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 likes | 377 Views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封玉玲 副教授 2009 . 09. 课程整体设计. 《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 《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 课程整体设计. 一 课程定位 二 教学思路 三 教学内容设计 四 教学方法与手段设计 五 考核方案设计 六 本课程特色. 一 课程定位. (一) 课程性质. 《 病理学 》 为医学主干必修课程,它运用现代医学的科学方法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以及患病机体的形态、机能和代谢的变化,并探索其内在联系及结局,从而阐明疾病的本质,为防治疾病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E N D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封玉玲 副教授2009.09 课程整体设计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课程整体设计 一 课程定位 二 教学思路 三 教学内容设计 四 教学方法与手段设计 五 考核方案设计 六 本课程特色
一 课程定位 (一) 课程性质 《病理学》为医学主干必修课程,它运用现代医学的科学方法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以及患病机体的形态、机能和代谢的变化,并探索其内在联系及结局,从而阐明疾病的本质,为防治疾病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病理学既与基础医学中的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必须以它们的知识作为基础来认识疾病时的病理变化;同时病理学又是学习和掌握后续各临床学科不可或缺的重要知识,因此本课程是沟通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所以它在医学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位置。
(二) 课程作用(结合培养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病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及重要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主要病理过程和常见病的病理变化特征。并获得从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及结局等方面认识疾病、分析疾病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能把病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运用于后续医学专业课的学习,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临床各科常见疾病的护理和防治等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 本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起着重要支撑及明显促进作用,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病理学知识指导将来的临床实践。
二 教学思路 • 教学理念:形成贴近临床、服务临床的新型教学理念 • 教学思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增强适应医学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和为继续学习的能力打下扎实的基础。 • 课程设计上,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
三 教学内容设计 (一) 理论课教学设计 1 知识目标 2 内容选取 3 理论课内容及课时分配 4 教材及相关资料的选用 (二)实验课教学设计 1 实验教学目标 2 实验设计思路 3 内容选取 4 实验课内容及课时分配
三 教学内容设计 (一) 理论课教学设计 1 知识目标 掌握病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及重要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主要病理过程和常见疾病的病理变化特征; 对重要的病理形态改变,包括典型病变的大体标本及组织切片,应具备较熟练的观察和描述能力;对重要的病理过程和常见病中出现的症状、体征等要能够用病理知识进行解释, 并获得从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合并症及结局等方面认识疾病、分析疾病的能力。
(一)理论课教学设计 2. 内容选取:针对性、适用性 依据我校高职护理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要求,我们将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的知识内容有机整合,在保证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的前提下,淡化学科界限,使理论教学内容更加贴近专业后续课程需求,适当减少了一些与岗位需求关系不大的纯粹病理形态变化(特别是显微镜和电镜下的病变描述)的内容,而加强了与后续课程及将来岗位需求关系十分密切的病理生理学的知识,真正实现课程教学的改革符合专业的培养要求。
(一)理论课教学设计 绪论、尸体解剖录象 2学时 第一章 疾病概论 2 学时 第二章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和酸碱失衡 4 学时 第三章 缺氧 2 学时 第四章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 损伤与修复 4 学时 第五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4 学时 第六章 炎症 4 学时 第七章 发热 2 学时 第八章 休克 2 学时 第九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2 学时 第十章 肿瘤 4 学时 第十一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5学时 第十二章 呼吸系统疾病 5 学时 第十三章 消化系统疾病 5学时 第十四章 泌尿系统疾病 5学时 第十五章 生殖系统疾病和乳腺疾病 2 学时 第十六章 内分泌系统疾病 自学 第十七章 传染病 2 学时 第十八章 寄生虫病 自学 3.理论课内容及课时分配
(一)理论课教学设计 4.教材及相关资料的选用 教材选用原则:先进性、适用性 • 选用全国高职高专卫生部规划教材《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7月.第6版) • 配套教材《病理学实习指导》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本校教师杨建平担任副主编、 封玉玲、何渝胜担任编委) • 《病理学实验彩色图谱》(山东科技出版社)
(二)实验课教学设计 1 实验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使学生熟练掌握实验常用的仪器使用方法,掌握基本操作技术。 (2)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正确处理和分析结果、撰写实验报告的能力,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2 实验设计思路: 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增强适应专业相关技术领域 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 3 内容选取:遵循针对性、适用性和先进性原则,增加实用、可行、先进的实验项目
(二)实验课教学设计 4.实验课内容及课时分配 实验一 组织、细胞的适应、 损伤与修复 1 学时 实验二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1 学时 实验三 缺氧 1 学时 实验四 肺水肿 1学时 实验五 炎症 1 学时 实验六 失血休克 1 学时 实验七 肿瘤 2学时 实验八 心血管系统疾病 1 学时 实验九 呼吸系统疾病 1 学时 实验十 消化系统疾病 1 学时 实验十一 泌尿系统疾病 1 学时 实验十二 传染病 0学时
四 教学方法与手段设计 (一)教学理念设计 1. 理论教学理念的设计:形成贴近临床、服务临床的新型教学模式。 2. 理论讲授与学术报告/专题讲座相结合。 3. 专业教育同职业道德教育及人文教育相结合,强化素质教育。 (二)课堂教学方法的设计 (三)教学手段的设计 (四)实验教学环节设计
(二)课堂教学方法的设计 以启发式、学导式、讨论式等作为主要教学形式: 学导式:讲授病理学各论,在介绍每种常见疾病之前,先提出本次课教学目标及思考题,然后老师围绕着教学目标展开讲解,学生带着思考题认真听讲,最后进行归纳并提问。 临床病例做先导的讨论式:首先通过介绍一个典型的病例,然后围绕着这一病例的各种临床表现逐渐展开教学内容,分析讲解原因、发生机制及机能、代谢、形态变化,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紧密联系了临床。 病理学理论抽象深奥,讲解时由浅入深,不时抛出问题,启发诱导学生积极主动思维,使学生的思维跟上老师的思路,从而悟出答案使抽象的理论迎刃而解。
(三)教学手段的设计 1. 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将静态的知识动态化,微观的现象宏观化,抽象的概念直观化,复杂的问题条理化,枯燥单调的形态改变趣味化,从而解决了病理学理论知识内容多,学时少、抽象难理解以及实验教学中病理形态改变的辨认困难与难记的矛盾,提高了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 2. 网络教学 (网络教学环境)
2 . 网络教学(网络教学环境) (1)大教室全部安装多媒体教学设备,本课程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 (2)教研室的计算机都已上校园网、Internet网,可直接从网上进行医学检索和查找相关资料。 (3) 图书馆阅览室有较全面的国内外文献、专利等检索系统。 (4)利用校园网建设病理学教学网,设有在线学习、多媒体课件库、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习题、实验指导等内容。
(四)实验教学环节设计 实验教学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大体联系镜下、局部联系整体、形态联系机能、病变联系临床,加深和巩固理论知识的理解。运用联系、发展的辩证思维的观点去分析、思考问题,加强对学生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独立思考、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辩证思维能力、科研和创新能力培养。 开设综合性实验:将单一独立的小实验综合为较大实验,如开设“兔子的水肿与空气栓塞” 实验,使课程内容的综合,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五 考核方案设计 本课程采取综合考核办法,考核分为理论考核、实验考核和平时考评三部分。理论考核为闭卷笔试,占70%,命题时严格实行考教分离,采用流水方式阅卷;实验考核占20%,平时考评占10%,包括到课情况、学习态度等。由课程主讲教师期末综合评定。 实验考核成绩由三部分构成: (1)现场让学生辨认指出病变部位、描述病变特征,根据操作熟练程度,结果正确与否给予评定等级,现场记分。 (2)实验后上交所画的指定的病变组织的显微镜观察图并加于标注、动物实验后的实验报告、临床病理分析等,根据实验作业完成情况,批改评分评定等级; (3)实验态度考核,包括到课情况、以及根据实验操作情况、实验的认真态度或病例讨论的发言的积极性等综合评价。
六 本课程特色 (一)形成贴近临床、服务临床的教学理念 本课程将病理解剖学与病理生理学的内容综合在一起,并且加强了病理生理学知识和实验的比重,使教学目标的针对性更强,体现了贴近临床、服务临床的教学思想。 (二)教学内容动态化 以教学大纲为指导,内容不断更新,与时俱进,使该课程更加贴近医学临床实际需要。 (三)实验富有创新性 实验课中进行了病理解剖学与病理生理学综合实验教学的尝试;另外采用正常组织学切片与病理切片对比观察的形式,使形态学知识有机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