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0 likes | 872 Views
歷史二 第五篇. 第十三章 從中原到臺灣 第一節 革命之再起與國民政府 第二節 抗日戰爭與國共內戰. 第十三章 國共衝突與大陸淪陷 第一節 革命之再起與國民政府. 學習目標: 了解護法運動的過程 了解國民黨聯俄容共及黃埔建軍的原因及情形 說明北伐與清黨的過程 說明訓政時期的各項發展與建設. 大事記. 有兵力者也可以挑戰「統一」的政府. 「槍桿子出政權」→武力強者可以「統一」國家. 護「 法 」運動. 臨時約法→ ( 袁氏定 ) 新約法→臨時約法?. 起因: 一、段祺瑞在黎元洪辭總統後,不願恢復 《 臨時約法 》 和舊國會,並另立屬於自己勢力的「安福國會」
E N D
歷史二 第五篇 第十三章 從中原到臺灣 • 第一節 革命之再起與國民政府 • 第二節 抗日戰爭與國共內戰
第十三章 國共衝突與大陸淪陷第一節 革命之再起與國民政府 • 學習目標: • 了解護法運動的過程 • 了解國民黨聯俄容共及黃埔建軍的原因及情形 • 說明北伐與清黨的過程 • 說明訓政時期的各項發展與建設
大事記 有兵力者也可以挑戰「統一」的政府 「槍桿子出政權」→武力強者可以「統一」國家
護「法」運動 臨時約法→ (袁氏定)新約法→臨時約法? 起因: 一、段祺瑞在黎元洪辭總統後,不願恢復《臨時約法》和舊國會,並另立屬於自己勢力的「安福國會」 二、孫中山為維護共和體制。遂前往廣州,號召軍閥為保護《臨時約法》而戰
護法運動過程 「槍桿子出政權」→建黨軍
(國民黨)黃埔建軍 反軍閥 一、成立時間:民國十三年一月二十四日。 二、主事者:孫中山派蔣中正為陸軍軍官學校籌備委員會委員長,並為軍校第一任校長兼粵軍參謀長,蔣中正也開始嶄露頭角 三、成立原因:記取陳炯明叛變教訓,欲成立黨軍,學習蘇俄共產革命經驗,體認武力為革命成功之必須,另也是聯俄容共的產物 四、特色-國共勢力同時進入黃埔軍校: 1.蘇俄派軍事顧問協助,同時給予物質、經濟上的援助 2.仿照蘇聯紅軍制度,在軍校中實行政戰教育 五、影響:很快成為愛國青年的革命大熔爐、黃埔軍系成為影響之後中國近代史重要的力量 國共為什麼合作? 聯合蘇俄 反帝國主義
孫中山在黃埔軍校 孫中山在黃埔軍校開學時與外賓的合影
中山(原名永豐)艦事變 此為一件疑似企圖將蔣中正挾持至俄國事件,後來蔣中正逮捕中山艦長與涉嫌的共產黨員,此事變之後蔣中正開始掌握國民黨、軍大權。 1923年8月12日廣州蒙難週年紀念,孫中山先生在永豐艦上的主砲塔前與官兵合影,旁立之女士為宋慶齡。
北伐:討伐對象 • 吳佩孚:汀四橋之役 • 孫傳芳 • 寧漢分裂 • 張作霖:皇姑屯炸死 • 張學良:易幟
十七年一月蔣介石復出 十七年十二月完成統一 十六年三月攻下上海與南京 十六年四月十二日「清黨」 十六年八月蔣中正下野 十六年九月寧漢合作 十五年誓師北伐 北伐(1925-1928)的過程 北方:軍閥控制的北洋政府 十六年四月十七日「寧漢分裂」 南方:國民黨主導的國民政府
皇姑屯事件 皇姑屯事件:被炸毀的張作霖座車
清黨(四一二事件) KMT清除黨內左派,國共第一次合作結束 • 起因:北伐期間,國民黨內的共黨配合軍事行動,運用農民、工人、學生的力量,在各地控制地盤,進行土地改革與共產式革命 • 時機:寧漢分裂後,蔣中正得到上海各界資本家支持,減少對俄援之依賴 • 時間:民國16年4月12日 • 措施:南京政府成立中央清黨委員會,蔣所轄地區也推動清黨
訓政時期的現代化進展 • 政治發展:訓政時期約法、中原大戰 • 區域發展失衡 • 金融:廢兩改元,發行法幣 • 工業發展 • 農業發展 • 交通建設 民初在火柴盒上的圖案,反映出當時想要振興民族工業的心態。
國軍編遣會議引發中原大戰 (1) 一、戰爭時間:民國18年~19年 二、導火線: 北伐完成後,全國兵額有二百三十萬,軍需浩繁,財 力不堪負荷,因此實行精兵政策,進行裁軍。在南京 召開了國軍編遣會議,進行軍隊人數和地盤的分配, 軍閥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白崇禧等人,指責南 京政府藉此削藩減兵,壯大自己兵力,於是在汪兆銘 的鼓勵下,大家高舉著「護黨救國」的旗幟,團結一 致,共同反蔣 此時國民政府名義上統一了,實質上呢?
中原大戰中的各種勢力 中原大戰前,蔣介石與馮玉祥(左)、閻錫山(右)合影
國軍編遣會議引發中原大戰 (2) 三、蔣中正的勝算: 1.軍力:中央軍六十萬,反蔣軍隊八十萬,但蔣有海、空軍,財政上控有廣東、江浙等富庶省份,反蔣軍則偏處華北、西北,資源取得較不易 2.人心號召:閻、馮為軍閥出身,人心上不易號召 3.東北張學良支持中央軍 四、戰事情形:戰爭主要分布在河南、山東、湖南,尤其是隴海鐵路沿線,雙方共動員一百四十萬軍隊,戰爭前後五個月,傷亡二十五萬,軍費支出超過兩億元
中原大戰 東北軍入關到達天津 ,影響中原大戰的關鍵軍事行動。
區域發展不平衡 • 背景: 一、自清末以來現代化進展多集中在沿海與沿江一帶 二、西南與西北地區又是民初軍閥所盤據的地方,更妨礙現代化 • 現象: 一、 1932年上海銀行公會會員的銀行總資本額,占所有近代銀行總資本額四分之三以上 二、 1933年全中國大型近代工業有一半在上海 • 抗日戰爭後,沿海工業設備遷移後方,內地工業的基礎才得以建立
法幣政策的內容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中國銀行壹元 一、統一發行:規定以中央、中國、交通三銀行(翌年加入農民銀行)所發行之鈔票為法幣,其他發行銀行原有流通市面之鈔票,逐漸收回,代以中央銀行法幣 二、集中準備:設立發行準備管理委員會,專司法幣發行及準備金之保管 三、統制白銀:國內一切公私收付款項,概以法幣為限,不得行使銀幣,商號及人民持有銀幣生銀,應兌換法幣 四、調整貿易:規定由中央、中國、交通三行無限制買賣外匯,以穩定法幣對外匯之價值,俾使國際貿易可自由調整
法幣政策的成果與貢獻 一、穩定金融:物價指數隨著國際水準循序上漲,市場利息減低,使生產指數也隨之增加 二、農業復甦:資本逐漸導入生產事業,投資農業者增加 三、加速國家統一:經濟幣制的統一,帶動地方間的聯繫,有助於國家維繫 四、有利軍事戰爭:財政復甦、資金調度統一,增加戰爭籌碼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中央銀行壹元
福新麵粉公司 榮氏兄弟創立的福新麵粉公司:榮宗敬與榮德生兄弟所創的榮氏企業,其興衰過程也代表著近代中國發展的縮影。
民初的工廠 民國初年的工廠運作情形
交通建設 中國鐵路增加速度 中國公路
課後活動 • 訓政時期國民政府所從事的各項建設,對往後抗日戰爭中有怎樣的影響? • 中原大戰中幾位重要的軍事將領(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與張學良)在往後抗日戰爭中又曾參與哪些重要的戰役?
好站連結 • 孫中山學術研究資訊網 http://sun.yatsen.gov.tw/ • 國民黨與共產黨 http://www.geocities.com/Athens/Aegean/6234/main.html • 網上中華五千年 /民國大事曆/第一部份 http://www.rthk.org.hk/chiculture/fivethousandyears/subpage15.htm
13-1圖源出處 • 護法運動:http://218.86.121.20/czpd/xsxt/04-05shang/rjb/c2ls/11/data/zstz02.htm • 孫中山在黃埔軍校開學時與外賓的合影:http://news.sina.com.cn/o/2006-08-19/06079790142s.shtml • 蔣中正先生向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提出辭呈:http://sun.yatsen.gov.tw/image/sun/sun_obj/sun_obj_a010_b010_c010_430.jpg • 國父孫中山先生在永豐艦上的主砲塔前與官兵合影,旁為宋慶齡:http://vm.rdb.nthu.edu.tw/cwm/ming/2107_d.html • 北伐:http://web.kyoto-inet.or.jp/people/tsuka/map/05/Hokubatu.JPG • 皇姑屯事件:被炸毀的張作霖坐車:http://www.pep.com.cn/200406/ca502891.htm • 蔣介石在上海的行刑隊:http://www.geocities.com/Athens/Aegean/6234/nwweb.html • 民初在火柴盒上的圖案:http://www.fqhkzx.com/Get/wenke/042716001431608.html • 中原大戰前,蔣介石與馮玉祥(左)、閻錫山(右)合影: http://news.163.com/06/0207/14/29C828AJ0001123E.html • 東北軍入關到達天津 ,影響中原大戰的關鍵軍事行動: http://news.163.com/06/0207/14/29C828AJ0001123E.html •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中國銀行壹元:http://www.chinagoldcoin.net/BIG5/jibibaike/minguoshiqihuobi/page/fabi.htm •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中央银行壹元:http://www.chinagoldcoin.net/BIG5/jibibaike/minguoshiqihuobi/page/fabi.htm • 榮氏兄弟創立的福新麵粉公司: http://www.pep.com.cn/200406/ca508561.htm • 民國初年的工廠運作情形: http://218.4.98.196/xswy/zgls/index.htm
第十三章 國共衝突與大陸淪陷第二節 抗日戰爭與國共內戰 • 學習目標: • 說明中國在對日抗戰前的安內攘外及西安事變的背景與經過 • 說明中日戰爭的背景與過程 • 了解八年抗日戰爭的影響 • 了解國共內戰的發展與撤守臺灣 解放?
中日戰爭背景:日本的大陸政策 • 制訂時期:明治維新時,日本確立了對外擴張政策 • 目的:擴張國防線,並以中國為假想敵發展軍國主義,以發展更多腹地 • 第一期征服臺灣,第二期征服朝鮮,第三期征服中國東北,第四期征服全中國,第五期征服全世界 左圖為最具體代表日本大陸政策的 「田中奏摺」
一、扶植勢力與侵占山東 • 支持過袁世凱、段祺瑞 與張作霖 • 1915年二十一條要求 • 巴黎和會與山東主權問題 • 1927年五三慘案
五三濟南慘案 當時反對二十一條要求的文宣 日軍砲轟濟南城:為日本為阻止北伐,在山東引起殺害中國官員蔡公時的慘案。
二、東北地區 • 大陸政策的「生命線」:日本視為最佳糧食與原料的供應地 • 皇姑屯事件:日本炸死張作霖,企圖趁亂占領東北 • 九一八事變 • 中國採取不抵抗政策 向國聯控訴 共黨所發行的紀念九一八的郵票。 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自行炸毁的南滿鐵路柳條湖路段元。
九一八事變 圖:日軍在所謂毀壞鐵路的「證據」之前留影:一段枕木、一枝槍、一頂軍帽。 事變經過: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炸毀部分鐵路,並以此為藉口向瀋陽發動攻擊。蔣中正鑑於當時情勢下令不抵抗政策,九一八事變後不久日本占領全東北。
三、上海:一二八事變 1.事由:日本為了轉移國際社會(國際聯盟李頓調查團)對侵占東北的關注 2.經過:在上海策動日本僧侶被攻擊事件,以此為藉口攻擊。與在上海的第十九陸軍發生激烈戰爭。日本傷亡萬餘人 3.結果:在英國調停下簽下松滬停戰協議,雙方同意停火
一二八上海事變 上海第十九路軍所駐紮的閘北地區被轟炸的情形。 第十九路軍士兵在寶山路虬江路進行巷戰。
四、長城戰役 1.事由:日本宣稱熱河為滿州國的領土 2.過程:日本占領熱河和山海關,並在長城各關口發生激戰 3.結果:簽訂 唐沽協定 。 喜峰口之戰,大刀隊衝出戰壕
五、華北地區 1.「華北」:包括察哈爾、 綏遠、河北、山西、山東 2.策動時間:1935年 3.過程: 利用殷汝耕在北平附近成立 「冀東反共自治政府」,是由日人任軍事、經濟顧問的傀儡政權,延續至七七事變為止 日本關東軍強迫察哈爾省主席同意解散排日機關、協助日本在內蒙的活動。隨後,日軍進入察哈爾省的六個縣,察哈爾省大部分淪陷 北京街道上抗日標語,為一一七師所留下。 國民政府如何應付 日本侵略? 「以華制華」的侵略方法
南京國民政府的安內攘外政策 • 在日本的大陸政策下,中日一直存在緊張關係。面對此一情勢,1931~1935年間南京國民政府採取的是「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 先對付共產黨→人民同意嗎? 蔣介石進行安內戰爭(剿共) 的南昌行營
西安事變:全面抗日的轉捩點 • 時間:民國25年12月12日~25日 • 地點:西安 • 背景:國民黨五次圍剿使共黨 逃至陝北延安,受共黨宣傳影響, 之後東北與西北軍皆無意剿共 • 導火線:張學良力諫蔣中正 「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卻苦無結果 • 事件:12日張學良和楊虎城合力劫持蔣中正,實行兵諫
西安事變各界反應 (1)南京政府:一派主張武力討伐,維持綱紀;一派主張和平救蔣,避免擴大內戰 (2)中共:有主張立刻殺蔣,但整體是保持沈默,以免引起日本和國民黨借題發揮,作為攻擊中共的藉口 (3)日本:日本樂見中國內亂的擴大,以利進一步侵華 (4)蘇俄:利用中國牽住日本,避免日本北攻蘇俄,而蔣中正是當時中國抗日的唯一領袖,故命中共救蔣 (5)結果:全中國達成一致抗日共識
中日戰爭爆發 • 七七事變後: 八年中日全面戰爭,分三個時期 在國際情勢上分兩時期即可: 1.1937.7.7-1941.12.8 獨立抗戰 2.1941.12.9以後正式宣戰 加入同盟國作戰 中日戰爭期間刊登在外國期刊上的中國小軍人照片,在歐美引起關注
中日戰爭第一時期:七七(盧溝橋)事變 經過:1937年七月七日,日軍以尋找一名演習失蹤士兵為藉口,和駐守盧溝橋的守軍發生衝突。 七七事變時,駐守盧溝橋的二十九軍士兵。
中日戰爭第二時期:武漢會戰 • 武漢會戰延遲了日軍行動,之後日本雖然攻占了武漢,但是國軍與共軍利用山區地形的戰爭方式,使之後中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馬當要塞的中國守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