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0 likes | 1.05k Views
Laboratory diagnostics. 临床血液学的一般检测. 泸医附院检验科 :吴泽才. 诊断学 第 6 版 266 页. 学习要求:. 1 、掌握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及其增减变化的临床意义; 2 、熟悉贫血的形态学分类,以及红细胞比积、红细胞各项平均指数的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3 、熟悉网织红细胞及红细胞沉降率测定,掌握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血液一般检测包括血液细胞的常规检测、网织红细胞计数和 ESR 检测。. 红细胞 : erythrocyte. 【 概述 】.
E N D
Laboratory diagnostics 临床血液学的一般检测 泸医附院检验科:吴泽才
诊断学 第 6 版 266页
学习要求: 1、掌握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及其增减变化的临床意义; 2、熟悉贫血的形态学分类,以及红细胞比积、红细胞各项平均指数的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3、熟悉网织红细胞及红细胞沉降率测定,掌握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血液一般检测包括血液细胞的常规检测、网织红细胞计数和ESR检测。血液一般检测包括血液细胞的常规检测、网织红细胞计数和ESR检测。
红细胞 :erythrocyte 【概述】 血细胞(45%) 白细胞: leukocyte 血小板 :platelet 血液 水份(91%—92% ) 血浆(55%) 固体(8%—9%):蛋白(抗体、酶、凝血因子等生物活性物质)、无机盐、激素、维生素和代谢产物。
一、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检测 显微镜细胞计数法 • 红细胞检测的方法及原理: • 血红蛋白检测的方法及原理 血液分析仪法 比色法 血液分析法仪 抗凝剂: 乙二胺四乙酸二钾(EDTA-K2)
【参考值】 1、红细胞:成年男性(4—5.5)x 1012/L 成年女性(3 .5—4.5)x 1012/L 新生儿:(6.0—7.0)x 1012/L 2、血红蛋白:成年男性:120—160g/L 成年女性:110—150g/L 新生儿: 170—200g/L (详见 P266 表4-2-1 健康人群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参考值)
【临床意义】 (一)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增加 1、相对性增多 严重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休克以及尿崩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甲亢危象等疾病,由于大量失水,使血浆减少,血液浓缩。如按全身总量计算,红细胞并未增加,是一种暂时的表面现象,只要适当补充水分,就能恢复正常。 2、绝对性增多 临床上称为红细胞增多症,按病因分为继发性增多和原发性增多两种。
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是血中红细胞生成素(EPO)增多所致。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是血中红细胞生成素(EPO)增多所致。 生理性增加:胎儿以及新生儿 、高原地区居民等。 1)EPO代偿性增加 因血氧饱和度减低引起 病理性增加:严重的慢性心、肺疾病:如肺心病、阻塞性肺气肿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矽肺等。
2) EPO非代偿性增加: EPO的增加与某些肿瘤或肾脏疾病有关。如肾癌、肝细胞癌、卵巢癌、肾胚胎瘤等肿瘤以及肾盂积水、多囊肾等疾病。 (2)绝对性增多 :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其血色深而稠,粘滞性约为正常的5-8倍。是一种克隆性红细胞增多为主的骨髓增生性疾病,可伴粒细胞和血小板增生,可能与造血干细胞受累有关。
(二)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减少 (1)生理性减少:见于婴幼儿、老年人、妊娠中晚期。 (2)病理性减少:见于各种贫血。按病因可将贫血分为红细胞生成障碍、过度破坏和丢失(失血)3大类。 详见:P268(表4-2-2) 贫血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分类
(三)红细胞形态改变 正常RBC呈双凹圆盘形,在血涂片中见到为圆形,大小较一致,直径6~9µm,平均7.5µm边缘部厚约2µm,中央约1µm。正常情况下红细胞大小不超过3.5µm。 图 1 图 2
1、红细胞大小改变: (1)小细胞低色素:直径小于6µm的红细胞。正常人偶见。血涂片上出现过多小而薄、中央淡染区增大的小红细胞,提示Hb合成障碍,见于缺铁贫、地中海贫血等。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的小细胞,Hb充盈良好,生理性的中心淡染区消失 . 图1.1 图1.2
(2)、大红细胞:直径大于10µm,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见于溶血性贫血、恶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也可见于巨幼红细胞贫血,红细胞直径增大表现得特别突出。(2)、大红细胞:直径大于10µm,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见于溶血性贫血、恶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也可见于巨幼红细胞贫血,红细胞直径增大表现得特别突出。 图1.3
(3)巨红细胞:直径大于15µm,最常见于叶酸及维生素B12缺乏所致的巨幼细胞性贫血。(3)巨红细胞:直径大于15µm,最常见于叶酸及维生素B12缺乏所致的巨幼细胞性贫血。 (4)红细胞大小不均:是指同一患者的红细胞直径相差一倍以上。常见于严重的增生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巨幼细胞性贫血时尤为明显,红细胞大小不等和大卵圆型红细胞为主。
2、红细胞形态异常 (1)球形红细胞: 其直径减小<6 µm,厚度加大,生理性中央淡染区消失,为一膨胀的球形。多见于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等。涂片中此种细胞占20%以上才有诊断参考价值。 图2.1
(2)椭圆形红细胞 呈椭圆形、杆形,两端钝圆,长轴增大,短轴缩短,这种红细胞生存时间一般正常,Hb并无异常。常见于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一般高于25%~50%才有诊断价值。巨幼细胞贫血时可见巨椭圆型红细胞。 图2.2
(3)口形红细胞 中央淡染区呈扁平裂缝状,如微张口的嘴或鱼口状。常见于遗传性口性细胞增多症,可达10%以上。DIC及酒精中毒时,可有少量出现。 图2.3
(4)靶形红细胞 中央淡染区扩大,中心部位又有部分色素存留而深似射击之靶标。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可占20%以上。缺铁性贫血、黄疸以及脾切出术后病例可有少量出现。 图2.4
(5)镰形红细胞 形如镰刀状,见于镰形红细胞性贫血,即HbS病。主要见于非洲和美洲黑人. 图2.6 (6)泪滴状红细胞 见于骨髓纤维化患者,成熟红细胞大小不等,泪滴状或椭圆型细胞. 图2.5
(7)棘形红细胞 红细胞外周呈不 规则钝锯齿状突出。 主要见于棘形细胞增多症(先天性无β脂蛋白血症)。 图2.7
图2.8 (8)裂形红细胞 又称红细胞形态不整,红细胞异型症,红细胞发生各种明显的形态学改变。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尿毒症综合症、恶性高血压等。 图2.9
(9)红细胞湣钱状形成 红细胞呈串状叠连似 缗钱状。常见于多发性骨 髓瘤(IgG型)、 原发性巨 球蛋白血症等。 图2.11 图2.10 图2.12
3、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含量改变 (1)正常色素性: 除正常人外,还见 于急性失血、再障 和白血病 。 图3.2 (2)低色素性:指中央 生理区扩大。见于缺铁贫、 地中海贫血、铁粒幼细 胞性贫血等。 图3.1
3、高色素性: 中央淡染区消失,细胞 着色深,整个红细胞均 染成红色,呈高色素性。 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 图3.4 4、嗜多色性: 是指刚脱色而未完全成熟使胞内残存有少量的嗜碱性RNA物质的红细胞,其体积较大。见于溶贫和急性失血。 图3.3
4、红细胞内出现异常结构 (1)嗜碱性点彩红细胞:指在瑞氏染色条件下,成熟的红细胞或幼稚红细胞的胞质内出现形态不一的蓝色点状颗粒,实为残存的核糖核酸等嗜碱性物质。常见于重金属中毒、巨幼细胞贫血等。 图4.1
(2)豪—焦氏小体:又名染色质小体。成熟的红细胞或幼稚红细胞的胞质内有一个或多个直径为1—2um的暗紫红色圆形小体,其本质为细胞核的残余物。常见于巨幼贫、红白血病等。(2)豪—焦氏小体:又名染色质小体。成熟的红细胞或幼稚红细胞的胞质内有一个或多个直径为1—2um的暗紫红色圆形小体,其本质为细胞核的残余物。常见于巨幼贫、红白血病等。 图4.2
(3)卡波环:在嗜多色性或碱性点彩红细胞的胞质中出现的线圈状结构,呈环行或八字形。可能为纺锤体的残余物或胞质中脂质变性所致。见于溶贫、巨幼细胞贫血、铅中毒、白血病等。(3)卡波环:在嗜多色性或碱性点彩红细胞的胞质中出现的线圈状结构,呈环行或八字形。可能为纺锤体的残余物或胞质中脂质变性所致。见于溶贫、巨幼细胞贫血、铅中毒、白血病等。 图4.3
(4)有核红细胞: 在病理状态如溶血性贫血、急慢性白血病、红白血病以及骨髓纤维化和脾切除后等疾病,外周血涂片可见有核红细胞。 图4.4
二、白细胞检查 (一)白细胞计数 【参考值】 成人: (4—10) x 109/L 新生儿: (15—20) x 109/L 6月-2岁:(11—12) x 109/L (5种白细胞正常百分数和绝对值详见P271, 熟记)
血液分析仪参考值 3015例正常人血细胞参考值(重庆) 测定项目 男(1715例) 女(1300例) WBC (x109/L) 3.30 - 9.40 3.19 – 9.25 RBC (x1012/L) 3.90 – 5.98 3.42 – 5.18 HGB (g/L) 130.00-172.00 107.00 -153.50 血液分析仪参考值 2015例正常人静脉血参考值 (北京) 测定项目 男(1000例) 女(1015例) WBC (x109/L) 3.90 - 9.70 3.50 – 9.10 RBC (x1012/L) 4.30 – 5.90 3.90 – 5.20 HGB (g/L) 137.00-179.00 116.00 -155.00
(二)白细胞分类计数及百分率 1、白细胞分类 白细胞 (white blood cell) 中性粒细胞 (neutrophil,N) 嗜酸性粒细胞 粒细胞 (eosinophil,E) (granulocyte,GRAN) 嗜碱性粒细胞 (basophil,B) 淋巴细胞 (lymphocyte,L) 单核细胞 (monocyte,M)
粒细胞动力学 骨髓粒系祖细胞 ←—————骨髓————→ ←—血液—→原 → 早 → 中 → 晚 → 杆 → 分 始 幼 幼 幼 状 叶 粒 粒 粒 粒 核 核 细 细 细 细 粒 粒 胞 胞 胞 胞 细 细 胞 胞←贮存池→←分裂池→ ←循环池→ ←成熟池→ ←—————生长成熟池———→ 边缘池
(三)、白细胞形态检查 • 1、正常白细胞形态 中 性 粒 细 胞 :
1、生理性变化:年龄;日间变化;运动、疼痛及情 绪的影响;妊娠期与分娩。 • 2、病理性变化: • (1)、中性粒细胞的变化 : • 1)中性粒细胞数增高(常伴随白细胞总数增高) • ①急性感染或炎症 • ②广泛组织损伤或坏死 • ③急性大失血 • ④急性中毒 • ⑤恶性肿瘤 • ⑥白血病和骨髓增殖性疾病 (四)、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的临床意义
2)、中性粒细胞数减低 ①某些感染:见于伤寒、副伤寒;流感病毒感染;疟原虫感染。 ②血液病:再障,三系减少; 少数非白血性白血病。 ③慢性理化损伤: 电离辐射和一些药物均可使白细胞减低。 ④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于自身免疫性抗核抗体导致白细胞降低,如SLE。 ⑤单核-吞噬系统功能亢进:脾功能亢进
核左移:外周血中,杆状核粒细胞>5%或出现 晚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等细胞称为核象左移
核右移:N分叶5叶以上者超过3%称之为核右移。常伴有WBC减低。缺乏造血物质、DNA减低或BM造血功能减退。见于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恶生贫血,应用抗代谢药物治疗,炎症恢复期。疾病进行期突然出现核右移,表示预后不良核右移:N分叶5叶以上者超过3%称之为核右移。常伴有WBC减低。缺乏造血物质、DNA减低或BM造血功能减退。见于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恶生贫血,应用抗代谢药物治疗,炎症恢复期。疾病进行期突然出现核右移,表示预后不良
4、中性粒细胞异常形态 图4.1 为骨髓内幼稚细胞发生不规则的分裂增殖所致。
空泡:可在胞浆内或核中出现,常为多个,大小不等。被认为细胞脂肪变性后未能着色所致。空泡:可在胞浆内或核中出现,常为多个,大小不等。被认为细胞脂肪变性后未能着色所致。 图4.3
杜勒小体:胞浆内出现嗜碱性点、线、圆形、梨形或云雾状物质,界限不清,染成灰蓝色。为细胞严重毒性变的表现。杜勒小体:胞浆内出现嗜碱性点、线、圆形、梨形或云雾状物质,界限不清,染成灰蓝色。为细胞严重毒性变的表现。 图4.4
图4.5 核变性: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晰、核固缩、核肿胀和核溶解等。如胞质破裂后消失,只剩胞膜,则成裸核或篮状细胞。是细胞衰老变性的表现。
图4.6 巨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胞体大,直径达16~25m,核分叶在5叶以上,甚至在10叶以上,染色质疏松。常见于巨幼贫、抗代谢药物治疗后。
图4.7 棒状小体:紫红色细杆状物质,长约1~6m,1 条或数条不定。只出现在白血病细胞中,故见到棒状小体即可确诊为白血病
1)、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见于寄生虫病(尤以寄生在肠道外组织的寄生虫以及钩虫);过敏性疾病如哮喘、坏死性血管炎以及荨麻疹等;某些传染病如猩红热;皮肤病;某些恶性肿瘤如肺癌;某些血液病如慢粒、恶性淋巴瘤等;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等疾病。1)、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见于寄生虫病(尤以寄生在肠道外组织的寄生虫以及钩虫);过敏性疾病如哮喘、坏死性血管炎以及荨麻疹等;某些传染病如猩红热;皮肤病;某些恶性肿瘤如肺癌;某些血液病如慢粒、恶性淋巴瘤等;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等疾病。 2)、嗜酸性粒细胞降低:临床意义小,常见于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以及某些传染病的早期,如伤寒极期。 (1)嗜酸性粒细胞变化的临床意义
1、嗜碱性粒细胞变化的临床意义: 1)、嗜碱性粒细胞增高:见于某些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恶性肿瘤转移及骨髓纤维化;慢性溶血及脾切除后;糖尿病、水痘、天花、结核等。 2)、嗜碱性粒细胞减少:无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