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0 likes | 909 Views
职业教育现状与我校建设和发展的思考 黎明职业大学(福建泉州). 林 松 柏. 提 纲. 第一部分 国外职教发展现状 第二部分 我国高职教育现状 第三部分 我校建设与发展的思考. 第一部分 国外职教发展现状. 世界上常见的几种职业教育的模式. 1. 校企合作模式. 代表:德国、奥地利. 德国的双元制 :双元指学校与企业。学生一方面在企业以学徒身份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和相应知识学习,一方面在学校以学生身份接受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理论和文化基础知识教育。内涵是学校与企业分工协作。. 职业学校. 教育企业. 1/3 时间. 2/3 时间.
E N D
职业教育现状与我校建设和发展的思考 黎明职业大学(福建泉州) 林 松 柏
提 纲 • 第一部分 国外职教发展现状 • 第二部分 我国高职教育现状 • 第三部分 我校建设与发展的思考
世界上常见的几种职业教育的模式 1. 校企合作模式 代表:德国、奥地利 • 德国的双元制:双元指学校与企业。学生一方面在企业以学徒身份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和相应知识学习,一方面在学校以学生身份接受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理论和文化基础知识教育。内涵是学校与企业分工协作。
职业学校 教育企业 1/3时间 2/3时间 “双元制”职业教育 “德国双元制”是一种机制,是一种国家统筹、校企合作,产教结合、订单培养等的办学机制。
“双元制”职业教育特点 两种培训机构 职业学校 教育企业 Schueler Auszubildender 实习生 两种身份 职校学生 职业技能 两类教学内容 专业理论 理论教师 实训教师 两类教师 理论教材 实训教材 两种教材 行会考试 学校考试 两类考试 职业资格证书 毕业证书 两类证书
德国职业教育教学的特点: 融职业性原则于教育性原则之中 基于 工作 过程的 课程 开发 基于 学生 中心的 教学 组织 基于 能力 本位的 培养 目标 基于 职业 分析的 专业 设置 基于 职业 需求的 考试 考核
技能与知识 笔试与口试 学业成绩 与 能力评价 教育结构 与 就业结构 能力本位的考试考核 模拟与现场 结果与过程
2. 企业主体模式 代表:日本、英国、美国部分企业 日本的产学合作:主要是学校和企业合作,强调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
日本的职业教育 优点: ①职业教育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②具有动作灵活见效快的特点; ③可以边干边学,成本效益好; ④具有专业性、连续性,有的甚至还有保密性。 ⑤企业模式培养人才的特点为专深型。 局限性 : ①缺乏理论教学的系统性; ②职业技术传授的单一性; ③企业模式不能完全保证企业所需求的人才规模数量、种类和质量。
三年制,培养熟练工人 职业高中 招收初中毕业生,五年制,培养技术型人才(技术员) 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1-3年(技术工人) 日本职业教育概览 高等专科学校 专修学校 专门课程(高职) 高等课程(中职) 一般课程(补习班) 企业内教育培训
日本职教师资培养的主要途径 • 职业训练大学(学制4年,普通大学水平) -培养职业训练指导员(教师) -对产业工人进行提高训练 -实习时间占有很大比重,强调专业训练 -课程包括教育和职业训练的一般原理、课程发展、 教学法、教育心理学、职业指导 • 短训班(学制6个月,短期培训) -招收经过国家二级技士考试、具有三年以上实际经 验者 -结业后回原单位任生产教学教师
美国的职业技术教育特点和问题 • (1)单轨制教育体制既极大推动了全民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时也带来教育质量的不容乐观。 • (2)社区学院充足的办学经费虽有力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但这种以学院为主的职业教育为学生所作的就业准备十分有限。 • (3)政府的立法对职业教育起到了基本的法律保障作用,但地方分权制也导致职业教育缺乏必要的统筹规划 。
美国社区学院典型特征: • 转学、升学教育 • 职业准备教育 • 技术准备教育 • 社区服务 • 补习教育(成人基础教育) • 转业、再就业培训 • 知识、技术更新/提高教育 • 定单培训 • 职业资格证书培训 • 作为第二语言的英语教育
美国可授予学位的培训企业(不完全统计) 两年制大学
3. 学校主体模式 代表:中国、法国等
法国职业技术指导法 (1971年) • 主旨是倡导学校教育的所传授的知识不仅要使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还应该使学生在职业生涯中不断提高,因此,所有中学阶段的学生,都要受到经济、社会和技术的启蒙教育。该法还明确提出,在普通教育文凭和技术教育文凭之间建立等值关系。
技术员会考证书与技术员资格证书相比,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而且还要求学生具备广泛较扎实的普通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技术员会考证书与技术员资格证书相比,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而且还要求学生具备广泛较扎实的普通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 • 职业能力证书是职业高中颁发的传统证书。职业学习证书是政府通过立法增设的一种证书,与职业能力证书相比,它不仅强调让学生掌握一种专门的职业或手艺,而且也注重让学生掌握一个职业领域里比较全面的职业知识和技能。
4. 教学工厂式 (学校主体式的改良型) 代表:新加坡
“教学工厂”及其特点: “教学工厂”是力图把“工厂的需求”和“学校的教学”这两方面尽可能地沟通和融合在一起,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既具有先进的理论知识,又具有现代化工厂所需要的实践技能,使学校教学真正做到“学用结合”。 它是学习借鉴和消化吸收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的结果,首先产生于新加坡的“德新学院”。
“教学工厂”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更完善及更有效的学习过程,鼓励及开发学生之群体精神及实际应用能力,确保有关的培训课程与工业界的需求挂钩,促进学校与工业界的联系。“教学工厂”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更完善及更有效的学习过程,鼓励及开发学生之群体精神及实际应用能力,确保有关的培训课程与工业界的需求挂钩,促进学校与工业界的联系。
优点: ①学校模式的高等职业教育,具有正规性和系统性 ; ②学校模式具有规模效益性。 ③学校模式具有育人的全面性。 ④学校模式培养的人才特点为普通型。 局限 : ①高等职业学校大多数脱胎于大专学校和重点中职校,缺乏对高职教育模式与应用研究,重理论学习、轻技能或重技能、轻理论的培养现象十分严重。 ②学校与企业和用人部门联系薄弱。
5. 课证融合式 (学校主体式的改良型) TAFE模式 • 典型代表:澳大利亚 • 核心:政府主导
澳大利亚资格框架(AQF) 高 等 教 育 独创 职业研究生文凭 在高级文凭之上,开设研究生证书、研究生文凭课程。促使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 职业研究生证书 职业技术教育 中小学教育
澳大利亚的职业技术教育特点 除了在立法保障以及与企业和经济发展密切联系等方面,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还有以下特点: • 小班制 • 行业与学院的深度融合 • 灵活的学分制度 • 证书体系的融通 • 国家统一的培训包 • 拥有熟练掌握岗位技能的师资队伍
其它类型还有: • 英国的“工学交替”与新学徒制。(现代学徒制) • 加拿大的CBE能力本位培养模式:强调职业教育应以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强调企业的介入和强化实践教学。
丙级证照加五年工作经验即相当于高级职业学校毕业或普通高中毕业,可以参加普通大学的入学考试或技术学院、科技大学及专科学校的入学考试;丙级证照加五年工作经验即相当于高级职业学校毕业或普通高中毕业,可以参加普通大学的入学考试或技术学院、科技大学及专科学校的入学考试; 乙级证照加四年工作经验即相当于专科学校毕业,可以参加大学附设二技或技术学院、科技大学的入学考试; 甲级证照加三年工作经验即相当于技术学院、科技大学毕业,可以参加研究所(硕士、博士)的入学考试。 ——从而建立起职业证照和毕业文凭之间的等值互换关系。职业证照制度的落实,也有助于在社会上树立“学力比学历更重要”的观念。 一、我国台湾《各级各类学校同等学历的办法》
二、国际职教特点总结及发展趋势 特点总结 从国际上看:办得好的职业教育,均有在以下几个问题解决的好,做出特色: 1.重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2.建立职业教育体系,打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立交桥。 3.建立适应市场变化的专业,灵活多样的课程和课程体系。
发展趋势 1. 职业教育重心后移 • 德国职业学院的发展,双元制教育的后移。 • 英国职教重心在继续教育阶段 • 美国职教重心在社区学院 • 台湾科技大学的大量发展,职业教育已经从专科教育为主走向本科为主。
2. 重视工学结合、建设现代学徒制 • “现代学徒制”的核心: ——校企双方合作提供职教课程 ——学校学习与企业岗位学习相结合 ——注重“工作体验”、“做中学” ——强调“零距离上岗” • 英国在90年代以后借鉴德国的“双元制”,发展基于工作的学习“现代学徒制”,以16-24岁年轻人为对象,以NVQ-3级证书为目标,采用工读交替的方式,培养技术员、高级技工、领班。 • 澳大利亚在90年代以后发展类似的“新学徒制”。
3. 重视职业资格证书、打通课程与资格证书互换关系 • 澳大利业的学历证书与资格证书的互换关系。 • 我国台湾《各级各类学校同等学历的办法》
就业功能 ——职业、技术准备教育 ——知识、技术更新教育 ——转业、转岗教育 ——职业/专业资格证书培训 ——再就业培训 升学功能 ——转学教育 ——补偿/补习教育 社会服务功能 ——成人文化基础教育 ——社区成人闲暇教育 ——定单制培训 ——弱势群体教育 ——第二语言教育 4. 强化社会服务功能,使职业院校功能多元化、综合化
5. 强调职业院校衔接,构建职业教育的立交桥 • 美国社区学院的学分互认机制。 • 澳大利业课程证书体系。 • 德国的技术大学、职业学院的互通机制。 • 台湾科技大学、二技、高职的互通机制。 • 职业院校衔接必然涉及一系列问题,如中、高职衔接,专升本的衔接,职业分类,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学分互认,教育等值,证书等值等。 • 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均建立多元入学机制。 • 高中职衔接的另一个问题是从就业导向到升学导向。
6. 注重培训学生综合能力、培养职业学校学生的核心能力
7.重视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注重培养职业转移能力7.重视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注重培养职业转移能力 • 在职业院校积极开展生涯教育,提供个性化的生涯服务。 • 开设《生涯规划》课程,指导就业。 • 开展全程的、个别化的生涯服务。 • 重视学生转学需求。 • 以三大“客户”的需求——市场、雇主和学习者个体的需求——作为职业院校办学的主要驱动力。 • ——继续学习能力和多次就业能力。
三、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现 状 教育规模迅速扩大 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教育事业迅速发展 已成为高等教育的一种重要类型 教育改革不断深化 职业教育的特色初步显现 办学体系不断完善 投资多元化格局正在形成
矛盾 1.学校扩展与生源锐减的矛盾。 2.就业需求与培养质量的矛盾。 3.学校内涵建设与现行管理体制的矛盾。 4.家长的升学意识与学校就业为导向的矛盾。 5.职业教育与社会认知的矛盾。职业教育是高考失败者的教育? 6.“双证通融”与“证出多门”的矛盾。 7.校企合作意愿的矛盾。
需求倍率 平均计算,每个高级工程师要面对2.08个岗位 高级工程师 2.08 平均计算,每个高级技师要面对1.96个岗位 高级技师 1.96 平均计算,每个高级技能人员要面对1.71个岗位 高级技能人员 1.71 现 象 • 高职教育规模在不断扩大,而服务于生产第一线的高级技能型人才仍然缺乏。 • 企业技工、技师荒和学生就业难存在一个矛盾 • 高职实践技能不如中职,理论知识不如本科。 “三高”人才需求比例居高不下
思 考 目前学校本位的高职实施体系在教学内容、实训设施、专业师资上有三个根本无法克服的缺陷: • 不管学校的教学内容如何先进,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所应用的最新知识、最新技术、最新工艺相比,总有距离。 • 不管学校的实训设施如何先进,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最新生产设备相比,总有距离。 • 不管学校的专业课师资如何“双师型”,技能如何高超,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技术专家,操作能手相比,总有距离。
走开放办学之路 如何克服这些致命缺陷 走内涵建设之路 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 走校企合作之路 走工学结合之路
16号文件 —— ——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改革 是颠覆性的改革而不是修修补补 基本精神 开放 是全方位、全过程的开放而不是局部或某一时段 解决问题的关键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发展历程 前示范时期 示范建设时期 后示范时期 1.2006年之前 2.职教体系草创阶段 3.全面推进教学评估 1. 2006-2011年 2.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 3.示范校、骨干校建设。 1. 2011年之后 2. 在普惠性和协调性之中进行调整 3.重点专业、特色校等。
前示范时期 •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提出了,“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工作方针。 • 1986年,第一次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全面推动职业教育发展。 • 1991年,第二次全国职教工作会,建立职业教育体系;开展职业学校评估,建设重点职业学校。 • 1996年,第三次全国职教工作会,中职毕业可以接受高职教育。国家颁布《职业教育法》。 • 2002年,第四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达到全新的高度。2003年实施《民办教育促进法》。 • 2004年,七部委召开第五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提出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 • 2005年,第六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提出100亿元助职教,大力发展更凸显。
高职教育的纲领性文件—教育部教高【2000】2号高职教育的纲领性文件—教育部教高【2000】2号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 • 要点: • 培养目标: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 “双师型” • 教学与生产、科技工作以及社会实践相结合
示范建设时期 • 2006-2008年 100所示范校建设 • 2010-2011年 100所骨干校建设 • 2010-2011年 两批共28(11+17)个专业资源库
高职教育的纲领性文件—教育部教高[2006]16号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 要点: • 培养目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 “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 •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