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0 likes | 866 Views
《 傳統文化與 21 世紀 》. 黃俊傑 台灣大學特聘教授 中央研究院文哲所合聘研究員 Email: cc10.huang@msa.hinet.net Website: http://huang.cc.ntu.edu.tw http://www.ihs.ntu.edu.tw/. 第 七 講. 中國大乘佛學與 21 世紀. 1. 引言. 1:1 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 大挑戰 與 大融合. 中國文化史上二大外來文化的挑戰: 佛法東來: → 改變並豐富了中國人的生命觀、 世界觀、 宇宙觀
E N D
《傳統文化與21世紀》 黃俊傑 台灣大學特聘教授 中央研究院文哲所合聘研究員 Email: cc10.huang@msa.hinet.net Website: http://huang.cc.ntu.edu.tw http://www.ihs.ntu.edu.tw/
第 七 講 中國大乘佛學與21世紀
1:1 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大挑戰與大融合 中國文化史上二大外來文化的挑戰: • 佛法東來: → 改變並豐富了中國人的生命觀、 世界觀、 宇宙觀 =>衝激之下, 「儒門淡薄,收拾不住」 , 11世紀程頤入佛寺:「三代威儀盡在是矣」宋明儒學的興起
1:1 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大挑戰與大融合 中國文化史上二大外來文化的挑戰: • 馬克斯思想東來: → 改變了中國的下層結構(土地所有權) • 594BC. (魯 公15年): 「初稅畝」,土地性質改變 • 漢初賈誼:富者…,貧者… • 唐杜甫: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 KMT:分地放領→375減租→耕者有其田 • CCP:土改→ 「土地國有化」
1:1 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大挑戰與大融合 中國文化史上二大外來文化的挑戰: • 馬克斯思想東來: → 傳入近代西方啟蒙文明的世界觀 • 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論「什麼是啟蒙」這個問題〉
1:1 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大挑戰與大融合 • 喜迎菩薩冉冉來:白馬負經、佛法東來東漢明帝永平10(公元67)年: 洛陽白馬寺
1:1 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大挑戰與大融合 • 從爭論邁向融合,佛學成為中國文化重要組成部分: 魏晉南北朝爭論 隋唐大乘佛學 華嚴、天台、禪宗
1:2 本講問題 • 佛教基本思想為何?佛教來華,經歷何種發展歷程? • 在21世紀全球化時代,中國大乘佛學具有何種啟示?
2:1 釋迦牟尼( Siddhattha Gotama Śākyamuni , 566?-486? BCE) • 「三法印」: • 諸現象無常﹙Sabbe Sankhara anicca﹚ • 諸現象皆苦﹙Sabbe Sankhara dukkha﹚ • 諸存在無我﹙Sabbe Dhamma annata﹚
2:1 釋迦牟尼( Siddhattha Gotama Śākyamuni , 566?-486? BCE) • 「四諦」: • 苦﹙Dukkha﹚在生命中一切現象與活動中,意欲永遠導向「苦」 • 集﹙Samudaya﹚即「因緣」,指一切存在皆由條件集合而成 • 滅﹙Nirodha﹚現象中「」自我 之解脫而超昇之過程 • 道﹙Magga﹚從流轉門退滅門中解脫而獲主體之自由
2:1 釋迦牟尼( Siddhattha Gotama Śākyamuni , 566?-486? BCE) • 「十二因緣」:無明﹙Avijja﹚、行﹙Sankhara﹚識﹙Vinnana﹚、名色﹙Namarupa﹚六入﹙Sadayatana﹚、觸﹙Phassa﹚受﹙Vedana﹚、愛﹙Tanha﹚取﹙Upadana﹚、有﹙Bhava﹚生﹙Jati﹚、老死﹙Jaramarana﹚ • 印度原始佛教 → 漢傳、藏傳
大乘、小乘之判別不在「空性」而在「菩提心自覺覺他,覺性圓滿」與「廣大行」(實踐)。大乘、小乘之判別不在「空性」而在「菩提心自覺覺他,覺性圓滿」與「廣大行」(實踐)。
2:2 佛法東來 山東〈靈巖寺〉南北朝時期泥塑佛像
2:2 佛法東來 日本東大寺盧那舍大佛
2:3 魏晉時代佛法與中國文化的爭論 • 服飾:左衿 vs.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 • 行為:出家 vs. 「不孝有三,無孝為大」 • 思想:緣起性空 vs. 有(肯定世界)
2:3 魏晉時代佛法與中國文化的爭論 • 魏晉時代的爭論 : (a) 在家出家之爭: (1) 梁.僧佑(445-518)《弘明集》卷8、劉勰(465-520)〈滅惑論〉引道家「三破」之說: • 入國而破國 • 入家而破家 • 入身而破身
2:3 魏晉時代佛法與中國文化的爭論 • 魏晉時代的爭論 :(a) 在家出家之爭: (2) 佛門人士辯護: 晉.釋慧遠(334-416):「凡出家者皆隱居以求其志,變俗以達其道。」
2:3 魏晉時代佛法與中國文化的爭論 • 魏晉時代的爭論 :(b) 夷夏之爭: 異族文化與民族文化之衝突: 顧歡(420-483): 1.道佛同源,皆出老子 2. 道佛相同而夷夏殊俗,當取中夏之道而棄外夷之佛
2:3 魏晉時代佛法與中國文化的爭論 • 魏晉時代的爭論 :(b) 夷夏之爭: 異族文化與民族文化之衝突: 佛門人士: 僧佑:「丘欲居夷,聃適西戎。 道之所在,寧選於地。」
2:3 魏晉時代佛法與中國文化的爭論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唐. 杜牧) 金殿 山西五台山廟宇 七佛寺七佛塔
2:4 唐代大乘佛學的興起 • 唐代文化精神(一):折衷精神 (electicism) • 思想與宗教:中國佛教三宗 • 制度:科舉考試
2:4 唐代大乘佛學的興起 2. 唐代文化精神(二):世界視野 (cosmopolitanism) • 長安為世界文化首都 • 宗教生活作為世界文化交流場域 ∴ 唐代知識份子 vs. 宋代知識份子 浪漫 嚴肅 李白 范仲淹 酒 〈岳陽樓記〉
2:4 唐代大乘佛學的興起 3. 玄奘(602-664)及其譯經事業 玄奘畫像 (藏於東京國立博物館)
2:4 唐代大乘佛學的興起 龍門. 古陽洞南壁 大雁塔
3:1 共同特點(1):主體性之肯定 儒學之「主體性」:以健動為本 → 化成世界 道家之「主體性」:以逍遙為本 → 觀賞世界 佛教之「主體性」:以靜歛為本 → 撤消萬有
3:2 共同特點(2): 德性「自由」 與「不息」 竺道生(335-424) :「一切眾生皆得成佛」 「十法界」
3:3 天台教義 《妙法蓮華經》:法華經 《大湼槃經》 • 百界千如: 智者大師解法華經:《法華玄義釋箴》
3:3 天台教義 十如:性、相、體、力、作、 因、緣、果、報、根 性=本體 相=表象 體=實體 力=功能 作=活動 因=主要先決條件 緣=輔助性先決條件 果=直接後果 報:間接後果 本末究竟等=以上九者合成之全體過程
3:3 天台教義 十界: 「四聖」:佛、菩薩、緣覺、聲聞 「六卂」:天、人、阿修羅、畜生、 地獄、餓鬼 指自我生命之境界,每一界通往其九界. 十界互通=百界,每界有十如=百界千如 三千=三世界(眾生世間、國土世間、五陰世間
3:3 天台教義 • 一念三千主體絕對自由、萬法交互相融 • 一心三觀:空觀、假觀、中觀 「發菩提心即是觀,邪僻心思即是止」(主體)每一觀皆攝其他二觀 三諦圓融(客體)「即空」「即假」「即中」
3:4 華嚴教義 《大方廣佛華嚴經》 法藏(643-712):賢首法師
3:4 華嚴教義 「四法界」 • 法界觀: 事法界(就現象來看) 理法界(就現象所依之理看) 理事無礙法界(「現象」與「實相」之離,現象雖非實相,但申實相而生。實相雖不是現之一,但在現象顯現。 事事無礙法界(現象彼此之間,由於皆由同一真如而生,雖有差別,但彼此融攝) ∴ 一攝一切,一切攝一 「因陀羅網,重重無盡」
3:4 華嚴教義 2. 十玄門: 武則天(624-705,在位於690-705) 聖曆二年(699):法藏,《金獅子章》
「十玄門」:以10個論點論證「法界後起」之義「十玄門」:以10個論點論證「法界後起」之義 聖曆二年(699):法藏,《金獅子章》 • 金與獅子,同時成立,圓滿具足,名同時具足相應門。 • 若獅子眼收獅子盡,則一切純是眼;若獅子耳收獅子盡,則一切純是耳。諸根同時相收,悉皆具足,則一一皆雜,一一皆純,為圓滿藏,明諸藏純雜具德門。 • 金與獅子,相容成立,一多無礙;於中理事各各不同,或一或多,各住自位,名一多相容不同門。 • 獅子諸根,一一毛頭,皆以金收獅子盡。一一徹遍獅子眼,眼即耳,耳即鼻,鼻即舌,舌即身。自在成立,無障無礙,名諸法相即自在門。
聖曆二年(699):法藏,《金獅子章》 • 若看獅子,唯獅子無金,即獅子顯金隱。若看金,則唯金無獅子,即金顯獅子隱。若兩處看,俱隱俱顯。隱則祕密,現則顯著,名祕密隱顯俱成門。 • 金與獅子,或隱或顯,或一或多,定純定雜,有力無力,即此即彼,主伴交輝,理事齊現,皆悉相容,不礙安立,微細成辦,名微細相容安立門。 • 獅子眼耳支節,一一毛處,各有金獅子;一一毛處獅子,同時頓入一毛中。一一毛中,皆有無邊獅子;又復一一毛,帶此無邊獅子,還入一毛中。如是重重無盡,猶天帝網珠,名因陀羅網境界門。
聖曆二年(699):法藏,《金獅子章》 • 說此獅子,以表無明,語其金體,具障真性;理事合論,況阿賴耶識?令生正解,名託事顯法生解門。 • 獅子是有為之法,念念生滅。剎那之間,分為三際,為過去現在未來。此三際各有過現未來,總有三三之位,以立九世,即束為一段法門。雖則九世,各各有隔,相由成立,融通無礙,同為一念,名十世隔法異成門。 • 金與獅子,或隱或顯,或一或多,各無自性,由心迴轉。說事說理,有成有立,名唯心迴轉善成門。 (金獅子章.勒十玄第七)
3:4 華嚴教義 3. 六相圓融: 總、別、同、異、成、壞 一概念之意義皆與其他概念之意義互為條件
3:5 禪宗教義 北宗:神秀(606-706)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3:5 禪宗教義 南宗:慧能(本性盧,南海新興人,638-713) • 直指本心,見性成佛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3:5 禪宗教義 南宗:慧能(638-713) • 定慧不二善知識,我此法門以定慧為本。第一勿迷信定慧別。定慧體一不二。即定是慧體,即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善知識,此義即是定慧等。
3:5 禪宗教義 南宗:慧能(638-713) • 無念、無相、無住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上已來,頓漸皆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何名無相?無相者,於相而離相;無念者,於念而不念;無住者,為人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