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0 likes | 677 Views
文本的教学解读及其要领 —— 合宜的教学内容从哪儿来. 王荣生 上海师范大学 教授 博士生导师. 语文教学的问题主要是教学内容问题. 课堂教学的两个要点. 合宜的教学内容. 有效的教学组织. 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 教学程序 怎么教 教学内容 教什么. 阅读取向与阅读方法.
E N D
文本的教学解读及其要领——合宜的教学内容从哪儿来文本的教学解读及其要领——合宜的教学内容从哪儿来 王荣生 上海师范大学 教授 博士生导师
课堂教学的两个要点 • 合宜的教学内容 • 有效的教学组织
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 教学程序 怎么教 教学内容 教什么
阅读取向与阅读方法 好的阅读教学,往往基于合适的文本解读。不那么好的阅读教学,其原因往往是不顾文本体式,采用了莫名其妙的解读方式、阅读方法。
如何阅读 • 如何找到语句和文本的关键点? • 即:看语句和语篇的什么地方? • 对这些关键点,如何做深度加工? • 即:从这些地方看出什么东西来?
1 语文经验(阅读能力) 读者 读物 理解感受 生活经验(百科知识)
课例讨论 《生命啊,生命》
课例讨论 《散步》
主体与对象的关联 • 如何阅读 阅读主体 阅读对象
如何阅读 • 方法 • Method • Means • Way • process • 技能\技巧\艺术 • Skill • Know-how • Technique • Trich • Art
哪一种阅读: 抱着什么目的,怎样看待文本? 如何阅读: 在文本的什么地方,看出什么东西来? 阅读取向与阅读方法
阅读主体决定阅读取向 • 1
常态 • 在正常的情况下读者通常的阅读取向,或具有较高阅读能力的读者们一致采取的阅读取向。比如把小说当小说读,把诗歌当诗歌读,把散文当散文读。 • 阅读是一种社会性的交往活动,“作者写作是希望读者分享他们所表达的意义,从而成为互相理解的群体中的一分子”;“学习阅读就是加入这个群体”,取向常态是一种需要学习才能获得的阅读能力。
1 亲爱的:你放在冰箱里的两颗葡萄,我把它吃了。
异态 • 基于合理的目的、任务,而采取的与通常的不一致的阅读取向。 • 比如小说,编辑校对样稿,是一种读法;语言学家统计某种句法的使用情况,是一种读法;依据小说中的描写,研究那时的服饰样貌,则是另一种读法。 • 中小学生因语文经验不足而采取的与通常有差异的阅读取向,也应该看成是异态,需要在阅读能力发展过程中加以改变或改善。
1 亲爱/的:你/放/在/冰箱/里/的/两颗/葡萄,我/把/它/吃/了。
变态 • 就是扭曲的阅读取向。基于某种错误的观念,而采取一种奇特的阅读取向,有意或习惯性地曲解文本。 • 变态的阅读取向,是学习阅读的最大陷阱。
《天上的街市》课后“理解·分析”题 思考下边的问题 • 诗中哪些是写实的句子,哪些是写想象的句子?它们各起了什么作用? • 诗中怎样由联想进入想象?想象又是怎样逐步展开的? • 诗中的牛郎织女和传说中的牛郎织女命运有什么不同?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阅读教学的内在规定性 终点:学习目标 语文经验 人生经验 语文经验 人生经验 起点:学情估量
合宜的教学内容 • 文本的教学解读 • 依据体式 • 根据学情
1 亲爱的:你放在冰箱里的两颗葡萄,我把它吃了。
1 亲爱的 你 放在冰箱里的 两颗葡萄 我 把它吃了
1 • 阅读是一种文体思维 • 阅读能力是具体的
1 钱理群《说什么“理”,如何“说理”》 《走向虫子》 “要读懂并讲清这篇文章 ,关键在要弄清其文体:这是一篇说理的散文,而不是描写、纪实的散文,更不是抒情的散文。”因此,文本解读就应该从“说什么‘理’,如何‘说理’”来展开。 《语文建设》2009年第4期
阅读活动与文本类型 实用文章 现当代散文 文学作品 文言文
课例讨论 《七根火柴》
课例讨论 《守财奴》 《雷雨》
课例讨论 议论文教学的十五堂课
文章体式 七年级 •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励志文 • 我若为王 杂文 • 论逆境 哲理散文 • 读书杂谈 杂谈 八年级 • 纪念白求恩 悼词 • 敬业与乐业 演讲辞 (阐释文) • 多一些宽容 报刊言论 •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随笔
九年级: • 成功 杂感 • 创造学思想录 随想录 • 学问与智慧 论辩文(正式的论) • 论美 哲理散文 • 最苦与最乐 论辩文
一般流程 找语句(知内容?) 指方法(说知识?) 图拓展(积论据?) 作号召(听激情?)
阅读取向与阅读方法 好的阅读教学,往往基于合适的文本解读。不那么好的阅读教学,其原因往往是不顾文本体式,采用了莫名其妙的解读方式、阅读方法。
阅读教学内容的确定 终点:学习目标 语文经验 人生经验 语文经验 人生经验 起点:学情估量
阅读教学内容的确定 终点:学习目标 语文经验 人生经验 语文经验 人生经验 起点:学情估量
课例讨论 《百合花开》
问题症结:以“教”的活动为基点的课堂教学 • 我就是要教这些 • 我就是要这样教
学生需要学什么 学生怎样学才好 解决途径:转向以“学”的活动为基点
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 • 学生不喜欢的,使他喜欢 • 学生读不懂的,使他读懂 • 学生读不好的,使他读好
1 “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那凭借就是国文教本。国文教本中排列着一篇篇的文章,使学生试去理解,理解不了的由教师给予帮助(教师不教学生先自设法理解,而只是一篇篇讲给学生听,这并非最妥当的帮助);从这里,学生得到了阅读的知识(即方法)。更使学生试去揣摩它们,意念要怎样地结构和表达,才正确而精密,揣摩不出的,由教师帮助;从这里,学生得到了写作的知识(即方法)。” ——叶圣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