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0 likes | 738 Views
电法勘探. Electric prospecting. 富兰克林 (1747). 费歇 (1893). 公元前 585 年 古希腊哲学家塞利斯. 公元前七世纪 希腊. 绪 论. 电法勘探定义 :它是以地下介质间电学性质的差异为物质基础,通过观测和研究人工的、或天然的电场、或电磁场的空间分布和随时间变化规律,利用电场、或电磁场异常与地电介质分布的对应关系,达到勘查目标体的一组物探方法。. 一、电法勘探的学科背景与地位. 1. 学科背景 ◇ 地球科学的发展,需对地球及其内部的深入了解。
E N D
电法勘探 Electric prospecting 富兰克林(1747) 费歇(1893)
公元前585年 古希腊哲学家塞利斯 公元前七世纪 希腊
绪 论 电法勘探定义:它是以地下介质间电学性质的差异为物质基础,通过观测和研究人工的、或天然的电场、或电磁场的空间分布和随时间变化规律,利用电场、或电磁场异常与地电介质分布的对应关系,达到勘查目标体的一组物探方法。
一、电法勘探的学科背景与地位 1.学科背景 ◇ 地球科学的发展,需对地球及其内部的深入了解。 ◇ 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对资源、能源需求,保持良好生存环境追求,对自然灾害的有效防御。
地球科学: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包括: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地理学,气象学,水文学,海洋学,土壤学和环境地学等学科。地球科学: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包括: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地理学,气象学,水文学,海洋学,土壤学和环境地学等学科。
地球物理学:用物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地球的各种物理场分布及其变化进行观测,探索地球本体及近地空间的介质结构、物质组成、形成和演化,研究与其相关的各种自然现象及其变化规律。地球物理学:用物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地球的各种物理场分布及其变化进行观测,探索地球本体及近地空间的介质结构、物质组成、形成和演化,研究与其相关的各种自然现象及其变化规律。 著名地球物理学家赵九章先生引用白居易《长恨歌》诗,这样形容地球物理学的——“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2. 学科地位 地球物理学主要包括: 固体地球物理学 大气物理学 (地质学) (气象学) 海洋物理学 空间物理学 (海洋学) (宇宙学) 其中 固体地球物理学有分为: 理论地球物理学 应用地球物理学
理论地球物理学 以物理学为理论基础,利用信息技术,研究对地球本体认识的理论与方法,探索地球本身和外界空间介质的结构、物质组成、形成和演化规律。 包括:地震学,地磁学,地电学, 重力与大地测量学,地热学, 地球动力学,大地构造物理学等。
天圆地方学说 东汉 张衡
16世纪 哥伦布 球形学说被证实 ——大地测量学
● 最初是由公元前6世纪一些古代学者要确定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开始的。1854~1855年普拉特和艾里利用重力场的变化研究地质构造。 ● 1640年瑞典人用罗盘找铁矿。 ● 1835年英国学者福克斯利用自然电场法找到硫化矿床。 ● 1913年Fessenden应用声波探测水深和冰山。 ● 1932年加拿大W.沃格特第一次采用装有盖革计数器的野外辐射仪,进行地质勘探工作。
应用地球物理学学科分类 △ 按原理分类 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 地震勘探、放射性勘探、地热勘探。 Radioactive Heat
△ 按勘查目的分类 金属与非金属 石油与天然气 煤田 工程 水文 地热资源 环境 构造物探 △ 按观测空间分类 地面 航空 海洋 井中 坑道物探
应用地球物理学研究内容 ○ 目标体产生的地球物理场的分布特征 ——正演理论 ○ 观测地球物理场的技术方法 ——仪器、技术措施 ○ 地球物理异常信息识别 ——数据处理 ○ 地球物理异常解释 ——反演理论
应用地球物理学特点 □ 方法条件性 ——物质条件,观测设备,场地环境 □ “透视与放大” 性 ——研究目标体产生的物理场 □ 多学科渗透性 ——与地质,物理,数学,计算机, 电子学相关 □ 多解性 ——数学的不适定性,观测空间的局 限性 □ 低成本、高效性
物探学科地位 ☆ 是研究地球内部物质结构,运动规律的必要技术方法。 ☆ 是开展矿产资源、环境与灾害调查中的重要技术手段。 ☆ 是现代地质学理论不可缺少的技术支撑。 ☆ 是获取最佳地质勘查与经济效果的结合点。
物探应用领域 ◎ 金属与非金属矿产勘查 ◎ 石油与天然气勘查 ◎ 煤田地质勘探 ◎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勘察 ◎ 地热资源调查 ◎ 环境与地质灾害调查 ◎ 地质工作各阶段 ◎ 全球与区域构造研究研究 ◎ 工程无损检测 ◎ 考古调查
应用地球物理学发展趋势 ⊙ 探测精度高,探测深度大的新技术研究; ⊙ 抗干扰能力强,多参量观测,智能型仪器的研发; ⊙ 综合物探方法研究 ⊙ 物探异常精细结构解释和三维可视化解释软件系统的研发。
二、电法勘探的基本概念 1、电法勘探的地球物理前提 —— 电性差异 (1)电阻率:ρ,单位:Ωm 定义式 : 式中: R为电阻,l,s分别为长度和截面积 其导电率: S/m;
(2) 介电常数: 单位:F/M 定义式 : 式中 、 分别为电位移矢量和电场强度 其中:
(3) 磁导率: 单位: H/M 定义式 : 式中 、 分别为磁感应强度和 磁场强度矢量 其中 ;
(4) 面极化系数:k 单位:V/I (伏/安) 定义式 : 式中△Φ为极化界面过电位, jn为极化界面法线电流密度;
(5)电极电位: —电化学性质 其中 为溶液中某种金属离子浓度为1 摩尔/升的电位, 如:锌元素为:-0.763(v) n:氧化还原过程的交换电子数。 [氧化态]、[还原态]:为氧化还原物质的浓度。 摩尔:规定物质所含结构微粒的数目,与0.012Kg碳-12(C12)所含原子数目相同,即6.0225×1023。
2、研究对象:电场、或电磁场 (1)人工场: a、直流电场: 接地供电方式的点电流源产生的稳定电流场,可组成 : 二极、三极、五极点电流源场 和偶极电流源场。
b、交变电磁场 接地方式:电偶极场和异性二电极场 非接地方式:电偶极发射场 平板点源耦合场 线圈磁偶极发射场 大回线圈感应电磁场;
c、阶跃场 接地: 电偶极源阶跃电场 二极异性点电源阶跃电场 非接地: 磁偶极线圈阶跃磁场 大回线圈阶跃磁场
(2)天然场 交变电磁场:周期交变电磁场 随机交变电磁场 稳定电流场
3. 电场异常、或电磁异常场 由地下介质的电性不均匀而引起电场或电磁场的空间分布、或随时间变化状态的相应变化,它与地下介质电性分布有关,但并非具有唯一性。
4、地电分布 由地下介质某种电性参数差异为依据所划分的介质单元的分布。或理解为以某类电性界面划分的介质空间分布。 强调:地电分布与地质分布大多数情况下是一致的,但也常存在不一致现象
三、电法勘探的分类: 1、按场源性质分类 人工场(主动源)法 天然场(被动源)法 前者信噪比高,后者经济(信 噪比低,具有随机性)
2、按观测空间分类 航空电法 地面电法 地下(包括坑、孔、隧)电法 海洋电法
3、按电场随时间的变化分类 稳定直流电法 交变电磁法 过渡场法 电化学场法
4、按产生异常电磁场的机制分类 (1)传导类: 电阻率法 自然电场法 充电法 激发极化法
(2)感应类: 电磁剖面(n×10 ~ n×104 Hz) 大地电磁法( n×10-2Hz ~ n×103 Hz ) 电磁测深法( n×10Hz~n×104Hz ) 瞬变电磁场法 探地雷达法( n×10MHz ~ nG Hz ) 无线电透视法( n×102Hz ~ nkHz ) 甚低频法(nkHz ~n×10MHz)
5、按观测异常成分分类: 纯异常法和综合场法。 6、按其原理分类: 电阻率法 自电法 充电法 激发极化法 电磁感应法
四、电法勘探应用领域: • 地球科学研究 • 查明地壳结构与构造分布; • 2. 矿产资源勘查 • 查明金属、非金属、煤田、石油、天然气、稀有元素等矿产分布; • 3. 水资源勘查 • 查明地下储水构造和含水层及地热分布; • 4. 工程地质勘查与地基勘察 • 查明地层、岩性、不良地质现象分布;
5. 工程质检 建筑物、路面、桥涵、堤坝、灌浆及地基加固处理质量检测; 6. 环境检测 污染分布、地质灾害调查。
四、产生与发展 1、 电法产生历史 ▲1835年 P. 佛克斯在康瓦铜矿矿上观测到了硫化矿产生的自然电场 ; ▲1893年 费歇建立了电阻率法; ▲1920年施仑贝格发现了激发极化效应的电化学过程,1949年赛格尔提出了激发极化法; ▲1917年康克宁提出电磁法 ; ▲二十世纪60年代前苏联先后研究出远区和近区瞬变电磁场法 ; ▲1960年J.C.Cook利用雷达在矿井中做了实验 。