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7

Lecture 5 – Keynes and Hayek

Lecture 5 – Keynes and Hayek. History of Economic Thoughts , Fall 2010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Shih Hsin University Yi-Hsiue Wang. 短暫的 20 世紀. 霍布斯邦:漫長的 19 世紀、短暫的 20 世紀 … 以國際情勢及秩序來區分: 19 世紀:法國大革命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20 世紀:第一次大戰爆發至蘇聯解體 20 世紀: WWI and WWII :同一場漫長的戰爭? 經濟大蕭條 資本主義 vs. 共產主義 冷戰

genesis
Download Presentation

Lecture 5 – Keynes and Hayek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Lecture 5 – Keynes and Hayek History of Economic Thoughts, Fall 2010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Shih Hsin University Yi-Hsiue Wang

  2. 短暫的20世紀 • 霍布斯邦:漫長的19世紀、短暫的20世紀… • 以國際情勢及秩序來區分: • 19世紀:法國大革命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 20世紀:第一次大戰爆發至蘇聯解體 • 20世紀: • WWI and WWII:同一場漫長的戰爭? • 經濟大蕭條 • 資本主義 vs. 共產主義 • 冷戰 • 貿易避壘

  3. 景氣循環 • 古典賽伊法則Say’s Law :供給創造其本身之需求。 • 至少從1837年開始,每隔一段時間,資本主義就受到銀行倒閉危機的困擾。 • 馬爾薩斯對於景氣蕭條之解釋:供給過剩。 • 1929年之經濟大蕭條最為嚴重。 • 凱因斯:有效需求不足。古典賽伊法則受到重大挑戰? • 馬克斯的預言:資本主義必將崩潰。

  4. The Booming 1920s in U.S. • 1920,聯邦能源委員會(FPC)成立,電的使用已深入家戶單位。 • 1920s,1919-29十年間美國的生產力提高了43%。 • 各種補貼、低利貸款等法案通過,使得工商業大為盛行。 • 農工消長的年代,許多人進入工商業部門,農地價格掉落30-40%,農業所得由GNP的15%降至9%。 • 高關稅保護主義,使得美國的企業對美國市場具有獨占性的優勢,進而享有巨額利潤。 • 1925-29,全民投入股票市場,FRB訂定低利率與低準備率,以致融資購股盛行(buying on margin)。股票市場交易轉以套利為主,漸與經濟本質脫鉤。 • 1928-29年9月,股市升值40%。 • 1929,所得分配不均度擴大:最富有的1%擁有全國40%的財富,而93%的人財富平均反而縮水。

  5. The Stock Market Crash of 1929 • 1928年即有學者預測股市將會崩潰,但主流的經濟思潮是古典至新古典學派一脈傳承下來的“Laisseze-faire”自由放任讓市場自行處理。 • 1929年3月胡佛繼任柯立芝為美國第31任總統,經濟開始出現一些小型的震盪訊息,聯準會雖然密切關注市場的變化,但傳統上聯準會在市場上幾乎沒有影響力。 • 1929.10.24(Black Thursday):紐約證券交易市場爆歷史天量,股市重撮。NYSE無法迅速地處理如此巨額的交易量,導致大批投資者聚集在NYSE門前,造成小型暴動事件。股價在未來幾日呈現巨幅震盪。 • 1929.10.29:史稱黑色星期二。股市再爆天量,但已非小幅震盪,而是狂瀉不止。到了1932年7月,股市市值只有1929年11月的十分之一(DJIA:386 vs. 40),直到1954年11月才重回1929年的市值。

  6. The Great Depression -- 經濟大蕭條 1928,價格水準開始下跌,通貨緊縮的徵兆已開始。 1930,預估GNP較去年掉了9.4%,失業率約8.7%。 1931,GNP再掉8.5%,失業率升至16%。 1932,GNP史無前例下降13.4%,失業率23.6%。 三年下來-- • GNP為原來的七成,貨幣供給相對的也少了三成。 • 農業生產所得減半。 • 股市市值剩1/10。60%銀行倒閉,存款總額損失20億美元。 • 市場投資總額為原本的1/3, 1,300萬人曾經失業。 • 1930,進口關稅調升至60%,使得國際貿易障礙加大,歐洲各國因而受波及,國際貿易萎縮了2/3。

  7. 新古典理論束手無策 • 消費者失去信心,而傾向擁有較多的貨幣在手上。貨幣沒有再次流轉出去以創造更高的所得,而是從所得流裡面消失了。Say’s Law供給創造其本身的需求並沒有發生。 • 生產不足、通貨緊縮、企業倒閉,導致大量失業。但失業議題從未出現在古典與新古典學家們的論述當中。 • 1929年美國聯準會鑑於利率過低造成泡沫經濟,於是逐步調高利率。現在看來這無異是雪上加霜,但當時並沒有任何的理論加以闡述政府應如何介入市場以振興經濟。 • 蕭條的經濟情況完全看不到盡頭,市場沒有如新古典學家所說的自動回歸均衡。 經濟並非永遠會成長,而是會出現景氣循環。

  8. New Deal – 羅斯福新政 • Hoover政府堅信新古典教條,認為只要民眾有信心,經濟會自動回復。 • 1933,羅斯福上台後開始一連串的新政(New Deals)。 • Emergency Banking Act. 重檢銀行體系以拾回民眾的信心。 • Civil Works Admission and Civilian Conservation Corps成立,提供民眾建築、修復與維護公共設施等工作。 • Federal Securities Act 對證券交易提出新規範。 • National Industrial Recovery Act,允許工會制定如最低工資等規範,以提高產品價格。但此舉對經濟更加重創。 • Home Owner’s Loan Corp., 使人們不致於失去住所。 • 推動田納西河谷計畫與其他大型公共工程計畫,ex. Coulee Dam, Columbia River。

  9. 1935,Works Progress Administration (WPA) 成立,規律性地提供公共就業機會,直到1943年才結束。 1935,Social Security Act, 老人年金計畫,以增加民眾的安全感。 1936,凱因斯的理論為這套新政提供了理論基礎。 1941年因美國宣佈參戰而使得經濟開始復甦。 New Deal – 羅斯福新政

  10. 父親為劍橋大學邏輯與政治學講師,母親為社會改革評論作家。父親為劍橋大學邏輯與政治學講師,母親為社會改革評論作家。 伊頓中學時代最拿手的學科為數學,其他學科表現也非常優異。 1905,劍橋時代,參加數學學士優等考試通過。 1906,參加公務人員考試,因第二名,被分派到印度事務局,而非第一志願財政部。 1908,以一篇關於機率的論文入選劍橋國王學院的教職,但主要教授經濟學。 1911,出任 Economic Journal 的編輯。 1913,出版“Indian Currency and Finance”印度的通貨與財政。因對印度事務的見解被延攬為印度「皇家委員會」之專門委員。 John Maynard Keynes (1883-1946)

  11. 1914,被徵召至財政部工作。 1919,代表英國財政部出席巴黎和會,對凡爾賽條約內容中對待德國嚴苛的條件極感不安,認為必種下日後的禍根。出版“The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the Peace”凡爾賽和約的經濟後果。 辭職重回劍橋鑽研機率的研究並從事私人投資。1921出版“Treatiseof Probability”機率論。 1923,承襲劍橋馬歇爾一派的理論,出版“Tract on Monetary Reform”貨幣改革芻議,抨擊對對金本位制度的依賴。 1925,與芭蕾舞者Lydia Lopokova結婚。 1931,出版文集“Essays in Persuasion”,內容收錄20年代其在各報章雜誌之短篇論文,這些論文主要還是由自由市場的觀點出癹。 John Maynard Keynes (1883-1946)

  12. 1930,出版“Treatise on Money”貨幣論,提出流動性偏好理論以解釋蕭條的發生,但被批評無法對於大量失業提出有效對策。 但同時貨幣論也引起劍橋一些年輕學者們(The Circus)為之辨護。其中Richard Khan首先提出所得擴張乘數的概念。 1936,依The Circus討論之內容,出版“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就業、利息與貨幣一般理論。該書立即引起政治學與經濟學界的重視。 1940,出版“How to Pay for the War”,其中所提之強迫性儲蓄與配給等制度,雖然沒有獲得全面性的支持,但多少幫助英國在戰時抑制了通貨膨脹。 1941-44,代表英國出席Bretton Woods會議,協助Word Bank與IMF的成立。 1965.12.31 John Maynard Keynes (1883-1946)

  13. Keynesian Revolution -- 凱因斯革命 "I believe myself to be writing a book on economic theory which will largely revolutionize -- not, I suppose, at once, but in the course of the next ten years -- the way the world thinks about economic problems" (John Maynard Keynes, Letter to G.B. Shaw, January 1, 1935)

  14. Keynesian Revolution -- 凱因斯革命 "I believe myself to be writing a book on economic theory which will largely revolutionize -- not, I suppose, at once, but in the course of the next ten years -- the way the world thinks about economic problems" (John Maynard Keynes, Letter to G.B. Shaw, January 1, 1935)

  15. 《就業、利息與貨幣的一般理論》 • The General Theory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 全書以文字敘述為主。 • Samulson的評論: 這本書寫得很差,組織鬆散。… 這本書傲慢、尖銳、好議論,書中的感謝詞也不夠慷慨大方。這本書充滿了雜亂與混淆… 簡言之,這是天才的作品。 • Hicks的數學模型對於凱因斯論述的傳播有很大的助益。 • Samulson的經濟學原理將凱因斯理論作為入門教科書的重要內容。 凱因斯提供的是一種對抗共產主義的希望?

  16. 凱因斯對大蕭條的解釋 • 因民眾具有流動性偏好,蕭條成為一種常見現象。 • 因工資具僵固性,價格機制無法發生作用,失業是會存在的。 • 當投資不足時利率會下跌,吸引投資增加。但不景氣時可能社會跟本沒有足夠的資金以供給投資,因為民眾會有流動性偏好。利率下跌也沒用。 • 因為乘數的關係,儲蓄增加將使得經濟更加收縮。 景氣在谷底時並不會自動轉好。 市場不存在一固自動穩定的機制。 每當經濟擴張時,儲蓄也跟著增加,隱藏著下一次緊縮的危機。

  17. 凱因斯提出的解決之道 • 不景氣時,政府應該主動成為投資者。Injections • 但政府的干預應是暫時伸出援手,而非長期主導。 • 透過財政或貨幣政策增加政府支出以發動經濟活力,所得擴張乘數將會使得景氣脫離谷底。 …This long run is a misleading guide to current affairs. In the long run we are all dead. Economists set themselves too easy, too useless a task if in tempestuous seasons they can only tell us that when the storm is long past the ocean is flat again.

  18. 新觀念… • 政府像醫生,要有能力診斷出經濟問題,對症下藥。 • 經濟體系如同一個機器設備,政府要使其運作得當。當機器不順或故障時,政府要扮演工程師的角色,修理機器使之運作順暢。 • 大政府主義? • 財政政策 • 貨幣政策

  19. 凱因斯與其追隨者之主要論述 • 經濟是在一個又一個的短期裡前進,現下情況比長期均衡來得重要。 • 認為貨幣不只是交易的媒介,同時具有儲存的價值。流動性偏好說推翻了賽伊法則「供給創造其本身的需求」之說法。 • 導入不確定性的概念,將統計學上期望值導入經濟分析中。 • 開創總和需求理論:總產出是由消費、投資、政府支出與淨出口四個部份所構成。 • 儲蓄、課稅與進口為所得流的三個漏支項(leakages). • 所得擴張或減縮偕具有乘數效果。 • 認為財政、貨幣、貿易與所得重分配等政策皆可以改變總產出水準。

  20. 美好前景再次浮現? 普遍富足的經濟? • 1965年美國人均所得為7,500美元,幾近1929年時的兩倍。 • 回顧工業革命以來,資本主義的經濟體以一種繁榮與衰退交互作用下穩定地向上爬昇。 資本主義的兩大威脅 – 大公司與政府。 • Berle and Means—“The Modern Corporation and Private Property”,其財務統計發現,1932美國公司財的一半操縱在200家公司的手中。 • James Burnham –“The Managerial Revolution” 管理者 vs. 所有權人,公司所有權人無法管東其管理者。 • Hayek – “Road to Serfdom” 不管計劃者意願為何,政府的計劃一旦付之實施,就無法停止下來。 凱因斯的理論將帶進經濟體制帶進國家制的資本主義的時代。 1960年代末期,美國各級政府支出已占GDP的四分之一強。

  21. 二戰之後…

  22. 出身維也納學者家庭,父親為物理學家與植物學家。出身維也納學者家庭,父親為物理學家與植物學家。 19歲進入維也納大學修習經濟學與心理學,後因戰敗後的愛國氣氛而投入社會科學的研究。 1922開始,積極參與Mises的privatseminar 學術討論活動。 1931,接受倫敦政經學院(LSE)教職。 1950,受聘美國芝加哥大學社會思想委員會。 1962,回到歐洲Freiburgh與Salzburgh大學任教。 1974,獲瑞典皇家學院頒發諾貝爾經濟學獎。 重要著作: “Prices and Production”1931、 “Monetary Theory and the Trade Cycle”1933、“The Road to Serfdom”1944 、 “Individualism and Economic Order”1948。 Friedrich A. von Hayek (1899-1992)

  23. 海耶克的主要經濟論述 • 一個經濟體的產出與就業水準皆與其資本結構息息相關,會隨著結構的改變而產生波動的現象。Business Cycle • 生產為跨期(intertemporal)行為,市場對於最終財貨的需求已經改變的同時,要素卻已準備好投入該財貨的生產,轉換不易。故總體經濟該考慮的是所有資本財的結構問題,不同的要素投入應有不同的投資期間。 • 政府的貨幣供給或利率的變動均會扭曲資源的配置,政府的“injection”可能只影響特定的產業使其產量增加,但產品完成之後消費者偏好可能已改變。malinvestment • 政府擴張政策所形成的繁榮(artificial boom),將因資源的跨期錯誤配置而自動回復至原來水準。

  24. 奧國學派的景氣循環論… • 市場力量就如同一種自然力量,跟潮水、風力沒有兩樣… • 景氣循環也是如此,潮來潮往… • 政府若想利用政策來改變這股自然力量,無異是緣木求魚。

  25. 奧國學派的興盛與沉寂 • 1930s,Hayek與Keynes的文章在EJ上同等耀眼。 • 1940s,景氣循環理論受到其他學者如Sraffa的非議,並在Keynes “一般理論”的光芒之下漸受冷落。WWII之後,奧國學派幾近瓦解。凱因斯學說成為主流。 • Hayek對Keynes的“一般理論”為什麼疏於回應? • Keynes對“Road to Serfdom”的評價:喜歡但不同意。

  26. Austrian Revival • 1970s,停滯性膨脹的發生使得凱因斯學派的重要理論Philips Curve失去解釋性。 • 政府的財政擴張政策使得物價上漲更加迅速,而失業率卻未見改善。 • Hayek 於1974獲得諾貝爾獎(with Gunner Myrdal)讓世人重拾對奧國學派的興趣。 • 1980s,英國首相佘契爾夫人主導英國的國營事業民營化,讓核心工業重新導入市場力量。 • 同時,美國總統雷根大幅減稅,以圖縮小政府支出。

  27. The End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