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0 likes | 649 Views
必修专题内容的主题式教学设计. 觉悟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晾风冬有雪. 基于历史专题的单元教学设计. 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 姚锦祥 2010.7. 必修专题讨论的主要内容. 一、从 2010 年湖南卷高考历史试题说起 1. 选择题的命题方式 2. 非选择题(必修)的命题方式 3. 命题特点与教学启示 二、历史内容的课程结构和教材结构 1.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内容结构的利弊分析 2. 人教版、岳麓版和人民版教材内容编排方式的比较 3. 人教版专题内容整合的教学启示 三、主题式教学设计例谈 1. 中外专题相联系的主题式设计
E N D
必修专题内容的主题式教学设计 觉悟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晾风冬有雪 基于历史专题的单元教学设计 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 姚锦祥 2010.7
必修专题讨论的主要内容 • 一、从2010年湖南卷高考历史试题说起 • 1.选择题的命题方式 • 2.非选择题(必修)的命题方式 • 3.命题特点与教学启示 • 二、历史内容的课程结构和教材结构 • 1.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内容结构的利弊分析 • 2.人教版、岳麓版和人民版教材内容编排方式的比较 • 3.人教版专题内容整合的教学启示 • 三、主题式教学设计例谈 • 1.中外专题相联系的主题式设计 • 2.从古代到近现代专题相结合的主题式设计 • 3.政治、经济和文化专题相结合的主题式设计
2010年湖南省文综卷历史试题解析 郡县制概念的理解 分封制过程的识记 24.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 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 • C.山东、山西D.广东、广西 25.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26.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 • A.“心外无物”B.“天地为万物之本” • C.“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 陆王心学概念的理解
27.表2明代洪武至弘治年间(1368~1505)檄州祁门土地买卖契约情况表27.表2明代洪武至弘治年间(1368~1505)檄州祁门土地买卖契约情况表 以货币的使用推断 明朝商业的发展状况 表2反映了 A.宝钞在民间的信用降低B.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 C.生活资料均可作为支付手段 D.白银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 运用雅典民主政治的概念理解时事 28.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认为,世上有两种形式的平等,即数量平等和比值平等。数量平等是绝对平均主义;比值平等则根据个人的实际价值,按比例分配与之相称的事物。根据上述观点,通常所说的“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应该是 A.更接近于数量平等 B.更接近于比值平等 c.数量平等高于比值平等 D.既非数量平等又非比值平等 29.图4是英国1782年的一幅漫画。此漫画反映了 A.英国国际地位下降 B.英美关系亲近友好 c.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D.英国愿与美国和解 从历史年代推断美国独立战争和英美关系
30.19世纪中期,许多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来自中国。而在20世纪初年,大量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如劳动、方针、政策、理论等迅速传入中国。出现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30.19世纪中期,许多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来自中国。而在20世纪初年,大量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如劳动、方针、政策、理论等迅速传入中国。出现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A.中国留学日本人数增多 B.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 C.日本明治维新成效显著D.日本先于中国接触西学 31.1902~1906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共有学生512人,其中举人62人、贡生48人、生员232人、监生84人。这表明此时 A.传统教育制度稳定发展 B.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 C.学生以求取功名为目的 D.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 32.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传单写道:“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决定,派我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这一传单出现的历史背景应是 A.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 B.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 C.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 D.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 以教育制度的变革理解社会的转型问题 以中日两国西学词汇的变化比较理解中日两国的近代化过程及其社会影响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背景的理解
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识记百团大战的过程 33.在遭到中国军队打击之后,侵华日军某部在一份报告中称:“其上级干部多为经验丰富干练之士,其统率才能十分高超,尤其对分散于广阔地区之多数小部队巧妙的指挥运用,必须瞩目。”上述评论所指的战役应是 • A.太原会战 B.平型关战役 C.百团大战D.武汉战役 34.1950年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l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后,两国未再签订类似条约。这主要是因为 • A.双方的战争威胁消失 B.苏联的政治经济改革 • 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D.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 35.中日双方对l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方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 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 • 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 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 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 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从中苏关系的变化理解现代中国对外政策的发展历程 从中日双方对丰岛海战记述的差异理解研究方法
2010年湖南等省文综卷历史高考选择题分析 所考查的历史知识:考查的种类多,包括基本的历史事实、技能、概念和历史评价; 考查的重点明确,主要是时代背景和历史发展过程的特点; 呈现方式:引用历史材料呈现考点知识,形成了不同于教材表述的新情景; 能力考查的要求:着眼于学习方法和技能的掌握,以及历史事实关系的理解。
40.(37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 材科一 •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l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8分) 调动知识说明问题: 材料所述的 明清时期的手工业有哪几种经营方式? 每一种方式具有怎样的特点? 古代中国手工业的知识结构和特点 • 官营手工业衰落;家庭手工业开始面向市场;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作坊产生(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材料二 • 自中世纪晚期开始,乡村手工业特别是毛纺织业在英格兰东部、西部和约克郡地区快速发展。商人发放原材料,回收产品,销往海内外,这种新型的“乡村制造业活动”被称为“原工业化”。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厂”,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l6世纪初,纽贝里的一家毛纺织“工厂”雇用了l l40名工人,其中近三分之二为妇女和儿童。海外市场的需求大大地刺激了此类“工厂”的发展,英国成为欧洲最重要的毛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国,l700年毛纺织品占国内出口商品的70%。棉纺织业作为新兴行业随之兴起,其他行业也迅速扩张。机械化逐渐成为新的生产方式的重要特征,并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 • ——摘编自[英]E.E.里奇等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等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 说明l9世纪中期以前英国工业发展的阶段及阶段性特征。(16分) 调动知识说明问题 欧洲手工工场和工业革命的知识结构和特点 阶段:“原工业化”;工业革命(工业化)(4分) 阶段性特征: “原工业化”阶段:手工工场发展迅速;商人参与;使用雇佣劳动。 工业革命阶段:大机器生产;需要大量资本;形成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阶级。(12分)
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观点 • 材料三 包含着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萌芽的雇佣劳动是很古老的;它个别地和分散地同奴隶制度并存了几百年。但是只有在历史前提已经具备时,这一萌芽才能发展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恩格斯:《反杜林论》 •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对恩格斯所说“历史前提”的认识。(13分) • (要求:以对“历史前提”的认识为中心;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认知策略(解题思路): “历史前提”是什么?恩格斯有关“历史前提”的观点是什么?怎样认识这一观点?(论证) 观点:市场的发展是“历史前提”,市场的需求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前提 论证: 英国正是海外市场的需求极大刺激了纺织业的发展,原有手工生产无法满足市场需要,从而催生工业革命,机械化大生产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重要特征。 中国明清时期,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农民贫困导致的购买力极低、重农抑商政策等限制了国内市场,海禁政策、闭关锁国导致海外市场萎缩,从而使中国失去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结论:所以,恩格斯的观点是正确的。 观点2:资产阶级政权的建立是前提;观点3:资本积累是前提;观点4:……
评分标准: • 第一等(13-11分): • ①观点明确;②能有机结合材料并充分利用中外史实,多角度论证观点;③逻辑严密,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 第二等(10-6分): • ①观点较明确;②能结合材料并利用相关史实论证观点;③论述较充分,表达清晰。 • 第三等(5-0分): • ①观点不明确;②未能利用材料或史实解释观点;③论述欠充分,表达不清晰。
试题分析 内容组织结构:中国史——外国史 • 立意: • 主题——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与发展 • 价值取向——生产方式的变革与社会环境的改善息息相关 • 时代性特征明显,多维度开放式试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设问(1)概括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材料二:英国的手工工场和工厂发展 设问(2)说明工业发展的阶段及其特征 材料三:恩格斯有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前提的观点 设问(3)阐述对恩格斯所说“历史前提”的认识 问题组织结构:中外史比较 提出中外资本主义萌芽的问题—— 分析论证资本主义萌芽的前提问题
2010年同一类型的其他试题 • 山东省文综卷第27题(25分) • 1492年,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开启了世界历史的新时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问题一:偶然与必然 • 有人认为,哥伦布是因为“迷路了”,才偶然“发现”了美洲。也有人认为,当时即使没有哥伦布,也必然会有别人“发现”美洲。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8分) • 答案一:考生将哥伦布首航的结果作为一个孤立的事件来思考。 • 观点:是偶然的。 理由:哥伦布远航的目的地是东方(或印度、中国),结果却到了美洲。 • (若答出其他理由,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只答出观点不阐明理由,不得分。) • 答案二:考生能将哥伦布远航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思考。 • 观点:是必然的。理由:当时已经具备了“发现”美洲的历史条件。具体要点:商品经济发展;寻金热;陆上商路受阻;传播天主教;科技条件具备等。 • (若能概括地答出“当时已经具备了‘发现’美洲的历史条件”,即可得 分。只答出观点不阐明理由,不得分。) • 答案三:考生能将偶然因素和必然因素想结合,全面思考问题。 • 观点: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理由:偶然性的理由参见答案一。 必然性的理由参见答案二。 (应明确答出“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的观点,若不表明观点,只列举理由,本小题最多得 分)
问题二:发现与相遇 • 15、16世纪以来人们通常使用“哥伦布发现美洲”的提法,“发现”的意思是“使所有人和所有民族都并入欧洲文明”。1984年,部分拉美学者倡议改称“美洲发现——两个文明汇合”。1992年,联合围教科文组织主张以“两个大陆相遇500年”为主题,举行哥伦布航抵美洲纪念活动。 • (2)“发现美洲”的提法是站在什么立场上看待哥伦布远航美洲的?“两个文明汇合”和“两个大陆相遇”提法的合理性是什么?(7分) • 以欧洲为中心。(或“欧洲人的立场”)(若从“欧洲是主动的、优越的、先进的,美洲是被动的、落后的”角度回答,也可得分。) • 站在全球的角度看待各种文明;尊重各种文明,平等对待各种文明。 • (若有不同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问题三:交流与发展 哥伦布 明清时期的中国 世界市场 历史机遇 (3)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以上四个词语以“交流与发展”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10分), 要求:①紧扣主题,观点合理; ②史实准确,史论结合;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④字数在120字左右。 写作思路示例: 哥伦布开辟新航路,打破了东西两半球之间的隔绝状态,促进了世界各地区之间的交流,世界市场开始形成。而明清时期的中国,没有顺应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逐渐走向封闭,丧失了发展的历史机遇。
对哥伦布开辟新航路原因两种观点的解释 从 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角度看原因 对哥伦布开辟新航路影响的几种观点的解释 从观点与立场关系的角度看结果 哥伦布开辟新航路背景下的中国与世界 从中外不同境况的角度看结果 •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8分) • (2)“发现美洲”的提法是站在什么立场上看待哥伦布远航美洲的?“两个文明汇合”和“两个大陆相遇”提法的合理性是什么?(7分) • (3)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以上四个词语以“交流与发展”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10分), 考查目标:说明和证明历史观点; 独立地对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考查重点:认识历史的角度、历史学习和研究的方法和技能 立意: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2010年江苏卷第22题(9分) • 近代以来,辛亥革命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某种标志性的意义,其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人们对它的认识也因角度的不同出现多种说法。美国学者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对辛亥革命的界定提到两种说法。第一种将辛亥革命理解为1911年秋至1912年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第二种把辛亥革命理解为20世纪社会革命中的1900—1913年阶段。 • 请回答: • (1)第一种说法主要是从哪一方面审视辛亥革命?列举相关史实加以说明。(4分) • 政治革命。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 (2)结合社会思想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变革对第二种说法加以说明。(2分) • 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传播并深入人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社会习俗的变革之风初开。 • (3)运用上述视角认识五四运动的影响。(3分)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思想解放运动(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新文化对社会习俗的变革产生重大影响。
2010年北京文综卷第37题(36分) 茶叶是中国对世界的重要贡献,并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主题一 茶叶与中国古代经济(略) 主题二 茶叶与世界贸易 (略) 主题三 茶叶与美国革命 (略) 主题四 茶叶与民族企业 (4)阅读下表,结合所学,划分“张一元”企业发展的历史阶段。(8分)并任选其中一个阶段,分析这一阶段内中国的相关经济状况。(4分)(要求:材料运用充分,言之成理,符合企业自身发展规律) “张一元”大事年表 企业发展阶段 企业性质 企业经营方式
企业历史阶段的划分 企业历史阶段发展的情况 (1)1900—1925:民族工商业进一步发展:清政府和民国政府的鼓励 (2)1925—1956:民国政府对民族企业既鼓励又压制;抗日战争对民族经济的破坏;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民族工业曲折发展。 (3)1956—1999:三大改造完成;进入社会主义探索与曲折发展阶段;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开放 (4)1999—至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国企改革深入。
开放性与辩证性试题的特点与教学要求 1.试题特点: • 材料的新颖性、观点的多样性和问题的选择性 2.功能:可以检测考生知识记忆和理解是否灵活,认识历史问题的立场、观点是否辩证, 有没有“求真精神”和宽容的胸怀。 3.对教学的导向: 倡导学生自主选修,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倡导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的改革 认识到尊重学生经验和个性发展以及科学求真与人文理解的重要性 4.对教师的要求 扩大知识面,更新知识结构,尤其是新的史观和方法的训练 转变观念,改革课堂教学,尤其要形成新的教学观、教材观和学生观
选考题分析 • 43.(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材料一 乾元元年(758),盐铁铸钱使第五琦初变盐法,就山海井灶近利之地,置盐院。游民业盐者为亭户,免杂徭。盗者论以法。及琦为诸州榷盐铁使,尽榷天下盐,斗加时价百钱而出之,为钱一百一十。《新唐书》 • 材料二 刘晏改革榷盐法,调整官营与私商、盐户的关系。在产盐乡“固旧监置吏”,收亭户之盐,转卖给商人经销。其余州县不设盐官,在较远州县设置“常平盐”,“官收厚利而人不知贵”。刘晏改革是以官商分利代替官方专利.促进了盐业的发展,大大增加了盐税收入。刘晏始榷盐时,盐利年收入40万缗,其后,达600万缗,“天下之赋,盐利过半”。 •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第五琦和刘晏所推行的榷盐法的不同之处。(8分) • 第五琦:官营专卖,官府专利:强行加价。 • 刘晏:官督民产商销,官商分利;设常平盐。 • (2)根据材料二,说明刘晏改革榷盐法的意义。(7分) • 促进盐业发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利商,便民;有助于社会稳定。 在获取材料信息的基础上,归纳改革的内容和意义
44.(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远东国际法庭法官既为由日本投降书上签字受降各国所派遣,法官们的席次当然应该以受降签字国的先后为序,即以美、中、英、苏、澳、加、法、荷为序。但庭长不喜欢这个安排。由于他想使与他亲近的英、美法官坐他的两侧,便提议应按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五强为中心安排,即以美、英、苏、中、法为序。但是有人指出:按照联合国宪章,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是以中、法、苏、英、美(按照国名英文字母先后)为序的。这样,中国和法国法官将坐在他的两旁。于是庭长又提议:可以用一般按国名英文字母先后为序的办法。但马上发展,居中的将是中、加等国的法官,英、美法官离庭长更远了。 • 1946年5月2日正式开庭的前一天,庭长宣布,经过盟军最高统帅同意,坐席安排是,庭长右侧为美、中、法等国法官,左侧为英、苏等国法官。这样,英、美两国法官居中。中国法官表示:“这个安排是荒谬的,它既非按照受降签字的次序,又非按照联合国安理会五强排列的次序,亦非按照一般国际会议以国名字母先后排列的次序,用意何在,殊属费解。”说毕便愤然离开。 • 第二天,远东国际法庭正式开庭。开庭前庭长宣布,最高统帅已经同意,法官行列和坐席的顺序以受降签字国的顺序为准。 • ——摘编自梅汝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建立的背景;说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长先后提出的法官座次安排的理由。(8分) • 背景:日本法西斯侵略战争失败;美国等盟国对日本实行占领与管制;开始非军事化、民主化改革。理由:最重要国际组织的既成事实;国际惯例;法庭所在国最高军事当局首领同意。 • (2)说明中国法官抗争的原因,并加以简要评价。(7分) • 原因:中国为战胜国,在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中贡献巨大;中国未受到应有的尊重;中国法官代表民族利益。评价:抗争关系到中国的地位、荣誉和尊严。
45.(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 材料一:政治自由并不是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在一个有法律的社会里,自由仅仅是:一个人能够做他应该做的事情……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是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的人也同样会有这个权利。 •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1748年) • 材料二:当我看到任何一个权威被授以决定一切的权利和能力时,不管人们把这个权威称做人民还是国王,或者称做民主政府还是贵族政府,或者这个权威是在君主国行使还是在共和国行使,我都要说,这是给暴政种下了种子,而且我将设法离开那里,到别的法制下生活。 • 在思想上我倾向民主制度……自由、法制、尊重权利,对这些我极端热爱——但我并不热爱民主……我无比崇尚的是自由,这便是真相。 • ——摘编自[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1835年)等 •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孟德斯鸠与托克维尔的主要观点。(9分) •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托克维尔与孟德斯鸠不同的民主观形成的原因。(6分)
47.(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材料一:太祖(曹操)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中、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 ——(西晋)陈寿:《三国志》 • 材料二:当时只有蜀先主可与有为耳。曹操自是贼,既不可从,孙权又是两间底人,只有先主名分正,故(诸葛亮)只得从之。 • ——(南宋)朱熹:《朱子语类》 • 材料三:公平地说来,曹操对于当时的人民是有贡献的,不仅有而且大,对于民族的发展和文化的发展是有贡献的,不仅有而且大。在我看来,曹操在这些方面的贡献,比起他同时代的人物来是最大的。例如诸葛亮是应该肯定的人物,但他所凭措的西蜀,在当时没有遭到多大的破坏,而他所成就的规模比起曹操来要小得多。然而诸葛亮却被后人神化,而曹操被后人魔鬼化了。这是不公平。 • ——《郭沫若全集》 •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陈寿、朱熹对曹操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9分) • 态度:陈寿:尊曹; 朱熹:贬曹。 • 原因:陈寿:西晋尊曹魏为正统;曹操确有历史功绩。 朱熹:曹操窃国,名分不正;有违“三纲五常”。 • (2)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郭沫若评价曹操的标准、指导思想和方法。(6分) • 标准:对人民、民族和文化发展的历史贡献。 • 指导思想: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 • 方法:比较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
选考题的基本印象 • 1.试题数量与分值 • 改革模块以及战争与和平模块选一题作答,15分。 • 2.命题方式与要求 • 呈现方式:通常由2条材料、2个问题组成 • 考查内容:与教科书甚至考点内容若即若离 • 能力要求: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运用, • 着眼于选修专题的知识结构和学习方法的考查 • 3.立意和价值取向 • 与必考题相仿,强调主题的核心价值; • 关注学习方法和能力的考查
2010年文综卷命题特点与教学启示 • (一)选择题的命题思路 • 1.选择题所考查的知识具有基础性(包括初高中的学习内容)和综合性(史地结合、文史结合、知识与技能结合)等特点; • 2.以丰富多样的新材料呈现考点知识,形成新的问题情境,所要回答的内容几乎没有教科书的现成表述。 • 3.能力考查的重点是在获取材料信息的基础对教科书知识的识记、整理和运用。
(二)非选择题命题思路的总结 • 1.价值取向决定考查内容 • (社会价值、史学价值、学习方法和能力价值) • 2.在专题或有联系的宽广领域中考查相关的内容 • 主题和板块设计,古今贯通、中外相连 • 同一专题或不同专题历史发展线索的纵向联系 • 中外专题的联系或比较 • 同一时期不同专题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横向联系 • 3.以能力考查为导向 • 对教材知识的整理、归纳 • 基本的认知结构 • 史学的基本方法 • 文明史观、全球史观和现代化史观的渗透和运用
历史高考面临重大转换 A.考查方向的转换: B.考查目标的转换: C.考查内容的转换: 命题改革: 理念上向课程标准接近; 尝试把学术成果引入高考中,引导中学历史教学; 逐渐地“脱教材” 应对之策 转变观念,主动顺应高考转型 努力掌握史学研究的主要成果以及途径和方法 重新认识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
历史学科主干知识的再认识 高考试题中主干知识的影响因素: 在学科中的基本地位;在文明史中的地位; 在学术界研究中的地位
教学启示:中外史专题整合的主题式教学 • 1.以模块为单位 • 2.以新的主题建构中外史专题整合的框架 • 3.凸显中外史专题整合的教育价值 • 古代中外史专题整合:文明的多样性 • 近现代中外史专题整合:文明的交流、碰撞与融合 • 4.倡导问题教学和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专题整合的思路 • 1.中外史横向联系的思路 • 古代中外史——近代中外史——现代中外史 • 2.不同时期历史现象纵向联系的思路 • 古代——近代——现代相关内容的整合 • 3.政治、经济、文化相互影响的思路 • 过程或现象——背景和影响(政治、经济、文化) • 4.必修与选修内容的整合思路 • 将人物和改革的相关内容放在相应的必修内容中学习
同一模块专题之间的关系 • 中国史专题之间的关系及其教学要求 • 外国史专题之间的关系及其教学要求 • 中外专题之间的关系及其教学要求
人教版必修一教科书目录 古代中国与古希腊罗马国家的治国方式 •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 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 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 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资本主义民主政治运动及其制度建设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运动及其制度建设 现代国际关系与中外关系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人教版必修二教科书目录 •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 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 第六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 第八单元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影响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横向联系1:中外经济的联系 近代中外经济的联系: • 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现代中外经济的联系: •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横向联系2:经济与生活的联系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纵向联系1: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纵向联系2:世界经济的发展历程 • 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 第六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八单元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人教版必修三教科书目录(2007年版) 中西方的传统思想成果 •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 第四单元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 第六单元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 第八单元 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 中西方传统科技与文化 中国近现代思想解放运动及其成果 文学艺术的发展成果
专题内容分析 思想史 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3、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4、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6、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7、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 2、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5、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8、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科技史 文学艺术史
内容编排变动的教育价值与教学要求 中外史专题的整合 • 比较: • 古代中西文明的不同发展道路 • 联系: • 近现代西方的历史发展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 教育价值: • 认识文明的多样性、不同文明的交流与融合、从整体上把握中外史发展的线索与规律 • 教学要求: • 专题之间的联系与比较
考试内容的编排方式 古代部分 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 古代中国的经济 3. 百家争鸣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4.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农业文明时代的 中西社会 5.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 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2) 罗马法 (3)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现代部分 • 14.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 15. 罗斯福新政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 16.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 17.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 18. 现代科学技术 • 19. 19世纪末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近代部分 6.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7.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8. 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9.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 10. 近代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 11.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12.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3.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工业文明的发展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工业文明的孕育、形成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0.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21.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3.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4. 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25.现代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上述内容整合的角度对历史教学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例1:同一模块不同专题内容的整合 2010年考试说明 7.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 (1) 新航路的开辟 • 新航路的开辟及其历史背景和意义。 • (2) 西欧列强的殖民扩张 • 荷兰、英国等西欧国家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 • (3) 两次工业革命 • 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两次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17.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 (1)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 布雷顿森林体系;《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 (2)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趋势 • 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 (3)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 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世界贸易组织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其问题。
进一步分解知识结构—— 历史背景:原因和条件 过程:路线、人物、结果 意义:世界性联系、文明交换 时间:16世纪至18世纪中期 可能性条件:新航路的开辟 必要性条件:荷兰和英国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 时间:18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期 初步形成:工业革命 最终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 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 表现: 市场制度建设——布雷顿森林体系、关贸总协定 贸易方式的变化——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 世界贸易组织的形成——由来、发展;对经济全球化中的作用;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问题: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拉大 世界经济的投机性和风险性增强 全球范围内不同文明和价值观的冲突 形成条件 形成过程 迅速发展 世界市场 的形成与发展 比较和联系有关的历史现象——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民族工业的兴起 拓展内容举例: 1.16-18世纪的中国与西方(工业化的来临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2.19世纪的中国与西方(工业化浪潮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3.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例2: 不同模块专题内容的整合一(思想史专题与政治制度专题关系的角度) 考点内容:5.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 (1) 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 希腊自然地理环境与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 梭伦改革和克里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时代的民主政治; • 雅典民主的意义与局限。 • (2) 罗马法 • 从罗马共和国到罗马帝国;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 (3)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 古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关于人的价值的阐述。 以教材内容为材料呈现考点内容: 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和伯利克里改革的不同之处?有什么共同之处?你有何评价?雅典的民主政治与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有何不同?其原因是什么? 古希腊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对人的价值各有怎样的观点?他们生活在什么时候什么地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点?
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政局、改革、政治制度的变化、经济发展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政局、改革、政治制度的变化、经济发展 中 国 古 代 儒 家 思 想 的 演 变 百家争鸣和 儒家的形成 百家争鸣的局面 孔子及儒学的勃兴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 春秋战国形成 例3:不同模块专题内容的整合二(从思想史拓展同时代政治和经济史内容的教学 ) 儒家思想在汉武帝时期获得正统地位的政治背景是什么?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汉朝成为正统 宋明时期,哪些因素促成了儒学的改革? 宋朝的程朱理学 明朝的陆王心学 宋明的发展 宋明理学 怎样解释明清时期儒学的发展?其发展的原因有哪些?它对近代中国社会有哪些影响? 明清之际 活跃的儒家思想 “离经叛道”的李贽 三大进步思想家 明清的发展 • 6.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 (1)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2) 启蒙运动 • 13.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 新思想的萌发、(2) 维新思想、(3) 新文化运动、(4)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 24. 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 (1)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2) 毛泽东思想、(3) 邓小平理论
从历史(Ⅲ)的课标和课文 看教学价值取向和教学设计 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3、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4、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5、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6、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7、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 8、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中国思想史内容之间的联系 人教版教材相关课文的标题内容: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第3课 宋明理学 • 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第六单元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 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 第17课 毛泽东思想 • 第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春秋战国:儒家思想的产生、 西汉:儒家思想获得正统地位 宋明:吸收佛、道思想发展为理学 明清时期:儒学的进一步发展 从学造器物到仿行制度 从民主共和到马克思主义思想 西学东渐的过程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 三民主义指导的辛亥革命使中国人民醒过来了 毛泽东思想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邓小平理论指导下的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富起来了
古代中西思想学习内容的教育价值 古代中西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其价值取向是什么? 如何进行联系和比较?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 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 • 孔子与苏格拉底 • 儒家与智者学派 • 古代中国和古希腊的人文主义精神
近代中西思想史内容的联系 • 近代西方思想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 近代中国思想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 两者之间有何联系? • 教育的价值取向是什么? • 欧洲的启蒙运动 • 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