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k likes | 1.25k Views
导 论. 学习: 4 学时. 中医内科学在中医学中的地位. 重要 是临床各科的基础 全方位应用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内科学研究的对象. 内科疾病 以内科方法治疗的疾病. 如何研究. 中医理论指导. 研究的方面. 发病机理 诊断 辨证论治规律 转归 预后 康复 预防 调摄. 中医内科学定义. 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和中医临床思维方法研究并阐述中医内科疾病的发病机理及证候、诊断、辨证论治规律、转归预后、康复调摄等问题的一门临床学科。. 教学体例.
E N D
导 论 学习:4学时 长春中医学院《中医内科教研室》
中医内科学在中医学中的地位 • 重要 • 是临床各科的基础 • 全方位应用中医基础理论 长春中医学院《中医内科教研室》
中医内科学研究的对象 • 内科疾病 • 以内科方法治疗的疾病 长春中医学院《中医内科教研室》
如何研究 • 中医理论指导 长春中医学院《中医内科教研室》
研究的方面 • 发病机理 • 诊断 • 辨证论治规律 • 转归 • 预后 • 康复 • 预防 • 调摄 长春中医学院《中医内科教研室》
中医内科学定义 • 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和中医临床思维方法研究并阐述中医内科疾病的发病机理及证候、诊断、辨证论治规律、转归预后、康复调摄等问题的一门临床学科。 长春中医学院《中医内科教研室》
教学体例 • 根据中医内科学的任务,确定教学的内容和讲课体例――几代人的努力完善,还在完善中。 长春中医学院《中医内科教研室》
一、概述 • 包括病名、别名、来源与沿革等。 • 什么是病?病是内、外病因作用于人体,造成人体失去健康(不健康)的状态。即机体内的水火、气血、阴阳失去了相对的平衡而发生的违和状态。因每一疾病均有其内在的发生、发展的变化规律,故病名则是针对疾病本质的高度概括,且有其限定的外延。 • 别名,指对本病古今医家提出的其它名称。中风、厥。 • 来源,限定于最先提出病名的医家论述。 • 沿革部分,简洁地叙述该病的历史与发展概况。I 长春中医学院《中医内科教研室》
二、病象 • 病象(中医独具)即疾病的外在表现,即广义的症,也包括检体所见之体征。 • “症者,病之征验也",“有诸内,必形诸外",症即是内在疾病的外在表象(病为内,症为外)。它包括了自觉症状、他觉症状,也包括了检体所见,以及仪器检查等内容。它能为疾病的诊断、鉴别、辨证、演变规律和分析病机等提供主要的依据。症有主次之异及不同组合等变化,临床诊断就是寻找这种变化规律,从而确定诊疗决策。(主线与辅线) 长春中医学院《中医内科教研室》
三、病位 • 病位即指病人患病的具体部位。但病位有标本传变之异,且又与整体状态联系在一起。因此,病位对于中医内科学这一注重以五脏为核心的整体辨证理论与实践来说,意义十分重要。(引经药) 长春中医学院《中医内科教研室》
四、病性 • 病性是病人所患疾病的性质。内科病证虽有阴阳、表里、虚实、寒热之分,但在实际临床中往往是互相交错的,如上实下虚、阴阳错杂、表里相兼、寒热真假等。故古称内科为杂病、大方脉科等,即源于此。 长春中医学院《中医内科教研室》
四、病类 • 病类即指疾病的分类。类有共性之意,所以病类的划分是依据病象、病位、病性等,找出共性的一面,以利于临床的辨证与论治。如喘分虚实,水肿分阴阳,咳嗽分内外等等,这些都是从不同方面去探究疾病的变化规律。 长春中医学院《中医内科教研室》
六、病 • 病程即指疾病的发生到向愈的时间。病程的长短说明了机体内在的正邪相争与病情状态,也是医生判断病人预后转归的依据之一。 长春中医学院《中医内科教研室》
七、病因病机 • 《金匮》病因: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气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长春中医学院《中医内科教研室》
病因即发病的具体原因。内科病证主要是内外二因。病因即发病的具体原因。内科病证主要是内外二因。 • 内因有七情内伤、饮食失节、劳逸失调等,也包括了内生病邪,如痰浊、瘀血、水饮与先天禀赋等。 • 外因多指六淫邪毒与疫疠之气。 长春中医学院《中医内科教研室》
病机即病理。指疾病发生、发展的原理。说明疾病的正邪相争,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性质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分析其表里出入、寒热转化、虚实夹杂、气血津液的变化等机理。《素问·至真要大论》日:“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其中列举了病机十九条,从各种不同证候中提示了分析疾病机理的例子。诊断疾病,必须掌握病机,才能决定适当的治疗方法。病机即病理。指疾病发生、发展的原理。说明疾病的正邪相争,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性质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分析其表里出入、寒热转化、虚实夹杂、气血津液的变化等机理。《素问·至真要大论》日:“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其中列举了病机十九条,从各种不同证候中提示了分析疾病机理的例子。诊断疾病,必须掌握病机,才能决定适当的治疗方法。 长春中医学院《中医内科教研室》
病机关键是指发病机理中最关紧要的部分,对于疾病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中医临床辨证,首先要抓住病机关键。抓住了病机关键,就能提纲统目,辨证思维清晰,收效自然功倍病机关键是指发病机理中最关紧要的部分,对于疾病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中医临床辨证,首先要抓住病机关键。抓住了病机关键,就能提纲统目,辨证思维清晰,收效自然功倍 长春中医学院《中医内科教研室》
八、诊断与鉴别 • 诊断是医生诊病后所作出的结论,即判断病人所患疾病及其病情程度。临床诊断主要依据病史、病象(症状、体征)与理化检查。 • 病史指病人患病的原因,发病的时间,伴随的症状、程度,以及疾病演变规律的总称。不是病人患病时间的先后罗列或叙述,而是需要运用中医理论分析、判断其演变规律。(提炼) • 症状与体征是指病人通过医生的望、闻、问、切四诊所见到的疾病的外在征象。它是疾病诊断的核心内容。 • 理化检查是中医四诊的延伸,即运用现代诊疗仪器对人体的内在气血、脏腑与组织器官及其排泄物的检测。因其具有客观性强等优点,已广泛地应用于中医临床的辅助诊断。 • 鉴别是指已诊断的疾病与易于混淆的其它疾病的区别’。如心痛有表现胃痛者,当与胃痛鉴别之;咳血与吐血,二者皆有血自口出,亦当析而别之等等。临床运用好鉴别,自然能提高诊断的水平。 长春中医学院《中医内科教研室》
九、辨证论治 • 证,是指患病时出现的互有联系的一群症状,也称信息群。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体现了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辨证是指将四诊收集到的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诊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 长春中医学院《中医内科教研室》
治则,即治疗原则,亦即法则。它的确立必须立足于病机关键与辨证结果,指出该病的治疗方向。内科治则主要包括治病宜早、标本缓急、扶正祛邪、脏腑补泻、异法方宜、正治反治等,临床需结合具体病证而定。 • 治法,是具体的治疗方法。它上承治则,下启方药。治法主要分内治法与外治法。内治法多本古人之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八法之变可生众法;外治法古人有八十七法之多,诸如涂、敷、针、灸、蒸、熏、浴、刮等,亦常在内科疾病的治疗中取得独特的疗效。 长春中医学院《中医内科教研室》
方药,即方剂、药物。“可准之谓法,不易之谓方”,“方以类聚”,也就是说方为承法而组、合药而妙用的充分体现。方有大、小、缓、急、奇、偶、复7类。组方之法必备君、臣、佐、使之妙道充分体现中医学术之特色。用药必重性味归经、升降浮沉、炮炙诸法。 长春中医学院《中医内科教研室》
十、转归与预后 • 转归,是疾病、证候转化与归宿的一般规律。 • 预后:是疾病最终结果亦即善恶的预测。 长春中医学院《中医内科教研室》
十一、预防与调护 • 调护,指调摄与护理。有道是“三化医治,七分调养“,可见调护历来为中医学所重视。内容包括生活起居,劳逸结合,情志调节,饮食节制等。 • 预防:是预防疾病的发生或已患疾病防止恶化、传变的措施,即“未病先防”、“已病防变”之义。 长春中医学院《中医内科教研室》
十二、小结 • 小结,为各病证教学内容的扼要总结,特别要指出本病证的重点,难点与疑点。 长春中医学院《中医内科教研室》
怎样学好中医内科学?? 长春中医学院《中医内科教研室》
1、基础知识 西医三大支柱 中医学的基础。越多越好。复习。 经络、腧穴 诊断学(脉学、舌诊等) 中药(四百味) 方剂(汤头歌) 长春中医学院《中医内科教研室》
2、阅读 • 可读性强、有巨大兴趣、临床家之书。 *所以:医不三世、不服其药(不读其书)、研究生平,晚年多可信,有文字之医,要注意。 • 一段话。出自王三尊《医权初编》 长春中医学院《中医内科教研室》
夫《石室秘录》一书,乃从《医贯》中化出。观其专于补肾、补脾、舒肝,即《医贯》之好用地黄汤、补中益气汤、枳术丸、消遥散之意也。彼则补脾肾而不杂,此又好脾肾兼补者也。…此乃读书多而临床证少,所谓文字之医是也。惟恐世人不信,枉以神道设都教。吾惧其十中必杀人之二三也。何则、病之虚者,虽十中七八,而实者岂无二三,彼只有补无泻,虚者自可取效,实者即可立毙…医贵切中病情,最忌迂远牵扯。凡病毕竟直取者多,隔治者少,彼者用隔治弃直取,是以伐卫致楚为奇策,而仗义执言为无谋也。何舍近而求远,尚奇而弃正哉。予业医之初,亦执补正则邪去之理,与隔治玄妙之法,每多不应。后改为直治病本,但使无虚虚实实之误,标本缓急之差,则效如桴鼓矣。夫《石室秘录》一书,乃从《医贯》中化出。观其专于补肾、补脾、舒肝,即《医贯》之好用地黄汤、补中益气汤、枳术丸、消遥散之意也。彼则补脾肾而不杂,此又好脾肾兼补者也。…此乃读书多而临床证少,所谓文字之医是也。惟恐世人不信,枉以神道设都教。吾惧其十中必杀人之二三也。何则、病之虚者,虽十中七八,而实者岂无二三,彼只有补无泻,虚者自可取效,实者即可立毙…医贵切中病情,最忌迂远牵扯。凡病毕竟直取者多,隔治者少,彼者用隔治弃直取,是以伐卫致楚为奇策,而仗义执言为无谋也。何舍近而求远,尚奇而弃正哉。予业医之初,亦执补正则邪去之理,与隔治玄妙之法,每多不应。后改为直治病本,但使无虚虚实实之误,标本缓急之差,则效如桴鼓矣。 长春中医学院《中医内科教研室》
可读: 古典:临证指南医案、医学衷中参西录、内经知要、血证论、医林改错 现代:壶天散墨、医案助读、任继学、施今墨、张琪、朱良春等 长春中医学院《中医内科教研室》
3、多思 • 病因与病机的关系 • 每一种病的特点 • 相似疾病的鉴别 • 一药用于多病(异病同治),一病用多方治疗(同病异治)---支撑点 • 与其它学科知识互补。金匮、温病、伤寒 长春中医学院《中医内科教研室》
4、活学活用 • 方剂的借用,大黄牡丹皮汤、四妙勇安汤、升陷汤、 长春中医学院《中医内科教研室》
5、勇于实践 • 中医的存在得益于疗效,是长处、离开临床—空 • 抓住实践机会:课间实习、毕业学习(夜间、休息日) • 模拟实战 • 不可作文字之医。 长春中医学院《中医内科教研室》
座右铭 不吃苦中苦,难为人上人 34 长春中医学院《中医内科教研室》
复 习 长春中医学院《中医内科教研室》
病因 • 1.六淫 • 2.七情 七情太过,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 • 3.饮食 • 4.内生五邪 • 5.痰饮 • 6.瘀血 • 7.劳逸太过 • 8.外伤:枪弹、金刃、跌打、持重努伤、烧烫、冻伤、虫兽、食物中毒、药物中毒。 长春中医学院《中医内科教研室》
气病证候—虚 • 病因:劳伤过度,久病失养而耗伤元气者,皆属气虚。 • 表现:少气懒言,语声低微,自汗,心悸怔忡、头晕耳鸣,倦怠乏力,食少,小便清或频,脉虚弱或虚大等。内脏下垂及阳虚。 长春中医学院《中医内科教研室》
气病证候—实 • 病因:多由痰火、食滞、湿热、郁结等所致或外感治疗不当而引起。 • 表现:胸闷脘痞,痰多喘满,气粗,腹胀,大便秘结,脉弦滑或弦数等。 • 气实可化火 长春中医学院《中医内科教研室》
气虚治疗 • 气虚者,其补气主要是补肺、肾、脾之气,因脾胃为元气生化之源,脾胃虚衰则元气不足,其它脏腑亦因元气不足而虚弱。 • 肺为脾之子,脾气不足,最易导致肺气出入升降失常,加重病情的发展。 •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气,又为气化之司,故肾气不足,则可引起一系列水液气化失调的病证。 • 因此,气虚的治疗,一般是根据气虚的不同病机,以补肺脾肾之气为主。补脾胃气虚,常用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补肺气常用补肺汤;补肾气常用大补元煎、金匮肾气丸等。如果出现兼有痰火等虚中挟实证候,则须根据情况,分清主次,视其轻重缓急进行治疗。 长春中医学院《中医内科教研室》
气实的治疗 • 至于气实证,主要因气郁、气滞、气逆以及外邪侵犯所致,与肝、肺、脾三脏关系较为密切,故多采用泄肝、理脾、宣肺、降逆、散寒、化结等法。一般气实之证多较复杂,故当分别其与脏腑的关系,针对性治疗。如肺气郁阻者宜开,胃气积滞者宜导,肝火上逆者宜降,肝气郁结者宜疏,胆气壅滞者宜和,肝胆火盛者宜泄,气滞而痛者宜调。如湿、食、痰、火夹杂为患,则当分清轻重缓急进行调治。 长春中医学院《中医内科教研室》
血病证候—出血 • 病机: 风、火、燥、热损伤脉络; 过食辛辣刺激食物或肥甘之品积久化热; 七情过极,变生内火; 素有血病,恣情纵欲,耗伤肾阴,虚火伤络; 跌打损伤,强力负重。 表现:咳、吐、尿、便、崩 长春中医学院《中医内科教研室》
血病证候—瘀血 • 病机: 邪毒内侵; 出血后处理不当; 产后恶露不下; 挫伤脉络; 内生疾病血行不畅; • 表现:疼痛、痛处固定、针刺样、烦热,口干不饮、眼睑黑、唇色暗、皮肤紫斑、或有血丝红缕、甚则甲错、舌质暗、或有瘀斑、脉细涩。 长春中医学院《中医内科教研室》
血病证候—血虚 • 病机: 出血过多; 生血不足; • 表现:面色苍白、唇舌、爪甲色淡无华、头晕,心悸怔忡、气微而短、疲倦乏力,或手足发麻,脉细。 长春中医学院《中医内科教研室》
出血的治疗 • 凡由火热引起出血者,以泻热止血为大法。如肝胆火热内炽出血,用龙胆泻肝汤之类; • 血热妄动出血,用犀角地黄汤之类;胃火内炽出血,用《金匮》泻心汤之类;阴虚火旺咯血,用沙参麦门冬汤之类;肠风下血,用槐花散之类;热在下焦尿血,用小蓟饮子之类; • 如因脾不统血或气不摄血致出血者,法当益气摄血,可用归脾汤或补中益气汤之类。 长春中医学院《中医内科教研室》
瘀血的治疗 • 瘀血的治疗,视病情而定。 • 如瘀血内结,可行血破瘀,用桃仁承气汤或抵挡汤之类,如瘀血阻滞,可行气活血,或活血化瘀,用血府逐瘀汤之类; • 因寒滞经脉而血瘀者,可温经活血,用温经汤之类;因正虚无力推动血行而瘀者,又当扶正祛瘀同用。 长春中医学院《中医内科教研室》
血虚的治疗 • 主要是补气养血,用人参养荣汤或十全大补汤。妇人血虚,多用四物汤或当归补血汤之类。 • 若精血双亏,则应佐以益肾填精之品。 长春中医学院《中医内科教研室》
风—外风 • 特点:病起急骤,身热而渴,或兼咳嗽,肢体酸痛,或骨节红肿,游走不定,或皮肤出现风疹作痒,或口歪舌强等。 • 辨证论治: ①风寒:如感冒伤风,证见头项强痛,恶寒或发热无汗,鼻塞,苔薄白,脉浮紧等,治以疏风散寒,用葱豉汤或荆防败毒散之类。 ②风热;风热外感,多犯上焦,见头胀,咽喉肿痛,发热不恶寒,或少汗恶风,目赤胀痛羞明,咳吐黄痰,也可见头面红肿痛,乳蛾,鼻渊;如风热伤络,则为咳血,小便色黄,脉洪数等。治以疏风清热,用桑菊饮或银翘散之类。 ③风湿:风湿为患,表现为肌表经络的证候可为头痛而重,骨节疼痛,走窜不定,湿疹、水疱等;表现为肠胃的证候则为肠鸣腹痛,泄泻,清稀如水等。治以散风化湿,在肌表经络者用羌活胜湿汤之类,在肠胃可用藿香正气散之类。 长春中医学院《中医内科教研室》
风—内风 • 特点:多系肝阳肝火、阴血亏虚所产生,或因情志、起居、饮食失节而诱发,根据病情轻重不同,多有头目眩晕,抽搐震颤,癫狂,或卒中,口眼歪斜、语言謇涩,半身不遂等。 • 辨证论治:病情轻者,主要表现为头目眩晕,心绪不宁,手足颤动;重者可突然出现昏迷,口眼歪斜,角弓反张,半身不遂等证。热极生风,必兼热盛症状;虚风内动,必兼肝肾阴虚、肝阳上亢的症状;血虚生风,必兼血虚内燥症状。凡热极生风者,宜平肝熄风,用羚羊钩藤汤之类,酌情可加用安宫牛黄 长春中医学院《中医内科教研室》
火—实火 • 特点:多由外感,病程短,多有壮热,面红耳赤,口渴心烦,喜冷饮,甚者狂躁、谵语、昏迷,小便短赤,大便秘结,唇焦,苔黄燥或起刺,脉洪数等。 • 辨证论治:①心火炽盛:主证为面红耳赤,五心烦热,口燥唇裂,舌碎糜破,甚则喜笑无常,谵语,神昏,吐血等。治以清泻心火,用泻心汤等。②肝胆火盛:主证为胁痛耳聋,少寐多梦,头昏目赤,口苦,筋痿,或淋浊、溺血等。治以清泄肝胆,用龙胆泻肝汤等。③肺火壅盛:主证为气粗鼻煽,咳吐稠痰、烦渴欲饮,大便燥结,或鼻血、咳血等。治以清肃肺热,用《千金》苇茎汤或泻白散等。④胃火炽盛:主证为烦渴引饮,牙龈腐烂而痛或出血,呕吐嘈杂,消谷善饥等。治以清泻胃热,用清胃散等。⑤大肠火热:大便秘结不通,或暴泻黄赤,肛门灼热等。治以泻下积热,用大承气汤等。⑥小肠火热:主证为少腹坠痛,血淋热浊等。治以清心降火,用导赤散之类。⑦脾火内炽:主证为口舌干燥,烦渴易饥等。治以清脾泻火,用泻黄散等。⑧膀胱有火:主证为癃闭淋沥,遗溺浑浊、尿血腹痛等。治以清利火热,用八正散之类。⑨火热人心,蒙蔽清窍:主证为神昏、谵语、抽搐等。治以清心开窍,用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等。 长春中医学院《中医内科教研室》
火—虚火 • 特点:多因内伤而起,病势缓慢,病程长,证见潮热盗汗,午后颧红,虚烦失眠,口干咽燥,干咳无痰,或痰中带血,耳鸣健忘,腰酸遗精,舌质红绛少津或光剥无苔,脉细数等。 • 辨证论治: ①肾虚火动:肾阴不足,相火妄动,主证为虚热骨蒸及其它阴虚证候。治以滋阴降火,用知柏地黄丸之类,骨蒸者用清骨散之类。 ②脾胃虚火:主证为渴喜热饮,懒言恶食等。治以甘温除热,用补中益气汤或黄芪建中汤之类。 长春中医学院《中医内科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