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0 likes | 531 Views
人体寄生虫学总论 INTRODUCTION OF PARASITOLGY. Department of Parasitology, Dalian Medical University CUI YU. 教学内容和要求. 1. 寄生虫对人类的危害性。 2. 寄生现象: 共栖、互利共生和寄生关系的概 念,寄生虫与宿主的定义。 3. 寄生虫的生物学: 寄生虫的生活史及其类型,寄生虫与宿主的类别,寄生虫的分类及常见人体寄生虫的种类。 4. 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作用:
E N D
人体寄生虫学总论INTRODUCTION OF PARASITOLGY Department of Parasitology, Dalian Medical University CUI YU
教学内容和要求 1. 寄生虫对人类的危害性。 2. 寄生现象: 共栖、互利共生和寄生关系的概 念,寄生虫与宿主的定义。 3. 寄生虫的生物学: 寄生虫的生活史及其类型,寄生虫与宿主的类别,寄生虫的分类及常见人体寄生虫的种类。 4. 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作用: 寄生虫对宿主的作用,宿主对寄生虫的影响,寄生虫感染的免疫特点,寄生虫感染和寄生虫病的特点。 5. 寄生虫病流行与防治: 流行基本环节、影响因素,流行特点,防治原则。
主要教学要求 1. 掌握寄生、寄生虫、宿主、终宿主、中间宿主、寄生虫生活史、感染阶段、感染途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的概念。 2. 通过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关系的学习,掌握寄生虫的致病机理,了解宿主对寄生虫的抵抗机制。 3. 了解常见人体寄生虫的种类。 4. 了解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环节、影响因素、流行特点及防治原则。
一、人体寄生虫学定义、组成和地位(一)人体寄生虫学定义:一、人体寄生虫学定义、组成和地位(一)人体寄生虫学定义: 是研究与人体健康有关的寄生虫的形态、结构,生活史、致病和诊断规律的科学。揭示寄生虫与人体及外界因素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二)寄生虫学的组成: 1、医学原虫学(medical protozoology) 如:疟原虫,弓形虫 2、医学蠕虫学(medical helminthology) 如:蛔虫,绦虫 3、医学节肢动物学(medicalarthropodology) 如:蚊,蝇
(三)地位 人体寄生虫是医学基础课程,亦是与临床医学有着密切联系的学科。 学习本门课的目的是为了控制和消灭病原寄生虫所致人体寄生虫病,以及防制与疾病有关的医学节肢动物,保障人类健康。
二、寄生现象、寄生虫和宿主 (一)寄生现象 共生现象(symbiosis):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的现象。三种情况: 1、共栖(commensalism):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其中一方受益,对另一方无益无害,称为共栖。如:人结肠内的结肠内阿米巴。 2。互利共生(mutualism):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相互依赖,彼此受益。如:纤毛虫与牛。 3、寄生(parasitism):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称寄生。受害的一方被称之为宿主(host),而获益的一方则称之为寄生虫或寄生物(parasite)。
(二)寄生虫的种类: 1、专性寄生虫(obligatory parasite):疟原虫 2、兼性寄生虫(facultative parasite):粪类圆线虫 3、偶然寄生虫(accidental parasite):蛆 4、体内寄生虫(endoparasite):蛔虫 5、体外寄生虫(ectoparasite):虱子 6、长期寄生虫(pernanent parasite):蛔虫 7、暂时性寄生虫(temporary parasite):蚊子 8、机会致病寄生虫(opportunistic parasite): 在免疫功能正常的宿主体内处于隐性感染状态;当宿主免疫功能受累时,出现异常增殖与致病力增强的寄生虫称机会致病寄生虫。如:弓形虫、卡氏肺孢子虫、隐孢子虫等。
(三)宿主的种类寄生虫在不同发育时期,需相应的宿主提供适合于它生存、发育、繁殖的理化及营养环境,这就决定了一种寄生虫只能在某种或某些宿主体内寄生。寄生虫对宿主的这种选择性称宿主特异性(hostspecificity)。有些寄生虫在发育过程中只需一个宿主,而有些则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宿主。从不同角度可将宿主区分为以下几类:(三)宿主的种类寄生虫在不同发育时期,需相应的宿主提供适合于它生存、发育、繁殖的理化及营养环境,这就决定了一种寄生虫只能在某种或某些宿主体内寄生。寄生虫对宿主的这种选择性称宿主特异性(hostspecificity)。有些寄生虫在发育过程中只需一个宿主,而有些则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宿主。从不同角度可将宿主区分为以下几类: 1、终末宿主(definitive host):寄生虫的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寄生的宿主。例如:蛔虫与人体之间的关系;蚊子与疟原虫之间的关系。 2、中间宿主(intermediate host):指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寄生的宿主。肝吸虫与人体之间的关系;人体与疟原虫之间的关系。
3、储蓄宿主或保虫宿主(reservoir host): 有些寄生虫既可寄生于人也可寄生于脊椎动物,这些脊椎动物就成了人体寄生虫病传播的重要来源,因此,从流行病学角度将这些动物称之为储蓄宿主。 4、转续宿主(paratenic或transporthost): 有的寄生虫侵入非正常宿主后,不能继续发育,长期保持幼虫状态,当有机会进入正常宿主体内,便可继续发育为成虫,这种非正常宿主称转续宿主。
(四)生活史(life cycle) 概念:寄生虫完成一代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整个过程。
寄生虫生活史的全过程包括寄生虫的感染阶段侵入宿主的方式和途经、在宿主体内移行或达到寄生部位的途经、正常的寄生部位、离开宿主机体的方式及所需要的终宿主(及保虫宿主)。中间宿主或传播媒介的种类等。研究寄生虫生活史,也包括上述整个过程所需的条件。寄生虫生活史的全过程包括寄生虫的感染阶段侵入宿主的方式和途经、在宿主体内移行或达到寄生部位的途经、正常的寄生部位、离开宿主机体的方式及所需要的终宿主(及保虫宿主)。中间宿主或传播媒介的种类等。研究寄生虫生活史,也包括上述整个过程所需的条件。 (五)感染期(infective stage): 指寄生虫生活史中的特定阶段,能侵入人体,并在人体继续发育,并且可造成对人体的损害,这个阶段叫寄生虫的感染期。 (六)生殖方式(sexual style): 有性生殖,无性生殖和世代交替三种
三、寄生虫与宿主间的相互作用 (一)寄生虫对宿主的作用 1、 夺取营养 2、机械损伤 3、毒性和抗原物质的作用
(二)、宿主对寄生虫的反应及相互作用结果 寄生虫及其产物对宿主都是异物。寄生虫侵入人体后,能引起宿主一系列防御反应,主要表现为免疫反应。寄生虫侵入人体并能生存发育的现象称寄生虫感染(parasitic infection)。宿主与寄生虫之间相互作用,可能有以下结果: 1、清除感染 2、寄生虫病(parasitic diseases; parasitosis) 3、 带虫者(carrier infection)。
四、寄生虫感染与寄生虫免疫 (一)非特异性免疫(non-specific immunity),又称先天性免疫(natural/native/innate immunity) 1.皮肤、粘膜、胎盘的免疫屏障 2.炎性细胞识别、吞噬作用 3.体液因子的作用:补体,脂蛋白 (二)特异性免疫(specific immunity), 又称获得性免疫(acquired immunity) 主要表现宿主对抗原识别应答的过程。
特异性免疫的类型: 1)消除性免疫(sterilizing immunity): 宿主能消除体内寄生虫,并对再感染产生完全的抵抗力,临床上表现为完全免疫。比较少见。
2)非消除性免疫(non-sterilizing immunity) :多见 (1)带虫免疫(premunition): 宿主感染寄生虫后产生获得性免疫,体内寄生虫未被清除,仍保持低密度水平,但宿主对再感染时侵入的同种寄生虫具一定的抵抗力。如:疟原虫 (2)伴随免疫(concomitant immunity): 宿主感染寄生虫后产生获得性免疫,体内活的成虫不受免疫效应作用,但宿主对再感染时侵入的幼虫具一定的抵抗力。如:血吸虫
(三)免疫逃避 1、概念: 有些寄生虫能逃避宿主的免疫效应,而在有免疫力的宿主体内生存、增殖,这种现象称免疫逃避(immuneevasion)。 2、机理:
1.抗原变异 虫体表面抗原的改变是逃避免疫效应的基本机制。非洲锥虫能有序地更换其表被糖蛋白,产生变异体,影响免疫识别,从而逃避特异性抗体的作用。 2.抗原伪装 虫体表面结合了宿主的抗原或被宿主的抗原包被,如曼氏血吸虫肺期童虫表面结合了宿主的血型抗原,妨碍了宿主免疫系统的识别。 3.抗原释放 寄生虫在宿主体内可释放大量可溶性抗原,并与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干扰或抑制宿主的免疫反应。这种复合物能改变宿主免疫反应,如抑制嗜酸性粒细胞介导的对虫体的杀伤、抑制淋巴细胞转化等。 4.破坏免疫效应分子 寄生虫还能直接破坏特异的免疫效应分子,例如,枯氏锥虫的锥鞭毛体的蛋白酶能分解附着于虫体表面的抗体,使虫体上仅有Fab部分,而无Fc部分,因而不能激活补体使虫体溶解。 5.产生免疫抑制因子 这种因子来自虫体或存在于宿主血液中。例如感染枯氏锥虫的小鼠血清中就有一种物质能在体内或体外激活抑制细胞而抑制抗体反应,引起全身性或局部性免疫抑制。
五、寄生虫感染与寄生虫病的特点 (一)慢性感染、隐性感染(suppresive infection) 与带虫者(carria) (二)多寄生现象(polyparastism) (三)幼虫移行症和异位寄生: 异位寄生(ectopicparasitism):指寄生虫在常见寄生部位以外的组织或器官内寄生引起的损害及出现的相应症状。幼虫移行症(larva migrans):系由某些蠕虫幼虫引起的。 (四)继发性免疫缺陷(secondary immunodeficiency) 继发性免疫缺陷指宿主感染寄生虫后可降低对异种抗原的免疫反应。其机制是多方面的,例如感染血吸虫或蛔虫的人接种伤寒和副伤寒疫苗所产生的抗体水平降低,可能与抗原竞争有关。
六、寄生虫病流行与防治(一)流行与危害 • 世界十大热带病:疟疾、血吸虫病、淋巴丝虫病、盘尾丝虫病、利什曼病、非洲锥虫病、美洲锥虫病、结核、登革热和麻风。 • 我国五大寄生虫病: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黑热病、钩虫病。
(二)寄生虫病流行基本环节 • 1.传染源: • 指病人、带虫者或动物体内存在并可排出寄生虫生活史中某个发育阶段。 • 2.传播途径: • 寄生虫从传染源到易感人群的过程。其方式与途径为:①经口②经皮③经节肢动物④经接触⑤经胎盘 • 3.易感人群: • 是指对某种寄生虫缺乏免疫力或免疫力低下的人群。
(三)流行因素 • 1.自然因素 • 2.生物因素:中间宿主,媒介 • 3.社会因素
(四)寄生虫病流行特点 1.地方性 2.季节性 3.自然疫源性
(五)防治原则 1.控制传染源 2.切断传播途径 3.保护易感人群
根据国际动物命名法,寄生虫也采用二名制(binominalsystem)。学名(scientificname)采用拉丁文或拉丁化的文字命名。学名通常由两个字组成,属名(genusname)在前,也可用其拉丁名的第一个大写字母表示,种名(speciesname)在后,有的种名之后还有亚种名(subspeciesname)。种名或亚种名之后是命名者的姓与命名年份(论文正式发表的年份)。例如:溶组织内阿米巴(EntamoebahistolyticaSchaudinn,1903)表示Schaudinn于1903年确定此名。(Plasmodiumfalciparum (Welch,1897) Schaudinn1902),表示Welch于1897年命名后Schaudinn于1902年又确定此名。 七、寄生虫的命名
本章节结束 再见
中华按蚊 绿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