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2

文 学 研 究 会 作 家 群

第 四 讲. 文 学 研 究 会 作 家 群. 一、叶绍钧的小说 二、朱自清的散文 三、周作人的散文 四、许地山的小说 五、冰 心的创作. 一、叶绍钧小说的现实主义风格. 叶圣陶是文学研究会的创始人之一,也是该团体在创作方面很有成就的代表性作家。他的创作体现了文学研究会“ 为人生 ”的文学主张,履行着当时一般作家视为神圣的义务 :“文学应该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一般的问题。” 叶圣陶“五四”时期的小说,很典型地代表了文学研究会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风格朴实、冷隽、自然。. 1 、取材于日常生活琐事。.

garson
Download Presentation

文 学 研 究 会 作 家 群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 四 讲 文 学 研 究 会 作 家 群 一、叶绍钧的小说 二、朱自清的散文 三、周作人的散文 四、许地山的小说 五、冰 心的创作

  2. 一、叶绍钧小说的现实主义风格 • 叶圣陶是文学研究会的创始人之一,也是该团体在创作方面很有成就的代表性作家。他的创作体现了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履行着当时一般作家视为神圣的义务:“文学应该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一般的问题。” • 叶圣陶“五四”时期的小说,很典型地代表了文学研究会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风格朴实、冷隽、自然。

  3. 1、取材于日常生活琐事。 • 现实主义风格的写实手法,往往是抓住生活中人们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生活现象,作客观冷静地描绘,表达出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认识,从而使读者惊醒、感奋。 • 叶圣陶的小说正是这样。《隔膜》很能体现这一特点。小说写的是“我”探亲访友,周旋于礼仪之间所产生的断想。社会上那种人与人之间彬彬有礼礼尚往来的现象,作者独具慧眼,认为这不是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和热情,而是虚伪和隔膜。试看下面这段精彩的描写:

  4. 众人齐入了座。主人举起酒杯,表现出无限恭敬和欢迎的笑容……众人齐入了座。主人举起酒杯,表现出无限恭敬和欢迎的笑容…… • 才开始喝第一口酒。大家的嘴唇都作收敛的样子,且发出唼喋的声音,可知喝下的量不多。举筷取食物也有一定的步骤,送到嘴里咀嚼是异常轻缓。这是上流人文雅安闲的态度呀。 • 谈话开始了。……我真佩服他们,他们不尽是素稔的——从彼此互问姓字可以知道,——偶然会合在一起,就有许多话好讲。教我那里能够?但我得到一种幽默的启示,觉察他们都是预先制好的蓄音片,所以到处可开,没有阻滞。…… • 我想他们各有各的心,为什么深深地掩盖着,专用蓄音片说话?这个不可解。

  5. 作者说过:“把整个的心深入事物之中,不仅见识表面,并且透达其精蕴,才能够真切的见到些什么”。就是凭着这种深刻的观察能力,作者勾画了当时那种陈腐、卑俗和虚伪的世俗。因而,他的作品不靠故事的离奇曲折取胜,而以对日常生活的描绘见长,以独特深刻的认识感染读者。作者说过:“把整个的心深入事物之中,不仅见识表面,并且透达其精蕴,才能够真切的见到些什么”。就是凭着这种深刻的观察能力,作者勾画了当时那种陈腐、卑俗和虚伪的世俗。因而,他的作品不靠故事的离奇曲折取胜,而以对日常生活的描绘见长,以独特深刻的认识感染读者。 • 这同“五四”初期《新潮》上那些幼稚的小说比较,显出明显的进步和成熟。 • 在取材上同鲁迅类似,以琐细为美,在琐细中显露深刻。

  6. 2、细节典型、逼真。 • 要对生活现象作精细的描绘,写实主义往往非常注重细节刻画,通过它生动真实地展示主题,塑造人物。 • 恩格斯关于现实主义的定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细节的真实。 • 叶绍钧小说的细节描写,来源于作者对生活现象的准确捕捉和艺术上的天才提炼。 • 例如《潘先生在难中》,写潘先生一家逃难的情景:

  7. “他领头,右手提着个黑漆皮包,左手牵着个七岁的孩子;七岁的孩子牵着他的哥哥(今年九岁);哥哥又牵着他的母亲。……首尾一气,犹如一条蛇,什么地方都好钻了。他又屡次叮嘱,教大家握得紧紧的,切勿放手;尚恐大家万一忘了,又屡次摇荡他的左手,意思是教把这警告打电报似地一站站递过去。”“他领头,右手提着个黑漆皮包,左手牵着个七岁的孩子;七岁的孩子牵着他的哥哥(今年九岁);哥哥又牵着他的母亲。……首尾一气,犹如一条蛇,什么地方都好钻了。他又屡次叮嘱,教大家握得紧紧的,切勿放手;尚恐大家万一忘了,又屡次摇荡他的左手,意思是教把这警告打电报似地一站站递过去。” • 这“四条性命一个包”,既能表现出军阀混战给潘先生带来的灾难,又能写出潘先生那种精细、怯弱的性格特征。

  8. 由于作者熟悉教育生活,所以他笔下涉及到教师与学生的题材时,细节更显得真切,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由于作者熟悉教育生活,所以他笔下涉及到教师与学生的题材时,细节更显得真切,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 如《一篇宣言》写教师看作文本的感觉:“王先生和校长直看了一夜的作文本子,天刚发亮,早起的麻雀在簷头唧唧叫着的时候,他们才把这辛苦的工作做完。眼睛虽然离开了本子,还只见歪歪斜斜的字迹,像垃圾箱上面的苍蝇,像傍晚天空的乌鸦,飞舞着,回旋着。” • 作者对细节的刻画,有时精确到了照相般逼真的程度。比如《义儿》写教师对付“淘气”学生:。

  9. ……一种不可名的力驱策着他奔下讲台,一把抓住了义儿的左臂,用力拉他站起来。义儿有桌子做保障,他两手狠命地抓住桌面,坐着不动;他的脸色微青,坚毅的神采仿佛勇士拒敌的样子。英文先生用力很猛,将义儿的右臂震摇,桌子便移动了位置;且发出和地板摩擦的使人起牙齿酸麻之感的声音。义儿终于支持不住,半个身子离开了桌子;桌子受压不平均,忽然向左倾倒。一霎的想念起于英文先生的脑际,以为桌子倒时一定发出重大的声音,这似乎不像个样子。他放了手,义儿的身躯重复移正,桌子便稳定了。课室内的战事于是暂时休止。……一种不可名的力驱策着他奔下讲台,一把抓住了义儿的左臂,用力拉他站起来。义儿有桌子做保障,他两手狠命地抓住桌面,坐着不动;他的脸色微青,坚毅的神采仿佛勇士拒敌的样子。英文先生用力很猛,将义儿的右臂震摇,桌子便移动了位置;且发出和地板摩擦的使人起牙齿酸麻之感的声音。义儿终于支持不住,半个身子离开了桌子;桌子受压不平均,忽然向左倾倒。一霎的想念起于英文先生的脑际,以为桌子倒时一定发出重大的声音,这似乎不像个样子。他放了手,义儿的身躯重复移正,桌子便稳定了。课室内的战事于是暂时休止。

  10. 3、结构谨严、匀称。 • 叶圣陶的小说很讲究结构的谨严和匀称,讲究点题布局;特别是结尾,往往异峰突起,出人意外又自然合理,韵味无穷。他自己对结构的要求是“结构紧密而仍觉舒畅”。 • 作者常用的是顺叙手法,从开端写起。但并不显得单调。如《潘先生在难中》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写潘先生逃难出来;第二部分写潘先生因上司未逃走又回去,保护自己的家,弄到徽章;第三部分写潘先生在安全到来后的表现,完整严谨。

  11. 这同五四初期文坛上那些信笔挥洒的小说大不一样。钱杏邨当年说:“叶绍钧的小说,往往在结尾的地方,使人有悠然不尽之感”。这同五四初期文坛上那些信笔挥洒的小说大不一样。钱杏邨当年说:“叶绍钧的小说,往往在结尾的地方,使人有悠然不尽之感”。 • 如《饭》,写学务委员欺压穷教师。吴先生向学务委员讨要延缓发放的薪水,学务委员借由头扣了三分之二,给了一块钱。—— • “吴先生哪里料得到有这么一回事!欲待申辩,不但话语说不出,连思路也没有。桌子上雪白光亮的究竟是一块大洋呢。他不期然而然地取在手里,手心起冷和硬的感觉。” • 结尾一笔写出了吴先生的怯弱无奈,知识分子只有忍气吞声,苟且偷安。

  12. 4、语言凝练、朴实。 • 叶圣陶语言的突出特点是凝练朴实,他把普通的字眼运用的方圆恰切,尺寸精审,富有表现力和暗示力。 • 作者说过:“在我,写小说是一件苦事情。下笔向来是慢的;写了一节要重复诵读三四遍,多到十几遍,其实也不过增减几个字或一两句而已,一天一篇的记录似乎从来不曾有过”。可见其炼字炼句的甘苦和写作态度的严谨。

  13. 《一包东西》写一个教师受人之托携带一包东西回校,他怀疑这包东西是革命宣传品,又怀疑侦察在跟踪他,心神恍惚,忐忑不安。回到屋里,便让校役出去看风:《一包东西》写一个教师受人之托携带一包东西回校,他怀疑这包东西是革命宣传品,又怀疑侦察在跟踪他,心神恍惚,忐忑不安。回到屋里,便让校役出去看风: • “梅生!”他用敛抑的声气叫唤。“外边又没有人问起我?” • 梅生的瘦脸里露在房门口了,“刚才门口去看。人是有的。“ • “啊”! • “不过都是来往的人,没有问起先生的”。 • “哦!”

  14. 他想发作,不知道为什么又缩住了。……回到床前取出箱子背后的纸包,带着又好奇又害怕的心绪,郑重地放在桌上。他想发作,不知道为什么又缩住了。……回到床前取出箱子背后的纸包,带着又好奇又害怕的心绪,郑重地放在桌上。 • “嘻……这个东西!”他用力抽出一张纸看时说。纸面印着一位老太太的半身像,面貌很慈祥,皱纹虽多,却没有干枯憔悴之意。翻过来看是讣告,“降服孙”下面印着老李的名字。 • 这里,共用了三个语气词:啊、哦、嘻,精确地表现出这个怯弱的知识分子的复杂心理,状人之声如摄人之魂,显出高超的使用白话语言的艺术功力。

  15. ①沈从文: • “永远以一个中等阶级的身份与气度创作他的故事”。 • “毫不夸张,以平静的风格,写出所能写到的人物事情”。 • “作品中充满淡淡的哀戚”。 • “他的作品缺少一种眩目的惊人的光芒”。 • “故给读者的影响,将不是趣味,也不是感动,是认识”。 • ②茅盾: • “冷静地谛视人生,客观地、写实的,描绘着灰色卑琐人生的,是叶绍钧”。

  16. 杨义: • 摒弃了美和爱的虚幻性,坚持描写自己熟悉的生活,使现实主义归于沉实。 • 他的讽刺风格是平实、凝重、婉曲、含蓄的,……读起来或有沉闷之感,但从不落于油滑。寓谐于庄,庄而能谐,于中正平实之处隐藏着针砭世态的讽刺之锋。 • 特色即局限: • 客观、冷静的另一面是对情感、激情的过分地制约,缺乏震撼力; • 人物与主题缺乏深度与复杂性,有些平面化倾向。

  17. 二、朱自清的散文创作 • (一)散文的思想主题: • 1、直接表达反帝反封建的情绪。 • 这类散文批判现实,感情强烈,激愤溢于言表,思想性很强。 • 如《生命的价格:七毛钱》、 • 《执政府大屠杀记》、 • 《白种人——上帝的骄子》等。

  18. 2、抒发个人情思。这类散文纯正朴实、温柔敦厚、漂亮缜密,艺术性很强。2、抒发个人情思。这类散文纯正朴实、温柔敦厚、漂亮缜密,艺术性很强。 • “世界上歧路万条,叫我走哪条路好”?“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望着我活,我也不忍抛下他们走自己的路。” • 如《桨声灯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儿女》、《给亡妇》等,反映出知识分子在新旧交替、文化激烈冲突的动荡时代,既不能弄潮,也不愿堕落,退回到个人天地,守成守德,自我安慰,自我陶醉,消遣郁闷。

  19. (二)散文的艺术成就: • 1、感情表达方式: • ①叙事为主,寓情于事,用白描的手法,注重细节刻画,感情的表达特征是坦率、挚诚。如《背影》等。 • ②写景为主,寓情于景,情景紧密交融,情感的表达特征含蓄、委婉。如《荷塘月色》等。

  20. 2、结构特点:谨严、匀称、多姿。 ①构思文眼。 ②首尾呼应。 ③变化多姿。 《背影》结构的中心枢纽: 老父亲的背影。 《荷塘月色》的思路:“颇不宁静”, 闹——静,热——冷

  21. 3、语言风格: • ①讲究炼字: • “腻”、“笼”、“泻”、“浮”、“抹”、“捧”。 • ②比喻精巧。 • 如《荷塘月色》写荷花所用比喻。色泽:晶莹剔透。布局:错落有致。质:柔腻纯洁。通感。 • ③口语: • 如《儿女》“你要大碗,他要小碗。你要干饭,他要稀饭……这才抹着眼泪,捧起了碗。”

  22. “后来你天天发烧,自己还以为南方带来的疟疾。一直瞒着我。明明躺着,听见我的脚步,一骨碌就坐起来。我渐渐有些奇怪,让大夫一瞧,这可糟了,你的肺已烂了一个大窟窿了!大夫劝你到西山去疗养,你丢不下孩子,又舍不得钱;劝你在家里躺着,你也丢不下那份家务。越看越不行了,这才送你回去。明知凶多吉少,想不到一个月工夫你就完了。”《给亡妇》“后来你天天发烧,自己还以为南方带来的疟疾。一直瞒着我。明明躺着,听见我的脚步,一骨碌就坐起来。我渐渐有些奇怪,让大夫一瞧,这可糟了,你的肺已烂了一个大窟窿了!大夫劝你到西山去疗养,你丢不下孩子,又舍不得钱;劝你在家里躺着,你也丢不下那份家务。越看越不行了,这才送你回去。明知凶多吉少,想不到一个月工夫你就完了。”《给亡妇》 • 家常话风格,和家人细语、倾诉,无一点矫揉做作之处,文中一连五个“了”字,表惊讶、惋惜、后悔、伤痛。

  23. 三、周作人和他的散文 • 周作人(1886—1967),本名櫆树,后改为槐树,字启明、起孟,号知堂,笔名有仲密、药堂、岂明、周遐寿等三十多个。他是鲁迅的二弟,一九零六年随同鲁迅到日本东京留学。一九零八年与日本女子羽太信子结婚。 • 周作人的文学才能是多方面的,写诗,写散文,还写文艺散论,并从事外国文学的翻译工作,生平译著五十多种。

  24. 五四时期的周作人,曾表现出一定的反封建倾向。他是“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一九一八年十二月,他在《新青年》上发表《人的文学》,提出“人的文学”的口号。他认为,用“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人的文学既要反映“人的一切生活本能”,又要排斥“兽性的余留”,“改良人类关系”,“利己而又利他”。这种主张的积极意义就在于,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违反人性的不自然的习惯制度”,“阻碍人性向上发展的”,“兽性的余留与古代礼法”,同封建旧文学针锋相对。

  25. 一九一九年,周作人在《每周评论》上发表了《平民文学》一文,正式提出“平民文学”的主张。他反对仅以文言和白话作为衡量文学作品优劣的标准,主张按思想内容把作品分为贵族文学和平民文学。平民文学的要求是两点:“普遍”、“真挚”。所谓“普遍”,就是不写“英雄豪杰的事业,才子佳人的幸福”,而“记载世间普通男女的悲欢成败”;所谓“真挚”,就是作品必须“表示我的真意实感”,“不暇顾及那些雕章琢句”。一九一九年,周作人在《每周评论》上发表了《平民文学》一文,正式提出“平民文学”的主张。他反对仅以文言和白话作为衡量文学作品优劣的标准,主张按思想内容把作品分为贵族文学和平民文学。平民文学的要求是两点:“普遍”、“真挚”。所谓“普遍”,就是不写“英雄豪杰的事业,才子佳人的幸福”,而“记载世间普通男女的悲欢成败”;所谓“真挚”,就是作品必须“表示我的真意实感”,“不暇顾及那些雕章琢句”。

  26. 五四时期,周作人还写了一些新诗,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如《小河》抒写小河奔流不息的要求和受到石堰阻碍后的困境,表现出诗人的民主主义和个性解放的思想感情。五四时期,周作人还写了一些新诗,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如《小河》抒写小河奔流不息的要求和受到石堰阻碍后的困境,表现出诗人的民主主义和个性解放的思想感情。 • 周作人五四时期的创作,成就最大的是散文。散文集有《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泽泻集》、《谈龙集》、《谈虎集》、《永日集》等。这些散文可分为两大类:

  27. 一类是议论各种社会问题、文艺问题的杂感。其内容是抨击不良的社会现象,批判封建的思想和文化。用他自己的话说,这类文章“殊少敦厚温和之气”,“说着流氓似的土匪似的话”,充满了“浮躁凌厉之气”。一类是议论各种社会问题、文艺问题的杂感。其内容是抨击不良的社会现象,批判封建的思想和文化。用他自己的话说,这类文章“殊少敦厚温和之气”,“说着流氓似的土匪似的话”,充满了“浮躁凌厉之气”。 • 如《祖先的崇拜》批判封建的人伦关系。作者认为“崇拜父母”、“崇拜祖先文明”,躺在祖先的功劳簿上是“倒行逆施”;指出“祖先为子孙而生存,并非子孙为祖先而生存”,主张改“祖先崇拜”为“自己崇拜——子孙崇拜”。这种反对因循守旧,提倡青年胜于老年的思想,同鲁迅是一样的。

  28. 再如谴责段祺瑞执政府屠杀爱国请愿群众的《关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一文,沉痛哀悼死难烈士,揭露了杀人者的暴行,并对那些为刽子手辩护的反动文人一针见血的嘲讽。“凡青年夭折无不是可惜的,不过这回特别的可惜,因为病死还是天行,而现在的戕害乃是人功”。“活着又怎么着,无非多经几番的枪声惊耳,弹雨淋头”;“赤化赤化,有些学界名流和新闻记者还在那里诬陷。白死白死,所谓革命政府与帝国主义原是一样东西”。激愤溢于言表,典型地体现出这类散文的特色。再如谴责段祺瑞执政府屠杀爱国请愿群众的《关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一文,沉痛哀悼死难烈士,揭露了杀人者的暴行,并对那些为刽子手辩护的反动文人一针见血的嘲讽。“凡青年夭折无不是可惜的,不过这回特别的可惜,因为病死还是天行,而现在的戕害乃是人功”。“活着又怎么着,无非多经几番的枪声惊耳,弹雨淋头”;“赤化赤化,有些学界名流和新闻记者还在那里诬陷。白死白死,所谓革命政府与帝国主义原是一样东西”。激愤溢于言表,典型地体现出这类散文的特色。

  29. 第二类是谈论日常生活琐事,表达个人闲情逸致的随笔小品。第二类是谈论日常生活琐事,表达个人闲情逸致的随笔小品。 • 这类散文的内容十分庞杂:水乡的乌篷船,江南的野菜,北京的茶食,日本的文化典故,希腊的艺术,草木,虫鱼,青蛙,苍蝇,鬼神,古董,性欲,……真是斑驳陆离,无奇不有。 • 这些散文在艺术上很见功力,风格平和冲淡,往往以平易自然的态度,娓娓谈来,具有较浓的趣味性和较强的知识性。

  30. 如《喝茶》,专谈中国各种茶的形状、颜色、味道、产地及品法。“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尘梦。”作者认为品茶的妙处就在于“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的现实享乐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如《喝茶》,专谈中国各种茶的形状、颜色、味道、产地及品法。“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尘梦。”作者认为品茶的妙处就在于“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的现实享乐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 • 这类散文往往由一点说开去,旁征博引,但又通俗生动。

  31. 如《故乡的野菜》写江浙一带常见的三种野菜。谈到“黄花麦果”时,从植物学的角度指出它“系菊科植物,叶小,微圆互生,表面有白毛,花黄色”。一谈到荠菜时,从《西湖游览志》和《清嘉录》中引证出古代关于荠菜的风俗习惯。谈到紫云英时还从日本《俳句大辞典》中引出一段说明,然后谈到今天紫云英的用途和人们拿它上坟做装点的风俗习惯。“采取嫩茎沦食,味颇鲜美”,“花紫红色,数十亩接连不断,一片锦绣,如铺着华美的地毯非常好看,而且花朵状若蝴蝶,又如鸡雏,尤为小孩所喜,间有白色的花,相传可以治痢,很是珍重”。如《故乡的野菜》写江浙一带常见的三种野菜。谈到“黄花麦果”时,从植物学的角度指出它“系菊科植物,叶小,微圆互生,表面有白毛,花黄色”。一谈到荠菜时,从《西湖游览志》和《清嘉录》中引证出古代关于荠菜的风俗习惯。谈到紫云英时还从日本《俳句大辞典》中引出一段说明,然后谈到今天紫云英的用途和人们拿它上坟做装点的风俗习惯。“采取嫩茎沦食,味颇鲜美”,“花紫红色,数十亩接连不断,一片锦绣,如铺着华美的地毯非常好看,而且花朵状若蝴蝶,又如鸡雏,尤为小孩所喜,间有白色的花,相传可以治痢,很是珍重”。

  32. 这类散文地方色彩浓郁,与作者爱写北京和江浙一带的风俗是分不开的。这类散文地方色彩浓郁,与作者爱写北京和江浙一带的风俗是分不开的。 • 如《乌篷船》就是写江南水乡一种特殊的交通工具——船。文章先点明:“你在家乡平常总是坐人力车,电车,或是汽车,但在我的故乡那里这些都没有,除了在城内或山上是用轿子以外,普通代步都是用船。”接着写船的种类:远行的航船是白篷;近航的为乌篷。乌篷又分三种,大的为“四明瓦”,小的为“脚划船”,不大不小的叫“三明瓦”。然后详细描写“三明瓦”乌篷船的大小、布局,篷的质料、形状、色彩,船头的样式,橹和蒿的作用。

  33. 最后,写坐在船上如何赏景取乐: • “睡在舱中拿出随笔来看,或者冲一碗清茶喝喝”。“听水声、橹声,来往船只的招呼声,以及乡间的犬吠鸡鸣,也都很有意思”。“雇一只船到乡下去看庙戏,可以了解中国旧戏的真趣味,而且在船上行动自如,要看就看,要睡就睡,要喝酒就喝酒,我觉得也可以算是理想的行乐法。”

  34. “蔬菜比玫瑰花可爱,苍蝇比天地命运更有趣”。“蔬菜比玫瑰花可爱,苍蝇比天地命运更有趣”。 • 很明显,这类散文中看不到时代的风云,表现出脱离现实,追求个人享乐的思想倾向。但也可以从留恋传统的农业社会,守住文化之成的角度去阐释,那就具有反思现代文明的意义。 • 在我看来,周作人是五四时期守成文学的代表性人物。从文论到文本,都很典型。

  35. 由于艺术上风格独特,它在当时出现,起了向封建旧文学示威的作用:文言文能做“美文”,白话文并非做不到。由于艺术上风格独特,它在当时出现,起了向封建旧文学示威的作用:文言文能做“美文”,白话文并非做不到。 • 朱光潜先生曾说:“在现代中国作者中,周先生而外,很难找得到第二人能够做得清淡的小品文字。” • 隐逸、闲适、冲淡,传统士大夫的审美趣味。不同于启蒙文学的激烈、毁灭为美,而是中和为美。

  36. 以上两类散文的思想倾向看似矛盾,实际上反映了他世界观中的两个不同侧面(叛徒——隐士)。随着时代风云的变幻,他不但没有继承前一类散文的思想传统和“凌厉”文风,反而慢慢丢掉了民族正义感、爱国心和民主主义精神,沿着他那条以中庸思想为中心的“现世主义”、“兴趣主义”逐步下滑。以上两类散文的思想倾向看似矛盾,实际上反映了他世界观中的两个不同侧面(叛徒——隐士)。随着时代风云的变幻,他不但没有继承前一类散文的思想传统和“凌厉”文风,反而慢慢丢掉了民族正义感、爱国心和民主主义精神,沿着他那条以中庸思想为中心的“现世主义”、“兴趣主义”逐步下滑。

  37. 一九三四年写的五十自寿诗,思想已非常消沉。一九三四年写的五十自寿诗,思想已非常消沉。 前世出家今在家,不将袍子换袈裟。 街头终日听谈鬼,窗下通年学画蛇。 老去无端玩古董,闲来随份种胡麻。 旁人若问其中意,请到寒斋吃苦茶。 • 一九三七年日寇占领北平之后,一向自鸣清高的周作人,从“苦雨斋”中走出来,跌入了汉奸的泥坑。

  38. 抗战期间,他被北平伪临时政府教育部任命为北大图书馆馆长、北大文学院院长、伪教育总署的督办。南京汪精卫的伪国民政府任命他为“国府委员”。他还参加了日本人主持的一些文化活动:一九三八年出席在北平举行的“更生中国文化建设座谈会”;一九四一年四月到日本出席“东亚文化协议会文学部会”。后来还被任命为伪华北综合调查研究所副理事长(日本在华北特务机关的头子森冈皋中将为该会理事长)。尽管他在解放后的著作中替自己的汉奸行为辩护,但这段历史事实,终竟是无法掩饰的。抗战期间,他被北平伪临时政府教育部任命为北大图书馆馆长、北大文学院院长、伪教育总署的督办。南京汪精卫的伪国民政府任命他为“国府委员”。他还参加了日本人主持的一些文化活动:一九三八年出席在北平举行的“更生中国文化建设座谈会”;一九四一年四月到日本出席“东亚文化协议会文学部会”。后来还被任命为伪华北综合调查研究所副理事长(日本在华北特务机关的头子森冈皋中将为该会理事长)。尽管他在解放后的著作中替自己的汉奸行为辩护,但这段历史事实,终竟是无法掩饰的。

  39. 日本投降后,他被国民党政府判刑十年,在南京蹲了三年监狱。一九四九年一月被释放出狱。先居上海,同年八月回北京。日本投降后,他被国民党政府判刑十年,在南京蹲了三年监狱。一九四九年一月被释放出狱。先居上海,同年八月回北京。 • 解放后,人民政府对他从宽处理,允许他写作和出版,并给他优厚的生活待遇。 • 他先后翻译了一些希腊、日本神话故事和文学作品,写了一些关于鲁迅的资料出版。还写了回忆自己生平思想的《知堂回想录》一书。 (研究论著:1、倪墨炎《隐士与叛徒》 2、 钱理群《周作人传》)

  40. 四、许地山的小说创作 • (一)生平简介。 • 许地山,笔名落华生,福建龙溪人。一八九三年年生于台湾。父亲原在台湾做官,有很多地产。甲午战争后,台湾被日本侵占。按照日本人的规定,中国官吏愿留在台湾的,可以保全财产;若离开台湾,资产全部没收。父亲立志回大陆,召集五个儿子,问谁愿留台继承家产?结果一个也没有,全家舍弃家财回到大陆。

  41. 许地山是文学研究会的发起者之一,一九二一年开始在《小说月报》上发表小说。同年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宗教。一九二四年转入伦敦牛津大学,继续研究宗教史、印度哲学、梵文及民俗学。一九二五年归国途中,又留印度研究梵文及佛学。一九二七年后在北京一些大学教授印度哲学、人类学。一九三五年,因与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意见不和,愤然辞职。到香港大学任教授,把文学院革新成文学、史学、哲学三系。统时,积极参加抗日活动,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常务理事。一九四一年八月四日在香港病逝。许地山是文学研究会的发起者之一,一九二一年开始在《小说月报》上发表小说。同年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宗教。一九二四年转入伦敦牛津大学,继续研究宗教史、印度哲学、梵文及民俗学。一九二五年归国途中,又留印度研究梵文及佛学。一九二七年后在北京一些大学教授印度哲学、人类学。一九三五年,因与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意见不和,愤然辞职。到香港大学任教授,把文学院革新成文学、史学、哲学三系。统时,积极参加抗日活动,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常务理事。一九四一年八月四日在香港病逝。

  42. 许地山的政治立场是爱国和民主。 • 创作可以分为前后两期。“五四”时期出版了《缀网劳蛛》(短篇小说集)、《空山灵雨》(散文集)。二七年以后的创作集有《危巢坠简》、《解放者》。 • 许地山虽然是文学研究会的成员,但作品的审美风格并非纯粹的写实,而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风格。他往往注入宗教观念与情感,用宗教思想解决人生和社会难题。后期减少了浪漫成分,但宗教与主情一直是他创作的基本特色。

  43. (二)“五四”时期的创作 • 五四时期,许地山作品的主要倾向是反封建专制的,充满了人道主义思想和平民主义感情,同情弱小者,往往通过爱情题材揭露社会黑暗。但他常以佛教“出世”观点和基督教的“博爱”思想去解答有关的“人生问题”。加上他的作品富有浪漫传奇色彩,因此发生了很大影响。 • 短篇小说《命命鸟》是许地山的出世作。这篇作品提出了一个当时很普遍很突出的“人生问题”——追求婚姻自由与封建专制的深刻矛盾。

  44. 小说主人公敏明和加陵是一对信仰佛教的青年。他俩热恋着。但由于“生相肖克”,双方家长都不允许他俩结合。敏明的父亲还请人出来离间他俩的爱情。这是一个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的矛盾。作者是怎样解决的呢?小说主人公敏明和加陵是一对信仰佛教的青年。他俩热恋着。但由于“生相肖克”,双方家长都不允许他俩结合。敏明的父亲还请人出来离间他俩的爱情。这是一个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的矛盾。作者是怎样解决的呢? • 敏明在疲乏中不知不觉产生了一种幻觉,到了一个神奇美好的境界。她看见一对美丽的命命鸟,觉出那就是自己和加陵。但立刻又看见一些落入情尘的青年男女在狂风的吹拂下,“变成很凶恶的容貌,互相啮食起来”。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