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5

第五章 核酸的化学

第五章 核酸的化学. Nucleic Acid Chemistry. 第五章 核酸的化学. 第一节 核酸的化学组成 第二节 核酸的分子结构 第三节 核酸的理化性质 第四节 核酸的分离和含量测定. 核酸的发现和研究工作进展. 1868 年 Fridrich Miescher 从脓细胞中提取“核素” 1944 年 Avery 等人证实DNA是遗传物质 1953年 Watson 和 Crick 发现 DNA 的双螺旋结构 1968 年 Nirenberg 发现遗传密码

gigi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五章 核酸的化学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五章核酸的化学 Nucleic Acid Chemistry

  2. 第五章 核酸的化学 第一节 核酸的化学组成 第二节 核酸的分子结构 第三节 核酸的理化性质 第四节 核酸的分离和含量测定

  3. 核酸的发现和研究工作进展 • 1868年 Fridrich Miescher从脓细胞中提取“核素” • 1944年Avery等人证实DNA是遗传物质 • 1953年Watson和Crick发现DNA的双螺旋结构 • 1968年 Nirenberg发现遗传密码 • 1975年 Temin和Baltimore发现逆转录酶 • 1981年 Gilbert和Sanger建立DNA 测序方法 • 1985年 Mullis发明PCR 技术 • 1990年 美国启动人类基因组计划(HGP) • 1994年 中国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 • 2001年 美、英等国完成人类基因组计划基本框架

  4. 遗传病—— 遗传物质发生改变或由致病基因 所控制的疾病, 遗传病特征 具有垂直传递和终身性特征. 具有由亲代向后代传递的特点. 是指致病基因的传递. 父母的生殖细胞携带的致病基因,通过生殖把 致病基因传给下一代——表现家族性

  5. 基因疗法 基因治疗遗传病是一种根本的和有希望的方法。 人类的遗传物质可以向别的生物借用——即向有基因缺陷的细胞注入正常基因,以达到治疗目的。 • 基因治疗 首先找出缺陷基因,同时制备出相应的正常基因, 然后将正常基因转入细胞内替代缺陷基因, 并表达正常 ——研究和探索阶段之中。 • 现阶段 遗传病 ——“表现型治疗”方法, 只能消除一代人的病痛, 致病基因将一如既往,传递给子孙后代。

  6. 第一节 核酸的化学组成 基本元素组成: C、H、O、N、P P的含量比较稳定,占9%-10%, 核酸含量: 测定P的含量来推算(定磷法) 分子量RNA:几万~几百万 DNA:1.6×106~2.2×109

  7. 核酸的分布

  8. 核酸的化学组成 核苷酸——组成核酸分子的基本单位。 核苷 核苷酸 戊糖 磷酸   碱基

  9. N H O O 2 4 5 N 3 C H N H H N N 3 6 2 O N N O O N N H H H 1 尿嘧啶 胞嘧啶 胸腺嘧啶 Uracil,U Cytosine,C Thymine,T 嘧啶碱(pyrimidine): (一)、核苷酸中的碱基组成

  10. N H O 2 6 7 5 N N N 1 N N N H 8 2 N N N 4 9 N N N H N H H H 2 3 腺嘌呤(adenine, A) 鸟嘌呤(guanine, G) 嘌呤碱(purine):

  11. 稀有碱基 I X

  12. 稀有碱基 次黄嘌呤 假尿嘧啶 二氢尿嘧啶

  13. H O CH O H 2 5´ O 1´ 4´ 3´ 2´ O H O H -D-脱氧核糖(deoxyribose) -D-核糖(ribose) (二)、戊糖与核苷 戊糖(pentose):

  14. OH N1 N9 β1 β1 腺苷 脱氧胞苷 β1,N9-糖苷键β1,N1-糖苷键 核苷(nucleoside) OH

  15. 假尿苷(ψ) 1,C5-糖苷键 C5 1 “稀有核苷”是由“稀有碱基”生成

  16. CH3 H3C H H 5 CH3 Am m26G 假尿苷() 二氢尿嘧啶(DHU) 几种稀有核苷

  17. 核苷酸的结构与命名 • 核苷酸(nucleotide) —— 核苷与磷酸脱水缩合生成磷酸酯类; 磷酸基缩合的位置不同而分别生成: 2-核苷酸、3-核苷酸和5-核苷酸 • 最常见的核苷酸是5-核苷酸(5常被省略)。

  18. 5 -核苷酸的分子结构

  19. 核苷一磷酸

  20. 2'-d-3'-ATP 2'-d-3'-ADP

  21. 环化核苷酸 环一磷酸腺苷 环一磷酸鸟苷

  22. 核苷多磷酸: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磷酸基团的核苷酸核苷多磷酸: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磷酸基团的核苷酸

  23. 各种核苷三磷酸 在体内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ATP——能量“货币” UTP——参加糖的互相转化与合成 CTP——参加磷脂的合成 GTP——参加蛋白质和嘌呤的合成 第二信使——cAMP

  24. 重要的核苷酸衍生物——几种重要的辅酶 NAD 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 NADP 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 FAD 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 CoA 辅酶A CoA-SH 还原型辅酶A

  25. 第二节 核酸的分子结构 一、核酸的一级结构 核苷酸通过3',5'-磷酸二酯键相连形成的线形结构 - H2O

  26. 5´端 端侧的PO42-基和 -OH 基不被修飾, 核酸长链具有方向性,表达为:5'-P → 3'-OH端, 3´端 C A G

  27. A T G T C G 5 P OH 3 P P P P P 书写方法 线条式 5 pApCpTpGpCpT-OH3 文字式 5A C T G C T3

  28. 二、DNA的二级结构 二级结构:两条单链DNA通过碱基互 补配对形成的双螺旋结构。 DNA的碱基组成(Chargaff法则) 碱基当量定律 A+G = T+C 碱基互补配对: [A] =[T] [G] [C]

  29.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double-helical structure) 1953年Watson和Crick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

  30. 1、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要点 (1) DNA分子由两条相互平行但走向相反的脱氧多 核苷酸链组成, 一条链的方向 5′→ 3′, 另一条链的方向 3′→ 5′

  31. (2)碱基叠于螺旋内侧,与纵轴垂直, 磷酸与脱氧核糖在外侧,形成DNA的骨架。 糖环平面 与中轴平行 与碱基环平面成90°角

  32. (3)螺旋直径约为2 nm, 相邻两碱基间距离为 0.34nm ,夹角为36° 螺距: 10对核苷酸/圈 高度:3.4nm/圈 表面:大沟及小沟相间 0.34nm 3.4nm • 大沟与小沟是蛋白质识别DNA的碱基序列,与其发生作用的基础。 直径 2nm

  33. 两条链沿同一轴平行盘绕,形成右手双螺旋结构。

  34. 2、稳定双螺旋结构的力? (1)碱基堆集力—— 碱基之间的疏水作用力 内部形成强大的疏水区,与介质中的水分子隔开, 有利于碱基间氢键形成。 (2)氢键 碱基对之间; DNA外侧的氧 与介质中的水 或蛋白质上的-OH (3)离子键磷酸基团上的负电荷与介质中的阳离子之 间形成离子键,减少双链间的静电排斥力。

  35. 问题:碱基配对的化学基础? 碱基对 由于几何形状的限制,只能由嘧啶和嘌呤配对才能使碱基对合适地安置在双螺旋内。 若两个嘧啶配对则几何形状太小,两个嘌呤配对则几何形状又太大,为双螺旋所容纳不下。只有A-T碱基和G-C碱基对的几何形状正适合双螺旋的大小。

  36. 问题:DNA双螺旋为什么有大沟小沟的空间构型?问题:DNA双螺旋为什么有大沟小沟的空间构型? 大沟和小沟 • 由于碱基对的方向性,使得碱基对占据的空间是不对称的,因此在双螺旋的表面形成二个凹下去的槽,一个槽大些,一个槽小些分别称为大沟和小沟。

  37. 3.双螺旋的多态性 Watson DNA双螺旋结构(B型) 不同DNA纤维的空间结构

  38. A-DNA和B-DNA之间可以相互转换, 转录时,DNA分子发生B→A的转变。 Z-DNA螺旋: 左手的DNA螺旋,这种螺旋可能在基因表达或遗传重组中起作用。

  39. A B Z 外型 粗短 适中 细长 螺旋方向 右手 右手 左手 螺旋直径 2.55nm 2.37nm 1.84nm 碱基直升 0.23nm 0.34nm 0.38nm 碱基夹角 32.70 34.60 60.00 每圈碱基数 11 10.4 12 轴心与碱基对关系 2.46nm 3.32nm 4.56nm 碱基倾角 19° 1° 9° 糖苷键构象 反式 反式 C/T反式,G顺式 B-DNA A-DNA Z-DNA 大沟 很窄很深 很宽较深 平坦 小沟 很宽、浅 窄、深 较窄很深 三种DNA双螺旋构象比较

  40. DNA空间结构多态性产生的原因 ? 在多核苷酸链中,脱氧核糖的五元环能折叠成多种构象。 此外,C-N糖苷键以及 3′、5′磷酸二酯键旋转都可以使具有同样碱基配对的DNA双螺旋可以采取另一些构象,DNA构象上这种差异称为多态性。

  41. DNA三股螺旋(H-DNA) • 在多聚嘧啶和多聚嘌呤区段,局部形成三股螺旋。 该螺旋常处于真核细胞基因的表达调节区。 • 镜像重复序列 • 镜像重复序列

  42. DNA的三股螺旋常处于双螺旋的大沟中

  43. 四链DNA:可能存在于真核细胞染色体的端粒中。四链DNA:可能存在于真核细胞染色体的端粒中。

  44. 双螺旋结构的生物学意义 ⑴.稳定DNA的结构,保持生物遗传特性的相对连续性。 ⑵.很容易对损伤进行修复,一条多核苷酸链受损后,可以根据碱基配对原则进行修复,这也使遗传特征保持稳定。

  45. 超螺旋 三、DNA的三级结构:超螺旋(supercoil) • 在二级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扭曲形成的超螺旋。 螺旋 线状DNA形成的超螺旋

  46. 闭环DNA的超螺旋形式,如 细菌质粒DNA 、病毒DNA 、噬菌体DNA 、线粒体DNA。 闭环超螺旋结构

  47. 超螺旋的意义? • 紧密,体积更小; • 能影响双螺旋的解链程序, • 影响DNA分子与其它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答案:压缩分子空间

  48. 举例:DNA超螺旋结构在染色质中的组装 真核生物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构成,其基本单位是 核小体(nucleosome)。 • 核小体组成: • DNA 约200bp • 组蛋白 H1 • H2A,H2B • H3 • H4

  49. 核小体的结构 核心颗粒 2分子(H2A,H2B,H3,H4)构成八聚体, DNA缠绕其外旋转1.75圈,约含140bp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