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0 likes | 699 Views
第七章 芳香胺类药物的分析. 芳胺类药物指氨基直接与苯环相连。. 芳烃胺类药物指氨基在烃基侧链上。. 芳胺类 * : 酰胺类 、 对氨基苯甲酸酯类 芳烃胺类 : 苯乙胺类 . 芳氧丙醇胺类. 第一节 芳胺类药物的分析. 一、对氨基苯甲酸酯类. 1. 结构特点 :. 具有对氨基苯甲酸酯基本结构。 具有游离的芳伯氨基。. 代表药物有:. 盐酸普鲁卡因. 苯佐卡因. 盐酸丁卡因. ① 具有芳伯氨基,发生重氮化 或重氮化-偶合反应. 2. 性质:. ② 碱性 具有脂烃胺侧链—碱性,能与生 物碱沉淀试剂发生反应。.
E N D
第七章 芳香胺类药物的分析 芳胺类药物指氨基直接与苯环相连。 芳烃胺类药物指氨基在烃基侧链上。 芳胺类* : 酰胺类、对氨基苯甲酸酯类 芳烃胺类: 苯乙胺类 .芳氧丙醇胺类
第一节 芳胺类药物的分析 • 一、对氨基苯甲酸酯类 1.结构特点: • 具有对氨基苯甲酸酯基本结构。 • 具有游离的芳伯氨基。
代表药物有: 盐酸普鲁卡因 苯佐卡因 盐酸丁卡因
①具有芳伯氨基,发生重氮化 或重氮化-偶合反应 • 2.性质: ②碱性 具有脂烃胺侧链—碱性,能与生 物碱沉淀试剂发生反应。
③具有酯的结构,容易水解。 ④紫外吸收 具有苯环结构,有紫外吸收。
二、酰胺类 1.结构特点: 苯胺酰基衍生物,酰胺基邻位 或对位有取代基。
代表药物有: 对乙酰氨基酚 盐酸利多卡因
①水解后可发生重氮化反应 • 具有酰胺结构—共性。 • 水解成芳伯氨基,发生重氮化偶合反应。 • 2.性质: ※利多卡因,酰胺基邻位上有两个甲基,有很大空间位阻,水解较为困难。(利多卡因在80%的硫酸溶液中加热才能水解)
②与FeCl3反应 • 具有酚羟基或水解后能产生酚羟基(对 乙酰氨基酚),可与FeCl3作用呈色。 • ③碱性 • 利多卡因侧链中具有叔氨N原子,显弱碱性,能与酸成盐,且能与生物碱沉淀试剂或重金属离子反应。 • ④紫外吸收 • 具有苯环结构,有紫外吸收。
三、鉴别反应 • (一)、重氮化-偶合反应 • 具有芳伯氨基药物,如盐酸普鲁卡因等,在酸性溶液中与NaNO2TS发生重氮化反应,再与碱性-萘酚偶合产生红色偶氮化合物。 • 具有潜在芳伯氨基,如对乙酰氨基酚,水解后可得芳伯氨基,能发生类似反应。
※ 盐酸丁卡因(芳香第二胺结构)与 NaNO2作用生成乳白色N-亚硝基化合物 沉淀。
(二)、三氯化铁反应 • 具有酚羟基(如对乙酰氨基酚),可 与FeCl3TS作用显蓝紫色。
(1).与铜离子的反应 • (三)、与重金属离子反应 • (2).与钴盐反应
具有酰胺结构,被H2O2氧化成羟肟酸,羟肟 酸与FeCl3反应生成紫红色羟肟酸铁,随即 变为暗棕色至棕黑色。如盐酸普鲁卡因胺。 (3).羟肟酸铁的反应 具有酰胺结构的药物 羟肟酸 羟肟酸铁
(4)与汞离子反应 • (四)、水解产物的反应 • (1).苯佐卡因的鉴别试验
(五)制备衍生物测熔点 (六)紫外特征吸收光谱 (七)红外吸收光谱
四.特殊杂质检查 • (一)对乙酰氨基酚中的特殊杂质检查 对乙酰氨基酚中除检查酸度、氯化物、硫酸盐、重金属、水分、炽灼残渣等一般杂质外,还需要检查:乙醇溶液的澄清度与颜色、有关物质(对氯乙酰苯胺) 、对氨基酚等特殊杂质。
(1).乙醇溶液的澄清度与颜色 • 对乙酰氨基酚易溶于乙醇中,如乙醇液不澄清或有颜色,则说明有杂质存在。 • 生产工艺用铁粉作还原剂,如带入成品,则导致对乙酰氨基酚乙醇溶液产生浑浊。 • 中间体对氨基酚有色氧化物在乙醇中显橙红色或棕色。
副反应副副反应 (2)有关物质(对氯乙酰苯胺) 副反应 对硝基氯苯为原料合成对乙酰氨基酚时,如发生这样的副反应就能够引入对氯乙酰苯胺。
TLC法 • ①样品液 • ②对照液 • 对氯乙酰苯胺乙醚溶液(50g/ml) • ③分离系统 • 硅胶GF254 • 氯仿-丙酮-甲苯(13∶5∶2)
④ 点样量 • 样品液:200l • 点于硅胶GF254薄层板上 • 对照液:40l • ⑥ 限量: • ⑤判断 • 在254nm波长紫外灯下观察,供试品与对照品主斑点Rf值相同的斑点比较,不得超过其大小与颜色。
(3).对氨基酚 • 制备中乙酰化不完全或贮存不当发生水解都能引入对氨基酚 • ☆检查原理: • 对氨基酚在碱性条件下,与亚硝基铁氰化钠作用,生成蓝色络合物,与对照液比较判断对氨基酚的限量。
检查方法: • 限量:0.005% (二)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中对氨基苯甲酸的检查
五、含量测定 • 1.亚硝酸钠滴定法 • ① 原理 • 具有芳伯氨基药物,在酸性条件下与NaNO2反应生成重氮盐,根据消耗NaNO2量,计算出含量。 • 潜在芳伯氨基药物,如芳酰氨基、硝基等,可先水解或还原,得芳伯氨基后,再进行测定。
②操作中的主要条件 *重氮化反应属于分子反应 *滴定液NaNO2及反应生成的重氮 盐都不稳定 *反应速度受多种因素影响
ⅰ.反应速度与药物结构的关系 重氮化反应机制: 第一步反应速度比较慢,而后两步反应速度则比较快。
等可使氨基的碱性降低,重氮化反应速 度加快。 • a. 当苯环上特别是氨基邻位或对位上有吸电基时,如 • 吸电基通过诱导效应使氨基 上电子云密度降低,从而碱 性降低,游离芳伯胺浓度增 大,所以反应速度就快。
b.当在苯环上有供电基时,则使反应速度降低。如 等。 • 供电基能使氨基碱性增强,这样氨 基成盐的机会就增大,游离芳伯胺 的浓度就减小,所以反应速度就慢。
ⅱ.反应速度与酸及酸度的关系 • a.酸的种类 • 重氮化反应在HBr、HCl、H2SO4中反应速度是 HBr>HCl>H2SO4 K1比K2大300倍
用HBr时,生成NOBr量大,反应速度快。 • 但HBr价格贵,用盐酸代替,为加快反应速度,需加入KBr(催化剂)。 • 产生HBr与HNO2反应,可生成大 量NOBr,加快反应速度。
b.盐酸的用量 • 理论上: 芳胺∶盐酸=1∶1mol • 实际上: 芳胺∶盐酸=1∶2.5~6mol • 原因: *强酸性可加速反应 *重氮盐在酸性下稳定 *酸性下避免副反应发生。
如酸度不足则没反应的芳胺与生成的重 氮盐产生偶氮氨基化合物,而影响测定 结果。 • 如盐酸量增加,则反应向左进行。 • 如盐酸浓度太大,反到会使游离芳伯氨的量减小(成盐),而影响重氮化反应速度,使反应速度减慢。
ⅲ.反应速度与滴定时温度的关系 • 一般,温度升高反应速度加快。 • 但重氮化反应所生成的重氮盐不稳定,温度升高重氮盐分解速度也加快。 • 另外,温度高时,滴定液亚硝酸钠也容易分解逸失,而影响测定结果。 • 所以,重氮化反应应在低温条件下进行。
中国药典规定:在30C以下,把滴定管尖端插入液面下中国药典规定:在30C以下,把滴定管尖端插入液面下 处进行滴定。在滴定时一边搅拌一边加入大部分标准溶液。 标准溶液在液面下加入,可避 免NaNO2挥发。 到近终点时把滴定管提出液面, 用水冲洗后再继续滴定至终点。
ⅳ.反应速度与滴定速度的关系 • 重氮化反应属分子反应,反应速度比较慢,滴定速度不能过快。 • 尤其是近终点时,更要慢慢地滴定。近终点时,游离芳伯胺浓度非常低,反应速度就更慢了。 • 所以,每加一滴标准液后,要搅拌1~5分钟后再判断终点。
③指示终点的方法 • 重氮化滴定法指示终点的方法有: 永停法 电位法 外指示剂法 内指示剂法 • 我国药典主要采用永停滴定法指示终点
ⅰ.永停法 • 原理: • 在被测溶液中插入两个相同铂电极,在两个电极间加10~200mV电压,并且在回路中串联一个灵敏的检流计(10A-9/格)。 • 当用NaNO2滴定时,在终点前回路中没有电流,电流计指针指零。 • 当到达滴定终点时,由于溶液中有微过量的NaNO2,使得在两个电极上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阴极: 阳极: • 导致在两电极间有电子流动,从而回 路中有电流产生,使得电流计指针发 生偏转并且不再返回零点。
ⅱ.电位法 • 在被测溶液中插入甘汞-铂电极, • 到达滴定终点时,溶液中稍过量的NaNO2使电位产生突跃,从而指示终点。 • USP采用这个方法指示终点。
ⅲ.外指示剂法 • 淀粉-KI糊剂或试纸 • 原理: 当达到滴定终点时,溶液中稍过量 的NaNO2在酸性条件下氧化KI析出I2, I2遇淀粉显蓝色。
使用方法: • 滴定时,把淀粉-KI试液滴在白磁板上,用玻璃棒蘸取少量被滴定的溶液,在白磁板上划,如果立即出现蓝色即已到滴定终点。
外指示剂法的缺点: 由于滴定的溶液是强酸性,KI遇光能被空气氧化析出碘,所以,在没有达到终点时,就有可能呈现蓝色,而造成误判。 由于经常蘸取溶液进行试验,可造成滴定液的损失而带来误差。 方法难掌握。
ⅳ.内指示剂法 • 内指示剂法指示终点,操作简便,但生成重氮盐一般都带有颜色,干扰指示剂颜色变化的观察,尤其是颜色很深时,更是这样。 • 在重氮化滴定法中,内指示剂法应用不是很广泛。
(二)非水溶液滴定法 (三)分光光度法 (四)比色法 (五)盐酸普鲁卡因胺的快速荧光测定 (六)高效液相色谱法
第二节 苯乙胺类药物分析 • 一.结构特点 • 具有烃胺侧链,属于芳烃胺类药物。 • 多数在苯环上有1~2个羟基取代基。 • 如在苯环3、4位上有羟基取代,则为儿茶 酚胺类药物。
代表药物 肾上腺素 去甲肾上腺素
二.性质: • 1. 易被氧化 • 邻苯二酚或苯酚结构,易被氧化呈色。 • 2. 显碱性 具有烃胺侧链,显弱碱性。能与酸成盐。 • 3. 具有旋光性 具有手性碳原子,具有光学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