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 likes | 221 Views
溶血性贫血. 一、溶血的基本概念 : 1 、溶血性贫血:溶血存在,超过骨髓的代偿能力时出现贫血症状(正常骨髓有 6-8 倍的代偿能力),就称为溶贫。 2 、溶血性疾病:以溶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就称为溶血性疾病。. 二、溶血的病因及分类 : (一)按有否遗传因素作用分类: 1 、遗传性溶血性贫血: 2 、获得性溶血性贫血:. (二)按发病机制分类及病因: 1 、红细胞内在缺陷所致的溶血 ①红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缺陷 ② 红细胞膜上的酶的功能异常: G-6PD 、 CPK (丙酶酸激 2 酶缺乏症) ③血红蛋白异常所致的溶血. 2 、 获得性溶血性贫血
E N D
一、溶血的基本概念: 1、溶血性贫血:溶血存在,超过骨髓的代偿能力时出现贫血症状(正常骨髓有6-8倍的代偿能力),就称为溶贫。 2、溶血性疾病:以溶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就称为溶血性疾病。
二、溶血的病因及分类: (一)按有否遗传因素作用分类: 1、遗传性溶血性贫血: 2、获得性溶血性贫血:
(二)按发病机制分类及病因: • 1、红细胞内在缺陷所致的溶血 • ①红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缺陷 • ② 红细胞膜上的酶的功能异常:G-6PD、CPK(丙酶酸激2酶缺乏症)③血红蛋白异常所致的溶血
2、获得性溶血性贫血 • ②红细胞膜上的酶的功能异常 • ③血红蛋白异常所致的溶血: • 3、红细胞外在因素引起的溶血 • ①物理因素。 • ②化学因素
三、病理、生理 • 血管外溶血 • 珠蛋白(利用) Fe(利用) • RBC肝、脾、骨髓 Hb原 卟 啉 胆红素 • 黄疸 尿胆原 • 结合胆红素 胆 小肠 分解 粪胆原 血 肝 • 血管内溶血 • 珠蛋白 • RBC 肾血红蛋白尿 • Hb • 肾小管上皮细胞、近曲小管分解、含铁血黄素尿 • (ROUS)试验阳性
(二)异常红细胞破坏的场所: 1、血管内溶血: 特点:①急性溶血多为血管内溶血 ②常为获得性溶血,但G-6PD除外 ③常伴有血红蛋白尿
2、血管外溶血: ①常为慢性溶血 ②多为先天性溶血(常有遗传因素及家族史) ③脾脏明显肿大,多无血红蛋白尿。 3、原位溶血 RBC在骨髓释放入血之前被破坏,又称为无效红细胞生成。
四、溶血的临床表现 • 1、慢性溶血:①贫血的症状 • ②黄胆 • ③脾脏明显肿大 • 2、急性溶血:①进行性贫血症状 • ②明显的全身中毒症状(寒颤、高热、腰痛及 • 明显的恶心、呕吐) • ③血红蛋白尿及黄疸
五、诊 断 • 1、确定贫血:Hb、RBC、PCV下降 • 2、确定溶血:(1)RBC破坏增加:RBC寿命、Hb血症、Hb尿、含铁血黄素尿,结合珠蛋白下降/消失,溶血性黄疸,尿粪胆原增加。(2)RBC代偿性增生:RC增加,外周血有核RBC,M幼红细胞增生。
3、确定溶血部位 4、确定病因试验(定性): (1)cocmb’s——自免溶贫,直接查血清中游离的抗体、补体,间接查RBC膜上抗体、补体。 (2)Ham’s —— PNH (3)白红蛋白电泳——血红蛋白病 (4)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G-6PD缺乏 (5)异丙醇试验:不稳定血红蛋白病 六、鉴别诊断
七、治 疗 八、 溶血性贫血的并发症 (1)肝功能损害及胆石症; (2)急性肾功能不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