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0 likes | 715 Views
財政問題與公共建設的兩難. 許振明 台大經濟系教授 2004 年 9 月. 目 次. 一、公共建設投資的效益 二、當前公共建設投資的需要 三、新十大建設與通貨膨脹 四、新十大建設的內容 五、政府財政赤字的嚴重性 六、財政改革的必要性 七、經濟成長與財政改革如何兼顧?. 交通路網、水電供應等公共資本存量增加,大幅降低企業營運成本. 降低企業生產成本. 充實公共基礎建設,促使產業結構轉變,增加專業技術使用,厚植產業發展潛力. 提昇產業生產力. 提供文化、休閒、環保、衛生等社會基礎建設,有助於大眾生活水準提昇. 改善民眾生活品質.
E N D
財政問題與公共建設的兩難 許振明 台大經濟系教授 2004年9月
目 次 一、公共建設投資的效益 二、當前公共建設投資的需要 三、新十大建設與通貨膨脹 四、新十大建設的內容 五、政府財政赤字的嚴重性 六、財政改革的必要性 七、經濟成長與財政改革如何兼顧?
交通路網、水電供應等公共資本存量增加,大幅降低企業營運成本交通路網、水電供應等公共資本存量增加,大幅降低企業營運成本 降低企業生產成本 充實公共基礎建設,促使產業結構轉變,增加專業技術使用,厚植產業發展潛力 提昇產業生產力 提供文化、休閒、環保、衛生等社會基礎建設,有助於大眾生活水準提昇 改善民眾生活品質 擴大內需,改善國內投資環境,誘發民間投資意願,大量增加新創就業機會 創造就業機會 一、公共建設投資的效益 (一) 公共建設投資可以厚植基本建設存量,促進經濟發展
一、公共建設投資的效益 (二) 政府投資對經濟成長的乘數效果遠大於政府消費 1、政府公共投資增加係透過經濟學上所謂的「乘數效果」使產出增加。其中「乘數效果」係代表公共投資帶動民間消費、投資之正面效果(雖然亦有增加進口之負面效果)。以經建會九十年七月所公佈乘數1.17為例,政府公共投資支出增加一塊錢,將使得國家整體產出獲得1.17元的成長。 2、政府支出可分為消費性支出與投資性支出。消費性支出對經濟成長的乘數效果約為0.8,投資性支出對經濟成長的乘數效果(採封閉模型、所得乘數)近幾年約為1.18上下,較消費性支出的經濟效益為大,扮演經濟成長的引擎作用。因此,當國際經濟不景氣,外需減少,民間投資因而不振時,必須在有限的預算範圍內,增加投資性支出,才能對總體經濟有較大的幫助。 3、依經建會於92年元月研擬「擴大公共建設方案」估計,每擴大 500億元公共建設投資,可提昇當期經濟成長率0.38 個百分點,其遞延效果並可提昇後2年經濟成長率 0.19及0.18個百分點。
一、公共建設投資的效益 (三)公共投資在經濟成長中扮演角色 公共投資在經濟成長中扮演兩個角色:第一,公共投資為總需求 的項目之一,不但可直接促進總需求擴張,更可作為平衡或彌補 出口及民間投資不足的缺口;第二,公共投資的範疇多屬具外部 效應的基礎設施投資,有利產業群聚的形成及技術的擴散。政府 若欲以短期節流措施縮減財政赤字,應致力於經常門支出的減少 ,而盡量維持資本門支出之合宜增加,以避免斲傷長期經濟發展 潛力。 政府投資的貢獻度雖然祇占國內生產毛額約 6 %,但卻具有帶動經濟成長的引擎效果,而良好的政府投資規劃與穩健制度性的中長程公共建設計畫可以影響且牽動人民對國家的信心,進而帶動占國內生產毛額60%民間消費與占16%的民間投資,使其發揮對經濟成長應有的貢獻。
二、當前公共建設投資的需要 (一)公共投資嚴重不足 • 92年度社會保險補助、教育補助及債務付息等法律及義務性支出計達1兆0,958億元,占總預算70%,致可用於公共投資支出經費有限。 • 政府投資率逐年下降,92年降至4.1%,較83年7.3%高峰,減少3.2個百分點。 • 90至92年政府固定投資實質成長率平均為-6.19%,對經濟成長率負貢獻平均達0.31個百分點,拖累經濟成長。 政府固定投資金額與比率 億元 % 政府投資率(左軸) 政府固定投資(右軸) (預估值)
二、當前公共建設投資的需要 (一)公共投資嚴重不足(續) 據行政院主計處資料: 政府公共投資金額於民國88年達到7619億元的高峰後,逐年下降.90年至93年,平均每年公共投資金額為6361億元,平均每年減少3.8%. 今年公共投資金額為6158億元,較去年略微成長0.2%.其中,政府部門投資成長4.1%,公營事業投資則減少7.3%. 政府部門投資近4年來平均每年減少3.9%,主因是政府支出規模成長有限,加上依法必須編列的強制性或義務性支出擴張,以致政府投資漸受排擠.公營事業投資近4年來平均每年減少3.7%,主因是實施民營化政策,投資速度因此減緩.
二、當前公共建設投資的需要 (二)基礎建設亟待完備 根據國際競爭力評比機構報告顯示,基礎建設不足係台灣國際競爭力無法大幅向前的重要因素: • IMD 2003/5世界競爭力年報,1999年以來,在人口超過2,000萬的30個國家或地區中,台灣的基礎建設排名一直落後於整體競爭力排名。 • 在評比子項中,「電信投資」、「廢水處理廠」等均列入劣勢欄,反映國內基礎設施相對不足。 • WEF 2003/10/30發布全球競爭力報告,台灣在「成長競爭力」指標排名全球第5,僅次於芬蘭、美國、瑞典及丹麥,但基礎建設不足卻被列為台灣經商的五大問題之一,顯見台灣的基礎建設確有加強的必要。
二、當前公共建設投資的需要 (三)成長動能仍需強化 • 資源運用效率亟需提升:92年國內投資率16.3%,創歷史新低;超額儲蓄率擴增至9.8%,創15年來新高,反映內部失衡問題嚴重。 • 通貨緊縮壓力亟待排除:90及91年CPI上漲率分別為-0.01%及-0.20%,92年預估仍將下跌0.28%,亟須刺激內需成長。 (四)就業機會有待創造 • 國內就業成長趨緩,與房地產泡沫化、營建業就業人數大幅縮減攸關。 • 推動公共建設,可提振營建業景氣、促進就業。
四、新十大建設的內容 「五年五千億,新十大建設」內容,摘要如下: (一)願景及目標:強化台灣國際競爭力,確保經濟永續成長 (二)投資策略: 1、培育一流人才,強化創新研發。 2、投資知識產業,發展文化創意。 3、健全運籌通路,強化國際競爭。 4、提昇便捷生活,維護生態永續。
新十大建設市場效益 經建會的評估: 1、促進經濟成長 -公共投資對經濟成長的影響,主要在激勵民間投資增加,進而促進民間消費和機器設備輸入增加,再經由乘數作用,帶動經濟持續穩定成長。 -計畫期間,實質GDP平均每年提高1.03個百分點。 2、帶動民間需求 -公共基礎設施投資多具有規模經濟和網路經濟的外部正面效應。公共基礎設施愈發達,愈能提供產業發展更好的外部環境,帶動民間需求擴張。 -實質民間需求平均每年增加0.62個百分點。
新十大建設市場效益 3、擴大就業機會 -新十大建設投資計畫的推動,可望提高台灣整體經濟的就業密集度,促進新創就業機會。 -「新十大建設」可促使就業機會平均每年約增加六.四萬 4、紓緩通貨緊縮壓力 -國內通貨緊縮壓力隱然若現,物價若持續下跌,對總體經濟的衝擊恐將遠比通貨膨脹嚴重。在物價低迷期間,適時推動積極、前瞻的擴張性財政政策,激勵國內需求,將可減緩通貨緊縮的不利衝擊。 -消費者物價上漲率平均每年增加0.一八個百分點。
新十大建設市場效益 5、誘發技術進步 -擴大公共投資有助於誘發技術進步,提升生產力,如「頂尖大學及研究中心」、「M台灣計畫」等即是技術進步的來源。 6、擴大租稅效益 -本計畫由中央政府、基金、地方政府及民間投資辦理,九十三至九十七年間逐年投入一、四八六億元、一、八0五億元、一、九六五億元、二、一五九億元及一、七八0億元。 -經由稅收彈性產生之租稅貢獻效果,推估五年間可增加之稅收約一、六三一億元至一、八八五億元,對政府財政具正面積極的效益。
新十大建設計畫項目 • 投資人才創新研發 500億元(10%) 1.頂尖大學及研究中心 500億元(10.0%) • 知識產業文化創意 1,005億元(20%) 2.國際藝術及流行音樂中心 334億元(6.7%) 3.M台灣計畫 370億元(7.4%) 4.台灣博覽會 301億元(6.0%) • 全球運籌國際競爭 1,079億元(22%) 5.台鐵捷運化 399億元(8.0%) 6.第三波高速路 439億元(8.8%) 7.高雄港洲際貨櫃中心 242億元(4.8%) • 便捷生活永續生態 2,128億元(43%) 8.北中南捷運 1,420億元(28.4%) 9.污水下水道 394億元(7.9%) 10.平地水庫海淡廠 315億元(6.3%)
1.頂尖大學及研究中心 目標:打造一流大學,培育頂尖人才。 1.5年內至少15個重點系所或跨校研究中心排名亞洲第一 2.10年內至少1所大學排名居全世界大學排名前100名。 作法: 政府以每年100億元競爭性經費,推動大學改革,促成資源整合,建立跨校研究中心,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亞洲頂尖之學術研究中心,厚實台灣研究發展的基礎。 93-97年特別預算:500億元
預期效益 • 培育高級科技或特色領域優秀碩士以上人才5,000人(每年增1,000人) 。 • 培育相關產業界實用人才6,000人。(每年增1,200人) • 大學跨校研究中心及國際合作交流達500項。 • 專利發明件數增加200件,促進產學合作每年達1,000件。
2.國際藝術及流行音樂中心 目標: 北中南東地方生活圈均能提供國際藝術文化展演場所,並帶動台灣成為華人流行音樂創作與表演中心。 作法: 1.北:大台北新劇院(板橋) 2.中:古根漢美術館(台中) 3.南:故宮南院(嘉義)、 衛武營藝術中心(高雄) 4.東:南島文化園區(台東) 5.北、中、南流行音樂中心: (舉辦青少年票選後選定) 93-97年特別預算:334億元 13
預期效益 • 大台北新劇院:提供2,500個座位、實驗劇場800個座位;每年最多演出330場,每年增加1,165千人次之出席。 • 台中古根漢美術館:吸引國內遊客92萬人次;國外觀光客約10萬人次;增加就業機會800個。 • 高雄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提供5,100個座位;每年增加990演出場次、服務124萬人次。 • 故宮南院:提供大肚溪以南188萬學生教學資源,839萬民眾文化教育終身學習機會;每年吸引100萬參觀人次(國民旅遊70萬、國際觀光30萬);創造就業機會3,100個;增加相關產值26億元。 • 南島文化園區:每年吸引15萬人次國際觀光及100萬人次國民旅遊,創造觀光產業3,250個就業機會;增加相關產值40.5億元。培育表演藝術人才200人,研究人才100人,觀光服務人才400人。 • 三大流行音樂中心:北中南各一座,增加演出空間25,000個座位;全年提供660場次,吸引觀眾每年2.052百萬人次;提供就業機會全職450個、兼職1,575個;軟體衍生產值達71.3億元。
3.M台灣計畫 目標:打造世界第一的雙網應用服務環境,帶動第三個兆元通訊產業發展。 作法:推動興建6,000公里寬頻管道,解決用戶迴路問題;整合行動上網與無線上網,形成全國雙網無障礙上網環境,並結合政府與民間資源,共同推動無線寬頻應用服務。 93-97年特別預算:370億元 93-97年民間投資:982億元
預期效益 • 低上網費率全球前10名、提供用戶每100kbps之上網費率下降30-80%,約0.66至1 美元。 • 推動6,000公里寬頻管道建設。 • 800萬用戶無線上網。 • 行動上網全球前5名。 • 政府行動服務全球前10名。 • 整體通訊服務產業產值達1兆元。 • 帶動營建相關產業產值390億元。 • 創造每年近萬人就業機會。
4.台灣博覽會 目標:展現台灣的活力與創意,帶動科技、觀光、文化建設的整體發展。 作法: 1.遴選2高鐵場站舉辦2008年台灣博覽會。 2.配合博覽會辦理台灣歷史文化風貌保存。 3.配合博覽會舉辦系列科技、觀光及文化活動,全國動員,展現台灣活力。 4.積極推動高鐵聯外運輸,加強高鐵新市鎮建設。 93-97年特別預算:301億元
預期效益 • 預估550萬人次參觀,實質收益50億元。 • 帶動相關產業經濟乘數效果達546億元。 • 培育專業人才5,500人次。 • 提供距車站20公里之道路服務,以使5萬人口以上之主要及次要鄉鎮能在30分鐘內到達高鐵站區。 • 使都會區進出高鐵站區行駛時間縮短20-30分鐘。 • 高鐵至110年進出車站及特定區服務總量187萬人次(不含台北、彰化二站)。 • 聯外道路改善興建後道路服務水準可提升至B、C級。
5.台鐵捷運化 目標:配合高鐵94年通車,透過增站、增班、高架化、地下化,將台鐵轉型為都會及區域捷運,讓台鐵轉型再生,並帶動沿線都市更新。 8段捷運化: 1.基隆-台北-桃園段捷運化 2.桃園-中壢-苗栗段捷運化 3.豐原-潭子-台中-烏日段捷運化 4.員林立體化 5.嘉義立體化 6.台南地下化 7.高雄地下化 8.高雄-屏東-潮州段捷運化 3條新支線: 9.新建宜花東快捷鐵路 10.新建新竹內灣線 11.新建台南沙崙支線 93-97年特別預算:399億元 93-97年民間投資: 37億元
預期效益 • 本計畫改善路線92公里,新建路線52公里。 • 縮短都會區通勤列車班距由目前12-30分鐘一班,縮短至8-10分鐘一班。 • 1小時生活圈由目前40公里延長為70公里。 • 縮短旅客在站轉乘時間至5分鐘以內。 • 東部鐵路行車時間縮短30分。 • 以鐵路立體化改善鐵路分割都市問題;消除平交道52處,提昇鐵公路及人車安全 。 • 93-97年間平均每年增加3,500就業人次。 • 調整台鐵西部幹線運輸角色,由中、長程轉為中、短程;並分擔西部都會區現階段捷運任務,紓解政府捷運建設財務壓力。
6.第三波高速路 目標:開發宜花東及南投等觀光區域;便利北中南都會日常生活圈;擴大快速路網,串聯一、二高。 項目: 開發觀光: 蘇花高速公路(86公里) 國道六號南投段(38公里) 便利生活: 台北港聯外(10.9公里) 台北縣特二號(16.9公里) 國道四號豐原霧峰段與台中 生活圈四號道整合(32公里) 國道八號連接西濱(6公里) 93-97年特別預算:439億元
預期效益 • 規劃及興建190公里高快速公路。 • 台北至花蓮之行車時間縮短為120分鐘。 • 節省台北港至中山高約40分鐘之行車時間。 • 台中至南投埔里之行車時間將節省30分鐘。
洲際貨櫃中心(第二期) 第二貨櫃中心 洲際貨櫃中心(第一期) 高雄港第二、洲際貨櫃中心區位圖 7.高雄港洲際貨櫃中心 目標:興建新一代洲際貨櫃深水港,15,000TEU貨櫃船亞洲停靠站,提升擴充高雄港轉運能量。 項目:1.擴充高雄港第二貨櫃中心2.遷建紅毛港、興建高雄港洲際貨櫃中心 93-97年特別預算:242億元 93-97年民間投資:102億元
預期效益 • 高雄洲際貨櫃中心計畫部分 • 解決高雄港短期貨櫃碼頭不足之問題,提供高水準之碼頭及貨櫃場,並可改善航商承租高雄港現有貨櫃基地過於分散之現象。 • 可滿足高雄港民國110年前貨櫃營運的成長需求,增加450萬TEU之貨櫃裝卸能量,以及提高800萬噸之石化油品裝卸能量。 • 高雄港第二貨櫃中心擴建計畫部分 • 增加第二貨櫃中心後線場地裝卸能量及貨櫃碼頭營運效益。 • 招攬跨國企業投資自由貿易港區,使土地資源發揮更大之經濟效益。 • 因應發展自由貿易港區,從事高附加價值之深層加工作業,帶動相關產業之發展,預估可增加1,600個就業機會,增加年產值74億元。
8.北中南捷運 目標:規劃及興建199公里捷運,加速北、中、南三都會的快速便捷大眾交通。 北:6線+1環 -新莊線(19.7公里) -蘆洲線(6.4公里) -內湖線(14.8公里) -信義線(6.4公里) -松山線(8.5公里) -機場線(51.5公里) -環狀線(15.9公里) 中:大台中第一條捷運 -台中烏日文心北屯線(16.5公里) 南:十字+1環 -高雄紅橘線(42.7公里) -高雄臨港環線(17公里) 93-97年特別預算:1420億元 93-97年民間投資: 454億元
預期效益 • 可新建捷運總長度約199公里(台北捷運122.5公里;台中捷運16.5公里;高雄捷運60公里)。 • 提供三大機場快捷之聯外捷運系統: • (1)未來中正國際機場至台北車站僅需約35分鐘,較目前節省約25分鐘。 • (2)未來台北松山機場至台北車站僅需約15分鐘,較目前節省約20分鐘。 • (3)未來高雄小港機場至高雄車站僅需約15分鐘,較目前節省約15分鐘。 • 提升大眾運輸使用效能與比例: • (1)提升台北都會區內使用大眾運輸工具人口比例由目前40%提升為50%。 • (2)提升台中都會區內使用大眾運輸工具人口比例由目前8%提升為20%。 • (3)提升高雄都會區內使用大眾運輸工具人口比例由目前9%提升為24%。 • 強化大眾運輸功能: • (1)臺北都會區捷運系統預計在101年整體路網平均每日可服務253萬人次。 • (2)中正國際機場聯外捷運預計在98年可服務10萬人次,預計到128年可服務22萬人次。 • (3)臺中捷運優先路線(綠線)預計在目標年平均每日可服務17萬人次。 • (4)高雄捷運紅橘兩線預計在99年可服務35萬人次,加入臨港環線輕軌系統後,預計109年共可服務60萬人次。 • 93-97年間每年平均約可增加1萬8,500就業人次
9.污水下水道 目標:改善生活環境,淨化水質,恢復美麗的河川與海洋。 作法: 1.每年污水下水道年度預算以外,再加編50億元特別預算,使每年污水下水道建設政府投資合計達100億元以上。 2.同時推動獎勵民間興建污水下道。 3.預計93至97年,投資千億, 5年公共污水下水道用戶接管普及率由92年6月之10.7﹪加倍提升為27.3﹪,整體污水處理率由20.7%提升至37.1%。 93-97年特別預算:394億元 93-97年公務預算:386億元 93-97年民間投資:267億元 36
預期效益 • 減少河川汙染量(BOD )134噸/日,降低台灣總污染量8.7%。 • 用戶接管率由10.7%提升至27.3%;整體污水處理率由20.7%提升至37.1%。 • 污水下水道評比排名上升6名(IMD) • 每日可提供回收水100萬噸(估計一年可節省40億元) • 每日可提供污泥肥料50萬噸(每年增加3650萬元) • 每年約可節約水肥清潔費用2.8億元 • 每年增加就業機會8,600人 • 可引進民間投資267.16億元
10.平地水庫海淡廠 目標: 1.揚棄高山水庫,興建平地水庫解決缺水問題,創造水資源、觀光、生態多元使用的人工湖新地景。 2.興建海淡廠解決竹科及離島地區供水缺口嚴重問題。 作法: 1.興建四處平地水庫人工湖:桃園大湖(300公頃)、雲林大湖(800公頃)、台南大湖(310公頃)、高屏大湖(700公頃)。 2.桃竹地區新興水源開發計畫 3.離島地區供水改善計畫 93-97年特別預算:315億元 93-97年民間投資:188億元
預期效益 • 可增加每日72-78萬噸水量,相當湖山水庫供水量。 • 增加離島地區每日1.4萬噸水量。 • 補助地下水源每年2,040萬噸。 • 增加砂石料源總量9,200萬立方公尺。 • 提供就業人口約8,100人。 • 提供觀光遊憩每年約170萬人次。 • 提供周邊土地多目標開發700公頃。
新十大建設財務規劃 新十大建設93-97年經費總需求 9,235億元 特別預算 5,000億元 附屬單位預算 726億元 地方預算 1,188億元 自償經費(地方辦理) 291億元 引進民間投資 2,030億元
新十大建設財務規劃 中央特別預算經費5,000億元,財源籌措之說明 中央特別經費需求5,000億元,規劃以出售政府持有事業股份930億元、規費及其他收入70億元,及舉借債務4,000億元支應。 1、出售政府持有事業股份:台銀398億元、土銀190億元、台灣菸酒公司102億元、中油公司160億元、中鋼80億元。 2、規費及其他收入:門票、廣告、營業、及紀念品收入等50億元,人工湖砂石標售20億元。 3、舉借債務4,000億元。依擴大公共建設投資條例草案規定,所舉借債務不受公共債務法流量上限之限制。
五、政府財政赤字的嚴重性 納編凍省後原省府債務8139億元
編列特別預算規避公共債務法 • SARS防治條例 • 新十大建設條例 • 擴大就業方案 大量發行公債以規避公共債務法的規定 債務累積迅速
預算浪費 • 廢核四再重建 • 國安基金護盤 • 一方面調降利率,另一方面又籌設金融重建基金,使得金融營業稅短徵 • 土地增值稅減半徵收及優惠房貸政策使得稅收銳減 • 兩岸關係緊張及經濟不景氣讓股市不振,影響證交稅短收 • 退休高官在財團法人坐領高薪
公共建設閒置浪費篇 2004.08.09 中國時報 • 台西海園,三億留下一個貝殼 • 鹿港生態公園,耗資一億兩千萬,淪為鎮上瘤 • 北縣貢寮的和美、澳仔兩漁港,金山和瑞芳的永興、水湳洞漁港等四處,當初工程費用從七百萬到一億元不等,停泊其間的漁船卻常在個位數 • 雲林子寮港花了約十億元,現在每天只有兩班船次來回澎湖 • 花蓮台九線旁的「鳳林綜合開發區」,借款投資高達五億多元。隨著傳統產業外移,形成閒置浪費
公共建設閒置浪費篇 2004.08.09 中國時報--體檢新十大建設篇 • 新十大建設軟、硬體建設比率失衡 • 北中南三大流行音樂中心不見先期專業評估與營運計畫 • 南北客家園區呈現什麼文化? ──公部門應徹底揚棄「只重硬體不重軟體」舊思維 ──公部門應努力規畫「閒置空間再利用」 ──中央主計、審計單位重新檢討預算補助與監督心態 ──各級政府應廣納地方人士與社區參與 ──立院等各級民意機關應以永續發展為最高目標,以此標準嚴格 審查「新十大建設」等公共建設預算
六、財政改革的必要性 • 妥善調整稅制結構,追求稅收穩定與適足、租稅公平與效率。 • 充裕財政收入、加強公有財產管理、落實使用者付費精神。 • 控制支出成長、提升支出效率、健全支出結構。
財政改革的主要內容及政策建議 (一)租稅負擔與租稅結構之檢討與合理規劃 1.1強調租稅制度「一般性、普遍性、中立性」的原則,以建立「低稅負、少減免」的租稅環境為稅制改革的目標。 1.2以擴大稅基為主要工具,適度提高國民賦稅負擔率,以每年上升0.5到一個百分點為努力目標。 1.3調整租稅結構,降低所得稅在整體租稅收入中之比重,提高消費稅的比例。 1.4稅制改革方案應注意整體性及各項改革之配套措施。
(二)各項租稅稅基侵蝕之全面檢討 2.1假設稅基侵蝕達10%,各項稅基侵蝕金額為綜所稅1,557億元,營利事業所得稅897億元、遺贈稅92億元、營業稅2兆3,622億元、地價稅4,593億元、房屋稅3,387億元、 契稅183億元。 2.2不論是所得稅、消費稅及財產稅制,均應合理消除各項侵蝕稅基之法令規定。
(三)所得稅之功能檢討 3.1消除各項不合理的免稅規定,以「擴大稅基」為綜所稅及營所稅最重要的改革方向。 3.2綜合所得總額占GNP的比例約為50%,綜合所得淨額占GNP之比例有些年份甚至低於20%,由此可見綜所稅的稅基仍有相當成長空間,且減免規模亦過大。 3.3若經政策考慮下必須保留之減免項目,應以稅額減免(扣抵)之方式取代目前所得扣除之方式,以避免逆向之所得重分配現象。 3.4擴大稅基後,可考慮降低最高邊際稅率,減少課稅級距以減緩累進所得稅制對所得賺取行為的扭曲程度和資源配置之效率損失。同時,為避免稅制調整的利益集中在高所得者,可配合以免稅額遞減及最低稅負的設計。
(四)取消保留盈餘加徵百分之十營所稅及其配套措施之研究(四)取消保留盈餘加徵百分之十營所稅及其配套措施之研究 4.1取消10%的保留盈餘附加稅。 4.2各項建議案中,以提高營所稅稅率至30%,並另定營利事業最低所得稅稅負為5%的建議案得到較高的支持。 (五)綜合所得稅改採屬人兼屬地主義之研究 5.1短期內將綜所稅之課稅所得改為屬人兼屬地主義,境外所得列為一單項所得類別。中長期下並應對國外控股公司之脫法避稅行為予以防杜。
(六)合理規劃員工認股權課稅制度之研究 6.1 2002年1月4日立法院通過促進產業升級條例,明訂公司員工以紅利轉作服務產業之增資者,因而取得之新發行記名股票,按面額課所得稅。 6.2長遠作法,應恢復課徵證券交易所得之所得稅,並就股權處分時之差額列入所得課徵。 (七)外國營利事業在我國境內之分支機構盈餘匯回總公司課稅之檢討 7.1 賦稅署就此議題研究後發現分公司與子公司租稅負擔相當,本議題不予評論。 (八)人身保險相關課稅問題之檢討 8.1 人身保險給付改採定額免稅方式,滿期給付,年金給付則依扣除已繳保費後之給付納入所得課稅。
(九)營業稅之檢討 9.1 配合貨物稅、印花稅之調整,再考慮財政平衡之需要,建議營業稅稅率上升為7%,當年度(2001)可增加680億元的營業收入。 (十)貨物稅之檢討 10.1短期方案為取消橡膠輪胎、水泥、飲料品、平板玻璃及電器類之貨物稅。 10.2中長期方案為將油氣類及車輛類所課徵之貨物稅改為以保護環境、節約能源、維護國民健康之特種銷售稅。 (十一)印花稅及娛樂稅之檢討 11.1廢除印花稅,調整娛樂稅之應稅項目。 11.2訂定娛樂稅稅率之下限為5%,以矯正地方政府徵收率偏低之缺點。
(十二)地價稅及土地增值稅之檢討 12.1取消田賦,改對農地課地價稅。 12.2地價稅之稅基(公告地價)應向上調整,以縮減公告地價與市場價格 之差距。長期下建議「兩價合一」,目前則應縮短每三年調整一次之間距。 12.3地價稅改採比例稅率,並縮少自用住宅的稅率優惠。 12.4土增稅之稅基應逐步拉近至市場價值。 12.5調整土增稅稅基後,可調降土增稅之稅率結構,最高稅率宜調整至 40%;並取消自用住宅之優惠稅率。 12.6累進級距應由倍數累進改為金額累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