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 likes | 239 Views
光復前之台灣經濟發展. 台灣經濟發展導論 第一講. 台灣史的歷史階段. 有關台灣的記載在十六世紀以前仍然很少。 台灣可能是原住民南島語族的發源地。但歷來均被中國視為化外之地。 1602 年明朝將領追擊日本海盜(倭寇),曾經抵達「東番」,即為台灣。 1604 年荷蘭人首度佔領澎湖,遭明軍擊退。 1622 第二次佔領,強迫居民築成。 1624 明軍進攻澎湖,荷蘭人敗退來台在金台南安平(大員)築城。 1626 西班牙人佔領今基隆之和平島,修築城堡。 1627 荷蘭人首度派宣教士來台傳教。 1661 鄭成功擊退荷蘭人,佔領台灣。 1662 鄭成功病死,子鄭經繼位。
E N D
光復前之台灣經濟發展 台灣經濟發展導論 第一講
台灣史的歷史階段 • 有關台灣的記載在十六世紀以前仍然很少。 • 台灣可能是原住民南島語族的發源地。但歷來均被中國視為化外之地。 • 1602年明朝將領追擊日本海盜(倭寇),曾經抵達「東番」,即為台灣。 • 1604年荷蘭人首度佔領澎湖,遭明軍擊退。1622第二次佔領,強迫居民築成。1624明軍進攻澎湖,荷蘭人敗退來台在金台南安平(大員)築城。1626西班牙人佔領今基隆之和平島,修築城堡。1627荷蘭人首度派宣教士來台傳教。 • 1661鄭成功擊退荷蘭人,佔領台灣。1662鄭成功病死,子鄭經繼位。 • 1683清廷派施琅領軍擊敗鄭軍,佔領台灣。
1684清廷頒渡台禁令,偷渡盛行。清廷在台設置「綠營」,調派福建士兵輪駐台灣。1687比照內地,在台灣正式舉行科舉考試。1684清廷頒渡台禁令,偷渡盛行。清廷在台設置「綠營」,調派福建士兵輪駐台灣。1687比照內地,在台灣正式舉行科舉考試。 • 清廷建設台灣:1719開始建造彰化地區「八堡圳」水利工程,至1895. • 1885台灣獨立建省,劉銘傳為首任巡撫,致力於台灣之建設。 • 1895甲午中日戰爭戰敗,清廷將台灣、澎湖割讓給日本。 • 1895-1945日據時代 • 1945至今,中華民國時代。
台灣史之參與者 • 原住民 • 中國明清兩個朝代 • 荷蘭人、西班牙人 (影片─荷蘭篇) • 清初開始漢人來台墾荒 (影片─移民篇) • 日本人佔領台灣 (影片─日據篇) • 1945後大陸來台之「外省」人 • 外勞、外籍配偶
漢人來台拓墾* • 荷蘭時代之前,台灣西部為原住民狩獵之大鹿場。荷人招募漢人來台,經過明鄭的經營,今台南的土地已經開墾完畢,漢人18世紀後到中北部及今高雄南部。18-20世紀初之200年間,農業經營之人力、資本與技術都從內地輸入。中國精耕農業逐漸移植到台灣。 • 漢人將原野改為農地後,進一步化旱地為水田,提高稻米產量。建設水圳以興水利。水圳屬於私人,用者付費。
19世紀後,西部平原開墾完畢,漢人推向中、北部的丘陵與山坡地以及今宜蘭地區。移民與原住民鬥爭更烈。漢人設「隘口」於地形險要之處以防原住民。19世紀後,西部平原開墾完畢,漢人推向中、北部的丘陵與山坡地以及今宜蘭地區。移民與原住民鬥爭更烈。漢人設「隘口」於地形險要之處以防原住民。 • 原住民與農懇的關係 • 學習漢人的農業技術,但從「游耕」改為「精耕」並不容易。 • 開闢水圳需利用山區水源,必須經過原住民的同意。原住民將土地轉讓漢人以換取共享灌溉用水。 • 抗拒漢人之入侵。常潛入隘口內狙殺漢人。
清末兩岸貿易與經濟發展* • 台灣農業生產在自用後仍有剩餘,紛紛出口到大陸。經過幾個海港:八里岔(1794開放,今台北靠海處)、鹿港(1784,今台中附近)、鹿耳門(1684,今台南附近) • 相對之對岸為福州、泉州、廈門 • 三個港口從台灣運出之商品,以船舶噸位計算,平均一年約13-15噸之間。 • 在沿海港市從事兩岸貿易的專門組織稱為「郊」的傳統商會。郊行多由福建官宦之家投資。從台灣進口稻米蔗糖,內銷大陸內地,再將內地之衣料及手工業製品轉銷到台灣。 • 台灣之氣候不適合種植某些作物,如棉花,需仰賴大陸進口。糖、茶、樟腦為台灣1868-1895年間之大宗出口品,也外銷到大陸以外地區。 • 台灣很早即成為貿易基地。也因此貧富差距很大。
日據時代的台灣經濟1895-1945* • 1894甲午之戰日本先後擊敗中俄兩國,與滿清訂定甲午合約,割讓朝鮮與台灣予日本。 • 日本在接收台灣時遭遇頑強抵抗。日軍在大事屠殺後佔領台灣。台人其後一直有抗日行動,直到1915年之後武裝抗日才中斷。 • 政府財政:日本治台初期,收入仰賴日本撥款,後來稅收逐漸增加(以地稅為主),財政逐漸自立。
總督府將收入之賦稅所得約一半以上用在台灣本土的交通建設、水利開發、農業改良及振興工業等項目。總督府將收入之賦稅所得約一半以上用在台灣本土的交通建設、水利開發、農業改良及振興工業等項目。 • 但這些建設背後有政治目的:方便日軍調兵遣將,有利於日商來台投資、經營輸出貿易。許多設施往往優先照顧日人。教育也厚日人、限制台人。 • 台灣成為日本工業化的農業基地,以米糖經濟為主。地主掌控米業,日商則壟斷糖業。農家可以以收益高低為考慮因素,決定種植稻米或甘蔗。
日據時代台灣工業化過程* • 1895 以農產品加工為中心,蔗糖為最大宗,茶葉與鳳梨加工為次。食品加工業帶動附屬相關產業,如鳳梨罐頭之金屬片,糖廠機器維修,糖蜜可加工程為酒精等。 • 1931發展能源產業、電氣化學工業、輕工業、和農業結合的工業。興建日月潭發電廠,利用進口金屬原料發展輕金屬及合金工業。開發多樣化之農林礦產資源作為新興工業之基礎,或滿足農業升級發展的需要。
1937「戰時體制」開始,擴張生產力以滿足軍事需求。進行現代港口和機場之建設,發展重工業和基本化學工業。高雄成為工業重鎮和海軍基地。台灣成為日本帝國擴充之中間基地。1937「戰時體制」開始,擴張生產力以滿足軍事需求。進行現代港口和機場之建設,發展重工業和基本化學工業。高雄成為工業重鎮和海軍基地。台灣成為日本帝國擴充之中間基地。 • 1941日本帝國進入全面戰爭,影響工業發展。戰事使海運受阻,原料無法及時進口,台灣力求自給自足,因而紡織工業開始興起。盟軍轟炸造成大破壞,影響工業體系之運作。
日據時代台灣對外貿易* • 晚清台灣的自由貿易相當發達。台灣以茶、糖、樟腦之出口為大宗外銷大陸及其他地區。但日據時代,日本在台政府獨厚日商,迫使「郊行」和外商無利可圖而退出台灣的貿易。日本成為台灣主要的貿易對象。米、糖除自用外,絕大多數外銷日本。日本商社壟斷台日貿易,賺取高額利潤。 • 台商則轉戰到福建、廣東發展(華南台民2萬人)。有些台商則隨日軍到東北發展(東北台民1千人)。有些隨日人之南進政策到東南亞發展(3千人)。由於許多台民持有日本護照,戰後連帶受害者很多。
台灣經濟史參考書目 • 台灣史小事典。 遠流, 2000 • 林鐘雄: 台灣經濟經驗一百年。 三民 • 柯志明:米糖相剋-日本殖民主義下台灣的發展與從屬。群學 2003 • 葉榮鐘:近代台灣金融經濟發展史。晨星 2002 • 東嘉生著,周憲文譯:台灣經濟史概說(日文本1944出版) 。海峽學術,2000 • 江丙坤:台灣經濟發展的省思與願景。聯經,2004 • 李國鼎、陳木在:我國經濟發展策略總論。聯經,1987 • Shirley W. Y. Kuo (郭婉容): The Taiwan Economy in Transition. Westview, 1983. • 高希均、李誠主編:台灣經驗四十年,1949-1989。天下文化,1991 • 同上:台灣經驗再定位。天下文化,1995 • 施建生主編:一九八0年代以來台灣經濟發展經驗。中華經濟研究院,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