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0

第二篇

第二篇. 半导体三极管及其电路分析. 一、三极管的结构与类型. 半导体三极管又称为晶体管、三极管、双极型晶体管、 BJT 。. 1.2.1 三极管的结构、特性与参数. 三极管由 2 个背靠背的 PN 结组成,分为 NPN 型、 PNP 型。. 三极管又分为 硅 三极管、 锗 三极管。. c : Collector 集电极 b : base 基极 e : emitter 发射极. NPN 型三极管. 采用平面管制造工艺,在 N + 型底层上形成两个 PN 结。. 箭头表示发射结正偏时的实际电流方向。.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二篇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二篇 半导体三极管及其电路分析

  2. 一、三极管的结构与类型 半导体三极管又称为晶体管、三极管、双极型晶体管、BJT 。 1.2.1 三极管的结构、特性与参数 三极管由2个背靠背的PN结组成,分为 NPN型、PNP型。 三极管又分为硅三极管、锗三极管。

  3. c:Collector 集电极 b:base 基极 e:emitter 发射极 NPN型三极管 采用平面管制造工艺,在 N+型底层上形成两个PN结。 箭头表示发射结正偏时的实际电流方向。 工艺特点:e区掺杂浓度高,b区薄, c结面积大 。

  4. PNP型三极管 发射结正偏(VBE<0)时,电流从b极流出。 在P+型底层上形成两个PN结。

  5. 发射区向基区大量注入电子(多子); 载流子运动 (以NPN管为例) • 新注入的电子小部分被基区的多子( 空穴)复合; • 大部分注入的电子被拉入集电区。 • 集电结反偏,少子形成反向饱和电流ICBO。 条件(放大状态): 发射结正偏(VBE>0) 集电结反偏(VCB>0)

  6. 三极管内部结构特点 • 发射区掺杂浓度远大于集电区,以尽可能多提供载流子; • 基区很薄,且掺杂浓度低,以减小载流子的复合机会; • 集电区结面积较大,以利于收集载流子。

  7. 对于PNP型三极管 三极管存在电流控制能力。

  8. 四种工作状态 发射结正偏,集电结反偏:放大工作状态 模拟电路 发射结反偏,集电结反偏:截止工作状态 数字电路 发射结正偏,集电结正偏:饱和工作状态 发射结反偏,集电结正偏:倒置工作状态 较少应用

  9. 三种基本组态 集电极不能作为输入端,基极不能作为输出端。 共基组态(CB) VBE>0,发射结正偏,VCB>0(∵VCC>VBB),集电结反偏。所以三极管工作在放大状态。 输入:发射极 输出:集电极 公共端:基极(此处接地)

  10. 共集组态(CC) 共射组态(CE)

  11. 称为共基极直流电流放大系数, 共基组态时电流关系(放大状态) Je正偏,Jc反偏 定义 ICBO称为集电结反向饱和电流,其值很小,常可忽略。 一定条件下,输入/出电流成线性关系,三极管是一种电流控制器件

  12. 称为共射极直流电流放大系数, 共射组态时电流关系(放大状态) 定义 ICEO称为穿透电流,其值较小,也常可忽略。

  13. 共集组态时电流关系(放大状态) 无论哪种组态,输入电流对输出电流都具有控制作用,因此三极管是一种电流控制器件。并且共射和共集组态还具有电流放大作用。

  14. 二、三极管的伏安特性曲线 1. 共射极输入特性 基极电流iB与发射结电压vBE之间的关系 与PN结正向伏安特性曲线相似,当vCE>1时,输入伏安特性基本不变。

  15. 2. 共射极输出特性 集电极电流iC与集-射间电压vCE之间的关系 输出特性曲线族 • 截止区 • 饱和区 • 放大区

  16. 截止区 发射结反偏,集电结反偏 硅0.5V,锗0.1V 等效电路

  17. 发射结正偏,集电结正偏 饱和区 ICS IBS VCES 其特征是iC随vCE下降而减小。当vCE不变时, 若增大iB, 则iC基本不变, 三极管失去放大能力。 当集电结零偏(vCB=0)时称为临界饱和。VCES称饱和压降,ICS称集电极饱和电流, IBS称基极临界饱和电流。 当iB>IBS时,三极管进入深饱和

  18. 饱和区模型 等效电路 临界饱和:VCES=0.7V 深度饱和:VCES≈0.3V 简化等效电路

  19. 放大区 发射结正偏,集电结反偏 特征是iC仅受iB控制,与vCE的大小无关,具有恒流特性。 等效电路

  20. PNP型三极管 vBE、vCE为负值 横坐标为-vBE、-vCE iB、iC的实际流向与NPN型管相反

  21. 三、三极管的主要参数 1. 电流放大倍数 • 共射极直流电流放大倍数 • 共射极交流电流放大倍数 β典型值为20~200 • 共基极直流电流放大倍数 • 共射极交流电流放大倍数 α典型值为0.95~0.995

  22. 集电结反向饱和电流 ICBO是指发射极开路,集电极与基极之间加反向电压时的反向饱和电流(μA级)。与单个PN结的反向电流一样,主要取决于温度和少子浓度。 2. 极间反向电流 • 穿透电流 ICEO是指基极开路,集电极与发射极之间加反向电压时,从集电极穿过基区流入发射极的反向饱和电流。 ICEO是衡量三极管性能稳定与否的重要参数之一,其值愈小愈好。ICBO和ICEO与温度密切相关。

  23. 集电极最大允许电流 ICM当iC超过ICM时,电流放大倍数β将显著下降。 3. 极限参数 • 集电极最大允许功耗 PCMPCM表示集电结上允许的耗散功率的最大值。主要由管子所允许的温升及散热条件决定。当超过PCM时,管子可能烧毁。 • 反向击穿电压 超过反向击穿电压时,管子将发生击穿。反向击穿电压的大小不仅与管子本身的特性有关,还与外电路的接法有关。

  24. 安全工作区 4. 安全工作区与温度稳定性 由三极管的三个极限参数:PCM、ICM和V(BR)CEO,在输出特性曲线上可画出安全工作区 。

  25. 温度稳定性 • 输入特性:温度上升时,发射结电压下降(负温度特性),温度系数约为-2.5mV/℃。 • 输出特性:温度上升时,输出特性曲线上移,间距增大。

  26. 1.2.2 三极管放大电路的组成原理 NPN管:放大器件,核心元件 Rb和Rc:提供适合偏置--发射结正偏,集电结反偏 C1、C2:隔直(耦合)电容。隔直流通交流。 一、放大电路的组成与各元件的作用 vs,Rs: 信号源电压与内阻 RL:负载电阻,将集电极电流的变化△iC转换为集电极与发射极间的电压变化△vCE 。 共射放大电路

  27. 二、放大电路的基本工作原理 • 静态(vi=0,假设工作在放大状态) 静态分析:又称直流分析,计算三极管的电流和极间电压值,应采用直流通路(电容开路)。 基极电流:IB=IBQ=(VCC-VBEQ)/Rb 集电极电流:IC=ICQ=βIBQ 集-射间电压:VCE=VCEQ=VCC-ICQRc 直流通路

  28. 动态(vi≠0) 输入电压变化会引起输出电压的变化,这时电路所处的状态称为动态。 vBE=VBEQ+vbe=VBEQ+vi iB=IBQ+ib iC=ICQ+ic=ICQ+βib vCE=VCEQ+vce=VCEQ-icR'L vo=vce=-icR'L 放大电路对信号的放大作用是利用三极管的电流控制作用来实现 ,其实质上是一种能量转换器。

  29. 符号表示 瞬时量 直流量(静态分量) 交流量(动态分量) 交流分量的有效值 峰值 • 大写大下标:直流量,如IB、 IBQ、VCEQ。 • 小写小下标:交流量,如ib、 vce、vi、vo。 • 小写大下标:瞬时量,如iB、 vCE。 • 大写小下标:交流量的有效值、峰值或 峰峰值,如Ib、Vo、 Vom 、 Vopp。 例: VCEQ=8 V

  30. 构成放大电路的基本原则 • 放大电路必须有合适的静态工作点:直流电源的极性与三极管的类型相配合,电阻的设置要与电源相配合,以确保器件工作在放大区。 • 外加输入信号能有效地加到放大器件的输入端,使三极管输入端的电流或电压跟随输入信号成比例变化。 • 经三极管放大后的输出信号(如ic=βib)应能有效地转变为负载上的输出电压信号。

  31. 1.2.3 电压传输特性和静态工作点 一、单管放大电路的电压传输特性 图解分析法 输入回路方程 输入特性曲线

  32. 输出回路方程 输出特性曲线

  33. AB段:截止区,对应于输出特性曲线中iB<0的 BCDEFG段:放大区 GHI段:饱和区 • 作为放大应用时: Q点应置于E处(放大区中心) 若Q点设置C处,易引起截止失真 若Q点设置F处,易引起饱和失真 • 用于开关控制场合: 工作在截止区和饱和区上

  34. 二、单管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公式法计算) • 单电源固定偏置电路 目的:选择合适的Rb,Rc,使电路工作在放大状态 前提:已知三极管的参数 设计时通常令: VBEQ=0.7V,VCEQ=VCC/2,ICQ=XmA 由此求两个偏置电阻

  35. 已知VCC=12V,VBE=0.7V,β=50。 (1)若Rb=280kΩ,RC=3kΩ,求静态工作点Q; (2)若Rb改为110kΩ,其余参数不变,重新计算Q值。 【例1.2.2】 解: (1) 假定工作在放大状态 假设成立。

  36. (2) 若Rb改为110kΩ 同样先假定工作在放大状态 110kΩ 假设不成立,电路处于饱和状态,需重新计算 说明电阻的改变会引起题中的静态工作点变化。单电源固定偏置电路不具有保持Q点稳定的能力。

  37. 在例1.2.2中,若β值未知,而已知输出特性曲线,则可用图解法以求Q点。在例1.2.2中,若β值未知,而已知输出特性曲线,则可用图解法以求Q点。 直流负载线方程: 从图中直接读出:ICQ=2 mA,VCEQ=6 V。与估算法结果基本相同。

  38. 工作点稳定的偏置电路 放大电路的Q点确定以后,希望Q点稳定不变。 电路工作原理 分压式偏置电路 分压式偏置电路的Q点与其参数(如β)无关, 也不受温度的影响。

  39. 稳定工作点的另一种解释 温度T↑→IC↑→IE↑→VE↑(=IERe) ↓(VB固定) IC↓IB↓VBE↓ (=VB-VE) 在静态情况下,温度上升引起IC增加,由于基极电位VB固定,该电流增量通过Re产生负反馈,迫使IC自动下降,使Q点保持稳定。 Re愈大,负反馈作用愈强,稳定性也愈好。但Re过大,输出的动态范围(ΔvCE)变小,易引起失真。 Rb1、Rb2愈小,VB愈稳定。但它们过小将使放大能力下降 。

  40. 工程设计时,应综合考虑电阻阻值的影响。 经验公式: I1=(5~10)IBQ VEQ=IEQRe=0.2VCC (或VEQ=1~3V)

  41. 已知VCC=15V, Rb1=36kΩ, Rb2=10kΩ, Rc=3.6kΩ, Re=2kΩ,β=60 , VBE=0.7V。 (1) 估算法求Q点; (2) 验算电路参数是否满足Q点的稳定工作条件。 【例1.2.3】 解: (1)求Q点:

  42. (2) 验证电路参数是否满足Q点的稳定工作条件 满足I1 >> IBQ条件 满足VEQ=1~3V条件 ∴电路参数满足静态工作点的稳定工作条件。

  43. 设VBE=0.7V,β=75,其余参数如图中所示。 (1) 用估算法求Q点; (2) 用图解法求Q点。 【例1.2.4】 解: (1)估算法:

  44. (2) 图解法: 输出回路方程: 称为直流负载线方程 从图中直接读出: ICQ=5.6mA,VCEQ=6.4V。

  45. 设计一个PNP管的偏置电路,设VEB=0.6V,β=60,其余参数如图中所示。为使VECQ=2.5V,试确定基极偏置电阻Rb的值 。 【例1.2.5】 解: 或

  46. 1.2.4 三极管的放大与开关应用举例 为了用作放大器,三极管必须工作在放大区,外电路参数应保证电路工作在电压传输特性曲线的线性控制区。 • 第一步:进行静态分析, 求静态工作点; 一、用作放大器 • 第二步:动态分析,求放大倍数等动态参数。 图中 vI=VBB+vi 设 vi=0.5sinωt (V) 图1.2.14(a) p.34

  47. 静态分析(分析当vi=0时的状态) 调节VBB值,使Q点位于E处。

  48. 动态分析(考虑vi变化时的状态) 先由输入特性曲线与vI求iB: vI=VBB+vi =1.6+0.5sinωt (V) ∴直线斜率保持不变,iB沿输入特性曲线正弦变化。 iB=IBQ+ib =35+20sinωt (μA)

  49. 然后由输出特性曲线与iC求vCE: ∴负载线保持不变,iB变化,工作点沿负载线正弦变化。 iC =ICQ+ic =1.5+0.8sinωt(mA) vCE=VCEQ+vce=10-6sinωt (V)

  50. 二、用作可控开关(或反相器) vI=0:三极管截止, iC=0, vO=20V vI=3V:三极管饱和 当输入方波信号时,三极管交替工作在截止区和饱和区,类似于一个可控开关。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