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0 likes | 780 Views
音乐教学论 主 讲人 李劲松. 绪 论 第一节 音乐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第二节 音乐教学论的性质和学科任务 第三节 音乐教学论的研究方法与终生 学习的理念. 绪 论. 第一节 音乐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研究对象 : 音乐教学活动中的 基本规律 ,探讨音乐教育的 性质、任务、内容、教学原则和方法。 音乐教学论的研究范围: 1 、音乐教育的价值、功能、教学活动的具体目标。. 第一节 音乐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2 、音乐教学的本质的、提示音乐教学过程的因素、结构和规律。 3 、音乐教学的基本原理和原则。 4 、音乐教学内容。
E N D
音乐教学论 主讲人李劲松
绪 论 • 第一节 音乐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 第二节 音乐教学论的性质和学科任务 • 第三节 音乐教学论的研究方法与终生 • 学习的理念
绪 论 • 第一节 音乐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 研究对象:音乐教学活动中的基本规律,探讨音乐教育的性质、任务、内容、教学原则和方法。 • 音乐教学论的研究范围: • 1、音乐教育的价值、功能、教学活动的具体目标。
第一节 音乐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2、音乐教学的本质的、提示音乐教学过程的因素、结构和规律。 3、音乐教学的基本原理和原则。 4、音乐教学内容。 5、音乐教学模式、原则与组织形式。 6、国外音乐教育流派和先进研究成果 7、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修养,培养终身学习理念。 8、完善音乐教学的体系。
绪 论 • 第二节 音乐教学论性质.学科任务 • 音乐教学论的学科性质: • 1、人文与艺术的融合 • 2、理论与实践结合 • 3、综合性交叉学科
音乐教学论的学科任务 • 1、了解音乐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 • 2、掌握音乐教学的一般规律 • 3、熟悉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领域、教学方法。 • 4、了解音乐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音乐教育体系(教学法) • 5、掌握音乐教学研究需要的理论知识
音乐教学论的学科任务 • 6、培养师范生运用音乐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分析、运用和组织教材的能力;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能力;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组织音乐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能力;因材施教能力;进行音乐教学研究的能力。 • 7、通过本课程学习和教育实习环节锻炼,使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
第三节 音乐教学论的研究方法和终生学习的理念 一、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一)内容分析法:对音乐教育学内容进行客观性、系统性、定量的研究 1、确定研究方向 2、规定分析对象范围 3、制定分析样本 4、选择分析单位 5、对内容进行分类6、制定分析标准
一、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 7、 检验分类标准 • 8、 对内容进行量化评分 • 9、 统计分析 • 10、得出结果、撰写报告
实践调查法: • 也称概况、典型、抽样调查法(五个步骤) • 1、确立研究课题 • 2、抽样设计 • 3、问卷设计 • 4、收集资料 • 5、统计、分析资料
个案研究法: • 心理学的一种研究方法。 • 选题-设计研究线路-收集资料-处理资料-分析资料-撰写研究报告
第一章 音乐教学原理 • 第一节 音乐教育的价值 一、审 美 价 值 二、实 用 价 值
第一节 音乐教育的价值 • 一、审美价值 • 音乐教育最本质的特征:审美性。即以音响为表现手段,构建出富有动力性结构的审美形式,通过“诉诸心灵的情感以及声音所显示出来的这种内容精华的表现”来实现其自身价值。 • 音乐教育通过对音乐的感受、理解、鉴赏、表现和创造等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情感的理性塑造和控制,对意志的引导和调整,对感觉、知觉、想象力的理性渗透和再升华,从而产生巨大的行为力量。
一、审 美 价 值 • 音乐教育培养的审美情感是一种高级情感,音乐教育的感知手段为人们易于接受,任何文明都重视音乐教育,培养合格人才。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审美能力,培养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创造美能力。 • 音乐教育是美育重要部分,不仅陶冶情操,启发智慧,而且向人们传递一种美。学生正是世界观形成阶段,通过音乐知识的学习,探讨音乐艺术美之奥秘,把握内心情感,体会哲理。
二、实 用 价 值 • (一)音乐教育的个人价值:对每个人类个体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意义,更表现为提升人的创造力。 • 促进智育的发展,培养学生感知、注意、记忆、联想、想象创造能力。促进德育建设。 • (二)社会价值:对一定社会存在及其发展所具有的意义。音乐教育是一定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是为社会发展服务的,音乐教育的手段体现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其健康发展对人类进步有积极促进作用。提高人的素质,推动社会发展。
(三)教育价值 • 教育不仅对教育以外的系统具有价值,对自身也有巨大意义——教育价值。 • 音乐教育过程也是音乐文化和音乐教育本身不断延续和发展的过程。
第二节 音乐教育的目标 • 一、音乐教育目标:意义教育所预期达到的方向和标准,也是音乐教育行为在一定时期的出发点和归宿。必须要以明确的基本任务为依托。才能避免内容的空泛和特征的淡化。 • 二、国外音乐教育目标概况: • 美国:整体目标和个体目标《2000年,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体现三点整体目标要求:具备国际竞争力;反映出美国最高水准的教育科学理论;制定具备广泛的基础和公开的程序。个体目标:1965年有11个指标(技能、理解、态度等)1986年: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表演、创造和理解能力。
音乐教育目标概况: • 日本:1、发展音乐能力;2、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3、培养感受音乐的能力;4、陶冶情操 • 德国: 引进到音乐文化之中。 • 我国音乐教育目标:发展阶段:1950年《小学音乐课程暂行标准》规定:掌握初步的音乐知识和技能,陶冶身心服务社会,培养爱国主义思想感情。1956年颁布《小学 唱歌教学大纲》和《初级中学音乐教学大纲》规定:小学唱歌课是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完成美育的手段之一;中学要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1978年:音乐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为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服务。
我国音乐教育目标: • 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教学大纲》概括为四点:1、突出音乐学科特点,把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和活泼乐观情绪、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渗透到音乐教育中,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 • 2、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 3、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掌握浅显的音乐基础知识和简单的音乐技能,使学生具有识谱能力。 • 4、了解我国各民族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培养学生对祖国音乐艺术的感情和民族自豪感并初步接触外国优秀音乐作品,扩大视野,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
第三节 音乐教育的功能 • 一、审美功能:(主要功能) • 1、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作用于人的情感,引起共鸣、激动、联想、想象,使人达到优美崇高的思想境界,振奋精神、改造社会。 • 2、音乐教育使人们在愉悦中受教育。“乐者,乐也”《乐记》
二、教育功能 • “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卡巴列夫斯基 • “乐也者,施也”,“先王之为乐也,以治也,善则行象德也”《乐记》 • 作为上层建筑的音乐教育渗透思想教育,进行民族音乐教育,热爱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素质教育。
三、认识功能 • 每个孩子都应有基本的音乐教育,因为它是开发人类智力的最好途径。——齐佩尔 • (一)音乐教育对发展学生的智力起积极作用 • (二)音乐教育对学生扩大视野、增长知识、深入思考有很大作用
四、娱乐功能 • 五、其他实用功能 • 1、普及体育的手段 • 2、音乐治疗 • 3、身心保健
第 一 章 • 第二节 音乐教育的目标 一、音乐教育目标的性质 二、国外音乐教育目标概况 三、我国音乐教育的目标
第三节 音乐教育的功能 一、审美功能 二、教育功能 三、认识功能 四、娱乐功能 五、其他实用功能
第二章 音乐教学原则 • 第一节 音乐教学原则 一、教学原则的理解 二、音乐教学的基本原则 • 第二节 音乐教学原则的运用 一、教育性原则 二、科学性原则 三、形象性原则 四、实践性原则 五、情感性原则 六、律动性原则 七、发展性原则 • 第三节 综合运用教学原则课例介绍
第一节 音乐教学原则 • 一、教学原则的理解。教学原则是教学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活动主体认识不断发展、不断飞跃结晶,是活动主客体相互制约、作用、认识的中介,揭示出教学活动的质量和发展水平。 • 二、音乐教学的基本原则:音乐教学工作所必须遵循的行动准则,是对音乐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指导音乐教学的一般规律。
第二节 音乐教学原则运用 一、教育性原则。应该选择具有思想性和时代性的音乐教材,选择准确而恰当的教学方法,注意教师自身的修养和道德品格。 二、科学性原则。教学内容:声学、律学原理,音响为手段,既有自然科学成果又有社会科学规律;教学方法:知识和技能的逻辑安排,又有心理发展过程的运用,现代科学成果的采用。教学过程:科学世界观指导音乐教学,尊重艺术规律和教育规律。
三、形象性原则: 1、定义:教师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和直观手段,使学生获得生动的直观表象,唤起想象力、发展形象思维、音乐感受能力、观察能力认识理解能力,达到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 2、意义:艺术主要特征是形象性和情感性,形象性是感受音乐、发挥音乐一切功能的基础。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征决定的。 3、运用:引导学生把握音乐形象;范唱、范奏和生动语言教学;直观的手段;必要的抽象概括,转为理性认识。
四、实践性原则: 1、内容包括唱歌、音乐知识、技能训练、欣赏等实践性学科。 2、学生通过感受、鉴赏、表演等实践进行学习 3、教师应该注重教学的实践性与身心特点相结合进行教学,应该因地制宜创造生动活泼、富有音乐气氛的实践环境,提高学习效率。
五、情感性原则: 1、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教学时运用音乐长于抒发情感、激发感情特点进行教学。 2、应该选择健康、高尚、热情、活泼、欢快、雄壮、豪迈的声乐和器乐作品。 3、教学应该动之以情,挖掘作品的情感力量(范唱、范奏、朗诵等),与学生加强情感交流,实现审美教育。
六、律动性原则: 1、定义: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根据作品的旋律和节奏特点,随之做相应的、有规律的动作,使学生在动中体验音乐形象,表达音乐感受。 2、教学中强调学生从生活经验入手,从语言、动作、舞蹈、表演的节奏和方式训练对节奏的反应、配合和协调能力。 3、启发内心感受,使学生积极参与律动。
七、发展性原则: • (一)在教学中通过向学生传授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技巧,发展学生的感受能力、理解力、审美能力,促进全面发展。 • (二)三个途径: • 1、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 2、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 3、在音乐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习惯。
第三章 音乐课程理论 • 第一节 音乐课程目标 一、音乐课程目标的意义和作用 二、新的课程观是制定课程目标的重要依据 • 第二节 音乐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本质是活动 二、教学过程活动化的内涵特点 三、音乐教材与课型
第一节 音乐课程目标 • 课程目标定义:学校培养目标在教育过程的具体化,从课程角度规定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和质量要求。是课程计划的重要部分。分为总目标和分科目标。 一、意义和作用:(一)是课程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
第一节 音乐课程目标 • 二、制定课程目标的重要依据是新的课程观 • 1、新课程观——“人本位”课程观:以学习者为学习之本,关注学习者的兴趣、需要和态度,突出活动的整体性和综合性,重视学习过程与个人经验相联系,强调学习者与课程各因素的关系的课程观。 • 2、新课程观指导下的设计取向: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课程观的具体表现 • 1、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 2、改变课程结构:单一性----综合性、均衡性、选择性 • 3、改变课程内容的选择:注重书本知识—社会、生活的联系,关注兴趣和经验,终身学习。 • 4、改变课程实施:接受学习——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能力、交流和合作。
第二节 音乐教学过程 • 基本因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手段 • 音乐教学过程:耦合性、指向性、多样性 • 一、本质——活动 • 体现在: • 文本课程——体验课程; • 制度课程——过程课程; • 静态课程——建构课程; • 执行课程——创造课程。
二、教学过程活动化的内涵特点 • (一)教学活动内涵 • 1、活动主体 2、活动对象 3、活动情境 • 4、活动运作 5、活动效果 6、活动体验 • (二)活动原则 • 1、“动”进课堂 • 2、把握“动”年龄特征 • 3、创造“动”的环境 • 4、掌握动与静、实践与理论的关系
三、音乐教材与课型 • (一)教材是音乐教学审美为核心的基础和前提。 • 教材的审美因素:立意美、情境美、音韵美、曲调美、配器美、伴奏美 • (二)课 型 • 1、单一课 • 2、综合课
第三节 国外音乐课程理论 • 一、布鲁纳的概念学习 • 二、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学 • 三、奥尔夫的“元素性”思想 • 四、柯达伊的“民族音乐教育” • 五、曼哈顿维尔的音乐课程研究
一、布鲁纳的概念学习 • (一)生平:19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时任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心理学教授、白宫教育研究发展小组专家,《教育过程》《教学论》《认识心理学》 • (二)主张:1、重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2、学习的三过程(新旧知识的三阶段)获得、转换、评价 3、音乐教育的核心是:学习音乐本身,是学习音高、时值、力度和音色等成分及其伴随结果。4、儿童自己探索音乐。5、螺旋式概念。
二、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学 • (一)生平:埃米尔·雅克·达尔克罗兹(1865-1950)瑞士音乐教育家,日内瓦音乐学院教授。 • (二)主张:1900年 “体态律动”学说(Eurthythmics)1、体态律动 2、视唱练耳 3、即兴演奏。三方面既结合又独立完成音乐教学目的,达到音乐回到本源——律动的节奏,通过听觉、动作去感受、理解、表现音乐,以身体运动反应与内心对音乐的独特反应结合学习音乐。
第四节 从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比较 • --看新音乐课程的特点 • 一、音乐教学大纲的意义 • 二、小学音乐教学大纲的主要内容 • 三、初中音乐教学大纲的主要内容 • 四、国家音乐课程标准框架 • 五、《音乐课程标准》与现行大纲的比较 • 六、音乐新课程的特点
第四章 音乐感受与鉴赏教学法 • 第一节 音乐表现要素的教学方法 一、音乐表现要素的基本内容 二、关于音乐表现要素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案例 • 第二节 音乐情绪与情感的教学方法 一、音乐情绪与情感在音乐教育、音乐欣 赏中的重要意义 二、关于音乐情绪与情感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案例
第四章 音乐感受与鉴赏教学法 • 以一定的音乐为审美对象,以参与欣赏活动的人为审美主体,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观。审美教育价值表现在: • 1、培养审美感知(辨别力、感受力、记忆力) • 2、审美情感(情感辨别力、情感表现力、情感理解力) • 3、该教学法包括音乐表现要素、音乐情绪与情感、音乐体裁与形式、音乐风格与流派
第一节 音乐表现要素教学法 • 一、基本内容:对自然界声音的感受、对人声和乐器声的感受与听辨、对音乐要素的聆听、对音乐结构的感知。 • 音乐中的基本表现要素有如下: • 1、旋律(定义:有组织的音的横向进行。作用:音乐灵魂、塑造形象。行进:级进、跳进,上行、下行、横行。情绪:上行—情绪高涨兴奋;下行—松弛低落;横行—安稳平和)
2、调式、调性。定义:长期的音乐历史发展中形成的音高关系的体系,表现为各个音级的运动个性之中。主音、属音、下属音、导音,有稳定与不稳定、紧张与解决、色彩与功能的对比增添运动活力。2、调式、调性。定义:长期的音乐历史发展中形成的音高关系的体系,表现为各个音级的运动个性之中。主音、属音、下属音、导音,有稳定与不稳定、紧张与解决、色彩与功能的对比增添运动活力。 • 3、和声。音程的横向关系按纵向方式组织起来;作用:改变旋律的情绪色彩浓度,丰富情绪。 • 4、节奏、节拍。为音乐的表现提供了强烈的动力和感情色彩(进行曲-复拍子,圆舞曲-三拍子)
5、速度。直接形成或影响音乐性格,快—激情、兴奋、紧张、恐慌、欢快,慢—安详、平静、沉思、忧愁。5、速度。直接形成或影响音乐性格,快—激情、兴奋、紧张、恐慌、欢快,慢—安详、平静、沉思、忧愁。 • 6、力度。上行—力度增加,下行---减弱。 • 7、音色。一种表现工具区别于另一种的色彩特质。民歌色彩区的划分。 • 8、音区。高音区-明亮悦耳,低音区—浑厚暗淡,中音区—坚实稳重 • 9、织体。横向与纵向两方面的关系和平衡的方式。单声与多声。 • 10、曲式。音乐过程的结构和整体结构关系,乐段、二部曲式等
二、表现要素的教学方法 • 1、发现法:学生运用教师的教材进行再发现,来掌握知识并发展创造思维与发现能力的方法。该方法加强学生记忆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于低年级教学。 • 2、练习法: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知识、反复完成技能技巧的教育教学方法。演唱、音乐创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