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0 likes | 702 Views
呼吸系统. 第五章. Respiratory physiology. 呼吸( respiration ) 及过程. 第一节 肺通气 肺通气 ( pulmonary ventilation ) 气体进出肺的过程,即外界环境与肺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一、肺通气的有关结构及功能特点 肺通气的结构基础:呼吸道、肺泡、胸廓、胸膜腔. ( 一 ) 呼吸道 上呼吸道:鼻、咽、喉 下呼吸道:气管和各级支气管. 1. 通气功能 2. 加温加湿作用 3. 过滤清洁作用 4. 溶菌杀菌作用 5. 吞噬作用 6. 防御性呼吸反射 7. 特异性防御功能.
E N D
呼吸系统 第五章 Respiratory physiology
第一节 肺通气 肺通气(pulmonary ventilation) 气体进出肺的过程,即外界环境与肺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一、肺通气的有关结构及功能特点 肺通气的结构基础:呼吸道、肺泡、胸廓、胸膜腔 (一)呼吸道 上呼吸道:鼻、咽、喉 下呼吸道:气管和各级支气管
1.通气功能 2.加温加湿作用 3.过滤清洁作用 4.溶菌杀菌作用 5.吞噬作用 6.防御性呼吸反射 7.特异性防御功能
间质层 毛细血管基膜层 肺泡膜 分层 表面活性物质 上皮基膜 Ⅱ型 细胞 Ⅰ型 细胞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层
呼气 吸气 肋间外肌 肋间内肌 膈肌 (三) 胸 廓
(四)胸膜腔和胸膜腔内压 1.定义: 胸膜腔:指由胸膜壁层与胸膜脏层围成的密闭、 潜在的腔隙。 胸膜腔内压:胸膜腔内的压力。 2.测定:直接测量 间接测量
3.形成原因: 主要是由肺的回缩力造成的。 胸膜腔内压=大气压-肺回缩力。 若大气压为0,胸膜腔内压=-肺回缩力。 4. 胸膜腔内压的变化: 呼气末期为-0.40~-0.67kPa (-3~-5mmHg) 吸气末期为-0.67~-1.33kPa(-5~-10mmHg) 5.胸膜腔负压的生理意义 : ①维持肺的扩张状态,保证肺通气和肺换气 ②降低中心静脉压,促进血液和淋巴的回流。
二、肺通气的原理 (一)肺通气的动力 直接动力:肺泡气与大气之间的压力差 原动力:呼吸肌的收缩与舒张
1.呼吸运动(respiratory movement) 呼吸肌收缩、舒张引起胸廓节律性的扩大和缩小 膈运动 胸廓运动
膈肌收缩 穹隆下降 胸腔上下径增加 胸腔、肺容积增加 吸气 肋间外肌收缩 肋骨上举下缘向外偏转 胸腔前后、左右径增加 胸腔、肺容积增加 吸气
(2)呼吸类型: 平静呼吸: 胸腔、肺容积增加 吸气肌收缩 肺内压〈 大气压 大气入肺 吸气主动 胸腔、肺容积缩小 吸气肌舒张 肺内压 〉大气压 肺内气体外流 呼气被动
用力呼吸: 吸气肌收缩 辅助呼吸肌收缩 胸腔肺容积增加 肺内压《 大气压 大气入肺 吸气主动 吸气肌舒张 呼气肌群收缩 胸腔、肺容积缩小 肺内压 》大气压 肺内气体外流 呼气主动
胸式呼吸: 以肋间外肌舒缩活动为主 腹式呼吸:以膈肌舒缩活动为主 一般情况下,呼吸运动是二者的混合形式 2.呼吸时肺内压的变化 吸气:-0.133~-0.266kPa(-1~-2mmHg) 呼气:0.133~0.266kPa(1~2mmHg) 用力呼吸:肺内压变化程度增大
(二)肺通气的阻力 包括弹性阻力和非弹性阻力 1.弹性阻力 (1)定义:是指弹性组织在外力作用下变形时,具有 对抗变形和弹性回位的倾向,即回位力。 (2)来源: 肺的弹性阻力和胸廓弹性阻力。 正常时弹性阻力占总阻力的70%左右。
2.肺弹性阻力 • 肺本身的弹性回缩力, • 占1/3 • 肺泡液-气界面的表面 • 张力产生的回缩力, • 占2/3 (1)肺泡的表面张力 相连通的大小肺泡内压及气流方向图
(2)肺泡表面活性物质(alveolar surfatant) 来源:肺泡Ⅱ型细胞 化学成分:二棕榈酰卵磷脂(DPPC) 分布:分子一端为非极性疏水脂肪酸,不溶与水 另一端为极性,溶与水 生理作用是: 1)降低肺泡表面张力。 2)维持互相交通的、大小不同肺泡的稳定性, 保持肺泡正常扩张状态。 3)维持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的正常流体静压力, 防止肺水肿。
(3)肺弹性回缩力 3.胸廓弹性阻力 可是吸气的阻力与动力 4.肺和胸廓的顺应性与比顺应性 弹性阻力的大小可用顺应性表示 顺应性(C)=1/弹性阻力(R) 顺应性(C)=肺容积变化(△V)/压力变化(△P) L/cmH2O
肺的顺应性: △P =肺内压与胸内压之差,正常值=0.2L/ cmH2O 胸廓的顺应性:△P=胸内压与大气压之差正常值= 0.2L/ cmH2O 总顺应性(C)可列式如下: 1/总顺应性=1/肺顺应性+1/胸廓顺应性 1/C=1/CL+1/CT 总顺应性=0.1L/ cmH2O
2.非弹性阻力(non-elastic resistance) 惯性阻力 粘滞阻力 呼吸道阻力 呼吸道阻力:是由气体流经呼吸道时,气体 分子间及气体分子与呼吸道壁 之间的摩擦所产生 包括 摩擦阻力
影响因素: (1)气流速度 (2)气流形式 (3)呼吸道口径 1)跨壁压 2)肺实质对呼吸道壁的外向放射状牵引 3)自主神经系统对呼吸道壁平滑肌舒缩活动的调节 4)化学因素的影响
时间肺活量(timed vital capacity): 正常成人在第1、2、3秒末分别为83%、96%、 99%。能反映动态的肺通气功能状态 (二)肺通气量 单位时间内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 1.每分通气量 每分钟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 每分通气量=潮气量×呼吸频率(次/min)。 2.每分最大通气量 指以最快的速度和尽可能深的幅度进行呼吸 时的每分通气量。可反映呼吸功能的潜在能力
3.肺泡通气量 解剖无效腔(死腔):容量约150ml。 肺泡无效腔:气体进入肺内而未能进行交换 的肺泡容量 生理无效腔=解剖无效腔+肺泡无效腔 肺泡通气量:每分钟吸入肺内的新鲜空气量,也就是肺泡实际更新的气量, 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容积)×呼吸频率
第二节 呼吸气体的交换 肺换气 组织换气 一、气体交换的原理 气体交换方式:扩散 气体扩散:气体分子从分压高处向分压低处 净转移的过程 气体扩散速率:单位时间内气体扩散的容积
影响因素: (一)气体分压差 气体分压=总压力×该气体的容积百分比 (二)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和溶解度 (三)扩散面积和距离 (四)温度
三、影响肺换气的因素 (一)气体扩散速率 扩散速度快,则气体交换快; 扩散速度慢,则气体交换慢。 (二)呼吸膜 1.呼吸膜的厚度:负相关。 2.呼吸膜的面积:正相关。 (三)通气/血流比值 指每分肺泡通气量与每分肺血流量(心输出量) 的比值
正常成人安静时: • 通气/血流比值=4.2/5=0.84 • 肺泡通气量与肺血流量的匹配最合适, • 肺换气效率最高 • 通气/血流比值大于0.84: • 原因:肺泡通气过度或肺血流量减少, • 使肺泡无效腔增大 • 通气/血流比值小于0.84 • 原因:肺泡通气不足,或肺血流量过剩, • 犹如发生了动-静脉短路,称为功能性 • 动-静脉短路
肺尖部的通气/血流比值大于0.84 肺下部的通气/血流比值小于0.84 四、肺扩散容量(pulmonary diffusion capacity) 肺扩散容量=每分钟通过呼吸膜扩散的气体容积(ml/min) /肺泡中该气体的平均分压-肺毛细血管血液中该气体的平均分压(mmHg) O2的肺扩散容积约为20ml/min/mmHg, CO2的肺扩散容积约为O2的20倍。
第三节 呼吸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一、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 物理溶解,化学结合 二、氧的运输 (一)物理溶解 占血氧总量的1.5%,不可缺少 (二)化学结合 主要靠化学结合,占血氧总量的98.5%
肺泡 氧分子 组织细胞 血红蛋白 氧合血红蛋白 氧的运输
1.Hb与O2的可逆性结合 • 2.Hb与O2结合是氧合而不是氧化,因为它不涉及电子的得失。 • 3.Hb与O2结合能力强 • Hb的氧容量:1L血液中,Hb所能结合的最大O2量 • Hb的氧含量:而1L血液中,Hb实际结合O2量 • Hb的氧饱和度:Hb氧含量占Hb氧容量的百分比 • 紫绀:去氧Hb含量达50g/L以上时 • 4.Hb的变构效应直接影响对O2的亲和力
特点: 1.曲线上段比较平坦 血液中PO2在13.3~8.0kPa(100~60mmHg)范围内, Hb氧饱和度改变不大。为机体保证足够的摄O2量, 提供了较大的安全系数。 2.曲线中段较陡 PO2在8.0~5.32kPa(60~40mmHg),血液中PO2稍 有下降,Hb氧饱和度即下降很多,保证为组织提 供较多的O2。 3.曲线下段坡度陡 PO2在5.3~2kPa(40~15mmHg),PO2稍有降低, HbO2就释放大量O2。向组织提供更多O2的贮备能力。
(四)影响氧离曲线的因素 1.pH和PCO2 PH值对Hb与O2的亲和力的这种影响称为波尔效应 2.温度 3.2,3-二磷酸甘油酸
三、二氧化碳的运输 (一)物理溶解 占总运输量的5%。 (二)化学结合 碳酸氢盐: 88%, 总运输量的95% 氨基甲酰血红蛋白: 7%。 组织 HbNH2O2+H++CO2 HHbNHCOOH+O2 肺
血浆 氯转移 CO2 的 运 输
2.O2与Hb的结合对CO2运输的影响 O2与Hb结合将促使CO2释放,这一效应称为 何尔登效应
呼吸中枢 中脑 脑桥 呼吸调整中枢 脑干呼吸中枢 长吸中枢 节律中枢 延髓
(一)呼吸中枢广泛分布于大脑皮层、间脑、脑桥、延髓和脊髓等部位,脑的各级部位在产生和调节呼吸运动中的作用不同,正常呼吸有赖于它们之间的相互协调、相互制约,以及对各级传入的整合。(一)呼吸中枢广泛分布于大脑皮层、间脑、脑桥、延髓和脊髓等部位,脑的各级部位在产生和调节呼吸运动中的作用不同,正常呼吸有赖于它们之间的相互协调、相互制约,以及对各级传入的整合。 (二)脊髓不能产生节律性的呼吸运动,它的作用是联系上位和呼吸肌的中继站,整和某些呼吸反射的初级中枢。
(三)延髓有呼吸节律基本中枢,其中有一些与吸气同步放电的神经元称吸气神经元,和与呼气同步放电的神经元称呼气神经元,它们互相掺杂,但相对集中,可分为背侧组和腹侧组(三)延髓有呼吸节律基本中枢,其中有一些与吸气同步放电的神经元称吸气神经元,和与呼气同步放电的神经元称呼气神经元,它们互相掺杂,但相对集中,可分为背侧组和腹侧组 (四)脑桥上部有呼吸调整中枢,其中有跨时相的I-E神经元,也含有I和E神经元,它与延髓呼吸中枢有双向联系,其作用是限制吸气,促使吸气向呼气转换
三、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 (一)化学感受器 1.外周化学感受器 部位: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 适宜刺激:动脉血PO2降低、PCO2或H+浓度变化2.中枢化学感受器 部位:延髓腹外侧的浅表部位。 适宜刺激:脑脊液中的H+,而不是CO2本身。
(二)CO2、H+和低O2对呼吸的调节 1.CO2对呼吸的影响 CO2:维持正常呼吸的生理性刺激。 PCO2 0.04%:正常呼吸 〈0.04%:呼吸减弱或暂停 1%:潮气量明显增加; 4%:肺通气量将加倍; 6%:通气量增大6-7倍 7%:通气量的增加已不足以完全清除CO2,血液 中PCO2明显增高,头昏,头痛 10%时,肺通气可增加8~10倍,头昏、头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