本周離台展開新生活。
收養聲請步驟 第一步-準備資料及送件 (1) 收出養聲請狀 (2) 收出養同意書,皆可至各地方法院之服務處購買 (3) 出養人及孩子之戶籍謄本一份。 文件均備妥後,由收養方至其戶籍所在地或孩子戶籍所在地之地方法院提出收養聲請,並至法院之收發室送件。
第二步-出庭 收到來自法院之出庭通知書,注意開庭時間,並務 必配合出庭 (2) 收、出養人雙方皆須配合出庭,若被收養人年滿七 歲,亦須配合出庭。出庭需攜帶出庭通知書及身分 證。
第三步-訪視 法院認可兒童及少年之收養前,得命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其他適當之團體或專業人員進行訪視,提出訪視報告及建議。
第四步-資料釋出意願書 (1)收養資訊資料釋出意願根據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 法中第二十一條第一項規定:「中央主管機關應保存出 養人、收養人及被收養兒童及少年之身分、健康等相關 資訊之檔案。」 (2)於會談訪視時,社工員會協助簽署意願書,以表達您對 於後續之資料查詢、尋親重聚、健康協助之意願。 (3)這份意願書將被保存在「兒童及少年收養資訊中心」, 您有權利隨時來申請更新或更改這份意願書。
第五步-取得裁定 出庭時並不會當庭有裁定結果,事後會收到來自法院之裁定,結果有「認可」或「駁回(不 認可)」兩種。 (2) 若對法院的裁定有異議,可於收到裁定書的十日內, 向法院提出抗告。
補充資料-海牙公約 在海牙通過在國家間收養方面保護兒童及合作的公約是一項國際協議,以保障跨國收養。1993年,國際社會為規範跨國收養而訂定的《海牙收養公約》,至2011年1月,已有85國簽署,含中國大陸。我國雖非簽署國,但也在去年《兒少法》修法時納入公約的精神,在國內收養優先與機構收養等原則上,力求與國際一致。
機構教養案例 2歲的家家患有自閉症伴隨智能障礙,就讀國小特教班6年級,智力卻只有3、4歲,她最喜歡黏在媽媽身旁,喊著「馬麻!馬麻!」撒嬌。 47歲的簡寶猜提起這幾年的苦日子,迅速紅了眼眶,「家家才3歲大時,她爸爸就罹患肝癌過世了,只留下這10坪大的房子,我一個人要工作賺錢、又要照顧家家,有時候真的很想不開。」
她說,9年來為了照顧家家,她走不開外出工作,只得她說,9年來為了照顧家家,她走不開外出工作,只得 做些臨時工或家庭代工,生活就靠每月4千元殘障津貼 和不穩定的工作收入,勉強度日。 47歲的簡寶猜提起這幾年的苦日子,迅速紅了眼眶, 「家家才3歲大時,她爸爸就罹患肝癌過世了,只留下 這10坪大的房子,我一個人要工作賺錢、又要照顧家 家,有時候真的很想不開。」
長期照顧家家和操煩生計的精神壓力,終於將簡寶猜壓垮。5月中她因嚴重十二指腸潰瘍、血便陸續住院兩周,家家就學與生活立即出現困難。「我們有這房子,又不能辦理低收入戶,經濟真的很吃緊。」簡寶猜無奈地說。長期照顧家家和操煩生計的精神壓力,終於將簡寶猜壓垮。5月中她因嚴重十二指腸潰瘍、血便陸續住院兩周,家家就學與生活立即出現困難。「我們有這房子,又不能辦理低收入戶,經濟真的很吃緊。」簡寶猜無奈地說。 台北縣自閉症服務協進會社工柯杏枝表示,家家的語言障礙嚴重,但生活自理大致沒問題,
「家家3歲時曾參加早療的復建課程,但後來因父逝、家境陷困,中止學習,實在很可惜。」 「家家3歲時曾參加早療的復建課程,但後來因父逝、家境陷困,中止學習,實在很可惜。」 她說,9年來家家的母親擔心沒錢,每晚須靠鎮定劑才能入睡,近來更因常要住院,協會提供居家服務暫時照顧家家,並代購餐點,「我們已提多次建議,將家家送往機構教養,但簡寶猜就是捨不得送走女兒,因此他們目前最需要急難救助,暫度生活難關。」
機構教養的特點 在機構中,兒童必須和他人分享機構中的照顧者,因此兒童本身可以依自己的情感需求來做調整,也可和機構中的照顧者維持一個「安全」的心理距離。 提供較多的親職角色,供兒童選擇,若兒童無法和主要的照顧者發展良好的關係時,可與機構的其他工作人員,如教師、社會工作人員和其他人員,可提供較好的情感關係,和較多的機會,讓兒童發掘其認同對象。
對於兒童的不適應行為具有較大的容忍力,因為機構有較多的工作人員可以分散兒童的敵意,而不需由單一個工作人員來承擔。對於兒童的不適應行為具有較大的容忍力,因為機構有較多的工作人員可以分散兒童的敵意,而不需由單一個工作人員來承擔。 機構中的生活較有規則和例行工作,可增強兒童自我控制的能力;而明確的生活規則,可以減輕兒童對行為或做決定時所引起的焦慮,也可簡化兒童的生活,讓兒童知道下一步該做什麼。
機構的控制較不會引起兒童的反抗,是因為機構較封閉性和控制性的環境,而兒童在外面的社區中逃學、逃家等行為是不被允許的。機構的控制較不會引起兒童的反抗,是因為機構較封閉性和控制性的環境,而兒童在外面的社區中逃學、逃家等行為是不被允許的。 團體的壓力可以促使兒童疏離行為的減少,順從行為增加,且透過對團體的認同,而產生與團體相同的價值觀。
機構能提供一個有經過計畫和控制的環境來幫助兒童。機構能提供一個有經過計畫和控制的環境來幫助兒童。 機構中有接受特訓過的工作人員和特殊設備,可以滿足有特殊需要的兒童,也可依兒童現有的狀況提供個別治療。
安置前的準備 在考慮機構安置前,必須對兒童及其家庭進行了解,幫助父母探討兒童需要替代性照顧的問題本質,並討論其他可行的變通方法。經過接案討論後,有些父母最後會決定讓兒童留在家中照顧。 有許多機構安置的個案,在安置之前已利用支持性和補充性服務,但仍未獲得適當的問題解決。當機構安置是唯一的選擇時,社會工作員必須幫助父母處理其挫折感和罪惡感等情緒,協助其解除安置計畫是否有助於兒童的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