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 likes | 422 Views
中国物价形势分析和展望.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 祝宝良. 一、宏观经济分析框架 二、 2007 年以来物价运行的基本特点 三、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困难 四、 2007 年物价展望 五、 2007 年经济政策取向. 一、宏观经济分析框架. 1 、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是宏观经济调控的四大经济目标。在我国,经济结构优化也是重要调控目标 ( 1 )物价和国际收支为稳定指标、经济和就业 为增长指标 ( 2 )实际经济增长围绕潜在经济增长波动,目前,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在 11.5% 左右。
E N D
中国物价形势分析和展望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 祝宝良
一、宏观经济分析框架 二、2007年以来物价运行的基本特点 三、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困难 四、2007年物价展望 五、2007年经济政策取向
一、宏观经济分析框架 1、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是宏观经济调控的四大经济目标。在我国,经济结构优化也是重要调控目标 (1)物价和国际收支为稳定指标、经济和就业 为增长指标 (2)实际经济增长围绕潜在经济增长波动,目前,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在11.5%左右。 (3)中国的四大经济指标组合:经济9%-11%左右,CPI为3%左右,失业率5%左右。
2、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两大手段,在我国还要法律和行政手段(产业政策、价格政策、投资政策、土地政策、环保政策、安全生产政策、产品质量标准)2、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两大手段,在我国还要法律和行政手段(产业政策、价格政策、投资政策、土地政策、环保政策、安全生产政策、产品质量标准) (1)财政收入(税制)、财政支出、财政赤字 (2)货币政策:中间目标为利率、货币供应量(M1, M2)。政策工具为,公开市场操作、法定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基准利率、信贷规模控制、窗口指导 (3)法律和行政手段
3、GDP的核算 (1)支出法GDP:投资、消费、进出口三大需求 (2)生产法:一、二、三产业总量和结构 (3)收入法:居民收入、财政收入、企业利润 总结:分析短期宏观经济,主要看:GDP、工业、能源(电力)、投资、零售额、出口、进口、企业利润、CPI、PPI、M1、M2、新增贷款。
4、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 (1)定义:通货膨胀是物价持续上涨的一种过程。因此不具有收敛性。物价上涨后如果收敛,达到均衡点,就不是通货膨胀。 (2)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 • 需求拉动型:弗里德曼认为是货币现象 • 供给冲击型:供给减少、成本推动(工资物价联动、石油价格) • 结构型:经济结构变动慢的部门价格上涨(比如:农业部门、服务业)
(3)通货膨胀的反馈机制 物价达到均衡后,就不会上涨,那为什么会产生通货膨胀?制造新的通货膨胀因素? • 通货膨胀预期:适应性预期、理性预期 • 财政和货币政策变化:财政赤字 • 汇率政策:固定汇率下,物价上涨,出口减少、进口增加,可以稳定通货膨胀。如果外汇储备减少,迫使货币贬值,就会引发通货膨胀。浮动汇率下,汇率会贬值,成本推动,就会加速通货膨胀。
(4)通货膨胀的治理 • 紧缩货币政策:提高利率,减少货币供给,减少总需求 • 紧缩财政政策:减少需求 • 物价控制 • 工资控制
(5)通货膨胀的度量 • 实体部门价格和资产价格 • 生产价格(PPI)、消费价格(CPI)、GDP平减指数等 • 核心通货膨胀:除掉食品和石油后CPI • 资产价格、食品价格、石油价格不稳定。食品价格与供给密切,与需求关系小(蛛网定理),紧缩需求政策不会抑制食品价格。
二、2007年以来物价运行的基本特点 1、2006年下半年,工业、投资、货币信贷增速减缓,总体经济稳中回落,宏观经济基本达到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但下半年贸易顺差加大、受粮食价格上涨的影响,物价涨幅回升。进入2007年,工业、投资、贸易顺差继续加大,物价涨幅继续回升,经济再次出现偏快的势头。 • 国内生产总值在2003-2006年分别增长10%、10.1%、10.4%和11.1% 的基础上,(2006年一季度增长10.4%,二季度为11.5%,三季度10.6%,四季度为10.4%),2007年一季度为11.1%,二季度为11.9%,上半年为11.5%。
企业效益良好,2006年1-12月,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8784亿元,增长30%,增幅提高7.4个点。企业效益良好,2006年1-12月,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8784亿元,增长30%,增幅提高7.4个点。 2007年1-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企业)实现利润902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2.1%,比上年同期提高16.6个点。 2006, 税收收入增长21.9%,提高2.9个点。全年预计3.76亿元,增加6776亿元。 今年1-6月,财政收入增长30.6%,支出增长20.1%。
2006年,城镇实际可支配收入增长10.4%,同比提高0.8个点,达到11759元。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587元,实际增长7.4%,加快1.2个点。2006年,城镇实际可支配收入增长10.4%,同比提高0.8个点,达到11759元。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587元,实际增长7.4%,加快1.2个点。 今年上半年,实际增长14.2%,提高4个点(一季度为16.6%,增幅高于上年同期5.8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111元,同比增加324元,实际增长13 . 3%,提高1 . 4个点(一季度,实际增长12.1%,增速高于上年同期0.6个百分点)是1997年以来同期增幅最高的。
工业生产从2006年7月份开始出现放缓迹象。1-6月增长17.7%,比上年加快1.3个点。1-12月为16.6%,比上年加快0.2个点。其中三季度为16.2%,四季度为14.7%。2006年能源和电力分别增长10%和13.7%,单位GDP能耗和电力消耗弹性系数为0.93和1.28。交通等基础设施继续加强,煤电油运紧张状况明显改善。工业生产从2006年7月份开始出现放缓迹象。1-6月增长17.7%,比上年加快1.3个点。1-12月为16.6%,比上年加快0.2个点。其中三季度为16.2%,四季度为14.7%。2006年能源和电力分别增长10%和13.7%,单位GDP能耗和电力消耗弹性系数为0.93和1.28。交通等基础设施继续加强,煤电油运紧张状况明显改善。 今年1-6,在出口快速增长的带动下,工业达到18.5%,同比提高0.8个点。其中6月当月增速19.4%,1995年以来同月最高。电力增长和15.8%,同比提高4.5个点。
2006年1-6月,城镇投资增长31.3%,高出上年同期4.2个点,其中6月为33.7%,1-12月为24.5%,比同期回落2.7个点。(三季度为24.1%,四季度为20%)。 2006年1-6月,城镇投资增长31.3%,高出上年同期4.2个点,其中6月为33.7%,1-12月为24.5%,比同期回落2.7个点。(三季度为24.1%,四季度为20%)。 今年1-6月份,投资高位运行,城镇投资26.7%,同比回落4.6个点,但明显高于去年下半年的水平。其中1-2月为23.4%,3月为26.8%, 4月为26%,5月27.1%,6月28.5%,逐月加快。房地产投资增长28.5%,同比加快4.3个点。 5、6月份新开工项目增加很快。
2006年1-12月,零售额增长13.7%,实际增长12.6%,提高0.6个点。1-4季度分别为:13.5%、13.9%、13.9%、14.3%。2006年1-12月,零售额增长13.7%,实际增长12.6%,提高0.6个点。1-4季度分别为:13.5%、13.9%、13.9%、14.3%。 今年1-6月,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5.4%,实际增长12.7%。其中一季度,实际增长12.5%,和去年基本持平。二季度增长15.8%,实际增长12.9%;5月份增长15.9%,实际增长13.2%,有所加快,6月增长16%,实际增长12.4%。消费对经济的贡献提高0 . 1个百分点。
2006年,出口增长27.2%,同比回落2.2个点;进口增长20%,同比提高3.4个点,贸易顺差1775亿美元。贸易顺差集中在三、四季度,其中四季度贸易顺差为678亿美元,同比增长1倍。2006年,出口增长27.2%,同比回落2.2个点;进口增长20%,同比提高3.4个点,贸易顺差1775亿美元。贸易顺差集中在三、四季度,其中四季度贸易顺差为678亿美元,同比增长1倍。 1-6月,进口18.2%,同比减慢2.9个点;出口27.6%,同比加快2.1个点;贸易顺差1125亿美元,同比增长8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提高1 . 2个百分点.原因:世界经济、实际有效汇率贬值、出口退税政策调整抢单出口、推迟进口、出口结构转向资本密集产品(以钢铁净出口为代表)。
2、非食品物价基本平稳,房地产价格上涨偏快。2、非食品物价基本平稳,房地产价格上涨偏快。 • 居民消费价格上涨是结构性的,食品和石油价格以外的核心通货膨胀稳定 2007年1-7月cpi上涨3.5%,其中翘尾因素为1.6%。上涨的主要原因是食品价格上涨8.6%,非食品价格上涨0.7%,衣着类、家庭设备、通信等大类价格下跌。 • 粮食价格稳定在6%,和2004年比较,2004年3月-10月,粮食上涨30%左右,平均上涨26%。这次价格上涨是猪肉和蛋类,涨幅在30%以上。
工业品出厂价格为2.8%,各月分别为3.3%,2.6%,2.7%,2.9%,2.8%,2.5%,2.4%。有平稳减慢趋势。工业品出厂价格为2.8%,各月分别为3.3%,2.6%,2.7%,2.9%,2.8%,2.5%,2.4%。有平稳减慢趋势。 和2004年比较,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8%左右,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5%左右 ,钢铁上涨27%,有色上涨35%,煤炭为15%,石油12%。 • 房地产价格上升过快,2006年全年为5.5%,同比回落2.1个百分点。今年1-7月为分别为5.6%、5.3%、5.9%、5.4%、6.4%、7.1%,7.5%,环比上涨1% • 股市从2600点上升到4800点,上涨80%
3 、货币信贷增速相对平稳 • 2006年12月末,货币发行量M2由5月份的19.1%降至16.9% 到2007年6月末,M2上升17.1%,比上年同期提高1 . 4个点,比一季度回落0 . 2个点。M1上升20.9%,比上年同期提高7个百分点,比一季度提高1.1个百分点,M1连续8个月快于M2。 2007年1-6,各项贷款增长16.5%,新增贷款2.54万亿元,多增3115亿元。
4、国家实行的宏观调控政策 在宏观调控政策中,央行未雨绸缪,采取了积极的货币政策。 • 1、2、3、5月、8月五次提高准备金共2 .5个点,达到12%,历史上最高13%。6月份,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1.78%。 • 3月17日、5月18日、7月20、8月21日四次分别提高利率0.27%和0.18%。利息税降至5% • 汇率灵活性增强,对美圆汇率共升值7 .2%,其中今年上半年升值3 .2%。
5、几个主要结论: • 国民经济总体上呈现偏快的增长态势,经济增长速度已经接近潜在经济增长水平,但经济没有过热。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关系没有改变,只是存在结构性的失衡(猪肉、住房等)。 • 宏观调控成效显著。有人认为“越调越失控”。一是经济没有大起大落。二是社会发展的支撑条件不断改善,后劲增强,潜在经济增长能力提升。三是货币供应量稳定增长。四是物价稳定。但国际因素对我国的影响越来越大,政策必须全球协调。
经济增长驱动力变化,消费的作用增强,出口贡献继续提高经济增长驱动力变化,消费的作用增强,出口贡献继续提高 • 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趋向不能改变。
三、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困难 1、中长期中国经济发展存在七大问题: • 三农问题 • 地区差距问题 • 收入分配不合理 • 产业结构不合理 • 需求结构不合理 • 经济增长方式粗放 • 科技发展落后
2、当前两大问题矛盾突出。 • 国际收支不平衡矛盾进一步加剧 今年1-6月,贸易顺差由去年的614亿美元扩大到1125亿美元,利用外资319亿美元。外汇储备到6月底为13326亿美元,同比增长39%。比年底10663亿美元增加2663亿美元,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压力会进一步加大。双缺口模型 S-I=E-M=F 储蓄缺口=贸易缺口=资本流出 原因: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投资不足?还是出口快、进口慢?
经济增长方式粗放问题 经济增长速度= 3.1% + 0.5247*资本增长速度+0.4753*劳动力增长速度 2006年,单位GDP下降1.23%,二氧化硫排放增长1.8%,化学需氧量增长1.2%。经济增长的代价过大,环境对经济约束增大。 2006年能源总量和电力分别增长10%和13.7%。单位GDP电力弹性2006年为1.28。 2007年1-6月,能源总量增长12.1%,电力增长15.5%,单位GDP电力弹性上升至1.4。
四、2007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 1、坚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和扩大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 (1) 目标 • 总量:控投资、扩消费、减顺差 • 结构:调结构、转方式、降消耗、减排放、 促创新 • 数量指标: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 GDP 8%, 就业900万,物价3%、国际收支得到改善。
(2)宏观调控政策 • 稳健的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稳健的货币政策适度紧缩 • 协调产业政策、土地政策和社会政策 • 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相配合 • 外贸政策:改革外资外贸政策,缓解国际收支不平衡矛盾。抑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统一内外资所得税、降低出口退税和关税等。 • 汇率政策:增加汇率弹性、适度扩大升值幅度。
适度抑制货币信贷增长。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央行票据、特别国债)适度抑制货币供应量,不会进一步提高利率。适度抑制货币信贷增长。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央行票据、特别国债)适度抑制货币供应量,不会进一步提高利率。 • 稳健的财政政策适度宽松:超预算用于扩大对农村、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支出。财政政策着力向公共财政转型,调整支出方向,把地方政府的土地收入纳入财政预算中。 • 调整要素价格:规范土地价格、能源、水等资源性产品价格。 • 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推出国有企业经营预算制度,解决企业利润分配问题、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2、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重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重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坚持以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切入点,积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4、坚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5、坚持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6、坚持深化体制改革,加快形成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保障。
7、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7、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8、坚持以人为本,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五、2007年物价展望 1、潜在经济增长能力提高 • 经济增长速度= 3.1% + 0.5247*资本增长速度+0.4753*劳动力增长速度 • 2002-2006年,资本存量增长速度由1978-2001年的12.1%提高到15.5%,潜在经济增长速度由9.5%提高11.5%左右。 • 资金、资源、交通、外汇没有严重瓶颈制约 • 我国仍处于人口红利阶段。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从2005-2015年均增长0.7%。到2015年达到高峰后稳中趋降。
2、世界经济在缓慢回落中保持较快增长 • 2007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慢,IMF预计达到4.9%,低于上年0.2个点。估计美国为2.2%,日本2.1%,欧盟为2.0%。 • 世界贸易增长率2006年为8.9%,2007年为7.6%。 • 石油价格预计在60美元/桶,回落10%。国际市场金属及矿产品价格将呈现回落态势。 • 风险:美国经济减速、美元贬值、全球国际收支不平衡、石油价格、贸易保护主义
3、经济增长展望 • 投资略有下降。减缓投资的因素:已经出台的宏观调控政策会抑制不合理投资需求,房地产稳中趋降、利用外资稳中趋降。 增加投资的因素:在建投资规模巨大,银行体系货币流动性宽松、企业投资资金来源充裕,地方政府投资积极性高。 • 消费稳中趋旺。最近工资制度、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城镇居民收入加快(公务员工资调整) • 进出口增速减慢,顺差稳中增加。世界经济贸易减慢、人民币汇率升值、降低出口退税率、出口限制等。
4、物价会逐步回落 • 粮食价格稳定,猪肉价格没有上涨的基础 • 工资物价联动机制,工资增长低于劳动生产率,工业部门劳动生产率为17%以上。劳动力总体过剩。 • 广义货币M2和物价、经济增长基本适应,流动性过剩问题不严重。狭义货币增长较快,反映储蓄存款流向股市和房地产。(货币需求的交易、预防、投机) • 流动性过剩反映在股市和房地产价格上,房地产价格稳中趋升。
服务业产品价格会继续小幅上涨,服务业工资增长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教育、医疗、金融)服务业产品价格会继续小幅上涨,服务业工资增长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教育、医疗、金融) • 理顺资源产品价格和提高环境保护成本(石油、煤炭、水、电等)会推升价格。
5、主要指标预测 • GDP:11% -11 .5% • CPI:全年4%以内,第四季度到3-4% •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 •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5 . 5% • 出口增长25%,达到12000亿美元,进口增长20%,达到9500亿美元。贸易顺差 2500亿美元。 • M2 增长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