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k likes | 1.64k Views
自主创新与建设创新型国家. 李 群 主任 研究员 云南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科技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 报告内容. 一、建国以来我国科技战略的演变 二、我国选择自主创新战略的背景 三、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 四、新时期我国科技工作的总体安排 五、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和条件. 引言. 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 摘自胡锦涛总书记 2006 年 1 月 9 日在全国科技大会上的讲话. 引言.
E N D
自主创新与建设创新型国家 李 群 主任 研究员 云南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科技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
报告内容 一、建国以来我国科技战略的演变 二、我国选择自主创新战略的背景 三、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 四、新时期我国科技工作的总体安排 五、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和条件
引言 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摘自胡锦涛总书记2006年1月9日在全国科技大会上的讲话
引言 自主创新是科技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支撑国家崛起的筋骨。没有自主创新,我们就难以在国际上争取平等地位,就难以获得应有的国家尊严,甚至难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摘自温家宝总理2006年1月9日在全国科技大会上的讲话
引言 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摘自《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2006年1月26日)
一、建国以来我国科技战略的演变 (一) “向科学进军”(第一个里程碑) 1956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周恩来总理全面阐述了党对知识分子的政策,指明了科学技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号召全国人民“向科学进军”,并在这次会上制定了我国第一个十二年科技发展规划:《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 ,由此拉开“向科学进军”的序幕,此后不久,中国科技界即创造出“两弹一星”的辉煌。
一、建国以来我国科技战略的演变 《十二年科技发展规划》确定了“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指导方针。 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不仅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我国科研机构的设置和布局,高等院校学科及专业的调整,科技队伍的培养方向和使用方式,科技管理的体系和方法,以及我国科技体制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一、建国以来我国科技战略的演变 (二) “科学的春天”(第二个里程碑) 1978年3月,党中央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重申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观点,拨乱反正,唤来了科学的春天。 大会审议通过了《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草案)》。同年10月,中共中央正式转发《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简称《八年规划纲要》)。
一、建国以来我国科技战略的演变 《八年规划纲要》提出了“全面安排,突出重点”的方针。 规划实施期间,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以及"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的战略思想,为发展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基本方针和政策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一、建国以来我国科技战略的演变 (三) “科教兴国”战略(第三个里程碑) 199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并召开了全国科技大会,江泽民同志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了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伟大号召。在此次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明确了科技工作长期的基本方针: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努力攀登科学技术高峰一般被简单概括为“面向、依靠、攀高峰”。
一、建国以来我国科技战略的演变 “十五”科技规划在“面向、依靠、攀高峰”的基础上,提出了“有所为、有所不为,总体跟进、重点突破,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简称‘创新、产业化’)”的指导方针,并在“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和“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两个层面进行战略部署。
一、建国以来我国科技战略的演变 (四)“建设创新型国家”(第四个里程碑) 2006年1月,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召开,胡锦涛同志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号召。紧随其后,中共中央 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国务院颁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发布了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其系统性在中国科技发展进程中前所未有。
一、建国以来我国科技战略的演变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规划纲要》指出: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今后15年,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这一方针是对我国半个多世纪科技发展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是面向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抉择。
我国科技发展思路的五大转变 发展路径: 跟踪模仿 自主创新 创新方式: 单向技术突破 集成创新 创新体制: 科研院所改革 国家创新体系 发展部署: 研究开发为主 创新与科普并重 国际合作: 一般性科技交流 全方位主动合作
二、我国选择自主创新战略的背景 (一)自然资源紧缺 我国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这些稀缺程度很高的资源,绝大部分是像土地、淡水等不能经由国际贸易取得的非可贸易资源。见下图所示。
我国人均资源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比重 数据来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冯 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状况:成就、问题与启示 2001—2005》,2005年8月
二、我国选择自主创新战略的背景 (二)资源消耗量大 由于增长方式粗放,使我国的稀缺资源极不经济地被消费。2003年我国GDP约占世界GDP总量的4%,而资源消耗在世界资源总消耗中所占比例却远远高于GDP的比例。见下表所示。
2003年我国资源消耗量占世界总消耗量的比重 数据来源:马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2004年3月21日在中国高层论坛年会上的发言
二、我国选择自主创新战略的背景 (三)生态环境加速恶化 高能耗、高水耗、高污染和大量占用土地的粗放增长方式,导致生产和生活环境遭到破坏。我国七大水系近一半河段严重污染,许多城市空气污染严重,酸雨面积已占全国面积的1/3,水土流失和沙漠化面积分别占国土面积的38%和18.2%。
1995年全国酸雨分布 酸雨污染 2003年全国酸雨分布 PH<5.6为酸雨
二、我国选择自主创新战略的背景 (四)人口增长压力不断加大 占世界9%的耕地、6%的水资源、4%的森林,养活着占世界22%的人口。 人口老龄化,“未富先老”。 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7.85年。 2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7.42年。
人口压力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较低 用较少的财富养活较多人 资源短缺 人口数量庞大 人口成为发展障碍 部分新增产值被新增人口消耗 新增人口绝对数较多 环境危机
二、我国选择自主创新战略的背景 (五)制造业整体效率低下 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我国制造业主要集中在价值链的中段(加工、组装、制造等传统的行业),而价值链中附加价值和赢利率较高的两端(研究开发、材料采购、产品设计和品牌营销、物流管理、金融等服务业)却由外国公司所垄断。
实例之一: 中国企业每生产一台DVD要向外国公司支付10多美元的专利费,要将70%左右的利润拱手相让。
实例之二: 一双上好的耐克鞋,在美国市场上能卖到200美元,可中国的出厂价却只有20美元,其中16美元用于购买原料,2美元用于支付气垫专利费。最后,生产者只能拿到2美元的加工费。
实例之三: 一只旺达(Wanda)牌无线鼠标在美国的售价为40美元,美国罗技公司拿走8美元,批发和零售商拿走15美元,零件供应商拿走14美元,而罗技公司在苏州的生产厂只能拿到3美元。
二、我国选择自主创新战略的背景 (六)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 从冷战时期的“巴统”组织(1949—1994,17个成员国)到今天的“瓦森纳协议”(1996—,33个成员国)都包含两份控制清单:一类是军民两用商品和技术清单,另一类是军品和技术清单。西方国家继续维持对华军售禁令,对技术出口的控制不断加强。
二、我国选择自主创新战略的背景 近年来,针对我国连续发生的美国劳拉公司和休斯公司火箭发射事件、以色列预警机事件、捷克维拉(VERA-E)无源监视系统事件、美国SMIC公司投资建设芯片生产厂受阻事件、欧盟对华军售解禁问题等,都反映出美国把对华技术控制作为扼制中国崛起的一个重要手段。
二、我国选择自主创新战略的背景 (七)我们面临的严峻挑战 据德国纽伦堡调查研究中心的分析,中国劳动力价格优势还能持续3至5年;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研究结果,中国的劳动力价格优势将在5至8年之后消失。 如果劳动力价格优势丧失,“中国制造”将靠什么参与国际竞争?
二、我国选择自主创新战略的背景 (八)我们面临的深刻危机 由于出口产品附加价值和赢利率过低,我国许多出口企业只能“以量取胜”,靠增加出口数量来维持。而这种出口战略不可避免地导致贸易摩擦、倾销诉讼的增多和增加出口的困难。 同时,实践表明,真正的核心技术是很难通过正常贸易得到的。
二、我国选择自主创新战略的背景 (九)我们面临的尴尬处境 消耗了大量的不可再生资源,承受着环境的污染,背负着“倾销”的恶名,可是利润的大头却不在自己手里。 显然,这种状况无论如何也不应当再继续下去了。
二、我国选择自主创新战略的背景 结论: 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是花钱能买来的,也不是以市场换技术就能换来的。 如果中国不发展自主创新的科学技术,不能迅速地提高价值链上的位置,下一步的发展就将受到极大的限制。 中国的出路—自主创新!
二、我国选择自主创新战略的背景 (十)自主创新的内涵 1、什么是创新 广义的创新(哲学概念) 狭义的创新(经济概念)
制度创新 广义创新 文化创新 知识创新 创新 产品创新(或服务创新) 技术创新 工艺创新 狭义创新 市场创新 非技术创新 材料创新 组织创新 管理创新
二、我国选择自主创新战略的背景 熊彼特提出了创新的几种不同类型: —产品创新:新产品的引入或原有产品的质的变化; —工艺创新:对一种产业而言的新的工艺创新; —市场创新:新市场的开拓; —材料创新:原材料或其他新的供应源的开发; —组织创新:企业、产业组织的变化。
二、我国选择自主创新战略的背景 2、对自主创新的理解 “自”: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主”:主动权、主导权 “创新”:创造性、新颖性 3、自主创新战略主体的层次 宏观:国家 中观:行业、地方 微观:企业
二、我国选择自主创新战略的背景 4、自主创新的方式 原始性创新 集成创新 消化吸收基础上的再创新 并购(M&A) 合作创新 委托研发 ......
二、我国选择自主创新战略的背景 综上所述,自主创新是指以获取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为宗旨,以我为主发展与整合创新资源,进行创新活动,提高创新能力的发展战略。自主创新的方式主要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二、我国选择自主创新战略的背景 (1)原始创新 原始创新最显著的特征是其革命性。原始创新对于解放生产力起到了革命性的推动作用,对于提高人们的生产、生活质量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通过原始创新可以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