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9

地理主观试题答题指导 河南省实验中学 张思梅

地理主观试题答题指导 河南省实验中学 张思梅. 一、 审视问题的设置,把握设问的中心,明确回答的方向。. 二、 迎合设问组织答案,学会知识迁移和套路的迁移。. 三、 多角度、逻辑性、条理性表述,不能泛泛而谈。. 地理主观试题答题思路:. 一、 审视问题的设置,把握设问的中心,明确回答的方向。. 把握设问的角度. 要把握题目设问的方向,切合方向去组织回答。. 例题 该地区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水土流失,而且所带来的经济损失,比黄土高原有过之而无不及。试分析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

hagen
Download Presentation

地理主观试题答题指导 河南省实验中学 张思梅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地理主观试题答题指导 河南省实验中学 张思梅

  2. 一、审视问题的设置,把握设问的中心,明确回答的方向。一、审视问题的设置,把握设问的中心,明确回答的方向。 二、迎合设问组织答案,学会知识迁移和套路的迁移。 三、多角度、逻辑性、条理性表述,不能泛泛而谈。 地理主观试题答题思路:

  3. 一、审视问题的设置,把握设问的中心,明确回答的方向。一、审视问题的设置,把握设问的中心,明确回答的方向。

  4. 把握设问的角度 要把握题目设问的方向,切合方向去组织回答。 例题 该地区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水土流失,而且所带来的经济损失,比黄土高原有过之而无不及。试分析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 参考答案: 其一,这里每单位土地的生物生长量和产值较高,造成的损失大; 其二,该地区多为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和经济中心,造成的影响大。 错解:该地丘陵广布,地形陡峭;因砍伐柴薪破坏植被而致水土流失。

  5. 把握设问的中心 我们常说的“审题”,审的就是题目设问的中心,然后才能明确回答的方向。 例题2、 近年来在每年的夏季,该地区电力供应特别紧张(进入了用电高峰期),试分析自然和社会因素。 参考答案:1、夏季常有伏旱发生,降水量少,发电量减少。 2、夏季空调等的使用,使得生产、生活用电量增加,负荷加大。 错解:该地经济发达,常规能源紧缺,所以电力供应特别紧张。

  6. 演练 2005年入冬以来,蒙古国周边地区深厚的冷气团不断分流出冷空气南下。黄海、渤海水温较往年偏高。烟台、威海连续出现强降雪天气,成为当地有记录以来最大的降雪过程。右图中为该时间段的气压形势图。读图综合分析该次降雪比往年大的原因。(12分) 审题得出关键信息点: ① 北方冷气团深厚 ② 黄海、渤海水温偏高 ③ 回答的是“比往年大”的原因 ④ 区域气压形势图

  7. 审题的要求: 1、审文——审文字材料中的地理概念,因题制宜,确定思路。做到: 一审主题 二审材料 三审题分 同时要注意分析题目中“句子”的成份: ◆找“主语”——确定题中主题,认定答题方向 ◆找“定语”——锁定概念内涵外延,找出目标项,如限定的时刻季节月份和地理空间 ◆找“连词”——看看要你回答几个问题?这也是常丢分的原因

  8. 图型类型 图象功能 审图要求 区域分布图 区位分析为主 ①识记地理事物分布位置 ②分析要素空间区位联系 ③从主题要求出发评介区位优势或劣势,说出对策 概念图 概念形象化 ①抓住线条和箭头的含义 ②类比概念的相关联系或本质差异结题 原理图 说明地理事物成因 ①紧扣符号含义及要素间的联系,扣其物质流和能量流 ②分析该事物的影响 2、审图——即对图象处理过程 近几年地理图象考题的设置和审图要求,一般分为以下几类:

  9. 景观图 表示地理事物的外貌特征 ①描述事物的区位、季节变化、阶段变化 ②分析外貌特色的形成的原因结题 流程图 地理事物间的逻辑关系 ①熟悉工艺流程,认识该产品的上下游联系②分析区域经济结构特点及影响结题 联系图 反映生产工艺流程 ①抓住核心内容和根源等分析其关系 ②以整体性特点和意义分析结题 统计图 表格统计图 以纵横时空比较为主,应约算勿精算 扇状统计、三角坐标统计图 表达为“以要素结构组成分析为主” 柱状统计图 以时序和空间对比分析为主

  10. 不论哪一类图,其审视解题过程一般为: ①看图名定主题 ②看图例锁定区域位置和地理要素; ③看要素分布和空间联系 ④分析、归纳、综合出答案要点,罗列①、②、③。 地理要素的呈现方式一般有:点、线、面、箭头、数、形象符号等,应认真阅读: ◆“点”——常表示城市、港口、矿区、工厂、旅游点 等的确切地理位置;或起点终点等时序。 ◆“线”——有经纬线、等值线、交通线、生产网络线、要素相关线条等。 ◆“面”——工业、农业区;气候、地形、大洋区等。 ◆“箭头”——①自然要素运动方向; ② 区域生产要素流向; ③工艺流程等。

  11. 二、组织的规范性

  12. 地理主观题的答案组织是否规范,主要取决于组织的模式。近几年地理考题常见的设问主要有以下类型:地理主观题的答案组织是否规范,主要取决于组织的模式。近几年地理考题常见的设问主要有以下类型: ◆成因(自然、人为) ◆描述 (特征、分布) ◆影响(正面、负面) ◆区位(自然、社会、经济) ◆效益(经济、社会、环境) ◆措施(生物、工程、技术) ◆意义(两端、中间) ◆条件(有利、不利)

  13. 成因类分析 答案组织要针对题目的设问的要求,注重答案组织的因果联系,做到答题的有效性。 例 从地壳运动、气候和灾害成因上的关联性等方面,简述该地区地震、泥石流灾害频发的自然原因。(6分) 该地区地壳活动强烈,地震频发(2分)。由于地壳活动强烈,山体中断裂发育,岩石破碎,风化严重(2分);加上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促使泥石流灾害突发(2分)。 如何组织答案? 1、地壳运动与地震、泥石流的关系 2、气候与地震、泥石流的关系

  14. 描述类型 答案组织应迎合题目的角度要求,并且要做到表述的完整性。 例题 描述图中10℃等温线的走向,并说明其原因。(16分) 10°C等值线东半段接近东西走向(与纬线平行);西半段呈东北——西南走向。(6分) 东半段主要受纬度(太阳辐射)的影响。西半段受太行山地势高,温度低的影响,等值线向南弯曲。(10分)

  15. 1.特征描述 • 当考生要对地理事物特征进行描述时,首先应明确各地理事物的特征包括哪些方面,即从哪些方面进行描述说明,现就主要事物特征列举如下: • (1)地形特征:地形类型(海拔、相对高度)、地势及起伏状况、主要地形区分布、重要地形剖面图特征。 • (2)气候特征:气温(生长期、积温)——热量条件;降水(干湿状况)——水分条件;大气运动(盛行风、风带、气压带);水热组合——同一地区时间上水热组合状况,不同地区空间上水热组合状况;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气候地区差异。 • (3)河流特征:水系特征有发源地与流向,长度与流域面积,支流及注入海洋,上、中、下游的划分(各河段河床特征),流经省区、重要城市及地形区。水文特征包括年径流总量、径流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含沙量、结冰期、补给类型。

  16. 表述规范性的概括性要求: 近几年考题常见的地理特征描述模式有以下几种: ◆地形特征(地形类型、地势起伏) ◆气候特征(气温、降水、季节组合) ◆降水特征(降水总量、雨季长短、季节变化) ◆水文特征(流量、水位、含沙量、结冰期) ◆水系特征(支流、流程、流域、流向) ◆位置特征(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邻位置) ◆自然地理特征(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生物)

  17. 2.分布描述 • 首先区分是 “点”“线”“面”是哪种分布趋势的描述;其次说明该地理事物叠加在哪一个地理事物之上,通常是说叠加在哪一个地形之上。 • (1) “点”状分布一般描述: ①沿某个方向或某个区域较稀或较密;②该地理事物在某地理事物的分布方位。如北京市城镇体系分布规律是西北较稀,东南较密。上海“宝山钢铁厂”分布在上海市区的东北方向,北临长江。 如新疆的聚落(城市)分布特点是沿山麓、盆地边缘分布,在铁路沿线及大河出山口处较密集。 • (2)“线”状分布应说明其沿哪个方向的走势及其稀密特点。  如“我国一月0 ℃等温线”分布,可描述为:东段大致东西走向、近似于与纬线平行,西段大致东北——西南走向、近似于与青藏高原东缘山麓平行。 • (3)“面”状分布应说明该地理事物的分布范围,即东南西北的界限;或该地理事物在某地理事物的分布方位及大致的面积。如黄土高原分布范围是东起太行山、西至祁连山以东、北起长城、南至秦岭,面积64万平方千米。

  18. 三、表述的要求

  19. 一、要言之有理,不要答非所问。 • 二、要表达准确,不要随心所欲。在应用文字表述时要注意专业术语的运用应力求准确,措辞要认真推敲,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叙述要符合学科习惯和规范。 • 三、 要言简意赅,不要漫天撒网。地理简答题的解  答,应该“紧扣题意”,围绕主题进行阐述,千万不可  “胡子眉毛一把抓”,甚至不知所云。 • 四、 要层次分明,不要混为一团。尽可能做到书写逻辑严密、文意顺畅,这样的话,阅卷老师比较容易判断学生的答题是否“踩点”和“踩了哪些点”,从而也不容易漏掉一些要点。如果学生在答题时,要点不明确,段落不清楚,甚至要点之间互相穿插,那么就会使试卷的得分大打折扣。 • 五、总结性的语言也必须有。

  20. 主观试题答题演练 1.读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分析回答下列各题。

  21. (1)图示B地区在一年中 ≥10℃的日数多于A地区,但积温反而低于A地区,分析其原因。 (2)在B地形区,降水的局部差异明显,简述造成该地降水局部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 (3)分析B区土地利用中最主要的不利因素。 (4)描述C河段水文特征。 (5)近十年来,我国不断加大本区的交通建设投资,请说明其主要意义。 读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分析回答下列各题。

  22. 1.⑴ B区域是云贵高原(1分),B纬度低热量比较丰富,但高原地形,海拔偏高,日平均气温较A地低,所以积温数反而较少(1分)。A区域是四川盆地(1分),地势低,加上冬季北部有秦岭、大巴山的阻挡,冬夏季温度较高,积温高(1分)。 • ⑵自东南向西北或由南向北的递减趋势。(1分) • ①海拔高度与地面坡向变化(1分) ②距离海洋的远近不同(1分) ③所受风向不同(1分) • ⑶①山地多,平地少,耕地面积少(1分);②喀斯特地貌广布,地层贫瘠(1分) • ⑷①水量大,落差大(1分);②汛期长;(1分)③含沙量小;(1分)④无结冰期(1分) • ⑸①开发本区的自然资源,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1分);②加强本区与沿海地区的交往与合作,发展处向型经济,带动经济发展(1分);③加强民族团结(1分)

  23. 2.(36分)阅读分析材料,回答下列问题。D湖泊(图6a)的湖面海拔约3800采,降水资料如图6b所示。D湖沿岸地区地形平坦.发现有走量古代农耕遗迹,包括相互交织的人工堆土高台、人工水渠(图6c),以及人工运河和水塘。2.(36分)阅读分析材料,回答下列问题。D湖泊(图6a)的湖面海拔约3800采,降水资料如图6b所示。D湖沿岸地区地形平坦.发现有走量古代农耕遗迹,包括相互交织的人工堆土高台、人工水渠(图6c),以及人工运河和水塘。

  24. 问题 • (1)推测D湖沿岸地区气温的年变化、日变化特征,并简述原因。(l2分) • (2)归纳D湖沿岸地区的降水特征。(4分) • (3)指出威胁D湖沿岸地区发展耕作业的主要气象灾害及发生时间。(8分) • (4)说明该农耕系统对防治这些气象灾害的作用。(12分)

  25. 答案 • (1)(年均温较低,)年变化(年较差)较小(2分),因为海拔高,地处热带(低纬度地区)(4分);日变化(日较差)较大(2分),因为海拔高,空气稀薄,白天增温快.夜晚散热快(按高度推测日最低温度可能降至0℃及以下)(4分)。 • (2)年降水量约600(580~620之间皆可)毫米(2分),集中于夏季(1—3月或l2月至次年3月)(2分)。 • (3)低温,冻害(2分).夜间(2分);洪涝灾害,夏季(雨季、1一3月或l2月至次年3月)(2分);旱灾,其他季节(4—12月或4一ll月,簪春、秋季即可得分) (2分)。 • (4)(沟渠、水塘与高台交织,)排水通畅利于雨季防洪,灌溉方便利于旱季抗旱(4分);水体增温和降温的速度比陆地慢。因此,增大水体面积,井使水面与高台(台理)交错分布(3分)。可减小气温变化幅度,尤其可提高夜间温度(3分),有效减少低温、冻害对高台农作物的损害(2分)。

  26. 3.(36分)读图9,回答下列问题。

  27. 问题 • (1)描述图示地区主要地形区的分布状况。(6分) • (2)简述黄河乌海至磴口段河流流向及水文特征。(7分) • (3)指出河套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特征,并分析原因。(8分) • 河套平原素有“塞上米粮川”之称,是内蒙古自治区粮、油、糖生产基地。 • (4)指出该地发展农业生产的限制性自然因素,并说明进行改造的方式及可能引发的问题。(7分) • 近10年来,土默川平原实施退耕还草工程,使这一地区成为中国“乳都”呼和浩特的核心奶源基地。 • (5)分析产生这一转变的社会经济因素。(8分)

  28. 答案 • 3.(1)阴山山脉位于北部,呈东西走向;河套平原位于中部,东西延伸;鄂尔多斯高原位于南部,沙漠广布。 • (2)从南(西南)向北(东北)流动(或从低纬向高纬流动);流量大,含沙量高(或含沙量比中下游低),有冰期,冬春季有凌汛。 • (3)年降水量大多在150毫米至400毫米之间,自西向东逐渐增多(或自东向西逐渐减少);从西(东)向东(西)距海(或太平洋)越来越近(远),受夏季风影响逐渐增强(减弱)。 • (4)降水;引黄河水进行灌溉;土壤盐渍化;下游水资源短缺。 • (5)生态保护的需要;消费者对乳品需求的增加;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乳品冷藏、保鲜技术的发展。

  29. THE END 谢 谢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