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k likes | 1.32k Views
第 6 讲 土壤. 空间上 :土壤圈处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的交接地带;. 性质上 :土壤圈是生物有机体和无机环境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面;. 功能上 :土壤圈与其它圈层间进行着不断的物质与能量交换;. 第一节 、 土壤的物质组成 第二节、 土壤的性质 第三节 、 土壤的形成 第四节 、 土壤类型与分布 第五节 、 土壤资源 第六节 、 土壤污染. 第一节、 土壤的物质组成. 土壤 :指位于陆地表层和浅水域底部、由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组成的、具有一定肥力而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其厚度一般为 1-2 米以内。.
E N D
空间上:土壤圈处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的交接地带;空间上:土壤圈处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的交接地带; • 性质上:土壤圈是生物有机体和无机环境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面; • 功能上:土壤圈与其它圈层间进行着不断的物质与能量交换;
第一节 、 土壤的物质组成 第二节、 土壤的性质 第三节 、 土壤的形成 第四节 、 土壤类型与分布 第五节 、 土壤资源 第六节 、 土壤污染
第一节、 土壤的物质组成 • 土壤:指位于陆地表层和浅水域底部、由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组成的、具有一定肥力而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其厚度一般为1-2米以内。
土壤是一种“类生物体”:能自动调节土体内水、热、气、肥的存在状态;有抵抗酸化与碱化的缓冲作用。 • 土壤的本质和生命力所在是肥力。它是土壤在外界环境条件影响下,主动协调植物生理和生态要求的能力。 衡量肥力的标准是满足植物高产的程度。 • 土壤肥力与土壤的组成成分,土体结构和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密切相关
土壤是固-液-气三相物质组成的 固相:包括无机和有机物质; 液相:土壤水分;气相:土壤空气 土壤的组成示意图
理想土壤 体积比例
1 土壤的无机组成 • 来源于矿物质,是土壤中最基本的组分; • 重量占土壤固体物质总重量的90%以上; • 可以分为两类: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
原生矿物 • 经物理风化后未改变化学成分和结晶结构的造岩矿物,如石英、云母、长石等。 • 是土壤中矿物的粗质部分(砂粒、粉砂)和各种化学元素的最初来源。
次生矿物 • 岩石经化学风化后新生成的土壤矿物; • 包括简单盐类,铁、铝氧化物和次生铝硅酸盐。其中铁、铝氧化物和次生铝硅酸盐是土壤矿物质中最细小的部分,常称为粘土矿物; • 粘土矿物形成的粘粒具有吸附、保存呈离子态养分的能力,使土壤具有一定的保肥性。
2 土壤的有机组成 • 来源于生物体; • 按重量计算只占土壤固体的5%左右; • 可以分为两类:原始组织和腐殖质。
原始组织包括高等植物未分解的根、茎、叶;动物的排泄物和死亡之后的尸体等。这类有机质主要累积于土壤的表层,约占土壤有机部分总量的10-15%。原始组织包括高等植物未分解的根、茎、叶;动物的排泄物和死亡之后的尸体等。这类有机质主要累积于土壤的表层,约占土壤有机部分总量的10-15%。 • 腐殖质是由微生物从有机组织合成的新化合物,或者由原始植物组织变化而成的比较稳定的分解产物,约占土壤有机部分总量的85-90%。
腐殖质是一种复杂化合物的混合物,通常呈黑色或棕色,性质为胶体状。它具有比土壤无机组成中粘粒更强的吸持水分和养分离子的能力,因此,少量的腐殖质就能显著提高土壤的肥力。腐殖质是一种复杂化合物的混合物,通常呈黑色或棕色,性质为胶体状。它具有比土壤无机组成中粘粒更强的吸持水分和养分离子的能力,因此,少量的腐殖质就能显著提高土壤的肥力。
土壤中的生物群: • 可以分为土壤植物区系和土壤动物区系: • 土壤植物区系包括细菌、放线菌、真菌、藻类,以及生活于土壤中的高等植物器官(根系)等; • 土壤动物区系包括至少有部分生活史是在土壤中度过的所有动物,种类极其繁多。
3 土壤水分 大气降水渗入土壤内部,充填土壤中的孔隙,形成土壤中的水分。根据水分在土壤中的存在方式,通常可分为吸湿水、毛管水和重力水。
存在于土壤颗粒表面的水膜称为吸湿水。这种水靠水分子氢键的作用紧紧地附着在土粒表面,植物一般无法利用,所以又称为植物无效水。存在于土壤颗粒表面的水膜称为吸湿水。这种水靠水分子氢键的作用紧紧地附着在土粒表面,植物一般无法利用,所以又称为植物无效水。 • 当膜状的吸湿水充满土壤毛细孔隙后,靠毛细管力而保持的土壤水分称为毛管水。这种水具有活动性,可沿毛管移动,是植物可以吸收的有效水分。 • 存在于大孔隙中的水因重力作用而下移,进入地下水潜水层,称为重力水。
土壤含水量:是指土壤水重量与干土重量的百分数土壤含水量:是指土壤水重量与干土重量的百分数
4 土壤空气 • 土壤空气来源于大气,它存在于未被水分占据的空隙中,但其性质与大气圈中的空气明显不同。 • 首先,土壤空气是不连续的。由于不易于交换,局部孔隙之间的空气组成往往不同。 • 其次,土壤空气一般含水量高于大气。
第三,土壤空气中CO2 ,O2和N2含量不同于大气。这是由于植物根系的呼吸和土壤微生物对有机残体的好气性分解,消耗了土壤孔隙中的O2,同时产生大量CO2的缘故。
第二节、土壤的性质 沿垂直方向的分层性是土壤最明显的特征,不同的层次具有独特的物理性质、颜色和外形等,构成土壤的形态。
1、土壤剖面 枯枝落叶层( O ) 腐殖质层(A) 淋溶层(E) 淀积层(B) 母质层(C) 母岩层(R)
(1) 有机质层(O与A,organic horizon): 覆盖于土壤表面的由植物和动物残落物及其腐解产物组成的层次。或土壤剖面顶部,以腐殖质的积累为主要特征的土层。 特点: A、由于腐殖质包裹着土粒或土块,使该层颜色常较下面土层较暗,具有团粒状或粒状结构; B、疏松透水; C、含有较多的植物生长所必须的营养元素。 D、腐殖质厚度与土壤肥力的高低有密切关系,因此常将其作为评价土壤肥力的标准和土壤分类的依据之一。
(2) E层(淋溶层,eluvial horizon): 土壤剖面中由水分淋溶作用所形成的土层。 特点: A、淋溶作用占优势,土壤物质以悬浮和溶解两种状态在水分的携带下向下淋失。 B、由于淋溶作用使得该层内植物的营养元素含量减少,质地较松,反应偏酸,肥力很低。 C、因为本层直接与有机质层接触,所以在矿质土壤颗粒中混有相当数量的腐殖质。 D、有些情况下,E层的下部发生强烈淋溶作用,粘粒、铁和铝的三氧化物与腐殖质一起大量淋失,石英等抗风化性强的砂粒或粉砂相对含量增加,会出现一个颜色特别淡的灰白色层。
(3) B层(淀积层,illuvial horizon): 土壤剖面中位于淋溶层之下的矿质土壤,是E层淋洗出来的物质沉淀和集聚的层次。 特点: A、强烈淀积作用是其主要特征。悬浮态的胶体颗粒虽然可以随水迁移,但其活动性不强,一般在几英尺的范围内就沉淀下来。因此在淋洗层之下就常常出现一个硅酸盐粘粒,或铁、铝氧化物和腐殖质大量集聚的层次。 B、从淋溶层淋洗下来的可溶性物质,土壤胶体和细微物质在该层淀积,因此该层质地粘重,紧实不易透水,含养分较多。 C、本层发育程度直接受淋溶强度的影响,淋溶作用愈强烈,淀积层愈明显。
(4) C层(母质层,regolith): 指土体以下疏松的、尚未受到成土过程影响的层次。它是上部土体赖以形成的母体物质。 特点: A、有些母质是原地基岩直接风化的产物(残积风化壳),而有些则是异地搬运沉积的物质(如河流冲积物,风砂堆积物和黄土等等)。 B、上接淀积层,下接母岩,它是岩石风化物的残积物或运积物,未受成土作用的影响,基本上保持着母岩的特点。
(5) R层(基岩层,bed rock): 尚未受到风化作用影响的下垫坚硬岩石,如花岗岩、砂岩、石灰岩等。
其中,A、E、B层合称为土体,是成土作用最为活跃的层次和真正意义上的土壤层。其中,A、E、B层合称为土体,是成土作用最为活跃的层次和真正意义上的土壤层。
2、土壤的物理性质 土壤的物理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其它性质,例如土壤养分的保持、土壤生物的数量等。因此,物理性质是土壤最基本的性质。它包括土壤的颜色、质地、结构、比重、容重、孔隙度、温度等。
(1)土壤颜色 土壤颜色主要取决于铁离子的化合状态和有机质的含量
热带和亚热带土壤:红色为主( Fe2O3赤铁矿多); 温带或寒冷地区土壤:暗黑色(有机质积聚); 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土壤:偏灰白色(碳酸钙、石膏和可溶性盐类的积聚)。 排水不良的土壤:浅灰色、蓝灰色、蓝绿色(变价离子呈还原状态,如 FeO、MnO )。
(2)土壤质地表示土壤颗粒的粗细程度,也即砂、粉砂和粘粒的相对比例。(2)土壤质地表示土壤颗粒的粗细程度,也即砂、粉砂和粘粒的相对比例。 土壤的粒级划分及其性质
根据砂、粉砂和粘粒在土壤中的组合,可以进行土壤质地的分类。根据砂、粉砂和粘粒在土壤中的组合,可以进行土壤质地的分类。
(3)土壤结构 土壤中的固体颗粒往往不是以单粒状态存在,而是形成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团聚体。土壤中的团聚体的结合状况称为土壤的结构。可分为四类。 团粒(球状)结构 块状结构 片状(板状)结构 柱状及棱柱结构
3、土壤的化学性质 土壤化学性质主要表现在土壤胶体性质、土壤酸碱度和氧化还原反应三个方面。
土壤酸碱度,它是土壤盐基状况的一种综合反映。土壤酸碱度与H+和OH-的比例数量有关。H+大大超过OH-的土壤呈酸性;而OH-大大超过H+的土壤溶液呈碱性;如果两者浓度相等,土壤呈中性。 中性
第三节、 土壤的形成 • 土壤是成土母质在一定水热条件和生物作用下,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过程形成的; • 随着时间的进展,母质与环境之间发生频繁的物质能量交换和转化,形成了腐殖质和粘土矿物,发育了层次分明的土壤剖面,出现了具有肥力特性的土壤。
土壤的形成 风化作用 成土过程 母质 土壤 岩石
形成土壤的两个基本作用 • 风化作用:致密的岩石被破坏,营养元素得以释放,并形成疏松的风化层; • 生物作用:有机质加入,营养元素积聚。
(一)土壤的形成因素 成土因素学说的基本观点 • 土壤是在各种成土因素非常复杂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 • 对于土壤的形成来说,各种成土因素具有相互不可替代性,但生物起着决定的作用。土壤是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的气候和地形条件下,由活有机体作用于成土母质而形成的。
土壤发育的影响因素 1. 母质因素 2. 生物因素 3. 气候因素 4. 地形因素 5. 时间因素 6.人类因素
1. 母质因素 • 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 • 母质物质组成影响土壤的物质组成 • 母质性质决定和影响土壤的性质 • 母质影响土壤形成速度
2. 生物因素 • 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和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的本质特征——肥力的产生与生物的作用是密切相关的。 • 生物作用通过生物的生命活动而实现,其中,食物链的形成与维持是至关重要的。
3、气候因素 • 通过土壤与大气之间经常进行的水分和热量交换,对土壤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产生的影响。 • 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分解作用非常缓慢,使有机质积累起来;而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使有机质趋于快速循环。
4. 地形因素 • 影响土壤水热条件(如山区,由于温度、降水和温度随着地势升高的垂直变化,形成不同的气候和植被带,导致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垂直地带分化) • 决定土壤物质的迁移程度(如在陡峭的山坡上,由于重力作用和地表径流的侵蚀力往往加速疏松地表物质的迁移,所以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5. 时间因素 土壤是一个经历着不断变化的自然实体,形成过程是相当缓慢的。可能需要数千年的时间才能形成土壤发生层。
6. 人类因素 • 人类活动通过改变其它成土因素而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农业生产活动是一个重要途径。 • 通过耕耘改变土壤的结构、保水性、通气性; • 通过灌溉改变土壤的水分、温度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