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 likes | 307 Views
如何面对媒体. 一、导言 二、认识媒体 三、面对媒体 1 、面对媒体的态度 2 、突发事件的媒体应对策略 四、媒体应对技巧. 如何面对媒体. 导 言. “ 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新闻舆论的重要作用,善于通过新闻宣传推动实际工作,热情支持新闻媒体采访报道,正确对待舆论监督,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 ......”. —— 摘自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新闻发言人与记者的关系. “记者不是你的部下,不是你的学生,不是你的朋友,也不是你的敌人,他是你的挑战者。”. ——— 原国务院新闻办主任赵启正. 二、认识媒体. 1 、什么是媒体?.
E N D
一、导言 二、认识媒体 三、面对媒体 1、面对媒体的态度 2、突发事件的媒体应对策略 四、媒体应对技巧 如何面对媒体
导 言 “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新闻舆论的重要作用,善于通过新闻宣传推动实际工作,热情支持新闻媒体采访报道,正确对待舆论监督,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 ——摘自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新闻发言人与记者的关系 “记者不是你的部下,不是你的学生,不是你的朋友,也不是你的敌人,他是你的挑战者。” ———原国务院新闻办主任赵启正
二、认识媒体 1、什么是媒体? (1)媒体的概念:媒体就是一切社会信息得以公开扩散的手段和载体。通常是指报纸、广播、电视、因特网等大众传播媒介。 (2)媒体的社会功能:报道新闻、提供资讯、引导舆论、教育大众、提供娱乐。 (3)用新视角认识媒体 • 社会转型凸显了媒体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 • 执政党的建设提出了新闻执政的要求 • 信息社会带来了媒体时代 • 网络时代向传统的新闻管理方式提出了挑战 • 西方新闻观念的影响不容忽视
认识媒体 (4)我国的媒体定位 • 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 • 社会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 • 公众民意的反映 • 知识、文化、价值观的大学校 • 政府公共管理的资源工具 • 社会监督的哨兵 • 老百姓的娱乐场所
面对媒体的态度 (1)善用媒体:借助媒体之力 • 借助媒体之力,做好正面宣传 • 让工作成绩深入人心 • 让先进典型层出不穷 • 借助媒体之力,塑造组织形象 • 让组织形象充分优化 • 让组织公信力不断提高
面对媒体的态度 (2)引导媒体:主动面对媒体 躲,躲不掉 吵,吵不赢 告,告不成 怨,怨不上 ★主动面对媒体去引导,就是公开、透明,抢占主动,占领新闻资源的制高点 • 新闻发布:把信息主动“喂”给记者 • 新闻预案:把周密的解释留给记者 • 突发事件:把通稿在第一时间分享给记者 • 横向沟通:把换位思维传递给记者
面对媒体的态度 (3)善待媒体:理解 尊重 宽容 服务 • 理解新闻 • 尊重记者 • 宽容舆论 • 服务媒体
媒体应对策略 (3)及时召开新闻发布会突发事件后及时进行新闻发布工作的重要性 • 有助于增强公众对政府或社会组织的信任 • 有助于遏制谣言,安定人心 • 有助于建立政府或社会组织的良好形象 • 有助于危机的缓解或化解 (4)突发事件媒体应对中存在的问题 • 封锁消息 主要表现 • 一味“辟谣” • 鸵鸟政策 • 反应迟缓,敷衍塞责 • 忽视网络舆论和网络民意(据统计我国80%的危机从网络媒体爆发)
突发事件的媒体应对策略 网络的出现和迅速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 近年来,许多网络舆论事件中,出现了”舆论进、政府退”的尴尬局面,一方面说明网络舆论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说明政府或社会组织,对待网络舆情的态度和方式还不够成熟,未能与网民形成良性互动。在“人人皆媒体”的互联网时代,如何用好网络这把双刃剑,在时刻考验着政府和社会组织。)
2009年官员“雷人语录 ”频现网络 “替党说话,还是替老百姓说话” “这个事不好说太细” “为什么不公布老百姓财产?” “房地产商来我市投资,赔了算我们的” “法院是习惯性这么做的” “没时间跟你闲扯” “你是哪个单位的” “是不是拉屎也要告诉你啊” “你是不是党员” “我没有受贿动机,是为了发展” “在大草原上拉了一堆屎,有点臭,算不算污染” “一楼二楼别去啊,要去就去(跳)五楼”
突发事件的媒体应对策略 出现错误舆论应对方式的主要原因 • 认识上的误区 --怕一旦公开,会造成公众恐慌,影响社会稳定 --事情还在调查中,怕说不清或说错(“不接受采访我没责任, 一旦说错就是我的责任”----普遍的心态) --“家丑不可外扬” --没必要向公众解释或让公众知道 • 错误指导思想作用 --迷信“谣言不攻自破”、“身正不怕影子歪”、“谣言止于智者” --迷信“后发”能“制人” • 侥幸心理 • 新闻发布机制不健全 • 缺乏媒体应对的经验技巧
突发事件的媒体应对策略 (5)媒体应对策略 • 第一时间原则 狭义:指事件刚一发生、没有被局外人知晓的时刻。 广义:人们对突发事件的认识处于空白的时刻。 ☆为什么要在“第一时间”发布信息?过去的“后发制人”做法为什么不再有效? 首先,现在靠封锁消息,搞“后发制人”几乎不可能。 其次,封堵新闻来源或保持沉默,导致政府或权威的声音在关键时刻缺失或滞后,就会给谣言的产生和传播以巨大空间。 再次,舆论传播中有“先入为主”的规律。
第一时间原则 国务院新闻办前主任赵启正:“你不主动,就要被动。你说等事情完了再发布,但那时消息早已传遍全国。你不讲故事,别人就会讲故事。你不讲真故事,别人就可能讲假故事。最后真假难辨。” 上海市政府前新闻发言人焦扬:“在突发事件的新闻传播中,最可怕的 不是记者抢发新闻,而是记者抢发的不是出自政府发布的新闻,谁第一时间发布新闻,谁就掌握了舆论的主动权、事件处理的主导权。” ★ 阶段式新闻发布 在事件发生之初,信息发布要及时、简明。如何时、何地、何人、何事等。以后可再根据事件进展情况,连续不断地新闻发布。 发布会要的回答三个问题: “发生了什么?事情是怎么发生的?你将采取什么措施?” (阶段式新闻发布的成功案例:2002年桂林中心广场爆炸案) (失败案例:2006年“西瓜注红药水”事件)
突发事件的媒体应对策略 ·公开透明原则:流言流通量=问题的重要性×证据的暧昧性 ·第三方原则 : 争取权威的第三方出来为你说话是危机公关 能否成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例如:政府部门、行业专家、媒体、媒体、专家学者等
突发事件的媒体应对策略 • 真实坦诚原则:坦诚的态度是化解危机最好的策略 内在要求:一是要正确对待和回应负面报道(会里县官员“悬浮照”事件) (1)吵架和辩驳并不能改变负面形象; (2)公众在不明就里的情况下一般还是相信媒体胜于当事人; (3)批评媒体或与媒体对抗只会引起媒体的反抗,后果会非常狼狈。 二是不能说谎(哈尔滨水危机事件) • 口径一致原则 • 一是用一个声音说话,不能擅自对媒体乱表态; • 二是表态应事先认真准备,力争科学、严谨,避免相互矛盾; • 三是拟定统一的口径。 • (例如:陕西华南虎事件)
突发事件的媒体应对策略 华南虎事件存在的问题 (1) 从周正龙提供照片到省林业厅开会发布新闻,中间经过了镇坪县林业局、县政府和省林业厅3级政府部门、13名干部,但都没有警惕并卡住假虎照。一位当事人说:“如果有一个环节负责一点、慎重一点、严格一点、规范一点,尊重科学、尊重事实,那么最后都可能避免问题的发生。非常遗憾的是,相关单位、相关人员并没有这样去做,包括有些科技人员。” (2)首先是不按规定程序报批,就擅自召开新闻发布会。其次是在新闻发布会前没有组织有关专家认真鉴定,没有对拍摄现场进行认真核实。再次是林业厅在没有鉴定结论的情况下,对周正龙给予奖励,未严格履行必要的奖励及财务管理程序,严重违反了行政工作程序和财务管理规定。
突发事件的媒体应对策略 ·留有余地原则 一是:说话要留有余地 二是:不要过度承诺 三是:除非发生特大突发事件,尽量不要让一把手在第一时间出面充当 新闻发言人
四、媒体应对--技巧篇 1、素质要求 • 政治素养要求 • 业务素质要求 • 思维敏捷、反应能力强 • 有一定的公关、组织能力和亲和力 • 掌握、新闻传播与新闻发布知识
技巧篇 2、形象、体态 • 着装:简单、得体、端庄、大方 • 体态:眼神、表情、站姿、坐姿 3、接受记者采访的技巧 • 接受采访前 --了解记者、弄清采访目的 --对媒体或记者要有所选择 --应确定采访内容的范围 --事先要就有关采访和发稿等进行了解和约定
技巧篇 • 接受采访中 --将你认为最重要的内容先说出来或突出出来,然后再说次要的 --将你最想说的核心内容以简洁、醒目的语言表达 --表态要慎重 --说话要有余地 --言多必失 --围绕提纲或口径讲 --对记者要友善和尊重,不要得罪记者 --敏感的、无聊的、或与主题无关的要善于回避
技巧篇 说“不”的技巧: (1)为什么要说“不”? 首先,有些问题授权有限或问题太敏感,不允许向记者提供更多的情况或发表评论; 其次,发言人不可能什么都了然于胸; 再次,对一些没有核实的消息也不宜急于表态。 (2)如何说“不”? 这个情况我不太清楚,为给你一个负责任的答复我愿意在了解情况后再回答你。 这个问题我了解的只有这些。 我没有什么东西要补充的了。 这个问题不属于我回答的范围,我愿意了解后通过发言人办公室给你做回答。 这个问题实际上我刚才已经回答了。 对这个问题我们正在研究(或调查)中, 我们会在适当时间,就你提到的问题向社会公布等等 提示:说“不”时忌生硬,口气要婉转,语言要缓和,不能硬邦邦,不能一句冷冰冰的“无可奉告” “无可奉告”???
技巧篇 博得人们好感的举动: 1、在接受采访前,记住记者的名字,主动打招呼。 2、真城面对记者,切忌态度傲慢。 3、讲究应对技巧,千万不能与记者发生语言或肢体冲突。 6、在采访开始或结束时,与记者友好握手。
技巧篇 技巧小结: 1、外表很重要,要时刻注意外在形象; 2、让记者对你有好感,则即使说错话,也能挽救; 3、记住记者的名字,主动与之打招呼、握手,传达热情和自信; 4、声音沉稳,控制语速,给人信赖感; 5、有时候,讲“套话”比发表观点、言论更好; 6、对记者正中要害的问题,要谦虚接受,不要被记者激怒; 7、遇到“假设性提问”、“二选一式提问”、“诱导式提问”等要慎重回答; 8、回答问题要客观,说出的原因要经得公众信质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