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0 likes | 671 Views
学生心理健康三级预防网络. 主 要 途 径. 全员观念更新是关键途径 校园文化建设是首要途径 学科渗透是主要途径 班级团体工作是基本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专门行为 普及性心理教育活动 学校心理咨询 学生自助活动 教师的生命成长与心理保健必不可少. 校园心理危机干预理论与技巧. 陶勑恒 Prof taolh@vip.sina.com 南京晓庄学院 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 南京市中小学生心理援助中心 2011-03. 校园心理安全的层次. 校园心理安全是一个广义的校园危机管理问题. 关于心理危机.
E N D
主 要 途 径 • 全员观念更新是关键途径 • 校园文化建设是首要途径 • 学科渗透是主要途径 • 班级团体工作是基本途径 • 心理健康教育专门行为 • 普及性心理教育活动 • 学校心理咨询 • 学生自助活动 • 教师的生命成长与心理保健必不可少
校园心理危机干预理论与技巧 陶勑恒 Prof taolh@vip.sina.com 南京晓庄学院 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 南京市中小学生心理援助中心 2011-03
校园心理安全的层次 校园心理安全是一个广义的校园危机管理问题
关于心理危机 • 危机(crisis)是指个体面临突然或重大生活目标阻碍/逆遇(如天灾人祸、亲人伤亡、婚姻破裂等)时,既不能回避、又无法用通常解决问题的方法来解决时出现的心理失衡状态。 • 或者说,危机是指个体运用通常应对应激的方式或机制仍不能处理所遭遇的外界或内部应激时所出现的一种反应。
个体危机的心理过程 • 对危机干预的意义: • 共情问题 • 目标问题 • 策略问题
灾难中神经系统的应激反应 • 杏仁核高度紧张,发出刺激弥漫整个大脑,海马只起储存作用,前额叶基本无法工作; • 大脑中能起作用的是最直接、最原始的处理; • 焦虑越上升,大脑反应越原始,人类大脑发展的高级功能发挥不出来; • 回到小孩甚至是类人猿的反应水平。
灾难中的应激反应(1) • 心理反应(很难从认知、情绪等层面分别厘清、混乱的) • 恐惧和担心,无助感,悲伤,内疚感,愤怒,强迫性的重复回忆,失望和思念,过度反应。 • 躯体反应 • 易疲倦,发抖或抽筋,呼吸困难,喉咙及胸部感觉梗塞,子宫痉挛,记忆力减退,肌肉疼痛(包括头、颈、背痛),晕眩、头昏眼花,月经失调,心跳突然加快,反胃、呕吐、拉肚子,木僵。 • 行动:行为过度或行为不足。 幸存者常常会因灾难在未来数周内产生以下的一些身心反应,每个人的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
灾难中的应激反应(2) • 大致这些反应可以概括为: • 睡眠障碍 • 易激惹和发作性暴怒 • 过度警觉(部分当事人会有听力明显增强) • 过分惊跳反应 • 难以集中注意 • 大多数当事人会主诉自己有“内心的不适”,又难以精确描述
灾难中的应激反应(3) • 所有这些在灾难后出现的反应都是正常的急性应激创伤反应,是人对于非正常的灾难的正常反应,大多数人在灾难过去数月之内这些反应都会自己缓解。
灾难中的创伤性反应(1) • 闪回性亲历 • 回避接触 • 分离性遗忘(防御性遗忘) • 其他分离样反应 灾难中,一些幸存者会出现创伤性反应,这些创伤性反应会从一开始并持续数月甚至更长的时间,不同的阶段反应有所不同,干预的目标和措施也不同。
灾难中的创伤性反应(2) • 闪回性亲历:零乱、碎片式,“诱因”触发 • 视觉元素:图像或由图象引发的结果 • 情绪、感受元素:如难过的感受 • 触觉、身体感知元素:如是以挤压还是以触摸的形式 • 嗅觉元素:如尘灰等地震发生时的气味 • 听觉元素:如倒塌、尖叫声 • 叙事元素:可以讲述成故事 • 无前后因果、时间联系,当事人会将其感知为正在发生,无法将这些体验为“过去”的事情。
灾难中的创伤性反应(3) • 回避接触为回避再次引发对创伤的回忆,以后尽力避免与创伤经历有关的事物接触。 • 直接回避; • 泛化回避; • 象征性回避。
灾难中的创伤性反应(4) • 分离性遗忘(防御性遗忘) • 受害者有心理创伤的所有其它症状,但唯一回忆不起明确的创伤经历。 • 有些受害者在经历创伤事件后,有过一段时间的完全或部分遗忘。 • 其他分离样反应 • 意识、人格分离等
校园危机管理的目的 • 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与行动机制; • 培养师生必要的危险意识和正确的认知、态度和应对能力; • 及时发现与处理校园内发生的个别和群体心理危机,维护校园心理安全。
校园危机管理管理七大原则 • 预防与干预相结合的原则 • 社会生态视角的原则 • 以遭遇危机者为本的原则 • 反应灵敏、快速、有效的原则 • 合作的团队行动的原则 • 实事求是,灵活应变的原则 • 内外系统的协调的原则
校园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 领导责任:立足于危机意识的领导机制 • 预防与发现:预防性教育、监控系统; • 处理:干预系统; • 运作:一个高效的内在协调的工作网络。
危机应对中的资源整合 • 整个危机系统中,各个部门要按自己的责任相互配合,危机发生时能够高效运转。有几个特殊问题: • 校外干预资源的整合 • 新闻媒体的应对 • 家长心态、行为协调与资源调动
危机应对中的资源整合 • 校外干预资源的整合 • 校外资源进入干预不能造成校内系统功能的削弱 • 校外资源起支持、补充、指导、督导作用 • 校外资源的引入会带来校内系统能力的增强 • 校外资源撤出后,校内各系统运作正常,功能至少不减弱
危机应对中的资源整合 • 新闻媒体的应对 • 要和新闻媒体搞好关系,尊重他们的职业需求 • 不封闭、不对立 • 专人主持信息发布(新闻发言人/新闻秘书) • 信息发布客观、不虚假 • 预先准备好新闻采访“温馨提示” • 平时不和媒体拉“特殊关系”,搞“做秀”报道
危机应对中的资源整合 • 家长心态、行为协调与资源调动 • 家长资源有正负作用 • 平时尊重家长、不过分要求,信息公开,让家长了解学校情况和运作机制,与家长建立良好关系 • 邀请家长参与学校重建:建议、义工…… • 灾难信息公开,原因要说清楚,公告式发布 • 特殊个案会知家长,要有相关专业人员在场,建立关系的前提下,说明缘由 • 校外资源的利用
危机干预预案的制定 • 危机干预预案的制定,是心理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 • 要针对不同的危机制定相应的预案 • 危机干预预案的基本内容 • 目的 • 应对危机的种类 • 危机可能状况分析 • 应对措施 • 管理机制 • 启动规则 危机干预预案中,队伍建设和机制健全十分关键,并且要经常性预演。
危机干预中的谈话 • 尊重、接纳、共情,开放性提问,建立关系 • 稳定情绪 • 不对幻觉、妄想、看法作解释 • 确定已采用的方法(如药物) • 保持期望的现实性(不要期望过高) • 保持一定的职业距离 • 避免单纯安抚 • 评估致死性和其他危险性
进入危机现场:单位协助危机干预 • 接案:启动机制问题 • 组成工作组:如可能通过电话等媒介先行了解 • 简要分析:危害性、目标人群、现场资源等 • 确定人员:专业结构、身体、时间 • 现场了解: • 接触领导并了解单位运作机制 • 接触有关人员(参与和准备参与干预者) • 澄清目标和意图(协助稳定) • 扰动情况 • 已采取措施及效果 • 资源(人:专业、非专业;物:场地等)
评估判断与确定方案: • 根据情况与扰动、伤害紧急程度 • 与单位运作机制协调 • 报告单位领导 • 实施方案: • 团体干预、个别干预,其它 • 联合本单位有关人员 • 行政措施建议 • 评估、完成与后续跟进: • 效果与存在问题评估 跟进安排 • 提交单位的报告和建议 分析报告
团体干预的基本结构 • 建立联结 • 陈述事件 • 分享感受(注意根据危机情况)! • 完成或包扎(仪式活动的应用) • 建立新联结 • 个别处理与后续跟进 整个干预过程要根据现场具体情况灵活应对
案例分析 • 学生意外死亡 • 启动预案:上报、新闻管理、市心理救援中心介入(评估、高危人群、协助校内资源的处理) • 一职高学生意外坠楼死亡 • 一初三学生在家跳楼死亡 • 一六年级小学生在校跳楼重伤 • 一小学严重校园暴力事件
关于自杀干预我们能做什么? 过度责任问题 • 预防的问题 • 危险性评估 • 保护性上报 • 寻求专业支持 • 保护当事人 • 会知监护人,要求承担监护责任 • 稳定后的心理协助
没有一个自杀者100%的想自杀,有强烈自杀愿望的人其实是非常矛盾、茫然的,想抓住生命。所以几乎所有的自杀者都会提供线索或呼救信号。没有一个自杀者100%的想自杀,有强烈自杀愿望的人其实是非常矛盾、茫然的,想抓住生命。所以几乎所有的自杀者都会提供线索或呼救信号。 言语的(口头或书面):“我想自杀”,“我对任何人都没用了”,“我对不起所有人”“我一无是处” 行为的:买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整理自己的资料、“自杀实践”、做“好事” 某种状态:重大失败事件(考试失误、失恋、亲人丧失、离婚、难以忍受的躯体痛苦、急剧的生活改变…… 心理的:非逻辑的思维模式——非此即彼,只有痛苦或死亡;情绪的破败,无助、不能、没有办法 综合性线索 自杀者的信号
关于自杀个案的处理 • 遇到想自杀的个案,首先是咨询师要镇静,这的确是需要训练的。我们的一些经过训练的咨询师在遇到自杀个案时,自己先紧张起来,乱了手脚,甚至比电话另一端的来访者还要慌乱或不稳定。
具体可以考虑一些几个步骤 • 稳定来访者的情绪 • 进一步协助来访者与现实建立联系 • 寻找可变通的方式 • 决定下面的行动,获得承诺 处理自杀的个案,始终要让对方感到咨询师的支持和愿意帮助他。
自杀个案干预中的“十不要” 对自杀个案的咨询和干预的研究表明,以下10条几乎适用于自杀干预和预防的任何对象,值得在自杀个案处理中参考。 ①不要对求助者责备或说教; ②不要对求助者的选择、行为提出批评; ③不要与求助者讨论自杀的是非对错; ④不要被求助者告诉你关于危机已经过去的话所误导; ⑤不要否定求助者的自杀意念;
自杀个案干预中的“十不要” ⑥不要让求助者一个人留下,或因为周围的人或事儿转移目标; ⑦在紧急危机阶段,不要诊断、分析求助者的行为或对其进行解释; ⑧不要让求助者保留自杀的秘密; ⑨不要把过去或现在的自杀行为说成是光荣的、浪漫的或神秘的; ⑩不要忘记追踪观察。
请记住:你不是自杀干预工作者 • 记住“十不要”,和当事人接触起来,谈起来,她/他在现实中就有了一份正在其中的与人的关系,就不会去死。 • 这时千万不要以为万事大吉,也许你曾有过就这样帮助成功自杀学生的经验,也千万别忘了,如真是自杀危机,有时不那么简单,人命关天,要将孩子的监护人请进来,要回汇报上级,要争取资源,有条件的寻求专业帮助。
一些方法介绍与训练 • 放松活动 • 群体联结活动 • 艺术活动的运用 • 哀伤处理 • 仪式化活动的应用
丧失与哀伤 • 丧失及其类型 • 人所经历的各种丧失概括为既简单又全面的三类 • 成长性丧失 创伤性丧失 预期性丧失 • 儿童青少年的哀伤 • 低幼儿童(1~3岁)的哀伤 • 学前儿童的哀伤 • 小学生的哀伤 • 中学生的哀伤
允许哀伤、尊重哀伤——哀伤能力 • 哀伤及其过程不是疾病、不是心理出问题。 • 哀伤如同身体创伤要承受创痛、以及要有一个恢复的过程一样,不可能回避,不可能不表达,也要有一个逐渐恢复功能的过程。 • 哀伤从表达、面对,到重建平衡,是人面临亲人、健康和幸福的破损要做的一项工作。不完全的哀伤会损害进一步的成长和发展,就像身体的创伤只愈合了一部分,没有完全抚平一样。 • 哀伤应对体现了生命、生存的能力,这一过程中也发展起这种能力。
哀伤处理的过程与任务 • 3. 重新适应 • 适应生活中的缺少 • 新的正面自我形象/意识 • 生活观、信念调适 • 4. 投注于新关系 • 爱的保留 • 社会系统 • 生涯任务 • 希望在明天 • 2. 经历哀痛 • 哀痛是必须的 • 哀痛是正常 • 接触、感受哀痛 • 1. 接受丧失 • 丧失已经发生 • 接受丧失意义,不扭曲 • 接受丧失不可逆转
哀伤辅导的目标 • 协助哀伤者在合理的时间内,引发正常的哀伤,以健全地完成哀伤任务。 • 增加失落的现实感 • 协助当事人处理已表达或潜在的情感 • 协助当事人克服失落后再适应过程中的障碍 • 鼓励当事人向逝者告别,以健康的方式坦然的重新将情感投注在新的关系里 • 修复内部和社会环境中的自我
哀伤辅导的原则和程序 • 帮助当事人界定并表达情感 • 帮助当事人在失去逝者的情况下活下去 • 将感情从逝者身上转移(爱、安全) • 允许时间去哀伤 • 阐明正常的哀伤行为 • 持续的支持 • 检查防卫和适应方式 • 界定病态行为并转介
儿童青少年哀伤辅导的特殊性 • 因灾难性事件而突然出现的死亡或丧失,会引发儿童过度的反应,年龄稍大的回经历片断性闪影、梦魇、强烈的情绪和躯体症状。 • 一些青少年会寻求解释:“这是为什么?”如找不到答案可能产生冲动行为。 • 哀伤辅导对儿童青少年来说,陪伴和建立起新的安全性联结非常重要。他们在成年、特别是建立家庭以后,哀伤重现并再次处理是正常的。所以,对儿童及时的哀伤辅哀更多是预防性的策略,协助他们能顺利完成自己的发展任务,并对他们成年后更有能力完成哀伤处理有重要意义。
一些特殊的情况需要请专业人员 • 抑郁 • 过度愤怒、敌对 • 暴力 • 自伤……
儿童青少年哀伤辅导者的角色 • 总体上的教师和引导者角色(正向、积极) • 辅导前期的父母、亲人和陪伴者角色 • 初建关系时的适度“退行”(和孩子一样) • 和孩子在一起(我们班)
一些要点 • 澄清学生对死亡的了解,可以和学生正面谈论他们对死亡的见解 • 让学生说出对死亡的感受鼓励他们将这些感受说给他们信任的成年人听 • 让学生说出好友、亲属死后对他生活上的影响和改变 • 让学生说出当他想起已死的好友、亲属时,他会做些什么…… • 勉励学生珍惜生命任何事情都有解决的方法,可以选择面对哀伤的态度 • 引导学生如何保护生命注意健康、日常生活中留意家居安全
你要做个勇敢的男孩…… 生活是为了活下去…… 一切很快就会结束…… 你会站起来的…… 一切将在一年内过去…… 你会变好的…… 我很遗憾…… 避免套话
共情是有成效的哀伤辅导的基本条件 • 尊重、接纳、真诚、温暖 • 丢掉框架,走进孩子 • 聆听(聼) • 言语和非言语反应 (跟着孩子,而不是教条) 请各位试试看,通过哪些活动可以让孩子表达?
唤起 使用象征 写信 绘画 角色扮演 认知重建 回忆录 引导想象 一些辅导的操作方式
仪式活动在哀伤辅导中的作用 • 仪式活动在生活中的意义 • 用仪式活动处理丧失、完成健康的分离追悼是表示对死者的怀念和尊重,也表示一个结束 • 用仪式活动引导新的出发 • 个别辅导中的仪式活动 • 班级辅导中的仪式活动 • “空椅子”在仪式活动中的应用(有一定的危险性)
哀伤辅导中的性别和文化视角 • 注重多元性和个体差异性 • 尊重文化 • 性别文化及性别行为 • 民族文化和风俗 • 协助孩子在他们的文化中重建 请各位试试看 结合所在地的文化特点可以与哪些仪式?
危机干预人员 • 危机干预人员面临的挑战 • 有成效的危机干预者的特征 • 危机干预员需具备的技巧 • 危机干预人员对自我丧失史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