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1

第 6 讲 土壤

第 6 讲 土壤. 空间上 :土壤圈处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的交接地带;. 性质上 :土壤圈是生物有机体和无机环境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面;. 功能上 :土壤圈与其它圈层间进行着不断的物质与能量交换;. 第一节 、 土壤的物质组成 第二节、 土壤的性质 第三节 、 土壤的形成 第四节 、 土壤类型与分布 第五节 、 土壤资源 第六节 、 土壤污染. 第一节、 土壤的物质组成. 土壤 :指位于陆地表层和浅水域底部、由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组成的、具有一定肥力而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其厚度一般为 1-2 米以内。.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 6 讲 土壤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6讲 土壤

  2. 空间上:土壤圈处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的交接地带;空间上:土壤圈处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的交接地带; • 性质上:土壤圈是生物有机体和无机环境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面; • 功能上:土壤圈与其它圈层间进行着不断的物质与能量交换;

  3. 第一节 、 土壤的物质组成 第二节、 土壤的性质 第三节 、 土壤的形成 第四节 、 土壤类型与分布 第五节 、 土壤资源 第六节 、 土壤污染

  4. 第一节、 土壤的物质组成 • 土壤:指位于陆地表层和浅水域底部、由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组成的、具有一定肥力而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其厚度一般为1-2米以内。

  5. 土壤是一种“类生物体”:能自动调节土体内水、热、气、肥的存在状态;有抵抗酸化与碱化的缓冲作用。 • 土壤的本质和生命力所在是肥力。它是土壤在外界环境条件影响下,主动协调植物生理和生态要求的能力。 衡量肥力的标准是满足植物高产的程度。 • 土壤肥力与土壤的组成成分,土体结构和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密切相关

  6. 土壤是固-液-气三相物质组成的 固相:包括无机和有机物质; 液相:土壤水分;气相:土壤空气 土壤的组成示意图

  7. 理想土壤 体积比例

  8. 1 土壤的无机组成 • 来源于矿物质,是土壤中最基本的组分; • 重量占土壤固体物质总重量的90%以上; • 可以分为两类: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

  9. 原生矿物 • 经物理风化后未改变化学成分和结晶结构的造岩矿物,如石英、云母、长石等。 • 是土壤中矿物的粗质部分(砂粒、粉砂)和各种化学元素的最初来源。

  10. 次生矿物 • 岩石经化学风化后新生成的土壤矿物; • 包括简单盐类,铁、铝氧化物和次生铝硅酸盐。其中铁、铝氧化物和次生铝硅酸盐是土壤矿物质中最细小的部分,常称为粘土矿物; • 粘土矿物形成的粘粒具有吸附、保存呈离子态养分的能力,使土壤具有一定的保肥性。

  11. 土壤中的主要矿物

  12. 2 土壤的有机组成 • 来源于生物体; • 按重量计算只占土壤固体的5%左右; • 可以分为两类:原始组织和腐殖质。

  13. 原始组织包括高等植物未分解的根、茎、叶;动物的排泄物和死亡之后的尸体等。这类有机质主要累积于土壤的表层,约占土壤有机部分总量的10-15%。原始组织包括高等植物未分解的根、茎、叶;动物的排泄物和死亡之后的尸体等。这类有机质主要累积于土壤的表层,约占土壤有机部分总量的10-15%。 • 腐殖质是由微生物从有机组织合成的新化合物,或者由原始植物组织变化而成的比较稳定的分解产物,约占土壤有机部分总量的85-90%。

  14. 腐殖质是一种复杂化合物的混合物,通常呈黑色或棕色,性质为胶体状。它具有比土壤无机组成中粘粒更强的吸持水分和养分离子的能力,因此,少量的腐殖质就能显著提高土壤的肥力。腐殖质是一种复杂化合物的混合物,通常呈黑色或棕色,性质为胶体状。它具有比土壤无机组成中粘粒更强的吸持水分和养分离子的能力,因此,少量的腐殖质就能显著提高土壤的肥力。

  15. 土壤中的生物群: • 可以分为土壤植物区系和土壤动物区系: • 土壤植物区系包括细菌、放线菌、真菌、藻类,以及生活于土壤中的高等植物器官(根系)等; • 土壤动物区系包括至少有部分生活史是在土壤中度过的所有动物,种类极其繁多。

  16. 3 土壤水分 大气降水渗入土壤内部,充填土壤中的孔隙,形成土壤中的水分。根据水分在土壤中的存在方式,通常可分为吸湿水、毛管水和重力水。

  17. 存在于土壤颗粒表面的水膜称为吸湿水。这种水靠水分子氢键的作用紧紧地附着在土粒表面,植物一般无法利用,所以又称为植物无效水。存在于土壤颗粒表面的水膜称为吸湿水。这种水靠水分子氢键的作用紧紧地附着在土粒表面,植物一般无法利用,所以又称为植物无效水。 • 当膜状的吸湿水充满土壤毛细孔隙后,靠毛细管力而保持的土壤水分称为毛管水。这种水具有活动性,可沿毛管移动,是植物可以吸收的有效水分。 • 存在于大孔隙中的水因重力作用而下移,进入地下水潜水层,称为重力水。

  18. 土壤含水量:是指土壤水重量与干土重量的百分数土壤含水量:是指土壤水重量与干土重量的百分数

  19. 4 土壤空气 • 土壤空气来源于大气,它存在于未被水分占据的空隙中,但其性质与大气圈中的空气明显不同。 • 首先,土壤空气是不连续的。由于不易于交换,局部孔隙之间的空气组成往往不同。 • 其次,土壤空气一般含水量高于大气。

  20. 第三,土壤空气中CO2 ,O2和N2含量不同于大气。这是由于植物根系的呼吸和土壤微生物对有机残体的好气性分解,消耗了土壤孔隙中的O2,同时产生大量CO2的缘故。

  21. 第二节、土壤的性质 沿垂直方向的分层性是土壤最明显的特征,不同的层次具有独特的物理性质、颜色和外形等,构成土壤的形态。

  22. 1、土壤剖面 枯枝落叶层( O ) 腐殖质层(A) 淋溶层(E) 淀积层(B) 母质层(C) 母岩层(R)

  23. (1) 有机质层(O与A,organic horizon): 覆盖于土壤表面的由植物和动物残落物及其腐解产物组成的层次。或土壤剖面顶部,以腐殖质的积累为主要特征的土层。 特点: A、由于腐殖质包裹着土粒或土块,使该层颜色常较下面土层较暗,具有团粒状或粒状结构; B、疏松透水; C、含有较多的植物生长所必须的营养元素。 D、腐殖质厚度与土壤肥力的高低有密切关系,因此常将其作为评价土壤肥力的标准和土壤分类的依据之一。

  24. (2) E层(淋溶层,eluvial horizon): 土壤剖面中由水分淋溶作用所形成的土层。 特点: A、淋溶作用占优势,土壤物质以悬浮和溶解两种状态在水分的携带下向下淋失。 B、由于淋溶作用使得该层内植物的营养元素含量减少,质地较松,反应偏酸,肥力很低。 C、因为本层直接与有机质层接触,所以在矿质土壤颗粒中混有相当数量的腐殖质。 D、有些情况下,E层的下部发生强烈淋溶作用,粘粒、铁和铝的三氧化物与腐殖质一起大量淋失,石英等抗风化性强的砂粒或粉砂相对含量增加,会出现一个颜色特别淡的灰白色层。

  25. (3) B层(淀积层,illuvial horizon): 土壤剖面中位于淋溶层之下的矿质土壤,是E层淋洗出来的物质沉淀和集聚的层次。 特点: A、强烈淀积作用是其主要特征。悬浮态的胶体颗粒虽然可以随水迁移,但其活动性不强,一般在几英尺的范围内就沉淀下来。因此在淋洗层之下就常常出现一个硅酸盐粘粒,或铁、铝氧化物和腐殖质大量集聚的层次。 B、从淋溶层淋洗下来的可溶性物质,土壤胶体和细微物质在该层淀积,因此该层质地粘重,紧实不易透水,含养分较多。 C、本层发育程度直接受淋溶强度的影响,淋溶作用愈强烈,淀积层愈明显。

  26. (4) C层(母质层,regolith): 指土体以下疏松的、尚未受到成土过程影响的层次。它是上部土体赖以形成的母体物质。 特点: A、有些母质是原地基岩直接风化的产物(残积风化壳),而有些则是异地搬运沉积的物质(如河流冲积物,风砂堆积物和黄土等等)。 B、上接淀积层,下接母岩,它是岩石风化物的残积物或运积物,未受成土作用的影响,基本上保持着母岩的特点。

  27. (5) R层(基岩层,bed rock): 尚未受到风化作用影响的下垫坚硬岩石,如花岗岩、砂岩、石灰岩等。

  28. 其中,A、E、B层合称为土体,是成土作用最为活跃的层次和真正意义上的土壤层。其中,A、E、B层合称为土体,是成土作用最为活跃的层次和真正意义上的土壤层。

  29. 2、土壤的物理性质 土壤的物理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其它性质,例如土壤养分的保持、土壤生物的数量等。因此,物理性质是土壤最基本的性质。它包括土壤的颜色、质地、结构、比重、容重、孔隙度、温度等。

  30. (1)土壤颜色 土壤颜色主要取决于铁离子的化合状态和有机质的含量

  31. 热带和亚热带土壤:红色为主( Fe2O3赤铁矿多); 温带或寒冷地区土壤:暗黑色(有机质积聚); 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土壤:偏灰白色(碳酸钙、石膏和可溶性盐类的积聚)。 排水不良的土壤:浅灰色、蓝灰色、蓝绿色(变价离子呈还原状态,如 FeO、MnO )。

  32. (2)土壤质地表示土壤颗粒的粗细程度,也即砂、粉砂和粘粒的相对比例。(2)土壤质地表示土壤颗粒的粗细程度,也即砂、粉砂和粘粒的相对比例。 土壤的粒级划分及其性质

  33. 根据砂、粉砂和粘粒在土壤中的组合,可以进行土壤质地的分类。根据砂、粉砂和粘粒在土壤中的组合,可以进行土壤质地的分类。

  34. (3)土壤结构 土壤中的固体颗粒往往不是以单粒状态存在,而是形成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团聚体。土壤中的团聚体的结合状况称为土壤的结构。可分为四类。 团粒(球状)结构 块状结构 片状(板状)结构 柱状及棱柱结构

  35. 3、土壤的化学性质 土壤化学性质主要表现在土壤胶体性质、土壤酸碱度和氧化还原反应三个方面。

  36. 土壤酸碱度,它是土壤盐基状况的一种综合反映。土壤酸碱度与H+和OH-的比例数量有关。H+大大超过OH-的土壤呈酸性;而OH-大大超过H+的土壤溶液呈碱性;如果两者浓度相等,土壤呈中性。 中性

  37. 第三节、 土壤的形成 • 土壤是成土母质在一定水热条件和生物作用下,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过程形成的; • 随着时间的进展,母质与环境之间发生频繁的物质能量交换和转化,形成了腐殖质和粘土矿物,发育了层次分明的土壤剖面,出现了具有肥力特性的土壤。

  38. 土壤的形成 风化作用 成土过程 母质 土壤 岩石

  39. 形成土壤的两个基本作用 • 风化作用:致密的岩石被破坏,营养元素得以释放,并形成疏松的风化层; • 生物作用:有机质加入,营养元素积聚。

  40. (一)土壤的形成因素 成土因素学说的基本观点 • 土壤是在各种成土因素非常复杂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 • 对于土壤的形成来说,各种成土因素具有相互不可替代性,但生物起着决定的作用。土壤是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的气候和地形条件下,由活有机体作用于成土母质而形成的。

  41. 土壤发育的影响因素 1. 母质因素 2. 生物因素 3. 气候因素 4. 地形因素 5. 时间因素 6.人类因素

  42. 1. 母质因素 • 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 • 母质物质组成影响土壤的物质组成 • 母质性质决定和影响土壤的性质 • 母质影响土壤形成速度

  43. 2. 生物因素 • 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和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的本质特征——肥力的产生与生物的作用是密切相关的。 • 生物作用通过生物的生命活动而实现,其中,食物链的形成与维持是至关重要的。

  44. 3、气候因素 • 通过土壤与大气之间经常进行的水分和热量交换,对土壤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产生的影响。 • 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分解作用非常缓慢,使有机质积累起来;而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使有机质趋于快速循环。

  45. 气候影响土壤分层

  46. 4. 地形因素 • 影响土壤水热条件(如山区,由于温度、降水和温度随着地势升高的垂直变化,形成不同的气候和植被带,导致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垂直地带分化) • 决定土壤物质的迁移程度(如在陡峭的山坡上,由于重力作用和地表径流的侵蚀力往往加速疏松地表物质的迁移,所以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47. 5. 时间因素 土壤是一个经历着不断变化的自然实体,形成过程是相当缓慢的。可能需要数千年的时间才能形成土壤发生层。

  48. 6. 人类因素 • 人类活动通过改变其它成土因素而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农业生产活动是一个重要途径。 • 通过耕耘改变土壤的结构、保水性、通气性; • 通过灌溉改变土壤的水分、温度状况;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