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6

台灣中小企業概述

CHAPTER 1. 台灣中小企業概述. 壹、台灣中小企業概述.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於 89 年 5 月 3 日修改「中小企業發展條例」 ( 見附錄 1-1) 而發佈新的「中小企業認定標準」所採取之認定標準,第二條、第三條如下: 第二條 本標準所稱中小企業係指依法修理公司登記或商業登記,並合於下列標準之事業: 一、 製造業、營造業、礦業及土石採取業實收資本額在新臺幣六千萬元以下者。. 二、 農林漁牧業、水電燃氣業、商業、運輸、倉儲、通信業、金融保險業、金融不動產業、工商服務業、社會服務及個人服務業,前一年營業額在新臺幣一億元以下者。

Download Presentation

台灣中小企業概述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CHAPTER 1 台灣中小企業概述

  2. 壹、台灣中小企業概述 •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於89年5月3日修改「中小企業發展條例」( 見附錄1-1) 而發佈新的「中小企業認定標準」所採取之認定標準,第二條、第三條如下: • 第二條 本標準所稱中小企業係指依法修理公司登記或商業登記,並合於下列標準之事業: • 一、 製造業、營造業、礦業及土石採取業實收資本額在新臺幣六千萬元以下者。

  3. 二、 農林漁牧業、水電燃氣業、商業、運輸、倉儲、通信業、金融保險業、金融不動產業、工商服務業、社會服務及個人服務業,前一年營業額在新臺幣一億元以下者。 • 三、 前三款以外之行業,前一年營業額在新臺幣八千萬元以下者。 • 企業也可選擇經常僱用員工人數為標準,製造業、營造業、礦業及土石採取業員工在200人以下,工商服務業、農林漁牧業、金融保險業等員工在50人以下皆可列為中小企業。

  4. 另於第三條加訂小規模企業之標準 • 1. 製造業、營造業、礦業及土石採取經常僱用員工數未滿20人者。 • 2. 農林漁牧業、水電燃氣業、商業、運輸、倉儲及通信業、金融保險不動產業、工商服務業、社會服務業及個人服務業經常僱用人數未滿5人者。

  5. 第六條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視同中小企業:第六條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視同中小企業: • 一、中小企業經輔導擴充後,其規模超過第二條所定標準者,自擴充之日起,二年內視同中小企業。 • 二、中小企業經輔導合併後,其規模超過第二條所定標準者,自合併之日起,三年內視同中小企業。 • 三、輔導機關或輔導體系或相關機構辦理中小企業行業集中輔導,其中部分企業超過第二條所定標準者,輔導機關或輔導體系或相關機構認為有所併同輔導之必要時,在集中輔導期間內,視同中小企業。

  6. 台灣中小企業具有下列特質: • 1. 老闆自行管理 • 2. 旺盛的企業精神 • 3. 高度出口導向: • 早期國外客戶委託加工(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turing縮寫為OEM) 使中小企業以出口為導向 • 4. 依賴內部資金求成長 • 5.高度應變力

  7. 貳、中小企業存在之理論 • 一、森林論:英國經濟學家馬歇爾(A. Marshall) 認為中小企業生態就像森林一樣,一株老樹倒了,卻延續生長幾十株甚至幾百株小樹,爾後小樹又長成大樹,而中小企業中有部分亦會成長為大企業。 • 二、適者生存論(Optimum Firm):美國經濟學家羅賓遜(E. A. G. Robinson) 以技術及組織能力來評估企業的生存,有二種類型,揮汗式經營(Sweating Business),生存條件雖不良( 低效率、無制度、短資金……) 但卻以更長的工作時間,更低的工資來爭取生存空間。另一種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型:規模小,但各方面與大企業是對等的,競爭力並不比大企業遜色 。

  8. 三、綜合因素論:奧地利經濟研究所史旦多博士(Dr. J. Steindl) 認為中小企業能生存有四大因素: • (1)企業經營以漸進方式,大企業是由小企業長期 發展而來 。 • (2)只要商品市場存在不完全競爭,自然提供給中 小企業充裕的生存空間 • (3)大企業無法控制整個市場,為了生產或分配必 需仰賴中小企業,建立衛星體系分工合作,以 共存方式經營。

  9. 四、台灣中小企業生存的因素如下: • 1.社會文化面心理因素 • 2. 政府政策面因素 • 3.競爭觀點經濟面因素 • 4.分工合作相互依存因素 • 5.組合社會上大企業無法運用之資源 • 6.台灣中小企業具有短、小、輕、薄之特性 • 7.掌握特殊利基 • (1)社會信賴 ,企業主間存有社會友誼 。 • (2)勞資對立少 • (3)訂單來自世界各地 • (4)更能掌握趨勢

  10. 叁、台灣中小企業發展史 • 1. 傳統期(民國34年以前) • 父親是中小企業主,兒子是當然繼承人所謂「克紹箕裘」,只限於簡單手工業、小商店等。 • 2. 萌芽期 (民國34年 ~ 37年) • 利用戰後日本人所遺留老舊設備,家庭式經營。 • 3. 擴充期 (民國38年 ~ 40年) • 政府遷台,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於經濟建設,電力、通訊、建設積極,各項經營資源豐富而低廉。美國政府自民國39年起,每年1億美元的物資援助,此時期之前G.D.P ( 國內生產毛額Gross Domestic Prduct) 不足12億美元,國民所得 (NI Nation Income) 不足140美元。

  11. 4. 內銷替代期(民國41年 ~ 49年) • 民國42年政府實施「耕者有其田」後使地主資金大量流入企業界,而佃農亦分得土地,同年又公佈「公營事業移轉民營條例」,民國42年政府推動第一個四年經濟計畫,重點加強農工建設。民國43年公佈「外國人投資條例」,民國46年政府展開第二期四年經濟計畫,經濟政策由經濟安定轉向經濟發展 。民國49年政府又頒「獎勵投資條例」租稅減免,民國49年全國第一座工業區 ─ 六堵工業區成立,此時期GDP已達30億美元,國民所得接近美金145元 。

  12. 5. 外銷拓展期 (民國50年 ~ 59年) • 本時期政策性引進國外技術,民國50年政府推展第三期四年經濟計畫,政策重點轉向發展外銷工業。民國51年公佈「技術合作條例」,民國55年更進一步,加工出口區成立。民國56年公佈「改善投資環境實施要點」,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民國59年政府成立「工業局」此期間GDP超過165億美元,國民所得超過美金360美元。 • 6. 進口原料替代期 (民國60年 ~ 69年) • 民國60年公佈「增進第二階段獎勵投資條例」。民國62年第一次石油危機,同年成立「工業技術研究院」,並宣佈「十項建設」。至69年爆發第二次石油危機,民國69年成立「新竹科學園區」,此期GDP遽增達1,492億美元,國民所得為美金2,155元。

  13. 7.企業轉型期 (民國70年 ~ 79年) • 民國70年公佈「生產事業購置設備投資抵減辦法」;民國72年公佈「十四項重要建設」及「勞動基準法」;民國74年公佈「生產事業研究發展費用適用抵減辦法」。民國80年取消「獎勵投資條例」,此時期GDP擴增為3,335億美元,國民所得亦達美金7,413美元。 • 8.成長延緩期 (民國80年 ~ 89年 ) • (1) 外銷市場漸為大陸、東南亞諸國所取代。 • (2) 國民所得超過美金壹萬元,外貿優惠紛紛被取消。 • (3) 企業出走、資金、技術、市場不斷外移。 • (4) 外在環境如環保、智慧財產權、工運興起。 • (5) 人工短缺、工資上漲,但勞動生產力並未成比例提升。

  14. 民國80年公佈「促進產業升級條例」與「加速製造業投資及升級方案」;民國81年公佈「就業服務法」、「航太工業發展方案」、「工業自動化五年計畫」,民國82年提出「振興經濟方案」,民國84年以發展「亞太營運中心」為重點。至民國89年底GDP約96,634億新台幣,國民所得為美金12,916元。 9.經濟衰退期(民國90年迄今 ) (1)對外:國際經濟環境衝擊 (a) 區域經濟整合 (b) 91年正式加入WTO ( 世界貿易組織) 市場進一步 開放, 傳統工業、農牧等相關中小企業打擊甚大。

  15. (c) 國際上環境保護、生態益受重視。 (d) 資訊產業漸衰退 (e) 自 911 美國遭受恐怖攻擊,世界經濟疲弱不振, 至92年初SARS ( 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 )蒙受極 大損失。 (2)對內: (a) 金融業積弱不振 (b) 政府政策搖擺 (c) 財政赤字升高 (d) 經濟轉型不成功 至民國92年底註三,GDP約98,476億新台幣、GNP US13,157、NI US11,841。

  16. 肆、台灣中小企業不利因素分析 • 1.組織未能健全 • 2.管理知識缺乏 • 3. 資金普遍不足 • 4. 人力資源困乏 • 5. 會計制度不健全 • 6. 原料商品、採購費力費時 • 7.行銷資訊管道不通暢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