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 likes | 896 Views
高水平大学建设与创新型人才培养 中南大学 高 文 兵 二○一一年三月. 报告提纲. 一、关于高等教育的兴起与发展 二、关于高水平大学建设 三、关于创新型人才培养. 一、关于高等教育的兴起与发展. 一、关于高等教育的兴起与发展. 一个国家大学的发展水平,是这个国家科技文化发展水平的反映,也是这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历史表明,哪里有一流大学的兴起,该大学所在的国家很快就会经济腾飞,国力强盛。. 大学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先导. ( 1 )意大利: 博洛尼亚大学( 1088 年)--世界最早的大学
E N D
高水平大学建设与创新型人才培养 中南大学 高 文 兵 二○一一年三月
报告提纲 一、关于高等教育的兴起与发展 二、关于高水平大学建设 三、关于创新型人才培养
一、关于高等教育的兴起与发展 一个国家大学的发展水平,是这个国家科技文化发展水平的反映,也是这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历史表明,哪里有一流大学的兴起,该大学所在的国家很快就会经济腾飞,国力强盛。
大学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先导 (1)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1088年)--世界最早的大学 文艺复兴运动发源地(十三世纪末十四世纪初) 意大利成为欧洲思想文化中心 博洛尼亚大学 但丁
(2)英国:牛津大学(1096年) 剑桥大学(1209年) 机器带动生产力革命(十八世纪) 英国成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策源地 成为欧洲乃至世界最强大的帝国 剑桥大学 牛津大学
(3)美国:哈佛大学(1636年)、耶鲁大学(1701年)(3)美国:哈佛大学(1636年)、耶鲁大学(1701年) 先办大学后建国(美国1776年建国) 为日后崛起积蓄几代人 哈佛大学 耶鲁大学
(4)德国:柏林洪堡大学(1810年)--现代大学之母(4)德国:柏林洪堡大学(1810年)--现代大学之母 发展知识,鼓励研究;开辟大学第二职能,成为一批德国大学的共识 德国在19世纪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领头羊(电气化),并成为世界大学学术中心 柏林洪堡大学校徽 柏林洪堡大学
(5)日本:东京大学(1877年),早稻田大学(1882年)(5)日本:东京大学(1877年),早稻田大学(1882年) 为提升国立造就中坚力量,培养模范国民 20世纪迅速窜升,至今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东京大学 早稻田大学
52 13 4 3 3 2 0 强国必有强校,且先有强校 • 英国泰晤士报2010年公布的最新世界大学综合排行榜显示 • 世界排名前100所大学,G7国家占77所 中国3所: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英国泰晤士报世界大学排行榜前100所大学中G7国家大学数量分布
英国泰晤士报世界大学排行榜指标体系 • 学术同行评议 • 问卷对象来源 • 过去的对象 • 两个数据库提供的学者email地址:世界科学 The World Scientific,国际书籍信息服务International Book Information Service (IBIS) • 五个领域 • 艺术与人文 • 工程与信息技术 • 生命科学与生物医学 • 自然科学 • 社会科学 P&D
英国泰晤士报世界大学排行指标体系 • 师资队伍和学生的国际化 • 国际教师比例 5% • 国际学生比例 5% 衡量大学的国际声誉的重要指标,大学越好,越能吸引更多、更好的优秀教师和优秀人才
55 11 3 5 3 5 0 • 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公布的最新世界大学学术排行榜显示 • 世界学术排名前100所大学中,G7国家占82所 中国6所位于200-300名: 南京大学 北京大学 上海交大 清华大学 中国科大 浙江大学 上海交大世界大学学术排行榜前100所大学中G7国家大学数量分布
上海交大世界大学学术排名指标体系 菲尔兹奖:最著名的世界性数学奖,由于诺贝尔奖没有数学奖,因此也有人将菲尔茨奖誉为数学中的“诺贝尔奖”。 * 对纯人文社科大学,不考虑 N&S 指标,其权重按比例分解到其它指标中。 P&D
启示: 要成为一个世界称雄的强国,必须要有世界一流大学。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必须要有世界一流大学,这一点勿庸置疑!
一、关于高水平大学建设 高水平大学是在与经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产生的,是经济社会和科技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这就要求我们在建设高水平大学过程中,避免种种脱离世情、国情、社情、教情、校情,盲目行动的做法。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一百多年来几代中国人的梦想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一百多年来几代中国人的梦想 • 北京大学(1898年),原名京师大学堂,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1912年改为现名 • 学术至上、兼容并包 • 大学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闳材,应国家需要为宗旨 • 清华大学(1911年),原名清华学堂,是清政府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 • 文理兼备、倚重通识 • 注重科研
战略部署 • 1998年5月4日,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大建校100周年大会上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全国发出了“为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的动员令 • 2006年1月,党中央、国务院向全国作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并强调要“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学科综合、人才荟萃、教学科研紧密结合等优势,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 • 2007年5月8日,《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规划:“推进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尽快使若干所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努力造就大批杰出人才,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
战略部署 • 2009年1月4日,温家宝在国家科技领导小组会议上的讲话中要求:“加强高水平大学建设,建成若干国际一流大学,为国家培养更多多的高质量、多样化的创新型人才” • 2010年2月28日,在新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中,高等教育的发展任务之一就是“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
战略部署 • 2011年3月7日,吴邦国委员长考察清华大学,提出一流大学的“三应该”标准。 一流大学—— 应该成为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前沿领域原始创新的重要源头; 应该成为理论创新和文化创新的重要力量; 应该成为汇聚优秀创新人才的重要平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 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相适应,逐步形成一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需求,也是我国产生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由之路
刘延东要求: • 一要形成鲜明特色,在综合分析社会需求、学校传统、资源条件和学科特点的基础上,科学定位,突出优势 • 二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增强社会责任、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培养更多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 三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批知识渊博、有人格魅力、能让学生终身铭记的学术大师和教学名师 • 四要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探索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径 • 五要注重培育大学文化,倡导追求真理、诚信治学、志存高远、奉献社会,形成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文化氛围
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有无区别?有无标准? • 袁贵仁2007年6月4日在回答中新社记者关于“十一五”教育规划纲要的提问时说: • 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和世界一流大学没有实质的不同,规划里提到,要通过“十一五”努力,使一批大学成为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 • 从全世界来看,一流大学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学校情况不一样,我们既希望我们国家有一些比如说文科为主的大学,和世界知名的大学相比是一流的,理工科也有一流的。我们也希望有一批职业高等学校是世界一流的,甚至希望我们的民办高校也有一流的,因此这是总体性的概念。 • 我要表达的意思是世界一流是各级各类学校,并不是哪一个学校,所以刚才我说希望民办大学是一流的,也希望高职学校是一流的。
世界背景:工业化、市场化、全球化 • 工业化: • 发达国家已进入后工业化时期 • 我国工业化目前正处于世界工业化标准模式的中期阶段 • 市场化: • 大学之间进行市场式的竞争 • 培养出来的人能否适应市场需要 • 大学的科研成果能否转化为市场需要 • 全球化: • 高等教育评价标准的国际化 • “中国特色,世界水平” 信息化
我国背景:三个转变 • 传统工业化新型工业化: • 传统:高投入、高耗费、高污染、低效益(三高一低) • 新型:高效益、高技术、低能耗、少污染 • 人口大国人力资源大国人力资源强国: • 全国文盲人口从解放初的80%下降到现在的4%以下 • 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30年前的4年多提升到现在的8.7年 • 构建有利于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 高等教育大国高等教育强国: • 我国现在从小学到博士所有层次的国民教育总数是2.6亿人,基本接近美国全国人口总数 • 目前高等教育在学人数:美国1960万人,中国2979万人 高等教育 规模发展 质量发展 (美国教育部 2009年秋数据)
中国高等教育现状 • 中国高教体制世纪之交经历了里程碑式的变革,走上了追求质量、注重内涵的发展之路 • 规模的拓展得其大; • 质量的提升成其久; • 特色的彰显壮其形; • 文化的守护凝其神。
对高等学校的要求:质量高、特色强、国际化 • 质量高: • “产品”质量:包括人才质量、科技成果质量以及服务质量。 • “加工”质量:包括办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办学条件等 • 特色强: • 特色就是不可替代性、独有性和不可模仿性,就是优势 • 独特的办学思想、学科优势、人才培养目标等 • 国际化: • 大学的评价标准国际统一 • 提高国际教师和留学生比例 • 承担国外科研项目
高等学校的特色定位--办学思想 • 探索多种模式,自主创新发展 • 必须遵从教育规律,摆脱规模大好还是规模小好的争论,走出单一办学模式的误区 • 随着知识加速发展和国际产业分工细微化,办学规模大、学科综合,当然更加有利于学科间的相互交叉、渗透与融合,产生更多的创新成果,如: • 美国各州立大学基本是以办学规模大为标志的,很多世界一流大学就出自其中 • 牛津大学、东京大学等也规模较大,学科很全,有理、工、农、医、文、法等学院
探索多种模式,自主创新发展 • 温总理说:高校办得好坏,不在规模大小,关键是要办出特色,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风格。 从国外看 • 规模适度的有以哈佛大学、耶鲁大学为代表的美国“常春藤盟校”,以及加州理工学院、麻省理工学院等,其在校生总数都控制在几千人到一万多人,显示出明显的精英教育特色 • 更有一些规模较小或规模很小却实力超群跻身于世界一流的名校,如:普林斯顿大学
案例:普林斯顿大学--有250多年历史的名校 • 最大特点:求精不求大,坚持自身的优势——基础研究 • 两大优势:普林斯顿大学在二战以后一度被称为世界“数学之都”,迄今仍保持着这一名气,其物理学的研究也处于世界一流水平 • 优势渗透:将这两大基础学科的优势渗透到其它院系,例如,在生态学和生物学领域,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凭借扎实的数学功底开展了理论生物学的研究,形成了自己的专业特色与优势 • 不贪大:普林斯顿大学的求精不求大体现在院系和专业设置方面,如其工程学院比其它一流大学的同类学院的规模小得多 • 不求全:至今没有自己的法学院、商学院和医学院 • 现状:2009年泰晤士报排第八;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发布的2002年美国大学综合排行榜上,普大超过了哈佛和耶鲁,位居第一
案例 •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 • 始终保持2000名左右学生的办学规模 (1000名本科生和1000名研究生) • 迄今有27名校友、教授获得了28次诺贝尔奖 • 拥有63名国家科学院院士 • 29名国家工程院院士 • 75名国家文理学院院士 • 巴黎理工学院 • 每年只招300名学生 • 只有数学、化工、电子、信息、机械、物理等6个学科领域 • 巴黎高等师范学校 • 每年只招200名学生 • 只有数学与信息、物理、化学、生物、地球科学和几个文科的学科专业 这几所大学都培养出了诺贝尔奖获得者
探索多种模式,自主创新发展 • 必须从学校实际出发,走出盲目攀高定位,以高目标显示的误区 • 现在高等学校的目标定位中纷纷向“综合型、研究型”大学迈进,认为只要多招研究生就是研究型大学,聘请挂牌院士专家就能彰显学校的学术地位 • 研究型大学: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发展,需要高水平的科研能力作后盾 • 综合型大学:学科建设突出综合性,加强学科间的互相渗透,形成学科共同协调发展的新格局,这样的“综合性”方向无疑是正确的 • 关键是处理好“综合性”和“个性化”的关系,一所缺乏特色和个性的高校不能称为世界一流大学
案例:德国洪堡大学 洪堡在1809~1810年担任德国教育大臣期间提出 • 提出“由科学而达至修养”的原则,将科学精神有选择地纳入了大学精神 • 提出大学为“科研中心”的新观念。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自由地从事科学创造,教学是大学的重要功能,同样重要的是发展知识 • 他认为,“所谓高等学术机构,乃是民族道德文化荟萃之所,其立身之根本在于探究博大深之学术,并使之用于精神和道德的教育” • 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在德国大学发扬光大 • 1820~1919,49%的医学发明由德国人完成 • 1820~1924,生物学中65%有创见的论文出自德国人 • 1821~1900,德国人在物理学方面的发明超过英法两国的总和
案例:斯坦福大学 • 已有100多年办学历史,直到二战结束时还只是一所二流学校 • 20世纪50年代初期,顺应时代潮流,斯坦福及时将学校的办学思想进行了重大调整:要把大学办成研究与科技开发的中心,而不是搞所谓纯学术的象牙塔 • 作为这一理念的重要体现,它依靠毗邻硅谷的地缘优势,发展了大学科技园,迅速将学校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创造了有名的“硅谷奇迹” • 斯坦福大学的校长指出:没有斯坦福,就不会有硅谷;而没有硅谷的发展,也不会有一流水平的斯坦福
案例:英国的沃里克大学 • 历史与现状:建校于1965年,在英国这样一个非常讲究等级和传统的国家里,经过短短30年的发展,就跻身于英国大学排行榜的前列 • 发展战略:建校伊始,学校选择的重要战略是,走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大学发展之路,将企业家精神熔铸于办学思想中,提出建立与工商界联系密切的“产学研合作大学” • 经营模式:20世纪80年代初期,针对英国政府削减高等教育经费的计划,学校审时度势,通过制定在全校范围内实行自负盈亏的创收政策,及时引导学校更好地为企业和社会服务,创办了学科公司,扩大了经费来源,使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良性循环 • 成效:这种办学理念极大地激发了教师的创新思维,推动了学科专业设置的调整和学术水平的提高,创造了在短时间内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奇迹
高等学校的特色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 高等教育目前面对的是一个全球性的市场 • 竞争对手:世界各地的高等教育机构 • 服务对象:无国境限制的客户群体 • 经费来源:单一依靠政府投入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渠道资助形式 全球资源 全球高等教育系统 全球市场 要求 需求 配位
国外案例 • 牛津大学:培养各方面的领袖--6个国家的10位国王,6位英国国王,4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来自19个国家的53位总统和首相,包括25位英国首相 • 剑桥大学:强调理性训练和人格塑造,注重原创性研究--70多名诺贝尔奖获得者,牛顿、达尔文、罗素培根、李约瑟、霍金等科学巨匠,哈佛大学创始人哈佛 • 哈佛大学:剑桥模式-- 8位美国总统、43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 • 耶鲁大学:为教会和国家服务-- 5位总统;1789年以来的美国内阁中,9%的成员来自耶鲁;众多著名大学的创始人或第一任校长;13位学者曾荣获诺贝尔奖 • 东京大学:培养国家领导人和各阶层的中坚力量 • 韩国梨花女子大学:培养淑女和总统夫人
中南大学人才培养目标 面向行业(有色、医疗、铁道)培养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信息技术于一体的技术骨干和管理领军人才
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水平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基础,只有 具备世界一流的学科才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世界一流大学总有一批学科成为他们的“顶 梁柱”,甚至可以作为学校的代名词
案例 • 哈佛大学的优势:商学(管理学)、医学 • 耶鲁大学的优势:法学 • 斯坦福大学的优势:电子学、心理学 • 康乃尔大学的优势:农学、生物学 • 牛津大学的优势:数学、政治学 • 剑桥大学的优势:物理学、生物学
案例:卡内基梅隆大学 • 历史: 1967年,由卡内基技术学院和梅隆研究所合并成立,同年被授权颁发学士学位 • 战略:1975年,根据学校规模小、资源少的实际和学科发展趋势,建立计算机科学系 • 措施:重点发展信息技术,集中力量实行重点突破,使计算机学科一直排在美国高校前列。通过建立多个跨学科科研中心与研究所,带动其他学科全面发展 • 发展:最近几年,学校顺应学科发展的趋势,大力发展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特别是与信息科学交叉的生物工程 • 结果:由于采取了正确的学科发展战略,卡内基梅隆大学在短短的30年内迅速地发展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案例:卡内基梅隆大学 • 战略:卡内基梅隆大学在战略计划中把生物技术作为新世纪发展的重点领域,创建了生物技术工程系,并进行了大量的筹资和投资 • 反映:有的系有意见,如物理系主任对校长说:“很明显,你们不重视物理,因为战略计划中物理方面的内容还不够充分” • 回复:校长作了委婉的解释,但在战略计划上没有让步,不能都是重点,不能都重点投资 • 响应:两年以后发现,物理系主任在系里设立了一个生物物理小组;机器人研究所的教师一半以上都有在生物技术、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计划 • 结果:生物技术很快就形成了学校的优势与特色,成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案例: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 • 学科发展战略:对不能成为一流、不是重点发展的学科,逐年减少投入经费,直至这个学科萎缩取消,以便集中财力、支持重点。例如: • 20年前,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的电机系在微机制造方面是世界最领先的,是学校规划和建设的重点 • 后来,经分析发现,该技术已经太成熟,不应该再继续做下去,虽然已经是“世界第一”,还是要赶紧退出,之后在学校的规划中电机系的微机就不再是重点
案例:斯坦福大学 • 关于建筑系的发展战略:斯坦福大学过去曾有个建筑系,是否继续发展建筑专业,能否把建筑系建设成一流系科? • 分析: • 要建立一个一流的建筑学院,必须同时发展建筑学、土木工程等4个专业,需要很大的投入,所需的成本与所产生的效益不太相称 • 美国当时的建筑行业不太好 • 附近的伯克利大学已有一个相当好的建筑学院 • 决策:不发展建筑系,让建筑系逐步萎缩直至取消
案例:普林斯顿大学 • 把握特色和优势:数学和物理等基础学科及由此渗透的相关学科 • 最聪明的一件事:普林斯顿大学在60年代承受了要建法学院和商学院的巨大压力,对此进行了顽强抵制 • 60年代美国很多大学都建立了商学院,普林斯顿大学客观分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不盲目跟风,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这可能是普林斯顿大学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原因,普林斯顿大学至今仍旧是美国最好的大学之一
案例:卡内基梅隆大学 • 关于医学院建设:卡内基梅隆大学在决策把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作为新世纪发展的重点领域时,曾有建设一个医学院的设想,这是发展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所必须的 • 测算与分析: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校长杰瑞德.柯京说:“我们没有象哈佛、牛津那样雄厚的资金支持,因此,在确定学校的发展方针时必须找出自己的比较优势,用有限的资金发展自己的强项。” • 最终决策:放弃建设一个医学院的设想,利用附近的匹兹堡大学的医学院来发展自己的生命学科 • 结果:做得很成功
启示 一所大学不可能所有的学科都是一流,都进行重点建设,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
中国高校的学科建设 • 目的:对学科发展的方向进行凝聚和锤炼,使学科结构更加优化,定位更加准确,重点更加突出,特色更加鲜明 • 考虑四个因素: • 前瞻性:要充分预见到学科发展的趋势,瞄准科学发展前沿 • 战略性:瞄准国家的战略需求,特别是国家五年发展规划的重点,这样的学科方向才有基础,才能得到支持 • 可能性:要切实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 • 创新性:要突破原有学科界限,通过大力推进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培养新的学科增长点
在组织学科交叉时,要避免以下几种片面的做法:在组织学科交叉时,要避免以下几种片面的做法: • 学科交叉不是相关学科的简单迭加,而是锻造学术的尖峰,要以学术的有机支援和协作为目标 • 学科交叉不是分钱的组织,而是集中资金攻克共同目标的科研共同体 • 组织学科汇聚要本着“目标一致,利益相关;志趣相投,自愿结合;优势互补,成果共享”的基本原则,而不是行政命令的硬性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