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0 likes | 2.58k Views
東南亞包括 中南半島 和 南洋群島. 菲律賓群島 東印度 〈 印尼 〉 群島. 赤道. 中南半島 山、川與中國 橫斷山脈 【 縱谷 】 一脈相承 東西向的交通因 南北向 山川阻隔,較為不便 河流源自中國, 河口三角洲 是精華區。. 南洋群島 東臨太平洋,西接印度洋,南側鄰近澳洲大陸 居交通要衝位置。 位於 歐亞板塊 、 太平洋板塊 、 印度板塊 三大板 塊接觸帶上,地殼不穩定,多 火山地震 。 地形破碎、平原狹小。 梯田 是常見的土地利用方式。. 南洋 殖民時代前的偉大國家
E N D
東南亞包括中南半島和南洋群島 菲律賓群島 東印度〈印尼〉群島 赤道
中南半島 • 山、川與中國橫斷山脈【縱谷】一脈相承 • 東西向的交通因南北向山川阻隔,較為不便 • 河流源自中國,河口三角洲是精華區。
南洋群島 • 東臨太平洋,西接印度洋,南側鄰近澳洲大陸 • 居交通要衝位置。 • 位於歐亞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板塊三大板 • 塊接觸帶上,地殼不穩定,多火山地震。 • 地形破碎、平原狹小。 • 梯田是常見的土地利用方式。
南洋 • 殖民時代前的偉大國家 • 歐洲列強從西元的1511 年開始,對本區域為期450年的推進 • 不同的西方殖民地的地理架構來進行敘事。這些敘事是由人們刻意營造出的帝國邊界所建構而成,它分割了原有的國家和族群版圖,讓外界誤以為這些地理區域之間並沒有任何相連的文化傳統。在這些論述裡作者們著重於描繪歐洲人如何在熱帶亞洲出現,同時聚焦於西方的軍事征討、行政結構、殖民發展計畫以及社會的變革系統。這些在主題上與空間上都帶有些偏差的歷史建構,將東南亞視為是一個由各種文化所組成的碎裂地帶
南洋-另一個巴爾幹半島 • 不鼓勵對東南亞新興國家內部財富不均、城 • 鄉不平等和階級衝突等做全面性的研究。這 • 些作法無法發展出區域一體化的概念,即 • 人們共享單一的生態環境,擁有相似的生存 • 策略、相繫的文化和制度的遺產,以及在歐 • 洲殖民時期之前所共同擁有的雷同歷史經驗 • 東南亞在之後成了世界上第一個偉大海洋事業的起點。大約四萬到四萬五千年前,東南亞是澳大利亞一美拉尼西亞種人(Australo-Melanesian) 的中心,他們後來遷移到澳洲和西太平洋群島,
南洋 • 東南亞的環境極其複雜,它是各種食用植物如主糧(西穀米、稻米、山芋類作物和芋頭)和其他(香蕉、一些相橘水果、芒果、麵包果、甘蔗、紅毛丹和檳榔)的源頭,同時也可能是最早栽種和畜養的起源地。過去四千年來,其場景始終是遷往四面八方的移民;她也是南島語系( Austronesian ) ,也稱為馬來-波利尼西亞語系(Malay-Polynesian) 航海家的墓地,復活島到馬達加斯加島,500英里(1萬5200公里)的遼闊海域是他們揚帆或定居 • 的平台。到了2,000年前,東南亞成為世界上 • 最後一個自有城市發源地。
南洋 • 外界一直以為,東南亞的採獵人口生 • 活在富饒的環境裡'生計得來毫不費工夫, • 他們只要花一丁點的時間和精力便可獲得所 • 需的食物、住所和衣著,肥決的土壤及溫和 • 的氣候所造就出的濃密森林,成為無盡的糧 • 食供應庫。然而,這種見解其實是錯誤的, • 廣泛卻稀少的資源,其中包括了各式各樣的 • 動植物。在這樣的生態系統裡,人們必須仰 • 賴多元而非單一的食物來源,這樣的環境較 • 適合小型和遷移的社會單位。其衍生的持獵 • 和採集系統具有兩大特點:多用途工具和涵 • 蓋範圍廣闊的多元採集模式。
南洋 • 荷蘭人嚴格限制胡椒和香料的種植,徹底的壟斷生產供應。這項政策 • 推行之後,荷蘭人就常對作物生產地用兵,同時征服相關地區,以便更嚴密的監控丁香和肉豆蓮的種植。而為了有效擴張和落實這項粗暴的種植管理政策,荷蘭人常常越界進行侵略,破壞香料生產的樹叢,屠殺不合作的農民, 並摧毀掉那些違抗生產禁令的村落。 • 。荷東印度公司同時致力於控制通過印尼群島的亞洲內部質易,並利用在南亞(蘇拉特( Surat、可倫坡和其他地方)、東亞(尤其是台灣、廣東) .以及大陸東南亞(馬六甲、阿瑜陀耶和其他小港口)的城市和貿易站組織成一個遼闊的網絡;換言之,荷東印度公司締造了一個額似室利佛逝或殖民前的馬六甲的帝國,藉由控制海上交通來實施統治。其策略有兩面,一方面限制關鍵商品的供應,另一方面管制區域賀易,這個策略得以施行幾乎兩個世紀之久
南洋 • 的印尼也反映出權力變化。拿破崙的支持者 • 鄧戴爾斯(Herman W. Daendels,西元1808- • 1811年)受委任為新大總督,著手改革荷東 • 印度公司的管理系統,並改進軍隊的基礎結 • 構,以預備跟英國可預見的衝突。隨後, • 在英國統治爪哇的五年期間(1811-1816 • 年) ,萊佛士(Thomas Stamford Raff1的) • 檢視殖民官僚體系,推動基礎建設,且倡導 • 經濟和社會改革。在荷蘭人重返後,面對愈 • 來愈多的印尼人的反叛,荷蘭耗費了十五年 • 方得以重新建立其宗主權,這個艱苦的過程 • 使殖民政府的財政大傷,磨盡官僚原己低落 • 的士氣,瘟民官僚的威望在歐洲戰爭和英國 • 短暫統治期間大受損傷,血腥的爪哇戰役則 • 讓他們的任務更加艱鉅,它是東南亞殖民史 • 上最漫長和最具破壞性的衝突。在這場戰爭 • 裡,裝備現代化且機動的殖民軍與爪哇的農 • 民游擊隊對壘,後者由日惹蘇丹王國的狄波 • 尼哥羅王子(Prince Dipo Negoro) 領導,他 • 揭竿起義,決意將歐洲人逐出印尼,而這場 • 動亂摧毀了中爪哇,造成超過20萬人喪生。
▲圖2-3-4 印尼北部火山群 水稻是南洋群島主要的糧食作物,梯田是農村常見的景觀 印尼位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與日本、台灣、菲律賓同屬亞洲版塊活動劇烈區 ▲圖2-3-1 南洋群島的梯田
自然環境:氣候以熱帶為主【緯度因素】 熱帶季風氣候 熱帶雨林氣候 • 中南半島與菲律賓群島:「夏雨冬乾」的熱帶季風 • 東印度群島: 全年雨量充沛的熱帶雨林氣候。 日照充足,蒸發強烈多對流雨型式 ◎各地雨量不盡相同 夜間是熱帶的冬天
經濟發展 • 熱帶栽培業
近代經濟發展特色 檳城位於麻六甲海峽北岸,以華人為主的都市。 • 礦業 印尼、汶萊及馬來西亞是目前 東南亞地區石油和天然氣的重 要生產國。 • 現代工業興起 眾多且廉價的勞工+原料豐富 吸引外國資金與技術。 • 觀光業 豐富的觀光資源為另一項經濟 發展的重點。 ▲圖2-3-10 馬來西亞 檳城 吳哥窟是吳哥王朝的都城遺址,為世界遺產。 ▲圖2-3-11 柬埔寨 吳哥窟
多元的文化 • 中南半島的文化 • 中國風俗習慣、典章制度的影響 以越南所受的影響最深【漢化最深】 • 印度的佛教文化薰陶 整個半島區大多為虔誠的佛教世界。 泰國受到來自印度佛教文化影響,到處可見金碧輝煌的佛寺,佛教已成為泰國國教 ▲圖2-3-12 泰國玉佛寺
多元的文化 • 南洋群島的文化 • 早期受到印度文化影響很深 如舞蹈、音樂、 建築、繪畫、雕刻 • 十三世紀左右,阿拉伯商人帶來了伊斯蘭教 • 東印度群島成為伊斯蘭文化的世界。 • 伊斯蘭教國家有印尼、馬來西亞、汶萊 伊斯蘭教是馬來西亞的國教,清真寺遍布全國。
多元的文化 • 十六世紀以後的東南亞 • 西方文化影響東南亞地區 如語言、宗教和產業變革 • 以菲律賓為例【西化最深】 • 西班牙入侵,天主教為主要宗教信仰。 • 美國勢力侵入,英語普及
多元的文化 • 新加坡 • 位居麻六甲海峽東側出口,溝通太平洋與 印度洋 • 港埠型的城市國家 • 東南亞唯一華人執政國家 太平洋 ▲圖2-3-18 麻六甲海牙位置圖
多元的文化 • 新加坡 • 世界重要轉口貿易港 • 東南亞最大的國際機場 • 亞洲觀光、商務和金融中心 • 東南亞經濟發展程度最高 ▲圖2-3-16 新加坡 魚尾獅身像是新加坡的標誌和象徵,獅頭代表傳說中的獅城,魚尾象徵古城「淡馬錫」,代表新加坡由小魚村發展起來的。 ▲圖2-3-16 魚尾獅身像
東南亞因地緣關係,是華人向海外移民人數最多的地區。清代之後,因為西方殖民帝國在東南亞地區開礦及發展熱帶栽培業,需要大批勞工,福建、廣東過剩的人口,因地利之便,大量遷移到南洋群島。東南亞因地緣關係,是華人向海外移民人數最多的地區。清代之後,因為西方殖民帝國在東南亞地區開礦及發展熱帶栽培業,需要大批勞工,福建、廣東過剩的人口,因地利之便,大量遷移到南洋群島。 ▲圖2-3-15 東南亞各國華人數量示意圖
東南亞與臺灣 • 位置上:菲律賓與臺灣只隔著狹小的巴士海峽 • 文化上:臺灣原住民與南洋群島的居民同屬 南島語族 *近年來外籍配偶增加,形成新文化 • 經濟上:東南亞各國利用勞工及原料優勢,吸引 台商投資 *來自東南亞外勞解決台灣勞工需求問題
東南亞國協 • 目的: • 促進經濟、社會、文化 合作及增進人民福祉 • 維持地區政治局勢穩定 以抵抗外來強權。 • 會員國: 印、馬、菲、新、泰、 汶、越、寮、柬、緬
動動腦(一) ◎越南、泰國為世界重要稻米出口國,兩地盛產稻 米的原因,除了高溫多雨的氣候條件外,還與下 列哪一種環境最有關係?(A)多港埠型的都市 (B)三角洲面積廣大(C)中印文化的影響 (D)受殖民國的統治
動動腦(二) ◎黎曜翔到菲律賓旅遊,發現當地有許多這種型態 的房屋,這和當地的哪一項環境條件有關? (A)氣候 (B)地形(C)土壤 (D)生物。
動動腦(三) ◎東南亞國家與台灣關係密切,若從經濟上來看,近年來,東南亞國家吸引許多台商前往投資的因素為何?(A)勞力、原料 (B)交通、資金(C)技術、資金 (D)勞力、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