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0 likes | 449 Views
地理主观试题答题指导 河南省实验中学 张思梅. 一、 审视问题的设置,把握设问的中心,明确回答的方向。. 二、 迎合设问组织答案,学会知识迁移和套路的迁移。. 三、 多角度、逻辑性、条理性表述,不能泛泛而谈。. 地理主观试题答题思路:. 一、 审视问题的设置,把握设问的中心,明确回答的方向。. 把握设问的角度. 要把握题目设问的方向,切合方向去组织回答。. 例题 该地区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水土流失,而且所带来的经济损失,比黄土高原有过之而无不及。试分析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
E N D
地理主观试题答题指导 河南省实验中学 张思梅
一、审视问题的设置,把握设问的中心,明确回答的方向。一、审视问题的设置,把握设问的中心,明确回答的方向。 二、迎合设问组织答案,学会知识迁移和套路的迁移。 三、多角度、逻辑性、条理性表述,不能泛泛而谈。 地理主观试题答题思路:
一、审视问题的设置,把握设问的中心,明确回答的方向。一、审视问题的设置,把握设问的中心,明确回答的方向。
把握设问的角度 要把握题目设问的方向,切合方向去组织回答。 例题 该地区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水土流失,而且所带来的经济损失,比黄土高原有过之而无不及。试分析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 参考答案: 其一,这里每单位土地的生物生长量和产值较高,造成的损失大; 其二,该地区多为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和经济中心,造成的影响大。 错解:该地丘陵广布,地形陡峭;因砍伐柴薪破坏植被而致水土流失。
把握设问的中心 我们常说的“审题”,审的就是题目设问的中心,然后才能明确回答的方向。 例题2、 近年来在每年的夏季,该地区电力供应特别紧张(进入了用电高峰期),试分析自然和社会因素。 参考答案:1、夏季常有伏旱发生,降水量少,发电量减少。 2、夏季空调等的使用,使得生产、生活用电量增加,负荷加大。 错解:该地经济发达,常规能源紧缺,所以电力供应特别紧张。
演练 2005年入冬以来,蒙古国周边地区深厚的冷气团不断分流出冷空气南下。黄海、渤海水温较往年偏高。烟台、威海连续出现强降雪天气,成为当地有记录以来最大的降雪过程。右图中为该时间段的气压形势图。读图综合分析该次降雪比往年大的原因。(12分) 审题得出关键信息点: ① 北方冷气团深厚 ② 黄海、渤海水温偏高 ③ 回答的是“比往年大”的原因 ④ 区域气压形势图
审题的要求: 1、审文——审文字材料中的地理概念,因题制宜,确定思路。做到: 一审主题 二审材料 三审题分 同时要注意分析题目中“句子”的成份: ◆找“主语”——确定题中主题,认定答题方向 ◆找“定语”——锁定概念内涵外延,找出目标项,如限定的时刻季节月份和地理空间 ◆找“连词”——看看要你回答几个问题?这也是常丢分的原因
图型类型 图象功能 审图要求 区域分布图 区位分析为主 ①识记地理事物分布位置 ②分析要素空间区位联系 ③从主题要求出发评介区位优势或劣势,说出对策 概念图 概念形象化 ①抓住线条和箭头的含义 ②类比概念的相关联系或本质差异结题 原理图 说明地理事物成因 ①紧扣符号含义及要素间的联系,扣其物质流和能量流 ②分析该事物的影响 2、审图——即对图象处理过程 近几年地理图象考题的设置和审图要求,一般分为以下几类:
景观图 表示地理事物的外貌特征 ①描述事物的区位、季节变化、阶段变化 ②分析外貌特色的形成的原因结题 流程图 地理事物间的逻辑关系 ①熟悉工艺流程,认识该产品的上下游联系②分析区域经济结构特点及影响结题 联系图 反映生产工艺流程 ①抓住核心内容和根源等分析其关系 ②以整体性特点和意义分析结题 统计图 表格统计图 以纵横时空比较为主,应约算勿精算 扇状统计、三角坐标统计图 表达为“以要素结构组成分析为主” 柱状统计图 以时序和空间对比分析为主
不论哪一类图,其审视解题过程一般为: ①看图名定主题 ②看图例锁定区域位置和地理要素; ③看要素分布和空间联系 ④分析、归纳、综合出答案要点,罗列①、②、③。 地理要素的呈现方式一般有:点、线、面、箭头、数、形象符号等,应认真阅读: ◆“点”——常表示城市、港口、矿区、工厂、旅游点 等的确切地理位置;或起点终点等时序。 ◆“线”——有经纬线、等值线、交通线、生产网络线、要素相关线条等。 ◆“面”——工业、农业区;气候、地形、大洋区等。 ◆“箭头”——①自然要素运动方向; ② 区域生产要素流向; ③工艺流程等。
地理主观题的答案组织是否规范,主要取决于组织的模式。近几年地理考题常见的设问主要有以下类型:地理主观题的答案组织是否规范,主要取决于组织的模式。近几年地理考题常见的设问主要有以下类型: ◆成因(自然、人为) ◆描述 (特征、分布) ◆影响(正面、负面) ◆区位(自然、社会、经济) ◆效益(经济、社会、环境) ◆措施(生物、工程、技术) ◆意义(两端、中间) ◆条件(有利、不利)
成因类分析 答案组织要针对题目的设问的要求,注重答案组织的因果联系,做到答题的有效性。 例 从地壳运动、气候和灾害成因上的关联性等方面,简述该地区地震、泥石流灾害频发的自然原因。(6分) 该地区地壳活动强烈,地震频发(2分)。由于地壳活动强烈,山体中断裂发育,岩石破碎,风化严重(2分);加上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促使泥石流灾害突发(2分)。 如何组织答案? 1、地壳运动与地震、泥石流的关系 2、气候与地震、泥石流的关系
描述类型 答案组织应迎合题目的角度要求,并且要做到表述的完整性。 例题 描述图中10℃等温线的走向,并说明其原因。(16分) 10°C等值线东半段接近东西走向(与纬线平行);西半段呈东北——西南走向。(6分) 东半段主要受纬度(太阳辐射)的影响。西半段受太行山地势高,温度低的影响,等值线向南弯曲。(10分)
1.特征描述 • 当考生要对地理事物特征进行描述时,首先应明确各地理事物的特征包括哪些方面,即从哪些方面进行描述说明,现就主要事物特征列举如下: • (1)地形特征:地形类型(海拔、相对高度)、地势及起伏状况、主要地形区分布、重要地形剖面图特征。 • (2)气候特征:气温(生长期、积温)——热量条件;降水(干湿状况)——水分条件;大气运动(盛行风、风带、气压带);水热组合——同一地区时间上水热组合状况,不同地区空间上水热组合状况;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气候地区差异。 • (3)河流特征:水系特征有发源地与流向,长度与流域面积,支流及注入海洋,上、中、下游的划分(各河段河床特征),流经省区、重要城市及地形区。水文特征包括年径流总量、径流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含沙量、结冰期、补给类型。
表述规范性的概括性要求: 近几年考题常见的地理特征描述模式有以下几种: ◆地形特征(地形类型、地势起伏) ◆气候特征(气温、降水、季节组合) ◆降水特征(降水总量、雨季长短、季节变化) ◆水文特征(流量、水位、含沙量、结冰期) ◆水系特征(支流、流程、流域、流向) ◆位置特征(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邻位置) ◆自然地理特征(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生物)
2.分布描述 • 首先区分是 “点”“线”“面”是哪种分布趋势的描述;其次说明该地理事物叠加在哪一个地理事物之上,通常是说叠加在哪一个地形之上。 • (1) “点”状分布一般描述: ①沿某个方向或某个区域较稀或较密;②该地理事物在某地理事物的分布方位。如北京市城镇体系分布规律是西北较稀,东南较密。上海“宝山钢铁厂”分布在上海市区的东北方向,北临长江。 如新疆的聚落(城市)分布特点是沿山麓、盆地边缘分布,在铁路沿线及大河出山口处较密集。 • (2)“线”状分布应说明其沿哪个方向的走势及其稀密特点。 如“我国一月0 ℃等温线”分布,可描述为:东段大致东西走向、近似于与纬线平行,西段大致东北——西南走向、近似于与青藏高原东缘山麓平行。 • (3)“面”状分布应说明该地理事物的分布范围,即东南西北的界限;或该地理事物在某地理事物的分布方位及大致的面积。如黄土高原分布范围是东起太行山、西至祁连山以东、北起长城、南至秦岭,面积64万平方千米。
一、要言之有理,不要答非所问。 • 二、要表达准确,不要随心所欲。在应用文字表述时要注意专业术语的运用应力求准确,措辞要认真推敲,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叙述要符合学科习惯和规范。 • 三、 要言简意赅,不要漫天撒网。地理简答题的解 答,应该“紧扣题意”,围绕主题进行阐述,千万不可 “胡子眉毛一把抓”,甚至不知所云。 • 四、 要层次分明,不要混为一团。尽可能做到书写逻辑严密、文意顺畅,这样的话,阅卷老师比较容易判断学生的答题是否“踩点”和“踩了哪些点”,从而也不容易漏掉一些要点。如果学生在答题时,要点不明确,段落不清楚,甚至要点之间互相穿插,那么就会使试卷的得分大打折扣。 • 五、总结性的语言也必须有。
主观试题答题演练 1.读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分析回答下列各题。
(1)图示B地区在一年中 ≥10℃的日数多于A地区,但积温反而低于A地区,分析其原因。 (2)在B地形区,降水的局部差异明显,简述造成该地降水局部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 (3)分析B区土地利用中最主要的不利因素。 (4)描述C河段水文特征。 (5)近十年来,我国不断加大本区的交通建设投资,请说明其主要意义。 读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分析回答下列各题。
1.⑴ B区域是云贵高原(1分),B纬度低热量比较丰富,但高原地形,海拔偏高,日平均气温较A地低,所以积温数反而较少(1分)。A区域是四川盆地(1分),地势低,加上冬季北部有秦岭、大巴山的阻挡,冬夏季温度较高,积温高(1分)。 • ⑵自东南向西北或由南向北的递减趋势。(1分) • ①海拔高度与地面坡向变化(1分) ②距离海洋的远近不同(1分) ③所受风向不同(1分) • ⑶①山地多,平地少,耕地面积少(1分);②喀斯特地貌广布,地层贫瘠(1分) • ⑷①水量大,落差大(1分);②汛期长;(1分)③含沙量小;(1分)④无结冰期(1分) • ⑸①开发本区的自然资源,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1分);②加强本区与沿海地区的交往与合作,发展处向型经济,带动经济发展(1分);③加强民族团结(1分)
2.(36分)阅读分析材料,回答下列问题。D湖泊(图6a)的湖面海拔约3800采,降水资料如图6b所示。D湖沿岸地区地形平坦.发现有走量古代农耕遗迹,包括相互交织的人工堆土高台、人工水渠(图6c),以及人工运河和水塘。2.(36分)阅读分析材料,回答下列问题。D湖泊(图6a)的湖面海拔约3800采,降水资料如图6b所示。D湖沿岸地区地形平坦.发现有走量古代农耕遗迹,包括相互交织的人工堆土高台、人工水渠(图6c),以及人工运河和水塘。
问题 • (1)推测D湖沿岸地区气温的年变化、日变化特征,并简述原因。(l2分) • (2)归纳D湖沿岸地区的降水特征。(4分) • (3)指出威胁D湖沿岸地区发展耕作业的主要气象灾害及发生时间。(8分) • (4)说明该农耕系统对防治这些气象灾害的作用。(12分)
答案 • (1)(年均温较低,)年变化(年较差)较小(2分),因为海拔高,地处热带(低纬度地区)(4分);日变化(日较差)较大(2分),因为海拔高,空气稀薄,白天增温快.夜晚散热快(按高度推测日最低温度可能降至0℃及以下)(4分)。 • (2)年降水量约600(580~620之间皆可)毫米(2分),集中于夏季(1—3月或l2月至次年3月)(2分)。 • (3)低温,冻害(2分).夜间(2分);洪涝灾害,夏季(雨季、1一3月或l2月至次年3月)(2分);旱灾,其他季节(4—12月或4一ll月,簪春、秋季即可得分) (2分)。 • (4)(沟渠、水塘与高台交织,)排水通畅利于雨季防洪,灌溉方便利于旱季抗旱(4分);水体增温和降温的速度比陆地慢。因此,增大水体面积,井使水面与高台(台理)交错分布(3分)。可减小气温变化幅度,尤其可提高夜间温度(3分),有效减少低温、冻害对高台农作物的损害(2分)。
问题 • (1)描述图示地区主要地形区的分布状况。(6分) • (2)简述黄河乌海至磴口段河流流向及水文特征。(7分) • (3)指出河套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特征,并分析原因。(8分) • 河套平原素有“塞上米粮川”之称,是内蒙古自治区粮、油、糖生产基地。 • (4)指出该地发展农业生产的限制性自然因素,并说明进行改造的方式及可能引发的问题。(7分) • 近10年来,土默川平原实施退耕还草工程,使这一地区成为中国“乳都”呼和浩特的核心奶源基地。 • (5)分析产生这一转变的社会经济因素。(8分)
答案 • 3.(1)阴山山脉位于北部,呈东西走向;河套平原位于中部,东西延伸;鄂尔多斯高原位于南部,沙漠广布。 • (2)从南(西南)向北(东北)流动(或从低纬向高纬流动);流量大,含沙量高(或含沙量比中下游低),有冰期,冬春季有凌汛。 • (3)年降水量大多在150毫米至400毫米之间,自西向东逐渐增多(或自东向西逐渐减少);从西(东)向东(西)距海(或太平洋)越来越近(远),受夏季风影响逐渐增强(减弱)。 • (4)降水;引黄河水进行灌溉;土壤盐渍化;下游水资源短缺。 • (5)生态保护的需要;消费者对乳品需求的增加;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乳品冷藏、保鲜技术的发展。
THE END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