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0 likes | 587 Views
对新媒体阅读争议的思考. 茆意宏. Email:maoyh@njau.edu.cn. New Media. 关于新媒体阅读的主要争议. 思考与讨论. 观点与建议. 关于新媒体阅读的主要争议. 1. 2. “长阅读”与“短阅读”之争. “深阅读”与“浅阅读”之争. 争议焦点:新媒体阅读能否带来思考. 3. 4. 文本阅读与多媒体阅读之争. 文本阅读与多媒体阅读之争. 纸本阅读与数字阅读体验之争. “深阅读”与“浅阅读” 之争. 新媒体阅读大多是“浅阅读”,竭力呼吁“多点深阅读”。
E N D
对新媒体阅读争议的思考 茆意宏 Email:maoyh@njau.edu.cn
New Media
关于新媒体阅读的主要争议 思考与讨论 观点与建议
关于新媒体阅读的主要争议 1 2 “长阅读”与“短阅读”之争 “深阅读”与“浅阅读”之争 争议焦点:新媒体阅读能否带来思考 3 4 文本阅读与多媒体阅读之争 文本阅读与多媒体阅读之争 纸本阅读与数字阅读体验之争
“深阅读”与“浅阅读” 之争 新媒体阅读大多是“浅阅读”,竭力呼吁“多点深阅读”。 2012年6月王蒙在上海图书馆举行的讲座中强调“阅读,过分轻松是危险信号”。 数字阅读不等于浅阅读 2012年12月10日《工人日报》发表《电子阅读≠浅阅读》 有学者提出“数字阅读不等于浅阅读”,认为“凡是纸质的出版物都可以数字化,严肃学术读物也有很多已经数字化,很多图书馆的图书已经数字化”,“很多学者都是通过阅读他们的在线数据库为自己的研究提供参考的”
思考与讨论 阅读本有精读、速读、浏览等不同方式之分,精读式的“深阅读”和速读、浏览等“浅阅读”都是读者的客观需要。 ①客观看待浅阅读盛行 ②深浅阅读与思考
客观看待浅阅读盛行 阅读的浅薄化是在社会经济发展、读者、阅读服务机构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形成的,新技术媒介只是为浅阅读提供了便利而已。
社会经济发展 现代人工作、生活压力大,竞争激烈,使人们疲于应付,“没时间看书”,难有大段空闲时间用于阅读,多利用碎片时间进行“见缝插针”式的阅读。
读者自身 当前浅阅读盛行主要是由新媒体阅读读者特别是年轻读者的娱乐性阅读需求决定的。事实上,娱乐需求从来都是人们第一位的信息需求,电视、网络、移动互联网开始发展时的主要推力都来自于娱乐。在阅读领域,娱乐性的阅读也是需求最多的阅读。人在不同的情绪状态下,阅读内容会有所侧重,工作之余、深阅读之余,利用浅阅读放松,也是人之常情。当然,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也给不少读者带来了迷惑,容易让人沉迷在各种各样的浅阅读之中,新媒体的便利让即时信息大行其道,越来越多的人流连忘返于即时通信、微博、社区、碎片化阅读,对不少人来说,也是一种新的考验。
在此输入标题 “ “ 一项以香港、新加坡、汉城、台北和东京的青少年为样本的研究称,东亚青少年在网络运用中,以交流/娱乐为首要目的,其次是信息/研究,最后才是表达/参与。网络和电视是青少年交流娱乐和消磨时间的主要媒介。
“ “ 美国一项研究表明,学生对校园移动网页的“有趣性”需求远大于对“有用性”需求,这同移动网页服务的用户倾向一致,即用得最多的移动互联服务是邮件、聊天和社区服务,而不是同信息、货币关联的服务。
相关服务机构的商业利益驱动 目前商业机构是新媒体阅读服务提供的主体,为了实现其利益最大化,必然用相对浅显、娱乐性较强、能为大多数读者接受的内容迎合社会大众。
深浅阅读与思考 新媒体带来的是浅阅读?媒体只是内容的载体,不可能限制内容的深浅 目前网络、移动终端等各种新的数字媒介上娱乐性内容居多,但阅读的“浅薄化”与阅读媒介的数字化没有必然的关系。传统媒体中不乏浅内容,新媒体中不乏深刻思想内涵的内容,微博也有思想性很强的精品内容,学生为了学习而使用电子书包,职业人员、科研人员为了工作和研究而数字阅读,用平板电脑看经典,越来越多的深内容在利用数字化新媒体传播。
在此输入标题 “ “ “阅读的深浅状态并不取决于阅读的文本和载体,而是取决于阅读中思考和感悟程度的深浅,深浅阅读都可以在传统阅读和数字阅读中存在,无论是传统阅读还是数字阅读阅读所承载的文化力量是永恒不变的”。
深浅阅读与思考 当前学界关于新媒体阅读的主要争议,其落脚点主要体现在对新媒体阅读能否带来思考上,一些学人认为新媒体阅读不能引起思考是没道理的。思考是阅读理解过程的组成部分,任何阅读都可能引起思考。 当然,思考的范围与层次因人而异,不同需求与能力的人看到同样的内容思考的层次与发现并不同,同一个人在不同情境、不同情绪下其思考需求也有不同层次。
在此输入标题 “ “ 美国一项针对初中年龄段学生的调查显示,39%学生承认自己在家用智能手机做作业,学生们使用手机的目的已超出娱乐范围。他们乐于在学习中使用电子设备,尤其是对数学、科学、科技表现出更多兴趣。
在此输入标题 “ “ 美国杂志出版商协会公布的一项移动电子杂志读者的调查报告,在关于“平均接触同一篇特定文章”的数量的调查中,2 次的占40% ,3 次的占29% ,这表明,读者的阅读并不完全是“浅阅读”,他们在重要内容上要花费阅读时间的绝大部分。
在此输入标题 “ “ 张冰、张敏通过眼动追踪技术进行的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的对比实验结果也表明数字阅读不会必然导致浅阅读。
深浅阅读与思考 可见,阅读的深浅与新旧媒体没有对应关系,而与读者的思考深度有关系。此外,要求所有的思考都是深层次的,这并不实际。信息爆炸时代,人们首先需要广泛、快速接触信息,筛选出需要深入研读的信息,然后对其进行深入学习与思考。
“长阅读”与“短阅读” 之争 2012年12月13日《北京日报》发表《微阅读,一种败坏阅读风气的阅读》:新媒体阅读大多是微阅读,把阅读行为肢解得支离破碎,会破坏宁静的心态,而且容易把消遣和娱乐性的信息当作知识来加以吸收,会把人基本的思考能力束之高阁。 2013年4月23日,一场主题为“微时代的阅读”的讲坛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来自出版界、评论界、文学界的专家和读者对新媒体阅读生活进行了探讨,认为传统阅读是深阅读,解决的是精神思考的问题;“微阅读”是浅阅读,解决的是信息的问题。
思考与讨论 新媒体阅读与微阅读没有必然的相关性,不应以阅读的长短来区分传统阅读和新媒体阅读。 传统阅读中不乏口袋本、小小说、短文、诗歌等体量较小的读物和快读、泛读、快餐式浏览等简易阅读方式,新媒体阅读中也不缺长阅读,比如用电脑和平板电脑阅读书、报、刊,进行学习性阅读、专业研究性阅读等。
思考与讨论 微阅读以传播信息为主,传统阅读以传播知识为主,微阅读不能带来深思考的说法也是不全面的。知识有以单本(篇)文献为单元的系统性知识,也有以概念、数据、事实、公式等最小知识单位为单元的知识元。所谓的“知识碎片”,其实也是知识,其中还不乏具有“微言大义”效果的高度凝练的知识 长、短阅读的利用与协调,关键在读者。
“文本阅读”与“多媒体阅读” 之争 在“2012年中国图书馆年会”闭幕式上,王蒙做了题为《现代性文化与阅读》的主题演讲,王蒙表示,读书是不能被网络电影电视语言等替代的,最深度介入人的思维的恰恰是语言和文字,如果人们的阅读不是以文字为主要符号,而是以其他感官为主要渠道的话,好处是热闹舒服容易接受,但是坏处就是思想浅薄。 2012年12月,文化学者胡野秋在宁波市图书馆“天一讲堂”演讲时表示,多媒体虽然给大众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现在很多人不读书,只读图,不论是电视、电影,还是漫画、卡通,直至手机上网,基本上都是读图的形式。读图而不读书,最后会让人类逐渐开始走向低智商,进入一个低智商时代。
“文本阅读”与“多媒体阅读” 之争 还有学者认为,“传统的印刷文本平面化的特征以及文字符号最具张力的抽象性特征,使人类的思维有着无限延展的空间。文字阅读能够使人们静心坐下以凝神专注的方式,通过深思联想沉入到文本中”,而“视像文化的普泛化、娱乐化和格式化于不知不觉中消蚀着受众阅读印刷物的精致和耐心,使受众习惯于浮光掠影地被动选择和机械接受,满足于浅层的表象观察;耽于耳目之娱,而疏于深层思考;形成思维惰性,造成感觉钝化、弱化甚至丧失。
思考与讨论 由于数字技术带来了立体传播方式,出版从以图文为主,到现在的集文字、图像、声音为一体,人们的阅读从“读书”发展到“读媒体”。传统的图书、报纸、期刊等纸媒体阅读一统天下的局面,正逐渐地被图画书阅读、动漫阅读、电视阅读、网络阅读、手机阅读等现代纸媒体和电子媒体阅读所瓜分和取代。
思考与讨论 文字符号本身的抽象性导致阅读过程中的信息转换,这个思维过程固然有益,但对于进一步的深入思考并非必须。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单一形式的阅读效果通常比不上多种形式的复合阅读。那种认为只有语言文字符号才能带来深思考的观点是一种认识误区。“学习有很多种途径,看书是一种途径,但上网看讲座,或者获取其他的信息,这也是一种学习方式。”
思考与讨论 阅读是一种从语言、文字、图片、动画、视频等信息符号中取得意义的过程,不管是传统阅读中的文本符号,还是新媒体阅读中的多媒体符号,都是信息与思想的传播载体,与是否能带来读者的思考没有对应关系,都可以传播深内容和浅内容。多媒体、视频也会带来思考,比如影评、电视评论与交流等。多媒体阅读,特别是视频式阅读,因为会同时填满人的视觉、听觉,留下的信息空间少,不比语言、文字能给读者留下较多思考的空间。但思考与否,主要和读者自我管理有关,读者有思考的习惯,不管通过什么媒介、什么方式阅读的,他(她)都会去思考。
纸本阅读与数字阅读体验之争 许多习惯于纸质阅读的学人认为新媒体难替代书卷清香,纸质读物的“书香”给人以亲切感,更易于反复读、深入读,阅读纸质书很少受到干扰,读者更易进入内容深处。
思考与讨论 历史上,阅读载体有过多次转型,从甲骨、青铜器、羊皮到竹木简再到纸张,每次转型,人们都由不习惯逐步到习惯。 对现代人而言,书香是一种体验,更是一种习惯。中老年读者从小培养起来了纸本阅读习惯,更愿意捧着纸本阅读,也更容易进入阅读状态;而年轻人,特别是“互联网原住民”从小接触的有纸本,也有各种电子信息终端,他们比中老年读者更习惯各种数字终端。
思考与讨论 阅读的媒介、载体是多元的,纸质阅读与数字阅读各有其长,不宜将其对立起来。读者是阅读的主体,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需求、习惯等情况自由选择、组合利用纸媒介读物和新媒介读物。
观点与建议 出版界、图书馆界应以读者为中心,融合纸本阅读与新媒体阅读,建立新的阅读服务生态系统 应全面、辩证地看待新媒体阅读 读者是新媒体阅读的中心
应全面、辩证地看待新媒体阅读 数字阅读是大势所趋,纸本阅读与数字阅读将逐渐融合(全媒体阅读)。我们应超越纸本阅读与新媒体阅读的对立,以融合的视角观察新媒体阅读。 传统阅读、数字阅读各有优势,不必将其对立(比如打印与无纸化办公等),并非二选一。 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数字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40.3%
读者 读者 读物 阅读行为 学界现有的一些对新媒体阅读的观察与争议主要着眼于阅读的客体和阅读是否能带来思考上。单一的研究角度,特别是站在传统阅读的立场评论新媒体阅读,容易带来片面性。应从读者、读物、阅读行为全过程等多方位更全面、辩证地看待新媒体阅读。 阅读行为
读者是新媒体阅读的中心 读者的需求、素养决定了读者的阅读选择。读者根据自己工作与生活的需要,选择阅读内容的媒介、深浅、长短、符号和阅读方式等。当个人成长、工作、生活等需要的时候,人们自会学习科技文化知识,研究、探索各种问题,深度阅读便会成为人们的自觉选择。 读者的阅读素养与能力是其阅读质量高低的关键。
在此输入标题 “ “ 新媒体阅读自身存在一些缺点,比如容易受到干扰分散注意力、碎片化阅读、快速浏览、娱乐至上、容易沉迷等。 输入文字 在此录入上述图表的综合分析结论 在此录入上述图表的综合分析结论 在此录入上述图表的综合分析结论 在此录入上述图表的综合分析结论
机不毁人人自毁!关键还在读者! 手机本无罪,它的便利可以服务于正事,也可以服务于不正事。
在阅读服务方面,阅读推广要针对读者的需求,而非内容的“深浅”。不分人群,对所有人一概提倡“深阅读”,其实并不科学。 “这不是‘雅’与‘俗’的较量,亦非‘传统’与‘现代’的角逐,而是人们在物质文化生活满足后产生的相匹配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所衍生的一种选择,这种选择只有选与不选之分,没有是非对错之别。当微阅读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阅读’逐渐式微,虽然有种种呼吁和倡议,但这种形势仍难逆转,究其原因还是在读者”。 PPT精选
在阅读研究方面,对阅读的观察与研究角度多元化,但基本点是读者。 可以从多角度研究阅读,比如深浅、长短、符号、媒介体验等,但核心角度是读者,对阅读的所有角度的分析,都要围绕读者这个核心角度的分析。 PPT精选
以读者为中心,融合纸本阅读与新媒体阅读,建立新的阅读服务生态系统。以读者为中心,融合纸本阅读与新媒体阅读,建立新的阅读服务生态系统。 读者的新媒体阅读素养与引导 一方面,需要每个读者加强自我阅读管理,提高阅读素养
以读者为中心,融合纸本阅读与新媒体阅读,建立新的阅读服务生态系统。以读者为中心,融合纸本阅读与新媒体阅读,建立新的阅读服务生态系统。 读者的新媒体阅读素养与引导 另一方面,需要社会各类阅读服务机构加强对读者利用新媒体阅读的引导 与其一味地批评新媒体阅读是浅阅读,或者责备、埋怨读者不爱深阅读,然后义正词严地教导读者要“深阅读”,还不如及时利用新媒体提供优质内容,吸引读者,这才是更好的引导。 中文在线的“无精品,不阅读”
以读者为中心,融合纸本阅读与新媒体阅读,建立新的阅读服务生态系统。以读者为中心,融合纸本阅读与新媒体阅读,建立新的阅读服务生态系统。 读者的新媒体阅读素养与引导 同时,各类阅读服务机构也应通过各种方式“训练”读者如何正确利用新媒体,而不是沉迷于新媒体,帮助读者建立合适的阅读策略,努力提高读者的新媒体阅读素养。
以读者为中心,融合纸本阅读与新媒体阅读,建立新的阅读服务生态系统。以读者为中心,融合纸本阅读与新媒体阅读,建立新的阅读服务生态系统。 与纸本阅读的发展历史相比,新媒体阅读尚处在发展初期,远没有成熟,需要各类阅读服务机构共同推进,以读者为中心,根据社会发展形势和各类读者的发展需要,既可以充分发挥新媒体阅读的优势为读者提供“轻内容”服务,同时建设性地引导读者通过新媒体阅读经典等深内容,引领读者逐步走出沉迷于娱乐化新媒体阅读,也可以引导读者在利用新媒体广泛、快捷接受信息的基础上,挑选出需要细细研读的读物,再通过纸本深入细读。 推进新媒体阅读逐步走向深刻
以读者为中心,融合纸本阅读与新媒体阅读,建立新的阅读服务生态系统。以读者为中心,融合纸本阅读与新媒体阅读,建立新的阅读服务生态系统。 推进新媒体阅读逐步走向深刻 学校、图书馆等公益阅读服务机构没有商业利益的羁绊,更应勇挑重担,把传统经典文献等深内容与新媒体相结合,利用新媒体提供学习性阅读、专业性阅读等深度阅读内容,推进新媒体阅读逐步走向深刻。
在此输入标题 “ “ 输入文字 在此录入上述图表的综合分析结论 在此录入上述图表的综合分析结论 在此录入上述图表的综合分析结论 在此录入上述图表的综合分析结论 谢谢各位,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